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有個陽明山,山頂有一座墓園,墓碑朝向海峽,大陸依稀在望。
整整五十年了,于右任先生懷著無盡的鄉愁長眠於此。空餘那首著名的遺歌在世間傳誦——「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二〇一四年歲末,于右任先生故鄉陝西的六十餘名鄉黨,首次帶著三原故裡的土、涇河渭河的水,還有家鄉的特產蓼花糖、西鳳酒、茯磚茶,來到陽明山上祭慰髯翁。
「這一趟,我們來得並不容易。這一灣淺淺的海峽,當年是于右任先生難以逾越的生死線。歷史曲曲折折,讓我們等了半個世紀……」
撒一把故鄉的土 潑一抔涇渭的水
陝西鄉黨五十年首跨海峽
紀念于右任先生
一
曲
秦
腔
祭
髯
翁
「爺爺!我們來看你老人家了!」
當於媛女士聲音略帶顫抖地說出這句話時,周遭顯得更為寂靜了。濛濛雨霧籠罩了莽莽青山。山極高,西北望長安,海天之間,蒼茫一片。
這裡是臺北二十五公裡外的陽明山,海拔八百餘米的大屯山頂。五十年前,八十六歲的于右任先生辭世,臨終前在日記裡寫下:「葬我在臺北近處高山之上,山要最高者。」
五十年後的二〇一四年歲末,六十餘名陝西鄉黨帶著故鄉的水、土和特產,涉過海峽,登上高山,來到於公的青冢前,一聲秦腔,一抔黃土,一支高香,一杯濁酒,一個個深深的鞠躬叩首,祭奠孤零零長眠在此的老鄉于右任。
「右老!你在天有靈,可曾感知!」
一
至今未能實現的遺願:「十年後,子孫將我與老夫人合葬」
臺北的冬季有好幾年不曾這麼冷了。當地人說,前些時候一直不下雨,若是有了雨,會更冷,溼寒難耐。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六日,天氣預報最低溫度8℃,有微微的北風。上午十時,就在眾人登上陽明山的那一刻,小雨果然飄零而至。雨霧很快染溼了山體植被,沾滿眾人的衣襟。
於媛覺得冷極了,心裡卻按捺不住一股熱流在激蕩。年初,她就籌劃著這樁沉甸甸的大事。久久期盼的這一刻,終於到來了。
於媛是于右任的侄孫女,從小生活在西安南門裡的書院門52號。現在這裡是于右任故居紀念館,於媛是館長。當年,她的祖父於孝先置辦了這座三進的四合院,比於孝先大兩歲的兄長于右任也曾在此常住。一九四九年,于右任去了臺灣,夫人高仲林和長女於芝秀留在西安,就住在這裡。於媛自小就像老人的拐杖,「我婆走到哪,我就攙著她跟到哪。」
在於媛的記憶深處有幅刻痕般的畫面:高老夫人總是坐在大宅門左邊的那個青石墩上,把頭扭向路口張望。於媛問,婆你看啥呢。老夫人就說,你大爺到很遠的地方去了,過一兩年就回來了。有時,老人會對著虛空輕聲念叨:你不是給我說,過兩年就回來嗎?為啥還不回來?久而久之,老人常坐的那方青石墩磨得像綢緞一樣光滑,她不坐時,別人誰也不敢坐了。
忽忽五十年。于右任沒能回來。
一九六四年,于右任在臺北病逝。臨終前,他在日記和遺詩中寫下一串載滿鄉愁的句子:「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我之故鄉是中國大陸。」「我想葬在高山上,及今思之,如大太太何。不如說十年後非我子孫將我倆合葬。」
老翁的遺願至今沒能實現。作為于氏後人,於媛一直想為右老做些什麼。於媛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沒有見過這位伯祖父。及至年長,她讀了于右任的詩,了解這位先祖的人生經歷,常常不能自已。
在於媛心中,于右任早已超越了家族親人,是須仰視的一代偉人。從青年時「換太平以頸血,愛自由如髮妻」,到投身辛亥革命、創建共和,最終遺歌「望大陸」,于右任「滿滿的都是憂國憂民、愛國愛鄉、期盼統一的赤子情懷,散發著人性的光輝」。
