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
翻開中國書法史,我們盡覽中國書法發展史上各個時代的書法藝術成果及湧現出的書法藝術家。漢之張芝、鍾繇;晉之索靖、二王;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張旭、顏柳、懷素等;宋代蘇、黃、米、蔡四家;元趙孟、明清更是名家輩出,張瑞圖、王鐸、傅山、鄭燮、金農、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等。時到民國那就唯有于右任獨佔鰲頭了。
于右任
要談于右任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及其成就,我們就必須理清中國書法史上歷代大家的書法藝術特徵。否則我們就無法真正地認識和了解這位書法大師創造性的藝術成就,也就無法審視他對中國書法藝術所做的特殊貢獻。
從遠古結繩記事到早期的有文字記載以來,我們所看到的甲骨文、大篆、小篆,這算是中國的文字有了書法的意味,也是我國書法的濫觴時期。這些我們且不多說,只從漢代以來,書法真正從文字的母體中分離以後,出現了將文字作為藝術而不懈追求的張芝、鍾繇等書法大師們說起。
德風堂考藏于右任書法作品欣賞
于右任先生的書法成就主要表現在楷書、行書和草書(以今草為主)三個方面。這三種書體,其實是他書法生命的三次重大突破和成就。每一次突破他都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並同時注入了他人生成長的許多文化積澱。「朝臨石門銘,暮寫二十品。辛苦集為聯,夜夜淚溼枕」。讀先生的這首詩,我們便可知一二了。
據有關資料顯示,于右任七歲入楊府村馬王廟私塾,師從第五先生門下。十歲受教於地方名熟師毛班香,學做古今體詩文。第二年經商在四川的父親返裡,父親督教甚嚴,常徹夜不寢,相互背誦。于右任說「略識學術門經,得益庭訓為多」。此時他的書法主要以臨習王羲之、趙孟工整秀美為主。
德風堂考藏于右任書法作品欣賞
于右任《我的青年時期》中曾述:「毛先生謂我學以小成,應出從名師,以資深造。所以三原宏道書院、涇陽味經書院、西安關中書院,我都曾經住過。時讀書稍多,詩賦經解均略能對付.....」
于右任二十歲時又以歲試第一補廩善生,適遇陝西學政葉爾愷出題以觀全省,于右任徹夜呵凍作答,葉觀之激賞「西北奇才」並在考卷上批曰:「筆端奇氣不可揭仰,二發為宏文又精舍內含,超心越冶,知不徒於抗壞歷史,窮眺全洲」。
于右任後又師從關學名儒朱佛光、賀瑞麟、劉古愚諸大家,學業日有所進,眼界為之大開。時有「陝西三傑」之稱(另兩位是張季鸞、李儀祉)。在這之前,可以說基本上是他對古體詩文等基本知識的積累過程。也為他日後成為書法大師作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楷 書 篇
德風堂考藏于右任書法作品欣賞
我們現在看到的存留先生最早的作品是三原縣博物館珍藏的一幅,為民國六年即先生三十八歲時所作。這幅作品灑脫、舒展,雖不很成熟,但他那縱橫豪放的大家之氣已初露端倪。從作品中也明顯可看出他的字的結體、運筆、章法基本來自王羲之、趙孟一路書風,特別是受《聖教序》的影響較大。
《聖教序》的基本特徵我們不難看出,總體感覺主要表現的是爽健、和諧等特點,而趙孟書體便是顧盼多姿、婉約圓潤一類。于右任所書的這幾件存世較早的作品,顯然是這二者書風的完美統一,即舒展秀麗又圓潤有致。這一時期的學習無疑對他後來學習魏體書風產生了極其深遠的意義,不至於日後陷入剛狠、狂傲的粗野之路。
德風堂考藏于右任書法作品欣賞
民國十年以後他對碑派的臨習研究範圍更加廣闊,《龍門二十品》《張黑女墓誌》《廣武將軍碑》《姚伯多造像記》以及南碑《爨寶子》等都進行過刻苦研習。經過大約十年左右的時間,先生的作品讓我們眼界大開,其魏體楷書已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通過這一時期遺存的墓誌,我們可以大致領略先生的魏楷風採:如《王太夫人事略》《張志和墓誌》《鄒容墓表》《茹欲可墓誌》《耿端人紀念碑》等。
尤其是一九三零年于右任所書的《秋先烈紀念碑記》可以說是他楷書時期的最典型的代表之作。她的誕生標誌著「近世書家中當首推于右任」,我們不妨分析一下這幅傑作的藝術特色:
一、運筆
無論點還是線,筆筆精良。筆鋒的起落變化有致,線條剛柔互濟;柔中寓剛,使轉方圓結合;筆法靈動協調,時見行草、隸書等筆法,將他們靈活地運用於楷書之中。一反古人固守的森嚴格局,隨心所欲,運籌帷幄。
二、結體
字勢取扁方,形體向左右伸張。作者以如此取勢來追求一種橫跨東西、容納萬方的氣量。從容而坦蕩、大度且穩健,智深勇沉、神閒氣定,盡顯大無畏之英雄氣魄。
三、章法
不變萬變,跌宕有致。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基本保持一個均衡不變的秩序。但每字的偃仰、錯落、展收、疏密、濃淡都在筆墨的行進中有節奏地起伏和變化。這便是一個藝術家很難實現的那種大智若愚、大拙若巧的超凡境界。
