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一支筆, 勝過十萬毛瑟槍

2021-02-08 鴻海收藏品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同盟會成員,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 ,中國近代書法家,被譽為「當代草聖」 、「近代書聖」、民國四大書法家之一 。
出身貧寒,讀書不敢不勤!


1879年4月11日,于右任出生在陝西省三原縣東關河道巷。從小家境貧寒,生母趙氏是插著草標買回家裡的,在他2歲時不幸病逝。當時父親於新三還在四川打工,只能由二伯母房氏代為撫養。6歲入名儒毛班香的私塾就讀。

 于右任在《懷恩記》中寫道:「伯母督課每夜必至三鼓,我偶有過失,或聽到我在學校嬉戲,常數日不歡。」 每年清明節,伯母都帶著他回鄉掃墓,在生母墓前哭著說,孩子幾歲了、讀了什麼書。每當此時,于右任都「聞聲悲痛,讀書不敢不勤」。

父親也對他寄予厚望,從外地抄些書文寄回,回鄉後,還以身作則。他回憶道:「我白天上學,晚間回家溫習,父子常讀書至深夜,相互背誦。我向先嚴背書時,必先一揖;先嚴向我背書時,亦作揖為儀。」也算是天道酬勤吧!于右任16歲以第一名考取秀才,隨後在陝西各書院遊學,受教於劉古愚,與吳宓、張季鸞並稱為「關學」餘脈。

 

他19歲參加歲試,再以第一名成績補廩膳生,被譽為西北奇才。1900年慈禧出逃到西安,于右任甚為憤懣,故意照了一張披頭散髮的照片,背景是他撰寫的對子:「換太平以頸血,愛髮妻如自由。」三年後,于右任寫下《半哭半笑樓詩草》,有句曰:「女權濫用千秋戒,香粉不應再誤人。」

于右任乃民國

不可多得的一大趣人,

周身上下都充滿了正能量。

論學 民國首席草書大家,毛澤東最敬重的大才子;

于右任草書《嶽飛詩滿江紅》局部

于右任為李宗仁書手卷

尺寸:31X240釐米

款署:李代總統德公正之于右任

藏印:李宗仁印,德鄰。

1906年4月,于右任為創辦《神州日報》赴日本考察,得遇孫中山,從而加入了同盟會。《神州日報》創刊後僅80天,因遭鄰居失火之殃,整個報社毀於火災。過了幾個月,于右任又創辦了《民呼日報》,被停刊後,再辦《民籲日報》及《民立報》,5年期間絕不停止革命宣傳,這正是人們說他「一支筆勝過十萬橫磨劍」的時期。

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時,于右任曾為交通次長,首創了國內火車夜行的先例。他與孫中山同進同退,在二次革命中擔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還參與起草了《總理遺囑》。北洋政府曾出每月3000元大洋聘他,還贈文虎一等勳章,于右任拒絕道:「錢,我見過。什麼文虎章,你狗也給、貓也給,我看不值半文。」

1925年,馮友蘭想去廣東大學任教,求問于右任可否?於回答:「革命的人可以去,不革命的人不可以去。」馮想了想,還是去了。1931年,于右任就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留守此職直至逝世,凡34年。

毛澤東在國共合作期間,曾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部長,所以和許多國民黨元老級的要人們都認識。但他最敬重的是大才子于右任先生。

于右任草書五言聯——「明月一壺酒,清風萬卷書」 

于右任早年曾主編過思想激進的《民立報》,毛澤東在學生時代喜歡閱讀此報,當時就知道了于右任的大名,對其很仰慕。不僅在青年時代受其影響,並與之有過談詩論詞等多次交往,晚年時還和秘書田家英索要「已存」的于右任草書。

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與于右任曾在一起暢談詩詞。在談話中,于右任對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極力稱讚,對該詞的結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尤為讚賞,認為是激勵後進之佳句。毛澤東卻道:「怎抵得上先生『大王問我,幾時收復山河』之神來之筆。」

說罷,于右任與毛澤東皆拊掌大笑,舉座皆歡。毛澤東與于右任都熟諳詩詞,如果說能對古人的名作即興拈來則不足為怪,可他們都能背誦對方的詩詞,二人的學問之博,真令人不得不嘆服。