這些年來,於媛編纂了于右任多部書籍畫冊,傳播一時。二〇〇四年,於媛策展,全國政協、民革中央和中國書法家協會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了于右任《望大陸》詩作公開發表四十周年紀念活動,使得這首震撼中華民族的詩作在海內外傳誦更廣。
二〇一四年,是于右任誕辰一百三十五周年暨逝世五十周年。十月,于右任《望大陸》詩的日記真跡手稿,首次回到詩人的故鄉陝西,魂歸故裡,觀者如潮。在與兩岸政界、僑界及友人的往來交流中,於媛萌發了一個念頭:既然右老未能歸葬故裡,就把故鄉的一抔黃土撒在他的墳冢上,以慰逝者綿綿的鄉愁。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五日。西安建國路。陝西省政協會議室。來自海峽兩岸的各界賢達五十餘人相聚回顧于右任先生豪壯的一生,以及他在文化、教育、水利、書法等領域的傑出貢獻。
座談會只開了短短一個上午,由此拉開了海峽兩岸系列紀念活動的序幕。
二
一份普通而珍貴的供品——取自故鄉、黃帝陵、楊凌的水、土、五穀
世人都知道于右任是陝西三原人。一八七九年,他出生在三原西關的一個農民家庭。如今,三間老屋仍在,老炕和書房還是當年模樣,多次出現在于右任詩詞中的那株老槐樹亭亭如蓋。
其實,于右任祖籍涇陽,當地人提起他常說「鬥口於家」。鬥口,是個地名。「民國十八年陝西大災荒」過後,于右任曾在此創辦了陝西最早的農林業生產試驗基地——鬥口農場。他請人種麥植棉,向農民免費傳授農耕新技術,低價供應良種,還栽了好些果樹。
二〇一四年十月,于右任三子於中令先生在西安向記者回憶,于右任晚年在臺灣,每每吃水果時,就會想起鬥口農場。老先生說,哪裡的水果都沒有鬥口農場的好吃。
當年,于右任甚至為鬥口農場立了一份遺囑,「餘為改良農業,增加生產起見,因設鬥口村農事試驗場……我去世後,本場即行奉歸公家,庶能發展為地方永遠利益……」這塊遺囑碑至今還保存在農場——現在屬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一個農業試驗站。
於媛把即將撒在伯祖父墳冢上的第一份土就選在了鬥口,這是於家祖地,又是老人當年傾注了心血的地方,意義非凡。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十日。于右任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日。涇陽各界近百人齊聚鬥口。敬香祭奠之後,村裡一名長者將取自此地的祖土裝進一個提籃式的小木匣裡,鄭重地交給于右任的曾侄孫於鴻鈞、於鴻彬手中。於鴻鈞幾人用一塊黃絹仔細包裹了小木匣,說,和咱的鄉親一塊,把這抔土送到臺灣去。
第二份土取自黃帝陵所在的橋山。黃帝陵上的土是不能隨意挖取的。在黃陵縣有關方面的協調下,十一月二十二日,於公後人及愛戴者數十人,在黃帝陵前祭祀如儀,鞠躬祈告;於媛等後裔被特許在橋山的一棵柏樹下雙手掬了幾捧土,裝入黃絹袋中。
十二月七日,一行人又來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北校區3號教學樓前的于右任雕像廣場,校方將一盒在楊凌生長的五穀樣本鄭重地交給於公後人。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前身是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當年,于右任先生選定在武功縣張家崗——即如今的楊凌創辦該校。傳說后稷於此教民稼穡。于右任在此地建立農校,紀念農業始祖哺育炎黃子孫。如今,取了楊凌的五穀,獻給於公,頗具深意。
