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像
髯 翁 於 右 任
文 ‖ 郭名高
慈禧太后與光緒帝倉惶逃到西安,身子一抖,勢派又大了,長安百姓被迫出來跪迎。天下著雨,饑寒交迫的老百姓敢怒不敢言。一位青年站在街頭,牙齒咬得格格地響,恨不能食其肉、挫其骨。這個青年提筆給陝西巡撫岑春煊寫了一封信,責備慈禧昏聵,害得國家貧弱不堪,連北京城都丟了,還好意思跑到西安城耀武揚威?青年想慫恿岑春煊除掉慈禧太后,幸得朋友及時發現,才使他免遭一劫。這位書生模樣的青年當時只有21歲。他寫了一系列詩篇,輯成《半哭半笑樓詩草》,於1903年冬在三原印行,由此遭到清廷通緝,他就是後來的髯翁于右任。
于右任逃到上海,化名劉學裕,在震旦學院讀書。隨後,他將救國宏願寄託於教育,先後創辦復旦公學(今復旦大學)、上海大學、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擔任校長或校董。1906年,于右任在日本得見孫中山,並加入同盟會。第二年,他創辦《神州日報》《民立報》,極積宣傳民主革命。
于右任作品1
1926年,于右任與馮玉祥率眾解了西安之圍,並出任駐陝總司令。再後來,他又擔任國民政府審計院長、監察院長。
1948年5月,國民黨在南京召開國民大會,選舉總統、副總統。于右任參加了副總統競選。他的對手主要是桂系軍閥李宗仁。選舉之前,為了使各位代表了解他的政治主張,于右任每天在屋內擺一張書桌,備上文房四寶,但凡代表,均能得到他寫的「為萬世開太平」條幅一件。李宗仁則不同,他給每位代表提供一輛汽車,有司機早晚服務,包上幾個大酒店,只要是代表身份,無論認識與否,皆可入住,每天早晚還會宴席相待。同時,行政院長孫科、武漢行轅主任程潛也參與競選。二人天天擺酒請客,或許諾、拉關係。于右任只靠一支筆,一張紙。有人勸他出去活動,找個財團拉點經費什麼的,也遭拒絕。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當年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已經隨風遠去,于右任卻因為書法大放異彩。
于右任在魏碑行楷和草書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他有一首五言詩,如此描述自己的生活狀態:「朝臨石門銘,暮寫二十品。辛苦集為聯,夜夜淚溼枕。」《石門銘》乃北碑圓筆的代表,可謂「圓筆極則」,而《龍門二十品》則「雄俊偉茂,極意發宕,方筆之極軌也」。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說:「書法之妙全在用筆,概舉其要,盡於方圓。」將方、圓不同的筆法體系並列起來訓練,使之相互補益,在技術層面上是極有意義的。于右任的可貴之處在於得魏碑之質而棄雕鑿之痕,那種逸氣是最動人的。
于右任作品2
近年來,筆者在漢隸上用心較多,總希望寫出自家的味道來,而書寫性和書卷氣是我所思考、探索的重點。竊以為,從帖學汲取些許營養以滋補隸書氣質是可行的,于右任的魏碑行楷即是最好的註腳。
書法應該是自然性表達。方圓、剛柔、徐遲、枯潤,其表達方式理應多元化,不能因為金石氣而廢書寫性本身。明明是一桿柔毫,幾張素紙,非要弄出斧鑿的味道而傷了其它,這是本末倒置。骨盛則僵,豐筋即弱,二者若能相濟,這書法才有看頭。
于右任以魏碑立骨,卻不僵死,更可貴的是一股書卷氣撲面而來。他的這股逸氣得益於早年的帖學積累,尤其是對趙孟頫的學習。再後來,于右任將重心放在標準草書的研究和推廣上。這期間,他對王羲之、智永、懷素的作品有過深入的研究。可以肯定地說,于右任書法走的是碑帖結合的路子。
于右任作品3
