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壇點將錄之一: 髯翁于右任

2021-02-18 師賢齋

于右任像

                             

  髯 翁 於 右 任

       文 ‖ 郭名高

       慈禧太后與光緒帝倉惶逃到西安,身子一抖,勢派又大了,長安百姓被迫出來跪迎。天下著雨,饑寒交迫的老百姓敢怒不敢言。一位青年站在街頭,牙齒咬得格格地響,恨不能食其肉、挫其骨。這個青年提筆給陝西巡撫岑春煊寫了一封信,責備慈禧昏聵,害得國家貧弱不堪,連北京城都丟了,還好意思跑到西安城耀武揚威?青年想慫恿岑春煊除掉慈禧太后,幸得朋友及時發現,才使他免遭一劫。這位書生模樣的青年當時只有21歲。他寫了一系列詩篇,輯成《半哭半笑樓詩草》,於1903年冬在三原印行,由此遭到清廷通緝,他就是後來的髯翁于右任。

       于右任逃到上海,化名劉學裕,在震旦學院讀書。隨後,他將救國宏願寄託於教育,先後創辦復旦公學(今復旦大學)、上海大學、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擔任校長或校董。1906年,于右任在日本得見孫中山,並加入同盟會。第二年,他創辦《神州日報》《民立報》,極積宣傳民主革命。

于右任作品1

       1926年,于右任與馮玉祥率眾解了西安之圍,並出任駐陝總司令。再後來,他又擔任國民政府審計院長、監察院長。

       1948年5月,國民黨在南京召開國民大會,選舉總統、副總統。于右任參加了副總統競選。他的對手主要是桂系軍閥李宗仁。選舉之前,為了使各位代表了解他的政治主張,于右任每天在屋內擺一張書桌,備上文房四寶,但凡代表,均能得到他寫的「為萬世開太平」條幅一件。李宗仁則不同,他給每位代表提供一輛汽車,有司機早晚服務,包上幾個大酒店,只要是代表身份,無論認識與否,皆可入住,每天早晚還會宴席相待。同時,行政院長孫科、武漢行轅主任程潛也參與競選。二人天天擺酒請客,或許諾、拉關係。于右任只靠一支筆,一張紙。有人勸他出去活動,找個財團拉點經費什麼的,也遭拒絕。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當年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已經隨風遠去,于右任卻因為書法大放異彩。

       

       于右任在魏碑行楷和草書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他有一首五言詩,如此描述自己的生活狀態:「朝臨石門銘,暮寫二十品。辛苦集為聯,夜夜淚溼枕。」《石門銘》乃北碑圓筆的代表,可謂「圓筆極則」,而《龍門二十品》則「雄俊偉茂,極意發宕,方筆之極軌也」。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說:「書法之妙全在用筆,概舉其要,盡於方圓。」將方、圓不同的筆法體系並列起來訓練,使之相互補益,在技術層面上是極有意義的。于右任的可貴之處在於得魏碑之質而棄雕鑿之痕,那種逸氣是最動人的。

于右任作品2

       近年來,筆者在漢隸上用心較多,總希望寫出自家的味道來,而書寫性和書卷氣是我所思考、探索的重點。竊以為,從帖學汲取些許營養以滋補隸書氣質是可行的,于右任的魏碑行楷即是最好的註腳。

       書法應該是自然性表達。方圓、剛柔、徐遲、枯潤,其表達方式理應多元化,不能因為金石氣而廢書寫性本身。明明是一桿柔毫,幾張素紙,非要弄出斧鑿的味道而傷了其它,這是本末倒置。骨盛則僵,豐筋即弱,二者若能相濟,這書法才有看頭。

       于右任以魏碑立骨,卻不僵死,更可貴的是一股書卷氣撲面而來。他的這股逸氣得益於早年的帖學積累,尤其是對趙孟頫的學習。再後來,于右任將重心放在標準草書的研究和推廣上。這期間,他對王羲之、智永、懷素的作品有過深入的研究。可以肯定地說,于右任書法走的是碑帖結合的路子。

于右任作品3

       北宋有集古字的米顛,近現代有集聯學碑的髯翁。二人天賦異稟,卻肯下笨功夫,能有如此成就也是必然的。

       1929年,于右任開始專注於草書。草書之優在速,其質在徐。大凡草書聖手,多以正體築基:唐有張顛善長楷則,近有林散之孜孜於漢碑。于右任的魏碑就是草書的根基。

       1932年,于右任發起並成立草書研究社,創辦《草書月刊》。是時,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一些革新派跳出來要廢除漢字,蓋因先進之國多以符號、字母為體,書寫便捷,遠非漢字這般複雜、耗時。于右任在《標準草書》序言中也寫道:「現代各國印刷用楷,書寫用草,已成通例;革命後之強國,更於文字之改進,不遺餘力。」基於此,他倡導的標準草書即以「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為選字依據,廣泛搜羅歷代草書名跡,再以《千字文》為內容,對草法進行甄別、遴選,究其源而致廣大,理其法而成規。常因一字而聚眾議,得一形必作三思。再雙勾其草法,匯集成冊,以廣示天下 。此舉旨在革新文字以順應潮流,絕非為藝術立標準,若以藝術之高度非議其弊端,則誤會了于右任先生的初衷。雖然,標準草書因諸多原因未能廣施天下,成為一種文字而存在,但于右任以自身的草書高度詮釋了這一過程的重要性。

