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散文】梧桐花語夢 ‖ 百牛渡江

2020-12-26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梧桐小院一壺茶 ,作者梧桐花語夢

梧桐小院一壺茶

樸實的文字來自樸素的生活,如果你也喜歡這樣的生活,請來我的小院坐坐,喝喝茶!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嘉陵江上「百牛渡江」奇觀

百牛渡江

文/梧桐花語夢

嘉陵江上獨特壯觀的生態奇觀——百牛渡江(圖片來源:蓬安門戶網)

百牛渡江,四川蓬安境內嘉陵江上一道罕見的生態奇觀。

一提及它,我的腦海裡就浮現出電視鏡頭中非洲大草原上角馬群渡河大遷徙的浩浩蕩蕩、氣象萬千的壯觀場景。

百牛渡江可以和這樣的動物大遷移媲美嗎?它們過江去幹什麼?那麼多牛一起渡江不會亂套嗎?如果相互打鬥起來,相互傷著了怎麼辦?眾多的疑團長久糾結於心。

幾年前,聽說位於離嘉陵江五裡地的蓬安縣相如鎮油坊溝村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村民王天國號召大家集資集中修建牛棚,養牛一百多頭,以期共同致富。王天國付出全部心血研究養牛秘笈,他的牛每年生一頭小牛,還長了「牛寶」(價值100克黃金的牛黃)。正當大家欣喜萬分時,一百多頭牛卻在7月的一個清晨全部不見了。

嘉陵江蓬安段風光(圖片來源:蓬安門戶網)

村民們心急如焚,家家男女老少傾巢而出,四處尋找。大半天過去,還是不見牛的蹤影。性急的大媽大嬸哭天喊地:「狗日的偷牛賊,咋那麼缺德呢?牛丟了,往後的日子怎麼過呀?……」還有的人認為就是王天國家的「寶牛」惹的禍,他們抓起蹲在田坎邊吧嗒吧嗒抽悶煙的王天國:「姓王的,你個龜兒子,盡出他媽些餿主意,把我們害慘了。現在牛丟了,你倒是想個辦法呀!……」

王天國氣急敗壞,索性一屁股坐到泥地上抱頭痛哭:「你們有點良心好不好?我的『寶牛』丟了,我不痛心嗎?讓我靜一靜,好嗎?」怒吼完了,哭夠了,王天國突然一骨碌爬起來,發瘋般地往嘉陵江邊衝去。跑到嘉陵江邊的塔子山頂,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村裡的一百多頭水牯牛正整整齊齊地向江心遊去,他家的「寶牛」威風凜凜地領著頭呢。王天國轉悲為喜,邊跳邊喊:「鄉親們,快來看呀,我們的牛在河裡呢!鄉親們,我們的牛過河去了!」

嘉陵江蓬安段百牛渡江奇觀(蓬州閒士 攝)

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引起了全國各地各大媒體的高度關注。2011年,中央電視臺記者來村裡採訪此事。然後在十頻道《講述》欄目以《乖乖牛的「水上芭蕾」》為題報導了這一神奇事件。

看了電視報導,我的一些疑團暫時解開。但百牛渡江就像清晨醒來的一個夢,一直縈繞在我心裡,渴望有一天能親眼目睹。

2016年4月26日就是這個美夢成真的日子。我和朋友,一大早出發,從嘉陵第一桑梓徒步去油坊溝。

蓬安縣相如鎮油房溝村,百餘頭水牛橫渡嘉陵江到江心島吃草(李向雨 攝,圖片來源:四川日報)

暮春清晨的空氣裡還透著絲絲涼意,薄紗般的霧靄輕輕籠罩著江面,給嘉陵江增添了幾分神秘。嘉陵江像一位似醒非醒的美人兒,更加柔美曼妙。打魚人早已開始一天的勞作,零星的小漁船若隱若現。健身的人們也不甘落後,去往油坊溝的公路上已是人聲鼎沸。

跟隨快徒者的步伐輕快前行,太陽出來,溫暖的陽光灑滿大地,灑進心扉,激蕩著心靈深處溫馨的詩行。路上行人漸多,扶老攜幼、攜家帶口,貌似逃荒。公交車、來自各地的旅遊大巴車從身邊疾馳而過。這樣的場面一定有什麼重要事情吧?問及原由,有人告知:今天放牛節開幕。

嘉陵江蓬安段風光(蓬州閒士 攝)