四、意境
于右任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藝術高度,這與他對宇宙大象的感悟,自然人生的認知體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或許是後天的,或許是與生俱來的。這也是我們最需要探究的,更是最難以闡釋的奧理。
現在我們不妨將歷代楷書名作與之作一簡單比較對照,以資鑑賞
三國時期的鐘繇被後人公認為楷書之祖。現傳鍾繇書作主要是各種表記。大致有《薦季直表》《宣示表》《賀捷表》《還示表》《雪寒帖》等。
鍾繇《宣示表》
其中《宣示表》為鍾繇六十八歲所書。應為他較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鍾繇真書布局空靈,結體舒朗、寬博,體勢偏扁,尚存隸意。「鍾繇以自己的一雙慧眼在從隸到楷的轉折中敢於戛戛獨造,正是當時』隸書天下『的一種叛離和反駁」。由此可見,鍾氏楷書的特點和意義主要是對書體改革的貢獻。其風格屬俊朗、空靈性的大師,與于右任的楷書相比較似乎顯得單薄了些,那種豪邁超脫之氣未曾顯現。
此外王羲之、王獻之的楷書皆從習於鍾繇一派,他們在楷書方面的重要貢獻是將隸書的影子完全擺脫,將楷書完善並對楷書之筆法創製豐富了許多。況且二王的書法成就並非楷書,主要是在行書和今草的貢獻上。
唐代是一個尚法的時代,無論其詩其畫都極其講求法度的標準性和嚴整性。書法也無例外。傳為歐陽詢編著的《三十六法》對書法的準確性描述較之衛夫人的《筆陣圖》精確和豐富了許多。歐氏書風出自北碑書體,其結構嚴謹、字勢險峻,只可惜沒有像于右任那樣具有博大沉雄的逸宕之氣。虞世南出自南派帖學,也不乏規整、勁健和舒朗。另一位成功書家便是褚遂良,他吸收了歐陽詢、虞世南之長,既有碑之剛健,又有貼之柔媚。《雁塔聖教序》是其典型的代表作品。此作雖剛柔並濟,但少豪邁之氣。
顏真卿《多寶塔》局部
中唐時期的顏真卿應該是唐楷的傑出代表人物。早期的《多寶塔》結構規整嚴密。最有代表的是他中晚年的《東方朔畫贊》《顏勤禮碑》和《顏家廟碑》,其特徵是:正大、凝重、雄宏剛健;結構外緊內闊。他成功的意義在於唐代大量充斥"官楷"之外,開闢了楷書書寫的新面貌。其不足顯然是過於森嚴、端莊,缺乏隨意、舒展性,也少了恣肆松暢氣。
宋之四家「蘇、黃、米、蔡」更稱一代風流。明董其昌在評論晉唐宋書法時稱:「晉人書取韻、唐人書取法、宋人書取意」可見宋代書家們在書法史上的偉大成就,即在取意上勝過前代。而取意也以行草更為明顯。就楷書而言成就不是很大。
元代建立以後,由於當時南宋尚意書風的頹廢,時代迫切需要純正的晉唐時代的具有豐富感性的形式技巧和規範嚴整的法度型的書法藝術。趙孟適應時代之需求便應運而生。因此他必須選擇和師法晉唐以來的諸大書法家。但由於他做人的原則,必然得影響他在藝術上的成就。于右任雖然早年師法過趙體,但尤其不欣賞趙孟的媚元主之情節。
清代朱彝尊對趙孟做了最好的評價「元有趙子昂書盛極一時,相率習研媚之體」。到清代楷書初學顏體,後師法北碑,丁文雋《書法精論》評其說:「以婉轉流麗之筆法,扶森嚴古樸之北碑、以研易質,化剛為柔。」
趙之謙應當是融碑帖於一爐的先行者,他之前的歐陽詢雖也出自北碑,但對碑之化剛為柔不及趙之謙,可以說趙之謙應當是將庶民化的北碑書風進行了文人化的改造。這種程度又難及于右任更加深刻和純熟,也不比于右任更加自由和爛漫。
通過對歷代楷書大家的粗略了解和分析,我們對于右任楷書作品藝術特色可以做出如下一些評價:
一、我們很難發現像于右任這樣,由帖而碑走過來卻能獲得如此完美的楷書書法藝術,他從前人中走來,但完全擺脫了前人的模式。
二、于右任的楷書,不僅是他個人書法藝術生命的一大突破,而且是在此前歷代楷書的臺階上向上邁進了堅實而沉重的一步。
三、于右任的楷書為我們後世創作和研究楷書書法藝術開拓了更廣闊的思維空間。
自此作為一代宗師的于右任完成了自身最主要的形象塑造。
于右任也從此達到了歷代楷書大家所難以實現的楷書作品的藝術高度。從這個意義上講,于右任的楷書藝術不僅是近代史上無人與之比肩的,就鍾、張以來也是無人與之抗衡的。因此說他的楷書藝術是空前的。
更讓我們亢奮的是于右任自此並未停止腳步。他在以後的藝術生命裡程中不斷地在行書草書方面又作出了在中國書法史上很少有人能企及的藝術成果。以後我們將在《行書篇》、《草書篇》等章節中繼續進行賞析。
注釋:
一、鍾明善《談藝錄》一六一頁
二、《中國書法發展史》一○五頁
三、《明清書法論文選》二一八頁
四、馬嘯《于右任的書法藝術》一四頁
(作者祁碩森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書法家協會理事、陝西省于右任書法學會常務副會長、民革陝西省黨員、榆林市政協委員、西安市于右任書法藝術博物館特聘專家、陝西明善博物館副館長、西安交通大學鍾明善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