于右任作品4

       學古學法,不唯起承轉合。于右任給後人的啟示大概有這麼幾條:

       一、理念和方法一脈相承,理解不到位、方法不科學,不足以談書法。且說《石門銘》和《二十品》,既是于右任介入藝術之法門,又能看出他對書法關捩的準確把握。而集聯臨古、辨草勾摹又將碑帖相融這一理念落到了實處。

      二、學問決定見識,胸懷成就氣象。于右任熟讀儒家經典,16歲中秀才,23歲中舉人,被陝西提督學政葉爾愷譽為「西北奇才」。紮實的國學基礎使他提筆能作詩聯,言志不落窠臼,筆墨與內容相映成趣。他以濟世救國為抱負,所做所為皆有大格局,故在審美和表達上能以宏大氣象為旨歸,又非技法可期及。

       三、品質決定人的高度和廣度。于右任痴迷書法,於此下了大功夫,他朝臨暮寫,殫思極慮。上至達官顯貴,下到市井小販,都有可能收藏他幾幅字。于右任不靠書法乞食謀生,寫字是他的興趣愛好,是表情達意的手段。這種狀態使他獲益良多,即便競選總統,也要依靠書法的光芒。

于右任作品5

        事實上,于右任書法酬應之作甚多,有時應接不暇,便由他人代筆。20 世紀30 年代,《申報》有兩篇論及當時政壇要人的代筆人問題。其中《黨國當軸代筆人》記載:「于右任喜於晚間寢前揮毫,瀟灑脫俗,自成一家。其甥周伯敏摹仿逼似,幾可亂真。」(《申報》1932年6 月24 日,10 版);在《幾位黨國顯要的代筆人》一文中也有記敘:「黨國顯要,長於書法的,頗不乏人,可是他們為了酬酢文字,求者紛紜,幾於應接不遑。一時請人代筆,並非故意以偽亂真,或存心魚目混珠……監察院長于右任氏,書法精工,飲譽海內外,近歲亦澠由其甥氏代筆」(《申報》1937 年8 月4 日,16版)。事物都有兩面性,于右任書法不乏高度和廣度,卻疲於應酬,加之代筆、贗品混雜,終歸有損於自家聲譽,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于右任作品6

                                     

                  2018年9月28日


書壇點將錄 系列文章將陸續在  師賢齋工作室  微信公眾平臺予以推送,歡迎持續關注


郭名高 : 了解一下書法人的悲苦喜樂,才明白他們為啥不送字給你!