早聽說縣上每年都舉辦放牛節,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我卻不知道具體時間。真是好事成雙,我開心得像蹦跳的小鹿。頓覺世間如此美好,仿佛這個悠然坐在暮春肩頭的,浪漫如畫的季節讓心裡的夢想如洶湧的海浪般,一波又一波襲擊而來。

緊趕慢趕,車輛、人群把油坊溝口堵得水洩不通。腳一點點向前挪移,眼睛四處張望尋找有利地形。幾經周折,終於利用身體嬌小的優勢,覓得江邊護欄一空隙站定。「哞…哞…哞」,牛棚裡的水牯牛一聲聲此起彼伏地吼叫著。它們焦躁不安,有的伸出前蹄叩打牛柵欄,有的用牛角頂撞牛欄,想早點衝出去。「噓…噓…噓…噓」,只聽幾聲哨音響起,一大群餓極了的牛撒開蹄子衝向江邊。雖然急切,但它們似經過嚴格訓練的小學生一樣,不擁擠,不插隊。高大威猛的頭牛先偵查「敵情」,確認前邊沒有危險,然後扭頭慈祥地看看它的牛隊,自己率先慢悠悠下水,後面的牛群才緊跟著下去。

百牛渡江(圖片來源:南充日報)

一大群牛撲向江中,慢慢向江中的小島遊去。只見他們全身泡在江水中,無比享受地遊著。母牛們還不時扭頭看看他們的孩子。調皮的小牛索性爬到母牛的背上,讓牛媽媽駝著前行。頭牛特別賣力,它的兩隻彎彎的、堅硬無比的牛角把微瀾的江面撕開一條條縫隙。隨著距離的增加,縫隙越來越長越來越大。每條牛的堅硬牛角似在柔軟的江水中演繹一場情景劇。它們一會兒排成之字形,一會兒排成人字形,一會兒排成扇形,一會兒排成蛇形。有人說像飛行的雁陣,有人說像火車……人們展開想像的翅膀,盡情地描繪著。牛群離江邊越來越遠,遼闊的江面全是牛角晃動的影子,最後只剩下密密麻麻地小黑點撒在江面上。「這完全是一濃縮版的動物大遷徙嘛!」我自言自語。

百牛渡江(圖片來自網絡)

美麗的嘉陵江流過小城,把最柔美的身段留下。年年歲歲,歲歲年年,江水衝刷,泥沙沉積,兩個狀如太陽和月亮的小島逼真顯現。此刻,太陽島、月亮島成了牛兒們的天堂。最先上岸的牛兒輕輕抖落身上的水滴,衝向水草豐茂的地方,埋頭啃起草來。其他的牛兒們也爭先恐後尋找自己的領地。太陽漸漸升高,藍幽幽的天,白如絮的雲,清凌凌的水,搖著尾巴吃草的牛群,看牛的人群,時而飛翔鳴叫或在牛背上歇息的鳥兒,構成了一幅絕美的和諧生態畫卷。吃飽的牛兒躺在草地上曬太陽,母牛依偎著公牛,小牛黏糊著大牛,多麼愜意,多麼幸福!

百牛渡江(圖片來自網絡)

看完百牛渡江回家,我迫不及待地選擇最好的照片貼在博客中。照片引來眾多博友的圍觀和議論:「太壯觀,太神奇了!」「我還是第一次聽說這樣的事。」「放牛節?如今舉辦放牛節有意義嗎?」……

曾經,我是那麼羨慕生長在大城市的人。如今想想他們雖然有優越的條件,但也缺少很多素樸的生活體驗。對於90年代前在中國農村出生的人,誰不熟悉牛?誰不對放牛、騎牛、用牛犁田等等津津樂道?夕陽西下,牧童晚歸,是童年鄉村記憶中最溫馨的畫面。大雨滂沱,農夫駕牛耕田,是人和牛最和諧相處的情景。農耕時代,牛可是農家的寶貝。不管春夏秋冬、風霜雪雨,養牛、護牛都是最重要的事。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推進,農村養耕牛數量一天天遞減,但養肉牛的依然常見。「俯首甘為孺子牛」,牛,是默默無言,甘為奉獻者的化身。

牧童晚歸(圖片來自網絡)

早在原始時代,人類的動物信仰和圖騰信仰中就包括牛。中國古代典籍《山海經》中有人面牛身的神靈形象;苗族、布依族等許多民族都實行過牛崇拜;印度的《吠陀》及信仰中將牛視為神聖的獸類;古埃及氏族嚴禁捕殺牛等動物,認為這是他們各氏族祖先的親族;南非許多氏族以牛為圖騰;中非有的部落尊稱牛為「父親」。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流傳千古,感天動地。故事中牛郎的那條牛對主人的忠誠不二同樣令世人感動流涕!

