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美昭陵》于右任故居//李國璧

2021-02-07 壯美昭陵



︱第797期︱


于右任故居



故居的清幽,已被現代的建築和氛圍驅趕的蕩然無存了。只是這一方淨土在這林立的樓宇間,顯得格外的不凡與獨特。

陝西三原縣是三秦大地上一個有著皇天厚土的美麗與歷史的縣城,也是地處八百裡秦川讓人引以自豪和驕傲的縣城。于右任先生的故居就座落在城西關鬥口巷5號。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先生16歲時,其父親於新三用多年積蓄購置此居,作為先生攻讀詩文、精研古今的學習之地,當時父親對先生不無喜悅和自豪的說:「吾屋雖漏,放聲讀書較自由也。」



    先生故居,原佔地面積2008平方米,現僅恢復修繕了700多平方米,內有兩個院落。西院是先生養母房夫人居住的小院,青磚瓦舍、古樸雅致,現開設了兩個展廳,一個是先生生平事跡展,還有一個是當代名人字畫展。北院是先生居住過的「三間老屋一株槐」的院子,六百多年的古槐依然枝繁葉茂、鬱鬱蔥蔥。讓人記住了古槐,也記住了對故鄉的赤誠。簡陋的房屋及屋內陳設,還原的是古院已走過一百年的歷史。沒有華麗高大的建築,卻能讓你感覺到一種古樸和凝重,體會到一位偉大民主革命先驅「天下為公」的博大襟懷。同時它也依然凝聚著豐富而具有陝西八百裡秦川民居的特點。老屋雖然經過風風雨雨地洗禮,也雖然經過了後人的修繕保護,走進去感悟的是一種古意,是繁華喧囂中的一種寧靜,是一種精神和文化的映耀,是對先驅的敬慕,也是一段永遠難以忘卻的歷史。



對老屋來說,撇開現在周圍的一切,透過現有的布局、風格與特點,以及院中古槐的豐茂,碧翠的青綠,品味其中的意蘊。古槐,映襯在藍天白雲之下,顯得蒼勁、挺拔,扭曲的樹幹,蒼翠的樹葉,令人悠然遙想它生命萌動與生長的漫長的歷程,不禁讓人心馳神往,肅然起敬。似召喚著遊子的鄉愁,蘊含著故鄉故居的精神與情感,及那一份永遠都難以割捨的記憶。

于右任先生生於1879年,卒於1964年,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因先生是個大鬍子又署「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是民國以後著名的詩人、書法家、政治家。



先生是清光緒年間的舉人,因寫了不少憂國憂民、抨擊時政的詩篇,自編成《半哭半笑樓詩草》在三原印行譏諷時政,被清政府通緝,後亡命上海,1906年追隨孫中山先生加入同盟會。1907年起先後創辦《神洲日報》、《民立報》積極宣傳民主革命。歷任南京臨時政府交通部次長,國民聯軍駐陝總司令,審計院、監察院院長,是國民黨重要決策人物。1912年後擔任南京政府交通部長,國民政府審計長、監察院長,前後共任監察院長34年,後隨國民黨退居臺灣。



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到毛澤東曾說:「我在長沙第一次看到的報紙《民立報》,是一份民族革命的日報,這報是于右任先生主編的。」可見先生對封建王朝統治的猛烈的抨擊,也感動和激勵著一代學子和革命志士。

先生精道書法,早在20年代便有「北於南鄭」之說,「南鄭」是鄭孝胥。先生尤擅魏碑、楷書、草書,他的書法雄豪婉麗,衝淡清奇。有的剛如武士,有的柔如玉女;有的逸如仙鶴,有的圓如珠玉;有的勁如山嶽,有的狂如江河。這其中蘊含著他的學識風範和痴迷情懷。他曾寫過一首詩:「朝臨石門帖,暮寫二十品。辛苦集為聯,夜夜淚溼枕。」1932年先生在上海創辦標準草書社,他將推廣標準草書「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為原則用於實踐,做到筆筆隨意、字字有別、大小斜正、恰到好處,字體重心低下,用筆含蓄儲勢、出神入化。《標準草書》跳出了個人及小部分人保守、陳舊的漢字書法藝術及學術思想的局限性、片面性認識,將中國漢字語言文字的交流與應用從原有繁瑣的筆畫、筆法中跳出來得到合理的藝術化解放,讓中國漢字書法草體字真正成為提高中國文字書寫速度與效率的工具。

林語堂曾說過:「當代書法家中,當推監察院長于右任的書品為最好模範,於院長獲有今日的地位,也半賴於其書法的成名。」可見被稱為「當代草聖」、「曠代草聖」也不過譽。



先生最為讓人動容的是他寫於1962年1月24日,發表於1964年11月10日在臺北謝世之後的感情真摯沉鬱的著名愛國詩作《望大陸》,又名《國殤》: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天蒼蒼,野茫茫;

山之上,國有殤!