當日下午,一行人馬不停蹄,來到西安北郊涇河渭河分明之處取水。眾人在渭河邊擺上一方小小的香案,獻上鮮花時蔬,一番告祭,分別取了清清的涇水、濁濁的渭水。幾天後,他們又驅車趕到漢中洋縣,取了一瓶漢江之水。
臺灣中華于右任研究會會長賴燦賢先生專程來陝,與于氏後人全程參與了取水、取土活動,並在于氏祖屋靈前焚香致敬。文化學者、西安陽羨創意文化傳播公司總經理薛平,一連寫出幾篇告慰於公的祭文,每到一地取水土處,就用陝西方言朗聲告慰髯翁:「北風蕭瑟,寒林肅然。祭我農神,拜我於公。」「我等後人,祖德感召。集掬鄉土,五穀薄醪。」「悠悠渭水,滋我秦川。欲攜渭水往,灑淚澆玉山……」
三
「這是咱老家的土,你聞一聞熟悉的鄉土味兒吧……」
玉山是臺灣最高的山,主峰海拔三千九百餘米。于右任晚年多次說過,「我百年後,願葬玉山或阿里山樹木多的高處,可以時時望大陸。」還說,「山要最高者,樹要最大者。」
但最終,于右任未能歸葬玉山。于右任逝世後,他在臺灣的遺屬親友反覆琢磨其遺願真義,尋覓勘察了七星山、觀音山等地,後來選定臺北陽明山光明裏海拔八百多米的「巴拉卡」,作為墓地。當地人步行至此須登山一百六十餘步,閩南語「百六腳」讀為「巴拉卡」,因此得名。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五日深夜十一時許,來自陝西西安、三原、涇陽等地的六十餘名鄉黨抵達臺北。次日一早,眾人齊聚陽明山于右任先生墓園謁陵。但見此地林巒青翠,背倚群峰,左為支脈,右為支峰,被稱作「青龍抬頭,白虎伏首」,山環水抱,儼然福地。尤其是前臨一道山谷,迤邐而去,遠眺臺灣海峽,中原河山遙遙在望,氣勢頗為雄渾。
從公路邊登上墓園,共一百四十餘級青石臺階。第一層矗立著十米高的華表,正面山體上鑲著各為一米見方的六塊大理石,上刻「于右任先生墓」,是集王羲之行楷。字本鎏金,歲月侵蝕,有些斑駁了。拾級而上,二重臺的後壁上嵌著大理石長碑,刻有于右任墓表,系國民黨元老張群撰文。再由兩側臺階登上三重臺,右側有座雙層六角亭,匾上「仰止亭」三字為孫科所書。
三重臺上正是于右任墓冢。圓冢高近兩米,直徑四米有餘,青石壘砌,冢土高聳,綠苔依依。冢前立著一壁厚重的墓碑,朝向西北,碑上刻有紀年及「監察院院長於公右任之墓」,落款「蔣中正敬題」。碑前一條石案,左右各置一尊一人高的石鼎,墓後護坡嵌有一塊大理石,刻著蔣介石的挽書「耆德元勳」。青藤纏繞,歲月悠悠。
于氏在大陸的後裔及鄉黨人人佩著一條黃絹綬帶,緩步登臨,來到於公墓前,不由垂手肅立,一時無語。有人掏出手機,拍照留念。於媛等人則手捧黃白菊花,點燃香蠟紙表,又將花果時蔬,以及從陝西帶來的西鳳酒、太白酒、三原蓼花糖、涇陽茯磚茶,還有楊凌的五穀,一一敬獻。
陝西各界人士代表團依次打出了紅底黃字的旗幟,陣列於墓前。分別為辛亥革命後裔陝西聯誼會、陝西省新聞書畫家協會、陝西古代音樂文化研究院、中華李儀祉研究會籌委會、西安易俗社、西安阿宮腔研究會、《辛亥百年陝西紀念文集》編委會等代表團,還有涇陽、三原于氏後裔親友及鄉黨代表團。臺灣中華于右任研究會同仁親友也肅立在於公墓前。祭奠者手持白菊,依次獻於冢上。
默哀,焚香,獻花,奠酒,鞠躬,叩首,宣讀祭文……祭奠全程行禮如儀,莊重而肅穆。
陝西各界代表團團長、辛亥革命後裔陝西聯誼會會長於媛及於鴻鈞、於鴻彬三人,端出黃絹裡的故鄉土、橋山土,拌一把花瓣,捧一抔黃土,繞著墓冢一邊走,一邊輕輕揚撒在墳頭。青冢上旋即騰起一團黃色的土霧,又被雨水打溼,與原先深色的冢土融為一體。接著,幾人把三瓶分別來自渭河、涇河、漢江的水,逐一灑下。