郭名高 ‖ 父親在,我們都是孩子

郭名高 ‖ 不是書法,做個文人是我最後的理想

郭名高‖ 初學《張遷碑》可能出現的幾個誤區

為什麼會出現「河北美院現象」? 且看外聘教師如何敘述

四十不惑,我用一個暑假來閱讀1400000字的大書

相關焦點

  • 中貿聖佳2019秋拍 | 髯翁墨跡—— 一代書聖于右任書法專題
    髯翁操勞一生為萬世太平,晚年卻只能遠渡臺灣,感嘆「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哭」。他有太多的夙願,終是無法圓滿,悵然!于右任的一生有太多的經歷,作為革命的元勳,軍旅的首長,開教育之先河,新聞之先鋒,詩壇界文豪,書法界巨擘。他一生清廉,培養棟梁,為民請命,研習書法,破窠臼而獨創于氏草書,被尊為一代書聖。
  • 于右任書法丨壯美奇險、威而不猛
    于右任關中農民的兒子于右任先生以草書聞名近現代中國書壇,他在書學理論、書法藝術上的成就愈來愈受到海內外書法家的珍視。先生原名伯循,字右任,後以字行。因有美髯,人稱「髯翁」或「於鬍子」。筆名神州舊主、騷心、太平老人等。祖籍陝西涇陽縣鬥口村。1879年4月11日出生於陝西三原縣東關河道巷。
  • 于右任楷書對聯,真誘人
    《于右任書法全集》(卷二),第4頁,文物出版社。2.《髯翁翰墨》,文物出版社,第9頁,2015年。于右任魏碑五言聯 立軸 水墨箋本②.款識:雅軒仁兄正,于右任。③.鈐印:『於』、『右任』④.尺寸:202×43cm×2⑤.出版:1.《古今書畫集萃》,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9年8月。2.著錄:《髯翁翰墨》,文物出版社,第6頁,2015年。于右任行書五言聯 立軸 灑金箋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于右任書法精品50幅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同盟會成員,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 ,中國近代書法家,被譽為「當代草聖」 、「近代書聖」、民國四大書法家之一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于右任書法精品
  • 撒一把故鄉的土 潑一抔涇渭的水 陝西鄉黨五十年首跨海峽一曲秦腔祭髯翁
    整整五十年了,于右任先生懷著無盡的鄉愁長眠於此。空餘那首著名的遺歌在世間傳誦——「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二〇一四年歲末,于右任先生故鄉陝西的六十餘名鄉黨,首次帶著三原故裡的土、涇河渭河的水,還有家鄉的特產蓼花糖、西鳳酒、茯磚茶,來到陽明山上祭慰髯翁。
  • 彌勒「聯聖」,孫髯翁
    孫髯(1688年~1774年),人們尊老加「翁」字,故都以孫髯翁為其名,字頤庵,號蛟臺老人,又號萬樹梅花一布衣。昆明人,祖籍陝西省三原縣。這一來, 孫髯的學習就不受限制,諸子百家,正史野史,天文地理,易卜醫學,詩詞聯賦,什麼都看,一看就入迷。其實他真正感興趣並有研究的是詩和楹聯,他要用文藝來反映他對社會、對歷史的感知辨悟。
  • 于右任 | 江山萬裡心
    于右任(伯循,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字誘人,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祖籍涇陽,中國近代、現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于右任早年系同盟會成員,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書法家,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中國近現代著名高校的創辦人。1964年因為政治原因而長期鬱悶成疾,病逝於臺北。于右任墓位於臺北市陽明山上,玉山主峰有其雕塑。于右任精書法,早在20年代便有「北於南鄭」之稱,「南鄭」指鄭孝胥。
  • 朱文杰:于右任故居紀念館
  • 20世紀書壇第一人!他的字整整影響後世100年,草書被奉為經典
    這裡為大家推薦一位現代的草書大家——于右任。于右任(1879.04.11—1964.11.10),漢族,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鬥口於村,中國近現代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
  • 【組圖】淮海帶你遊三原 第二站,于右任故居
    于右任故居位於城隍廟西2公裡。
  • 于右任八字命理解析
    原創/琴鶴堂易學 今天是于右任的忌日,謹以此文緬懷於大師! 于右任(1879.04.11申時—1964.11.10),陝西三原東關河道巷人,祖籍涇陽鬥口於村,中國近現代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
  • 于右任1944年出版的字帖,《標準草書》節選鑑賞,草書書法的精髓
    于右任于右任的書法奧秘在於以意御筆,神遊太虛。用筆唯簡,筆隨意書。于右任的書法也貴在用線,用線十分有力,雄渾灑脫,開一代書風。從書法發展史來看就可以體會到于右任書法的美感了。于右任我們今天推薦給大家的是于右任1944年出版的草書標準字帖裡的選段《正氣歌》。于右任是唯一的書法家。此帖貴在「標準」二字,是歷代草書者寫法最多,它的作用不在筆法章法,在於字形寫法。
  • 專欄 || 朱文杰: 于右任故居紀念館
    于右任故居紀念館文/朱文杰  長髯飄飄的于右任,號髯翁。民間亦稱「於鬍子」。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漢族,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原名伯循,字誘人,誘人典出《四書》「夫子循循善誘人」。後取諧音因而自稱「右衽」,「衽」即衣襟,「右任」由「右衽」的諧音而來。  于右任先生曾經在西安南門內東側的書院門街52號居住過,如今這座百年老宅,成了于右任故居紀念館,曾稱于右任故宅眷念館。
  • 于右任草書《正氣歌》欣賞
    弘揚國粹兿術傳播經典文化 結交天下朋友交流學習心得 ——————祉洋藝術沙龍—————— 于右任(1879.04.11-1964.11.10),漢族,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鬥口於村,中國近現代政治家
  • 于右任的12幅傑出行書作品展,筆力遒勁自然,網友:可入中書協
    于右任 于右任是近代草書泰鬥,其筆畫簡練,筆筆意境開闊,字字神韻方顯,件件章法美觀,字裡行間龍騰虎躍,偶爾藕斷絲連,其風格獨特自然美,大氣大度足顯精氣神。 于右任書法他絕妙之處是筆法自如,讓你越看越有味,越看越想看,韻味十足,可稱草書的最高境界,實在難以超越。于右任先生書法取法魏碑,融入篆籀筆法,信手書來,妙趣天成,不愧大家。于右任的書法可是得到整個書法界公認的,無論是國共兩黨書法家名家,還是黨外書法家,無一不對其書法大家稱讚,他是近代當之無愧的書法大家!於老的字現在確實是收藏界的寵兒。
  • 于右任書法魏碑十八篇
    于右任,於閣老,美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于右任,於閣老,陝西省三原縣人,祖籍陝西涇陽鬥口村,政治家,活動家,民主革命的先驅,「當代草聖」,傑出中國流藝術家,教育家,詩人,也是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
  • 三原歷史名人于右任先生
    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于右任先生早年是同盟會成員,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書法家,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重要奠基人之一!是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創辦人,復旦大學、私立南通大學校董等。
  • 于右任:一支筆, 勝過十萬毛瑟槍
    「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同盟會成員,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 ,中國近代書法家,被譽為「當代草聖」 、「近代書聖」、民國四大書法家之一 。出身貧寒,讀書不敢不勤!1879年4月11日,于右任出生在陝西省三原縣東關河道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