水牛(圖片來自網路)

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代,牛都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它為中國幾千年農業社會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它是中國一種具有圖騰意義和神性的動物。

今天,牛對於農業發展不再那麼重要,但牛文化在民間依然不斷傳承。前些年去雲南旅行,在雲南民族村裡,看到很多地方掛著牛頭、牛角,恐怕就是緣於此吧。此外,貴州布依族農曆四月初八有「牛賀歲」;雲南麗江納西族每年舉行兩次「敬牛王」;回族每年過 「古爾邦節」……這些都讓人類世世代代懷念與牛的深情厚誼。

祖祖輩輩以發展農業為主,過著自給自足生活的蓬安人民自然與牛有著相濡以沫的情感。如今,他們舉辦放牛節,觀百牛渡江盛況的意義也不言而喻了吧!

四川蓬安:嘉陵江上「百牛渡江」生態奇觀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梧桐花語夢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散文】梧桐花語夢 ‖ 百牛渡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牛吃草形成「百牛渡江」奇觀四川蓬安縣旅遊帶動鄉村振興[組圖]
    8月3日一早,嘉陵江四川蓬安縣江段,百餘頭水牛在頭牛帶領下成群爭相橫渡嘉陵江,前往江心島覓食,形成「百牛渡江」的生態奇觀。中國網記者董寧攝影中國網訊(記者董寧)每年4月到10月,在嘉陵江四川蓬安段,每日清晨,上百頭水牛渡江覓食,到夕陽西下時,牛兒遊回來,形成「百牛渡江」的生態奇觀,吸引眾多遊客前往旅遊觀光,有力地拉動了當地鄉村旅遊業的發展。近年來,蓬安縣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成果顯著。嘉陵江在流過蓬安縣城後,由於江水的衝刷,泥沙的沉積,形成兩個巨大的江中島嶼:一個圓形,一個彎鉤形。
  • 【方志四川•散文】程馳 ‖ 郡土嘉美
    原創 程 馳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秋日煙霞裡,繁華的街道,層層疊疊的高樓,我已分不清方向,別說牛咡橋的位置,也找不到「鱷魚天使」(路人俗稱「美女與野獸」)雕塑在何處。
  • 【方志四川•散文】肖剛 ‖ 射洪金華山遊記
    射洪金華山遊記肖 剛一個秋雨霏霏的清晨,我獨自撐著一柄雨傘,佇立在金華山下那雕梁畫棟的百尺橋頭,周邊古樹環抱,蒼翠森鬱,橋下清流潺湲,水草豐茂,環境煞是靜謐幽清。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作者:肖 剛(四川省射洪市第二小學)微刊題字:藍天果(中國青少年書法協會副會長,四川省書法家協會會員
  • 【方志四川•散文】袁秀麗 ‖ 春風又綠江南岸
    【方志四川•散文】袁秀麗 ‖ 春風又綠江南岸 2020-02-28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散文】袁徵 ‖ 五行銀杏綠滿天
    原創 袁 徵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五行銀杏綠滿天袁 徵兩千多年前,司馬相如在其《上林賦》中對銀杏樹作了最早記載:「長千軔,大連抱,誇條直暢,實葉葰楙。」
  • 【方志四川•散文】向詠梅 ‖ 一抔詩心看西河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一抔詩心看西河向詠梅西河,一聽這名字,便是充滿詩情畫意的。「東風渠水傍村過,一片繁華在西河。」初到西河,便被她美麗的名字吸引。清代四川三大才子之一彭端淑,在厭倦官場的爾虞我詐,一洗官場束縛後,曾沿錦水方向,一直走到東山,在《至日郭外早行至東暮宿山寺》一詩中寫道:「言向東山去,直緣錦水旁」。從彭端淑的詩句可以推測,當時的東山西河也有一條大路直通錦水河畔,即現在的錦江。詩人是在一個炊煙嫋嫋的清晨,從錦水河畔出發,沿著東大路一直走到下午,暮宿東山。
  • 【方志四川•散文】曹茂 ‖ 執著藝術追求 釋放生命精彩——記我...
    【方志四川•散文】曹茂 ‖ 執著藝術追求 釋放生命精彩——記我的父親曹永泉(中) 2020-12-21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散文】田聞一 ‖ 印度紀行之二:琥珀堡的惆悵
    1月7日起,「方志四川」微信公眾號、四川省情網發布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資深媒體人田聞一先生的散文《印度紀行》,敬請關注並歡迎在文後「留言」處留下讀後感言