于右任與蔣介石

新中國成立前夕,蔣介石見大勢已去,試圖搶奪錢財與人才逃往臺灣。毛澤東和周恩來等對文化名人的去留極為關注,其中就有于右任老先生。于右任雖然到了臺灣,但毛澤東對他的書法卻極感興趣。

于右任草書是懷素小草的繼承和強化,其草書的意義在於,他第一個將魏碑和小草書打通成一片,為碑學開創出一個新境界,為後人開拓了一條新途徑,使後來的習碑者避免了許多盲目的探索,為二十世紀碑派書法大師。

他將篆、隸、草法入行楷,獨闢蹊徑;中年則專攻草書,參以魏碑筆意而自成一家。有人評論說:或如處子,或如蛟龍,或憨態人迷,或古樹懸空,每一個字,莫不神化。于右任把寫字當作一種樂趣,每日臨帖不輟,每罄一罐則大呼:「取墨來!」

早年,于右任常背一個褡褳袋,裡面僅有兩個印章,倘有人求字,提筆就寫、拿章便蓋,從不收錢。故三教九流索墨者,直如過江之鯽。于右任為人寫字,不看來者的職位與身份,標準是他喜不喜歡。

宋子文很喜歡于右任的字,特置一把精貴的扇面,託人請于右任題墨。于右任拒絕。但他卻為南京夫子廟大集成酒館的女侍寫了一副:「玉壺賣春茅屋賞雨,座中佳士左右修竹」 。

由於他的字值錢,到臺後頗有一些落魄文人假借他的大名賣字。他的下屬知道後要「嚴懲」,于右任關照「不要為難他們」。有時到醫院慰問傷兵,一晚要寫幾十幅。秘書欲為代筆,還被批評一通。

論道 創建復旦大學、上海大學等;

由於詩集的印行,知縣和巡撫以「倡言革命、大逆不道」的罪名,下令拿辦于右任。此時他正在開封參加會試。幸而西安電報局和路驛同時發生故障,家信才比緝捕公文先到,他聞訊馬上逃到上海,化名劉學裕,進入馬相伯創辦的震旦學院讀書。

不久,法籍神父企圖把持學院,學生們憤而追隨馬相伯離校,于右任找錢、拉關係,與馬相伯、邵力子等另行籌組了新學校,連名字都是他給起的:復旦公學,即復旦大學的前身。

論品: 食不厭精,留下諸多美食佳話;

于右任祖籍是陝西省三原縣,每次回鄉探親,都要在縣城明德亭餐館品嘗地方風味菜點。于氏對這些菜點的製作技藝和風味特色倍加讚賞。他乘興為該店揮寫了「明德亭」匾額和「名廚師張榮」的題詞,從而使這家創建於一九三一年的餐館,蜚聲遐邇,譽滿三秦。

于右任、高仲漁、趙作棟在國民代表大會合影

1921年清明節,他親臨西安東關長樂坊徐仁福開設的徐記稠酒店。這酒店有由三千多年前商周時期的「醪糟」演變而來的黃桂稠酒。風味獨特的美酒使這位書法大師為傾倒,飲後嘖嘖稱讚,即興揮毫書寫了,「徐家黃桂稠酒店」。徐家將之製成牌匾,高懸店門之上,聲譽大增,在古城傳為佳話。

1947年夏,陝西師專第一屆學生到教到南京觀摩學習,當時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長的于右任聞訊,特意邀請全體師生到他的寓所會見。接著,招呼大家聚餐:有涼粉、釀皮、涼麵、扯麵、醪槽、元宵、甑糕、燒餅、臘汁肉等各種陝西風味小吃,諸色紛呈,香氣撲鼻。于氏讓大家不拘一格,任意就餐,宛似今日的自助餐。師生們情緒活躍,歡聲笑語不斷。

于右任喜食蒜頭、辣椒,幾乎每餐必備,還自創了蒜頭煮石首魚與辣椒炒肉絲兩款菜。食家譚延闓對此讚不絕口。在上海、南京、重慶、臺北等地,于右任畫龍點睛的墨寶護持了一批百年老店,這是其他民國人物所無法企及的。論在海峽兩岸的親和力,只有孫中山可以超越之。