可見其鄉思之苦,溢於言表,成為千古絕唱。這是一首觸動炎黃子孫靈魂深處隱痛和思戀大陸故鄉的哀歌。悲愴深沉,愛國情摯!據載,先生在彌留之際,曾反覆地與探望他的人伸一個指頭,再伸三個指頭的舉動,這一直成為一個謎。後來,資深報人陸鏗覺得應該這樣去理解先生的「一個指頭和三個指頭」:將來中國統一了,將他的靈柩運回大陸,歸葬於陝西三原縣故裡。

如今,故居的古槐依然如故地紮根於這片熱土,古槐下的故居也依然靜默地矗立在這片熱土上,它們也依然深深地感念和在這春夏秋冬的歲月裡,在這風雨變換的時光裡,期待著先生的歸來······




作者簡介: 李國璧,陝西省作協會員,筆名遙知,網名雪中泉,研究生學歷,正高級政工師。1988年發表處女作,至今已在《陝西文學界》《陝西工人報》《散文》《星星詩刊》《銅川日報》等刊物、網站發表詩歌、散文、隨筆、評論等百餘首篇,詩歌《夕陽沉下》曾獲1994年全國微型文學作品優秀獎,並收錄《當代微篇文學作品集萃》一書。 文學觀:蕩滌靈魂,潤濡生命。