後來,於媛說,撒土灑水的那一刻,她在心中默念:「爺,這是咱老家的土,這是咱故鄉的水,你聞一聞熟悉的鄉土味兒,感知來自故鄉的水溫吧……」
四
秦腔、阿宮腔獻祭髯翁,陽明山上餘音縈繞
雨霧升騰,氤氳的水汽漸漸浮滿山間,於公墓園彌散著一股濃鬱的傷情。靜謐中,陡然飄來一曲幽幽的悲歌:「葬——我——於高山——之上兮……」
是秦腔,是久違了的秦之聲。當年,于右任曾扶助西安易俗社,並親筆題匾。此刻,易俗社社長、國家一級演員惠敏莉面朝青冢,緩緩地唱起了秦腔《望大陸》。小小的隨身播音器擴音並不高,卻平添了幾分愁緒。悽婉激越的秦腔曲調如泣如訴,攝人魂魄,久久縈繞在墓園上空,聞者無不動容。
一曲歌罷,國家一級演員、秦腔「女小生」陳淑玲再獻一曲。她的唱腔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被譽為中國戲曲「活化石」的富平阿宮腔:「臺灣高山緬髯翁,愛國憂民膽碧紅……阿里山畔唱阿宮,終南雲巔吟秦聲。千山萬水隔不斷,秦腔秦韻鄉黨情……」
這場五十年來規模盛大的追思祭奠在雨霧中持續了兩個多小時。此次紀念活動組委會秘書長趙西斌主持家祭、鄉祭,陝西各界代表團團長孟西安主持公祭。辛亥革命先賢汪晴江先生外孫李鎧、李儀祉先生嫡孫李晑等人也以鄉禮致祭,三叩九拜,每每伏於墓地,任由衣襟沾溼。來自涇陽、三原的鄉黨們一一奠酒,濃香的酒氣伴隨著嫋嫋煙霧瀰漫在陽明山上。
謁陵禮畢,天空驟然放晴,一時天朗氣清,鄉黨們精神為之一振。人民日報原陝西記者站站長、陝西省新聞書畫家協會主席孟西安當即吟詠一首長詩:「冬雨落地淚沾襟,天地動容人動情……敬天敬地兩杯酒,同根同祖一脈承。」
陝西鄉黨來臺灣,同根同祖的同胞豈不歡欣。當晚,臺灣中華于右任研究會在臺北舉行歡迎晚宴,臺灣各界人士數百人云集。中華于右任研究會與辛亥革命後裔陝西聯誼會舉辦《辛亥百年陝西紀念文集》首發儀式,一套六卷的厚書吸引了與會者的目光。這部文集的主要編撰者之一、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應超說,這是向辛亥革命先賢于右任諸位先生致敬。
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洪秀柱女士、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原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焦仁和先生、臺灣中華僑聯總會理事長簡漢生先生出席晚宴並接受了贈書。
洪秀柱即席講話,她稱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是海峽兩岸共同的「資產」,「穩定、發展、和平、交流,應是讓老先生安慰的事」。她現場吟誦了于右任的《望大陸》詩,說,「老先生如果天上有知,知道兩岸關係今非昔比,心裡一定很多感慨,不用『痛哭』了。」洪秀柱認為在臺灣開展紀念活動,讓大家認識右老,非常有意義。「因為臺灣的年輕一代,對于右任不是很熟悉了。」
兩岸同胞相聚,晚宴氣氛融洽。洪秀柱乘興講起一樁趣事:中華于右任研究會會長賴燦賢曾向洪秀柱介紹於媛,問,你知道她是誰嗎。洪秀柱說,知道啊,你的夫人啊。賴燦賢說,看來你不知道她是誰——她是于右任老先生的侄孫女啊。洪秀柱頗為驚訝,說,真不得了。她和賴燦賢開玩笑,你的身份多了一個字:于右任老先生的侄孫女婿,真是兩岸一家親啊。
五
兩岸同胞共祭 髯翁「一定欣慰」