論德: 樂於助人而一笑了之;

有一次參加宴會,于右任喝得酩酊大醉,盛情難卻之下,迷迷糊糊中寫了「不可隨處小便」六字,就回家了。第二天主人登門請教,他很是不好意思,卻令人取來一把剪刀,將字剪下,重新排列為「不可小處隨便」。然後哈哈一笑說:「行了,這不是很好的座右銘嗎?」

有回,某婦人找上門來,說你不是主張戀愛自由嘛,今兒就看上您了,于右任苦笑道:「那也得雙方都願意啊!我家裡有位好老伴,可是離不了的。」某天,他到院裡處理公務,幾位屬下人員正在閱讀「黃書」,被發現很是尷尬。於卻笑道:「血氣未定之少年,不能瀏覽此等之書,容老夫去閉戶讀之。」言罷,揣此書揚長而去。

唯不足論的就是財,此公一輩子都缺錢。

1948年5月,國民政府副總統選舉空前激烈,幾位候選人各顯其能,派車、擺酒、送禮、拉關係,問及另一人于右任,答曰:「我有條子。」代表們詫異:於大鬍子啥時候有金條了?到時一瞧,卻也不凡:一邊是2000多代表的照片,一邊是寫好的「為萬世開太平」條幅,最多時每小時一二百人排隊來取。

第一天投票,于右任得493票,即遭淘汰。次日他準時出席,一派飄逸大度,全場代表起立鼓掌,達10分鐘不息。最後是桂系李宗仁獲勝,但于右任清貧豁達的形象,卻成了民國官員的做人典範。

貴為黨國元老、五院之一長的于右任,是在哭窮、作秀?非也。他的錢呢?

于右任出身寒門,又有濃厚的桑梓情結,他把錢都放在故鄉人民的口袋裡了。他認為「欲建設新民國,當建設新教育 」。他任國民革命軍陝西總司令期間,創辦學校讓窮人的孩子上學,減免學雜費,甚而提供助學金。資金完全由他募集。他無產業,亦不經商,其困難窘迫可以想像。

1940年前後,民治小學校長王麟生寫信給於,稱學校經濟困難難以為繼。于右任覆信云:「我就是窮得賣字,也要支撐這所學校。」

1949年,于右任遷居臺灣,一共待了15年。由於還有妻子兒女在大陸,他年紀愈大,思鄉之情愈烈,某次去基隆港,老人家有感而發、賦詩一首:

雲興滄海雨悽悽,港口陰晴更不齊。

百世流傳三尺劍,萬家辛苦一張犁。

雞鳴故國天將曉,春到窮簷路未迷。

宿願猶存覓好句,希夷大笑石橋西。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因病與世長辭,享年85歲,葬於臺北大屯山。他一生沒有置辦恆產,所有收入都捐給了家鄉辦學和慈善。人們收拾他的遺物,發現僅有一隻鐵箱,打開來看,竟是一些副官等人的欠條,聯想他晚年連看牙科的錢都沒有,不覺潸然淚下。

據陪侍者雲,于右任在病重時曾試寫遺囑,因心緒不寧,寫了撕,撕了寫,結果一個字也沒留下。鑑此,治喪委員會將于右任1962年病危時寫的《國殤》(即《望大陸》)視作他的遺囑: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天蒼蒼,野茫茫,

山之上,國有殤!

在昏迷前,問老人家時,他先伸了一個手指頭,後來又伸出三個,無論身邊人怎麼解釋,于右任都是搖頭。後來老友柳亞子想到他生活多年的老宅,言道:

「三間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

 

 