點擊分享視頻

相關焦點

  • 【劉寧之】三原于右任故居門票
    多年來,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對愛國老人于右任先生的大力宣傳也是不遺餘力。在交通便捷的縣城東、西兩側分別建有 「于右任書法藝術博物館」( 毗鄰西銅高速),還有位於縣城西關鬥口巷的「于右任故居」(毗鄰包茂、延西高速)。從延西高速下來經環島進城,途經附近的「于右任故居」因時間充足便駛入路北的一條小巷,沿著村中小巷緩慢行駛不到十分鐘便到了景點。
  • 朱文杰:于右任故居紀念館
    于右任先生曾經在西安南門內東側的書院門街52號居住過,如今這座百年老宅,成了于右任故居紀念館,曾稱于右任故宅眷念館。一塊「源遠流長」藍底黑漆字木匾,高懸在門頭,顯得特別莊重有氣場。    1937年始,于右任先生就將他的結髮妻子高仲林和長女於芝秀安排到這裡定居。於先生每次回陝也一定在此居住,並在這裡接待親朋好友,門生故舊,三原鄉黨。
  • 西安于右任故居博物館簡介
    于右任(1879—1964),名伯循,字右任,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
  • 專欄 || 朱文杰: 于右任故居紀念館
    于右任故居紀念館文/朱文杰  長髯飄飄的于右任,號髯翁。民間亦稱「於鬍子」。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漢族,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原名伯循,字誘人,誘人典出《四書》「夫子循循善誘人」。後取諧音因而自稱「右衽」,「衽」即衣襟,「右任」由「右衽」的諧音而來。  于右任先生曾經在西安南門內東側的書院門街52號居住過,如今這座百年老宅,成了于右任故居紀念館,曾稱于右任故宅眷念館。
  • 于右任書法丨壯美奇險、威而不猛
    于右任關中農民的兒子于右任先生以草書聞名近現代中國書壇,他在書學理論、書法藝術上的成就愈來愈受到海內外書法家的珍視。先生原名伯循,字右任,後以字行。德風堂考藏于右任書法作品欣賞于右任是民國時期的一位書法大家,他是清代碑學興起——繼何紹基、趙之謙、康有為之後的又一位碑派大家,雖然于右任整理創建過標準草書,並於20世紀30年代在上海成立標準草書社
  • 【組圖】淮海帶你遊三原 第二站,于右任故居
    于右任故居位於城隍廟西2公裡。
  • 行走銅川之-----于右任紀念館
    行走耀州之于右任紀念館
  • 行走耀州之-----于右任紀念館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吸引了無數名人在這裡頓足,留下深深的腳印,位於永安廣場西側,隱藏在狹長巷子的著名古建築師梁思成和林薇因的故居。城隍廟巷36號的老舍紀念館以及槐新巷4號的于右任紀念館,這些名人展館,吸引著許多遊客、市民前來參觀學習。
  • 三原歷史名人于右任先生
    當天晚上,張治中在桂園為毛澤東舉行宴會,並邀請了于右任、孫科、鄒魯等人前來參加。時隔多年以後,毛澤東終於與于右任又見面了。毛澤東和周恩來等對文化名人的去留極為關注,其中就有于右任老先生。 後來,于右任在臺灣時,毛澤東對他的書法卻極感興趣。曾找許多人廣泛收集他的作品。
  • 于右任題匾書法丨法度莊嚴 遒勁精深
    于右任題字。【清振威將軍】:黑底金字,萬字格邊框,位於雲南大理劍川古城的魯元故居,有一府三帥之稱。于右任題字。魯元,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五十八軍軍長,中將軍銜。字號子真,雲南劍川縣人。1907年11月12日生於劍川西門,2000年1月13日卒於昆明,享年九十三歲。葬於昆明西郊筇竹寺玉案山公墓。
  • 昭陵石刻書法
    收藏昭陵碑誌的昭陵博物館素來有「小碑林」之稱,現存石刻一百餘件。近百通的碑誌均出於名家之手,堪稱初唐書法藝術之薈萃,僅次於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居全國第二位。昭陵碑林形成於一九七五年,共收集碑石四十二通,展示墓誌四十餘件,其精品、名品率均在百分之六十以上。
  • 有一個名人故居,主人是復旦大學,名叫「當代草聖」
    有一個名人故居,主人是復旦大學,名叫「當代草聖」去西安旅遊,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去的理由。去西安古城牆感受古長安的繁榮和繁榮。去秦始皇兵馬俑感受世界的八大奇蹟。去永興房間品嘗陝西的特色不是紀念碑,舌尖也是感受到老長安的魅力所在。
  • 于右任與碑林:書法的流派
    于右任(1879~1964)老宅裡的紀念館于右任留給西安家族老宅的舊物並不多。除了西廂房裡存放的幾件臥室家具外,最重要的是一個深褐色的三層書架,上面整齊地排放著舊書和于右任書與家人的親筆信。上世紀初,于右任的二弟於孝先買下了書院門東邊的這座宅院,那時在西安陝西中學堂讀書的于右任已經高中舉人,但因印行諷刺時政的詩集《半哭半笑樓詩草》,被清廷革去舉人銜,並下密旨捉拿且要就地處死。于右任最後僥倖出城,逃亡至上海,從此開始了革命生涯。在陝西中學堂讀書前,于右任曾就讀於三原宏道學堂,當時他已經表現出強烈的革命意願。
  • 忠義春秋:於春紅受邀出席「望故鄉--于右任書法三原故裡特展」
    」5月18 日,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國家文物局、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主辦,中共三原縣委、三原縣人民政府承辦的「望故鄉——于右任書法三原故裡特展」活動,在三原縣于右任書法博物館隆重舉行。
  • 昭陵博物館:昭陵陪葬制度的確立
    唐太宗遵照長孫皇后的遺言,在皇后崩後,把她臨時安厝在醴泉九嵕山新鑿之石窟,定陵名為「昭陵」。太宗還決定把昭陵也作為自己的歸宿之地,駕崩後與皇后合葬於此。於是,在昭陵開始了大規模的營建工程。 貞觀十一年(637年)二月,唐太宗頒發《九嵕山卜陵詔》。
  • 【昭陵之行】昭陵考察紀實
    唐昭陵——昭陵守望者                                             ——昭陵考察紀實        7.20日我們前往了暑期社會實踐的第二站——昭陵。        五人從鹹陽出發,十點順利到達了昭陵博物館。
  • 初秋途徑瀋陽,匆匆走過大帥府和清昭陵
    趙四小姐樓,又稱「趙一荻故居」,因在1928年至1931年間,趙一荻女士曾在此居住而得名。 趙一荻故居俗稱趙四小姐樓,趙四小姐是張學良的第二任妻子,一生陪伴了張學良72年,是中國現代史上一位很有神秘色彩的女性。
  • 【三原動態】三原:「望故鄉--于右任書法三原故裡特展」活動盛大開幕
    5月18日,由中國文聯、國家文物局、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聯合主辦,三原縣委、三原縣人民政府承辦的「望故鄉--于右任書法三原故裡特展」活動在三原縣于右任書法博物館隆重舉行。中共鹹陽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嶽亮宣布展覽開幕此次特展甄選出于右任先生書法71件(套),為于右任先生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風格的楷、行、草書書稿和詩文。
  • 昭陵博物館:昭陵陪葬者究竟有多少,都有哪些人?
    一時間,諸大臣以陪葬昭陵為榮,在之後的百餘年間,使得昭陵成為佔地30萬畝,周長60公裡的龐大陵園。 兩《唐書》中明確記載陪葬昭陵者49人(《新唐書》較《舊唐書》多5人),顯然與事實不符。到目前為止,有關昭陵陪葬者的記載較為詳細的是北宋王溥編纂的《唐會要》。 gr5據《唐會要·昭陵陪葬名氏》記載,有妃7人,王7人,公主18人,宰相12人,丞郎三品50人,功臣大將軍以下57人,計151人。
  • 曠代書聖——于右任
    時到民國那就唯有于右任獨佔鰲頭了。于右任要談于右任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及其成就,我們就必須理清中國書法史上歷代大家的書法藝術特徵。否則我們就無法真正地認識和了解這位書法大師創造性的藝術成就,也就無法審視他對中國書法藝術所做的特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