海峽兩岸高規格聯手一同紀念于右任,是此次紀念活動與往年不同的地方。兩岸政界、僑界以及文化、教育、傳媒、藝術和商界等社會各界人士,都以各種形式深度參與追思活動。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七日上午,正在臺灣參訪的陝西省政協主席馬中平,率陝西省文化經貿代表團,應邀出席了海峽兩岸書畫名家作品展紀念活動。馬中平觀看了于右任晚年在臺灣的書法真跡,以及陝西鄉黨帶來的右老當年為涇惠渠治水的工程圖紙、用過的筆墨等文物。
此前,臺北還展出了約兩百件于右任書法、日記及遺物。最大的亮點,是由日本收藏家西出義心先生珍藏的于右任鋼筆日記手稿《望大陸》。這份珍貴的真跡,剛剛在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展出。
臺灣中華僑聯總會和臺灣中華于右任研究會,還於十二月十七日上午在臺北舉行了紀念大會暨兩岸學術座談會。會場入口處的一幅對聯「心懷天下高風亮節百代楷模,民族復興功懋德勳兩岸共仰」,引起兩岸數百名與會者共鳴。現場的大屏幕播放著一段二十分鐘的視頻,向臺灣各界友人展現于氏後裔取水、取土,以及在陝西舉行紀念活動的情況。視頻中,九十四歲高齡的陝西師範大學教授霍松林先生,也回憶了與于右任的忘年交。
中國國民黨代理主席吳敦義先生說他「懷著崇敬的心情」出席紀念活動,感佩右老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貢獻。他用「當代草聖、高風亮節、端肅政風、國之幹城」十六字表達對于右任先生的敬意。吳敦義說,右老擔任監察院長時立下清廉政風的榜樣,一生不置私產,以身作則,樹立了御史大夫的良好風範。
吳敦義向來自陝西的同胞問好。他說,追思右老,心靈上會有一種豐收的感覺。「兩岸從過去好多年的衝撞、對立,發展到近年來在『九二共識』和互惠互利基礎上的和平、穩定、發展,人民進行經貿、文化、教育、觀光旅遊的溝通交流。我相信,如果右老現在看到,一定會感到欣慰。」
座談會上,九十一歲高齡的臺灣陝西同鄉會秘書長張佐鵬老人,回憶了與于右任先生的交往。他一開口就是「秦腔」:「我是旬邑人。」「旬」字發音為「sún」,在場的陝西鄉黨們都會心一笑。
首次策劃聯合兩岸共同舉辦紀念活動,於媛女士感慨萬千:「我們總是與于右任先生不期而遇。五十年來,他曾創辦的學校、興辦的水利設施,依然在家鄉的土地上福惠人民;他的詩作、書法、傳奇故事,他的人格魅力和人性光輝,依然充盈在我們的生活中。」
「這一趟,我們來得並不容易。」於媛說,「這一灣淺淺的海峽,當年是于右任先生難以逾越的生死線。歷史曲曲折折,讓我們一直等了半個世紀,才得以帶著老人晚年朝思暮想的家鄉的土、家鄉的水而來……」
土生土長的臺灣人賴燦賢先生說,我和於媛的家就是「兩岸和平統一」。
本文採寫於二〇一四年
文中老照片由於媛女士提供
其他照片 木聞 攝
【原創聲明】
這裡的文圖均為記錄者木聞寫攝
感謝關注 歡迎轉發 授權轉載
44559513@qq.com
點擊名字 收看往期
楊偉名 張奚若 成柏仁 李鴻誠
胡耀邦 李家載 于右任 于右任
周大新 韋成樞 於彥智 史方舟
法 清 景 秀 王老九 於邦彥
趙壽山 孫蔚如 李 達 孔從洲
高桂滋 王老虎 關麟徵 胡 璉
劉玉章 無名氏 向 愚 王翱榜
胡德平 胡德資 王振來 李儀祉
周秉德 王玉榮 劉建民 趙利文
王 智 張鐵民 孫志堯 陳忠實
萬 鼎 李 淼 李鴻誠 印健幸
寬 嚴 於運河 周正龍 耶律氏
張子美 張培祥 元樹德 吳定國
白紀年 申 芳 劉淑霞 某某某
霍松林 霍松林 苗 阜
西南聯大教授 西北聯大教授
虔貞女校
小人物大人物創作研究工作室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