于右任故居紀念館
文/朱文杰
長髯飄飄的于右任,號髯翁。民間亦稱「於鬍子」。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漢族,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原名伯循,字誘人,誘人典出《四書》「夫子循循善誘人」。後取諧音因而自稱「右衽」,「衽」即衣襟,「右任」由「右衽」的諧音而來。
于右任先生曾經在西安南門內東側的書院門街52號居住過,如今這座百年老宅,成了于右任故居紀念館,曾稱于右任故宅眷念館。一塊「源遠流長」藍底黑漆字木匾,高懸在門頭,顯得特別莊重有氣場。
1937年始,于右任先生就將他的結髮妻子高仲林和長女於芝秀安排到這裡定居。於先生每次回陝也一定在此居住,並在這裡接待親朋好友、門生故舊、三原鄉黨。
從1947年起,于右任將家室由外地遷回陝西,與其弟於孝先一家同住在書院門於家老宅。後來,1949年于右任被裹挾去了臺灣,而妻子高仲林和女兒於芝秀則留落大陸,後輾轉重慶、成都,無奈回到西安就一直生活在書院門。
于右任到了晚年,對大陸和家鄉極其思念,有時甚至夜不能眠。他常說:「我好想他們啊」。1961年3月中旬,他給一位老朋友寫信說,「今年是我妻80歲壽辰,可惜我不在大陸,她的生日一定會很冷落,不會有人理睬她的。想到這點,我十分傷心。」周恩來得知這一消息後,專門派全國政協副主席屈武(于右任女婿)等到西安為老婦人祝壽。祝壽的信件和照片傳到于右任手中後,老人深為感動。他以詩詞寄託情感,在一首詩中寫到:「夜夜夢中原,白首淚頻滴」「昨夜夢入中原路,馬首祥雲照庶民」。
直到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先生逝世,他們一家也沒有團聚。到1971年、1972年,於夫人高仲林和女兒於芝秀母女相繼在此去世,演繹了一場人生大悲劇。
于右任身份眾多,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一位反帝反封建的志士,辛亥革命元老,民主革命的先驅。他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在辛亥革命時期,他是著名的報人、教育家、詩人,也是書法家和著名政治家。他是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枝大學)等17所中國近現代著名高校的創辦人。他還創辦了《神州日報》《民呼日報》《民立報》《民籲報》等四份報紙。
于右任先生曾求學於關中書院,是清朝光緒年間舉人,因刊印《半哭半笑樓詩草》譏諷時政被清廷通緝,亡命上海。辛亥革命前後在陝西發生的幾件大事中都有於先生的傳奇故事。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西逃西安」後,于右任冒著違抗清廷留長髮辮的危險,請夥伴給自己照一幅散發照,于右任即興吟出一副對聯寫出貼在身後做背景:「換太平以頸血;愛自由如髮妻。」
孫中山就任大總統時,他出任交通部次長,改革郵電交通,首創國內火車夜行先例。1918年護法運動時,陝西爆發了反對陳樹藩的鬥爭。于右任回陝就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旗幟鮮明地反對復闢,指揮這支武裝堅持四年有餘,成為北方地區唯一響應孫中山護法運動的軍事、政治力量。1926年「二虎守長安」,軍閥劉振華圍困西安時,他前往蘇聯請馮玉祥回國解了西安之圍,出任駐陝總司令。為自己家鄉陝西和西安人民做出了重大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後于右任出任民國監察院長,為中國民主革命和國共兩黨的合作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另外,他主持修建的涇惠渠至今仍惠澤人民。他歷時20多年,花費10多萬元巨資收藏的名碑387方,全部捐贈給了西安碑林博物館。