  • 【方志四川·詩詞】李翔 ‖ 最暖,羊肉湯
    【方志四川·詩詞】李翔 ‖ 最暖,羊肉湯 2020-12-07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散文】陳友 ‖ 涼山的收割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原發於江山文學網)作者:陳 友配圖:方志四川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原標題:《【方志四川•散文】陳友 ‖ 涼山的收割》閱讀原文
  • 【方志四川•脫貧奔康】李蘭春 ‖ 綠色宅配 幸福到家
    原創 李蘭春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你的牛養得不錯喲,膘肥體壯,能夠賣個好價錢。」 「你們好,我叫何祥均,養牛這點活,小意思。我還種了18畝地吶。」 「太牛了!不過,你把牛養得這麼好,還是要把自己養好點喲,讓你那口子多給你燉點滋補湯嘛。」 「她呀,一年有多半時間在射洪醫院照顧腦癱兒。」 「腦癱兒?怎麼回事?」
  • 【方志四川•散文】袁徵 ‖ 「母親船」頌
    (寫於2021年2月8日) 袁徵,男,1955年生於北京,祖籍四川閬中,現居成都。曾在共青團、國有企業、公安、政府、法院、檢察院系統工作,退休前為四川省人民檢察院副巡視員。作品散見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解放軍報、戰友報、河北日報、河北人民廣播電臺、四川日報、澎湃政務、封面新聞、四川機關黨建網、晚霞雜誌、四川省情網、方志四川、四川審判、四川檢察等媒體。
  • 【方志四川•散文】蟬羽 ‖ 再見時,春和景明
    【方志四川•散文】蟬羽 ‖ 再見時,春和景明 2020-03-22 13: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方言志音頻】《四川方言的來龍去脈》第20集: 資陽話
    原創 四川省地方志辦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我到山上去放牛,牛兒把我擂一角,回去給我媽媽說。媽媽說我不下細,只有該挨背脊骨。】方言的另一大特點,往往與戲劇聯繫在一起,比如京劇語言為北京話,川劇語言是成都話。但川劇有上河壩、下河壩、中河壩之分。資陽處於成渝地區的中河壩。昔日的資陽方言和川劇很有緣分。
  • 【方志四川•人物】陳立華 ‖ 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的微笑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作者:陳立華(中學語文教師,四川省散文學會會員,自貢市作家協會會員)微刊題字:藍天果(中國文聯文代會代表,商務部中歐協會青少年藝委會副會長,四川省硬筆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毛筆工作委員會主任,四川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四川藍天書畫院院長)配圖:方志四川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
  • 【方志四川•記憶】雜菜雜碎也飄香——艱苦歲月的街頭美味
    【方志四川•記憶】雜菜雜碎也飄香——艱苦歲月的街頭美味 2020-12-22 0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詩詞】夯子 ‖路(組詩)
    【方志四川•詩詞】夯子 ‖ 路(組詩) 2021-01-10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詩詞】程馳 ‖ 鏗鏘星河
    【方志四川•詩詞】程馳 ‖ 鏗鏘星河 2020-12-15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書評】田聞一 ‖ 好在別開蹊徑——簡評《沃日河谷...
    金川之戰但我知道,就在這裡蘊藏著難得的文學富礦,稍經挖掘,寫出一首詩、一篇散文,以至一個短篇小說不難。後來我就寫出了多篇散文,陸續發表在《人民日報》海外版、《新民晚報》《中國文化報》《四川日報》《四川文學》等報刊。但是,哪怕最善於想像、最會編織故事的作家,也無法這樣淺嘗輒止地就能寫出長篇小說。原因很簡單,前輩名作家沙汀有句一語中的名言:「故事好編,細節難尋。」
  • 【方志四川•記憶】雷映松 ‖ 建國初期渠縣剿匪鬥爭
    【方志四川•記憶】雷映松 ‖ 建國初期渠縣剿匪鬥爭 2020-04-19 09: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