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一抔詩心看西河
向詠梅
西河,一聽這名字,便是充滿詩情畫意的。「東風渠水傍村過,一片繁華在西河。」
初到西河,便被她美麗的名字吸引。我曾寫過一首《鷓鴣天》紀念西河的美麗:「
五月蓉城幾許寒,楊花攜雨落風前。東風縈醉西河柳,別緒催開玉帶煙。
雲繾綣,夜闌珊,一箋心事寫纏綿。而今怕做痴情女,說到相思已淚漣
此首鷓鴣天表達了筆者對西河的滿腔柔情和眷念,對西河的人事都充滿了濃濃的感情。事實上,我當年也差點到西河工作。
歷史上的西河,也是與詩人詩情詩意分不開的,無處不彰顯她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濃的詩情畫意。
西河場鎮系成都東山五大鄉場之一,經歷了三百多年的滄桑砥礪,東客人家在此勞作繁衍,生生不息。清人傅崇矩在《成都通覽》書中寫道:「成都系平陽大壩,並無大山,東路之山走於五十裡簡州之龍泉山脈,自北向南形成了一條丘陵線,所謂東山,其實是成都以東的一片丘陵地帶,自古此地被稱為「棺山、義冢」。而西河就坐落於東山一帶,雖多為黃土覆蓋,但自東客人家遷於此處,也讓曾經荒蕪的東山變得繁華起來,讓此處留下許多詩人的足跡和傳說。著名女詩人薛濤也曾到此觀光留駐。相傳杜甫流寓成都,曾在此寫下「茅屋為秋風所破」的詩句。由此看來,當時的西河應是比較貧困的鄉村,像杜甫這樣受到嚴武資助的詩人尚且住的是茅屋,其他百姓就更不用說了,而當時的西河也無場鎮的跡象。
清代四川三大才子之一彭端淑,在厭倦官場的爾虞我詐,一洗官場束縛後,曾沿錦水方向,一直走到東山,在《至日郭外早行至東暮宿山寺》一詩中寫道:「言向東山去,直緣錦水旁」。從彭端淑的詩句可以推測,當時的東山西河也有一條大路直通錦水河畔,即現在的錦江。詩人是在一個炊煙嫋嫋的清晨,從錦水河畔出發,沿著東大路一直走到下午,暮宿東山。
古時成都至簡陽,有三條驛道可通,即秦漢興建的巴蜀商道、蜀漢興修的官馬大道、唐宋兩朝的南部古道。其中,巴蜀商道經成都、西河、洛帶到止馬店,五鳳沱江碼頭,乘水路直通簡陽到重慶。彭端淑應是經西河的這一條道。因為到清代,人們習慣走所謂的東大路北支路。東大路北支路,即是從成都東大門出發,經西河、洛帶、翻過龍泉山到五鳳古鎮。而一般的商人、腳夫、轎夫等,都是選擇這條商道再走水路。
據學者謝桃坊考證,彭端淑正是由牛市口沿東大路進入東山的,走到東山已是日暮時分,晚上就宿在了東山的寺廟裡。而至於他究竟夜宿於哪座寺廟,歷史上也有學者推測說他應宿於長松寺。
說他宿於長松寺,大概有兩個原因:第一,按照常理推算,詩人清晨從牛市口出發,走到暮色降臨之時,行程的遠近剛好到長松寺差不多。第二,長松寺有其悠久的歷史。公元750年,唐玄宗李隆基曾御筆親題「長松寺」匾額,至今猶存。故此推測詩人追尋歷史遺蹟,夜宿有著豐厚歷史文化底蘊的長松寺便不無道理。
但是據筆者推測,從東大路北路進入東山一帶也多寺廟,比如西河場曾經有南華宮(廣東會館)、禹王宮(湖廣會館)、萬壽宮(江西會館)、火神廟、藥王廟,俗稱五大寺廟。洛帶也有岐山寺、金龍寺、燃燈寺等寺廟。這些寺廟風景秀美,風水極佳,當時的燃燈寺規模也不比長松寺遜色。所以筆者推測彭端淑完全可能是宿於東山的金龍寺或燃燈寺,而詩人在詩裡也說到「言向東山去」,故詩人不應是宿於長松寺,而是宿於東山的某座寺廟。
或許,彭端淑正是在東大路古道上一邊行走,一邊吟詩,經過西河,走進東山的。
歷史上真正有證可考的寫西河的詩,還有晚晴秀才李偉生的《過西河場》。
晚清年間,成都秀才李偉生來到東山西河,此時的西河卻又是另一番光景。當時正是陽春三月,春風和暖,碧雲如絮,芳草連天,鮮花似錦,一片春意盎然的繁華的鄉鎮景象。在《過西河場》一詩中,李偉生寫道:
芳郊三十裡,花外擁鄉場。
谷口望瓴脊,街頭聞布香。
土音操閩粵,春事話蠶桑。
感此西河義,風詩教澤長。
李偉生是經成都牛市口出發,東行三十裡到了西河場,沿途風景秀麗,詩人見到了不少別致的客家小院,在谷口遠遠望去,客家人的院落屋頂如鳥翼,如獸脊;街道也是乾淨整潔,飄著染制土布的香味,好一派繁華景象。客家人操著閩粵話談論著農事,討論著今年的耕種和秋天的收成情況。東山客家人來到此處安居樂業後,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改變自己生活和命運的同時,也改變著這裡的一切。他們也受到了漢民族各種文化習俗的教化,沐浴著天府之國的恩典賜予。詩人由此感受到了西河客家人的熱情,因為客家人遷徙於此受到詩歌禮儀文明的潤澤,待人接物的禮數也是十分周到的。
現代的許多人對西河充滿了熱愛,也留下了許多描繪西河的作品。一成都老人到西河場玩耍時寫打油詩一首:「賞心樂事處,幾度西河場。最愛肝腰炒,心儀豆腐湯。喝茶一元錢,身心兩不忙。城中多煩憂,此地有風光。」此詩寫得頗具生活氣息,很接地氣。現在的西河街上小吃美食甚多,而老人獨愛這裡的肝腰合炒,還有別具一格鮮香可口的豆腐湯。一元錢的茶館到處都是,這正適合於老年人的休閒養老,故深得老人喜愛。在經歷了都市的喧囂浮華,經歷了人生的跌宕起伏之後,老人於此處一元錢的茶館悠閒品茶,聊話家常,回憶年輕時的過往,豈不是老年人的一大美事麼?
而今的西河已通地鐵,交通便捷;高樓大廈廠房林立,商貿發達;人們生活幸福指數很高,這繁華超越了任何一個歷史時代。相信西河將會譜寫更多的輝煌,西河的引路者們也將讓西河變得更有文化內涵,更具詩情畫意,而東客西河這個名字也將變得更加美麗。
作者簡介
向詠梅,1978年生,重慶奉節人,成都某中學教師。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四川省詩詞協會青年部主任,龍泉詩詞楹聯學會理事,巴山詩社成員,煙雨樓詩社理事。愛好古典文學,創作講究真性情,多首作品發表於雜誌、網絡論壇。獲第一、第二屆白帝城國際詩歌大賽銀獎。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向詠梅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散文】向詠梅 ‖ 一抔詩心看西河》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