于右任故居始建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于右任二弟於孝先購入並作為全家住宅的,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宅院佔地8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由門房、花園、廳房、廂房、上房、後院組成。整個故居面寬3間,進深80米,屬磚木結構的三進院落。
在「橫掃一切的」的「文革」年代,社會處於無政府主義環境之中,于右任先生的這所故居被外來人佔用,小小的院子擠著30多口人。
粉碎「四人幫」後,「文革」結束都26年的2002年,在先後召開的西安市人大和碑林區人大會上,先後通過了「關於恢復于右任西安故居」的議案,在中央及省市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下,開始了于右任故居的復建,雖然晚了點,但能保護往這座故居,已甚為難得了。于右任先生的侄子於隆、張英夫婦2人陸續投資千萬元對故居進行修繕。2009年,在于右任先生誕辰130周年之際,終於勝利完工,並對外開放。據報導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也親臨開館掛牌儀式,餘先生以一首《鄉愁》深切地反映了于右任先生這一批因兩岸分割,遠離故鄉老人們的心境。
紀念館主要由故居、民主革命先驅、真誠的愛國者、愛國詩人和書法巨匠等部分組成。展示于右任生平,及日常生活起居,常年展出於老先生書法精品,還不定期地舉辦國際、國內文化交流活動。這裡成了書法愛好者,尤其是成了於書愛好者的聚匯之地。
現紀念館內有6個展區,詳細介紹了于右任先生革命愛國的一生,展出了大量于右任先生的書法作品。
這是西安市首家私人創辦的民營紀念館,于右任曾經住過老宅院現建築面積約600平方米,基本恢復了於先生當年在此院的生活原貌。
值得慶賀的是,在由中國經濟網主辦的「2014中國美術總評榜」設置的中國十大民營博物館評選活動中,于右任故居紀念館榜上有名。
于右任先生被尊為國民政府的元老,但最初獲元老身份的,則是有無冕之王稱謂的「元老記者」。
中國臺灣地區郵政部門於1962年4月29日為慶賀于右任84歲壽辰而特別發行的郵票就名為《元老記者於右仁》。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為健在的名人發郵票比較罕見,這讓我驚異。可能因為在辛亥革命前,於先生就以記者身份宣傳民主革命,抨擊清政府的腐朽。是否這也是因為於老先生最為看重他這一記者身份呢?
另外,選擇84歲壽辰特別發行的郵票,也別有意義。因為,在中國民間把73和84當成人生最大門坎,有所謂「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的說法。為啥有這忌諱呢?可能因了我國古代兩位聖人去世的年齡,一位是孔子,七十三歲去世,另一位是孟子,八十四歲去世吧!
于右任先生是中國近代書法史上的書法藝術大家,尤擅魏碑與行書、章草結合的行草書,首創「于右任標準草書」,被譽為「當代草聖」「近代書聖」「中國書法史三個裡程碑之一」(另外二位為王羲之、顏真卿)。盛譽之隆,當世無二。
臺灣郵政部門還在1981年2月3日發行《福祿壽喜.春書郵票》,其中「福、祿、壽、喜」四字,採用于右任先生的墨寶。也算稍稍彌補了郵票上不見當代草聖於右仁書法的缺憾。春書即春帖子,為我國相傳甚久的古老習俗之一。
于右任與書法藝術的寶庫西安碑林淵源深厚,他曾書寫「西京碑林」匾額懸於碑林大門之上。他一生酷愛金石,從1918年于右任擔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起,他矢志為碑林留心搜集古代碑刻,他歷時20多年,花費10多萬元巨資,陸續收集到大量各代碑石。據《民國西安詞典》載:並將其藏室名為「鴛鴦七志齋」,散存於洛陽、南京、北平等處。1935年中日關係日趨緊張,遂託人設法將其藏石陸續轉運回西安。1938年西安碑林整修竣工後,即捐贈碑林保存。其中有晉3石,北魏160石,北齊3石,梁1石,北周11石,隋116石,唐4石,宋4石,以及年代不明者和殘石80餘石,共計387石。