北宋有集古字的米顛,近現代有集聯學碑的髯翁。二人天賦異稟,卻肯下笨功夫,能有如此成就也是必然的。
1929年,于右任開始專注於草書。草書之優在速,其質在徐。大凡草書聖手,多以正體築基:唐有張顛善長楷則,近有林散之孜孜於漢碑。于右任的魏碑就是草書的根基。
1932年,于右任發起並成立草書研究社,創辦《草書月刊》。是時,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一些革新派跳出來要廢除漢字,蓋因先進之國多以符號、字母為體,書寫便捷,遠非漢字這般複雜、耗時。于右任在《標準草書》序言中也寫道:「現代各國印刷用楷,書寫用草,已成通例;革命後之強國,更於文字之改進,不遺餘力。」基於此,他倡導的標準草書即以「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為選字依據,廣泛搜羅歷代草書名跡,再以《千字文》為內容,對草法進行甄別、遴選,究其源而致廣大,理其法而成規。常因一字而聚眾議,得一形必作三思。再雙勾其草法,匯集成冊,以廣示天下 。此舉旨在革新文字以順應潮流,絕非為藝術立標準,若以藝術之高度非議其弊端,則誤會了于右任先生的初衷。雖然,標準草書因諸多原因未能廣施天下,成為一種文字而存在,但于右任以自身的草書高度詮釋了這一過程的重要性。
于右任作品4
學古學法,不唯起承轉合。于右任給後人的啟示大概有這麼幾條:
一、理念和方法一脈相承,理解不到位、方法不科學,不足以談書法。且說《石門銘》和《二十品》,既是于右任介入藝術之法門,又能看出他對書法關捩的準確把握。而集聯臨古、辨草勾摹又將碑帖相融這一理念落到了實處。
二、學問決定見識,胸懷成就氣象。于右任熟讀儒家經典,16歲中秀才,23歲中舉人,被陝西提督學政葉爾愷譽為「西北奇才」。紮實的國學基礎使他提筆能作詩聯,言志不落窠臼,筆墨與內容相映成趣。他以濟世救國為抱負,所做所為皆有大格局,故在審美和表達上能以宏大氣象為旨歸,又非技法可期及。
三、品質決定人的高度和廣度。于右任痴迷書法,於此下了大功夫,他朝臨暮寫,殫思極慮。上至達官顯貴,下到市井小販,都有可能收藏他幾幅字。于右任不靠書法乞食謀生,寫字是他的興趣愛好,是表情達意的手段。這種狀態使他獲益良多,即便競選總統,也要依靠書法的光芒。
于右任作品5
事實上,于右任書法酬應之作甚多,有時應接不暇,便由他人代筆。20 世紀30 年代,《申報》有兩篇論及當時政壇要人的代筆人問題。其中《黨國當軸代筆人》記載:「于右任喜於晚間寢前揮毫,瀟灑脫俗,自成一家。其甥周伯敏摹仿逼似,幾可亂真。」(《申報》1932年6 月24 日,10 版);在《幾位黨國顯要的代筆人》一文中也有記敘:「黨國顯要,長於書法的,頗不乏人,可是他們為了酬酢文字,求者紛紜,幾於應接不遑。一時請人代筆,並非故意以偽亂真,或存心魚目混珠……監察院長于右任氏,書法精工,飲譽海內外,近歲亦澠由其甥氏代筆」(《申報》1937 年8 月4 日,16版)。事物都有兩面性,于右任書法不乏高度和廣度,卻疲於應酬,加之代筆、贗品混雜,終歸有損於自家聲譽,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于右任作品6
2018年9月28日
書壇點將錄 系列文章將陸續在 師賢齋工作室 微信公眾平臺予以推送,歡迎持續關注
郭名高 : 了解一下書法人的悲苦喜樂,才明白他們為啥不送字給你!
郭名高 ‖ 父親在,我們都是孩子
郭名高 ‖ 不是書法,做個文人是我最後的理想
郭名高‖ 初學《張遷碑》可能出現的幾個誤區
為什麼會出現「河北美院現象」? 且看外聘教師如何敘述
四十不惑,我用一個暑假來閱讀1400000字的大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