西安碑林整修後,在碑林第八陳列室專門收藏安置于右任先生這批捐贈。這批捐贈387石,正好彌補了碑林唐以前的碑刻很少的缺項。
他與同樣酷愛金石的原陝西省靖國軍副總司令張鍅曾有默契,凡得北朝墓誌,歸于右任;凡得唐代墓誌,歸張鍅。後來張鍅搜集到唐墓誌千餘方,運回故鄉河南新安縣鐵門鎮其私宅「蟄廬」建成「千唐志齋」。
還有西安碑林存于右任書法碑石,《于右任書翰碑》于右任撰並書,林紀方跋,楊德明刻,碑文草書,文11行,行字數不等。系民國26年(1937),林紀方請人所刻。《「正氣歌」碑》南宋愛國詩人文天祥撰,于右任書,郭希安刻,碑文草書,共19行,行16—19字不等。為于右任草書典範之作。刻石原在西安安善堂,1938年移藏西安碑林第七陳列室。
欣賞於老先生,首先是他的書法。羨佩他在書法藝術上所達到的高度,他獨闢蹊徑,創造性的在北魏楷書中融入了行、篆、隸、草諸書的筆意,可謂融碑帖於一爐,形成他雄逸豪放獨特風格的書作,得以在千載書史上「卓然自立」。
尤其是他以「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為原則,全面系統整理歷代草書,從浩繁的歷代書法名家的作品中,遴選出符合標準的字,集成《標準草書》千字文。這一本千字文,成為現代中國文字學研究上的偉大創造,也是草書發展史上的新高峰,更是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新的裡程碑。
於老先生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愛國詩人。他是南社早期的詩人,他的詩、詞、曲均有很高的造詣。戰抗時期于右任參觀成吉思汗陵墓時曾賦《越調天淨沙》:「興隆山上高歌,曾瞻無敵金戈,遺詔焚香讀過,大王問我:幾時收復山河。」這首詩聞名全國,其中「大王問我:幾時收復山河。」被毛澤東讚譽為神來之筆。
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作歌: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
永不能忘。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
只有痛哭。
天蒼蒼,野茫茫,
山之上,國有殤。
其鄉思之苦之烈,秦人慷慨悲壯之情深,千古罕見,遂成為傳世經典中的絕唱。每當吟詠此詩,都會令每一位他的陝西鄉黨,心腔酸痛,熱淚飛濺,肝腸寸斷。
-
朱文杰 ,1948年10月出生於西安,現任西安市詩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西北大學中國節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磚漢瓦研究會副會長、西安市文史館館員。系中國作協會員、國家一級作家。出版詩集《哭泉》《靈石》《夢石》《朱文杰詩集》(上、下卷);報告文學《老三屆採訪手記》;散文集《清平樂》《拾穗集》 《長安回望》《吉祥陝西》(上、下卷),《郵票上的美麗陝西》。
專欄 || 朱文杰 「鼠咬天開」趣談
小說 || 思念已然遙遠 陝西/徐紅梅
散文 || 繡花被套 陝西/宋鴻雁
專欄 || 曲明:低下你高貴的頭
小說 || 同錄平:最後的傻子
◆稿投:1175314756@qq.com(小說、散文,3000字內);xbzjsg@163.com(只刊自由詩,15-50行內)。須原創且未在其它微信平臺發表過,投稿主題處註明體裁,如《鐘樓左右》(散文,2100字)。投稿後務必加微信(wyku001),以便付酬。15日內未見回復,方可另處!
◆稿酬:48小時後結算,非籤約作家稿酬為打賞額的60%,低於10元不予發放。籤約作家優酬發放。
聲明:作者自負文責。本刊對稿件有修改權,不同意修改請註明!無特別註明的圖片源於網絡。
轉載:轉載須註明來源《西北作家》,否則,本刊會依法維權!
合作等事務,請聯繫微信:wyku001
總 編 杜育龍 執行總編 王 煒
主 編 楊馨雨 副 主 編 吳 朝
編 委 魏曉鳴 李亞芳 王 科 紀昀清 藍 玉
長按左圖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