鴻海收藏品交易中心

小程序


相關焦點

  • 【大家】于右任書法●先生一支筆 勝過十萬毛瑟槍
  • 一支筆,勝過十萬毛瑟槍,他的書法到底有多牛?
    1900年慈禧出逃到西安,于右任甚為憤懣,故意照了一張披頭散髮的照片,背景是他撰寫的對子:「換太平以頸血,愛髮妻如自由。」三年後,于右任寫下《半哭半笑樓詩草》,有句曰:「女權濫用千秋戒,香粉不應再誤人。」
  • 【11.10】「名士」于右任
    後來在于右任26歲的時候,在《新民叢報》上發了一篇文章,署名是「于右任」。「右任」與「誘人」諧音,且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的服裝前襟向左掩,稱為「左衽」(相區別於中原漢族的「右衽」),後來泛指異族統治,所以他就開始用「于右任」作為自己名字。于右任2歲喪母,父親在外打工,委託于右任的伯母將他撫養成人。
  • 于右任:一有死筆,就不可醫治了
    于右任于右任:書法是一種高尚美術,要從篆、隸、楷書入手,然後進入行草用筆,才有神韻。關於方法的問題,前代書家,他們都只講理論,而不講方法,所以我答覆書法朋友們的詢問,只講「無死筆」三字。就是說,寫字無死筆,不管你怎樣的組織,它都是好字,一有死筆,就不可醫治了。現在我再補充四點:
  • 曠代書聖——于右任
    時到民國那就唯有于右任獨佔鰲頭了。于右任要談于右任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及其成就,我們就必須理清中國書法史上歷代大家的書法藝術特徵。否則我們就無法真正地認識和了解這位書法大師創造性的藝術成就,也就無法審視他對中國書法藝術所做的特殊貢獻。
  • 書壇點將錄之一: 髯翁于右任
    他寫了一系列詩篇,輯成《半哭半笑樓詩草》,於1903年冬在三原印行,由此遭到清廷通緝,他就是後來的髯翁于右任。       于右任逃到上海,化名劉學裕,在震旦學院讀書。隨後,他將救國宏願寄託於教育,先後創辦復旦公學(今復旦大學)、上海大學、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擔任校長或校董。1906年,于右任在日本得見孫中山,並加入同盟會。
  • 于右任 | 江山萬裡心
    于右任早年系同盟會成員,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書法家,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中國近現代著名高校的創辦人。1964年因為政治原因而長期鬱悶成疾,病逝於臺北。于右任墓位於臺北市陽明山上,玉山主峰有其雕塑。于右任精書法,早在20年代便有「北於南鄭」之稱,「南鄭」指鄭孝胥。
  • 于右任51歲,十二分功力寫行楷!
    我們之所以如此看重《秋先烈紀念碑記》將其作為于右任書法藝術的一個裡程碑,有如下一些理由:第一,這是純粹的藝術個性的產物。以往的于氏作品儘管也甚是精妙,但細細分析總能看到他人的影子,但在本碑中,于右任已完全從前人的模式中脫胎出來,不論是帖的或是碑的,在這裡都已變得無跡可尋。第二,這是將藝術技巧與生命激情完美結合的典範。
  • 西安于右任書法協會長安分會、西安長安于右任書法研究院工作會
    西安于右任書法協會長安分會、西安長安于右任書法研究院工作會文字:姚竹梅圖片:趙菊英,張永錄2020年7月5日,晨曦萬裡瑞,長安翰墨香。在祥和的晴光中,西安于右任書法協會長安分會、西安長安于右任書法研究院舉辦了作品展和工作會,七十餘位書畫家參加了書畫交流和工作會議。書畫展示中,老書畫家王仁志老師對參展的作品逐一做了點評,肯定了各人的優點,並指出了不足和注意事項,讓會員們對書畫知識有了更高層次的認識和改進方法。
  • 于右任與碑林:書法的流派
    于右任(1879~1964)老宅裡的紀念館于右任留給西安家族老宅的舊物並不多。除了西廂房裡存放的幾件臥室家具外,最重要的是一個深褐色的三層書架,上面整齊地排放著舊書和于右任書與家人的親筆信。上世紀初,于右任的二弟於孝先買下了書院門東邊的這座宅院,那時在西安陝西中學堂讀書的于右任已經高中舉人,但因印行諷刺時政的詩集《半哭半笑樓詩草》,被清廷革去舉人銜,並下密旨捉拿且要就地處死。于右任最後僥倖出城,逃亡至上海,從此開始了革命生涯。在陝西中學堂讀書前,于右任曾就讀於三原宏道學堂,當時他已經表現出強烈的革命意願。
  • 「轉載」《于右任傳》——代理部長
    編著註:許有成先生編著的《于右任傳》為大陸出版的第一本于右任傳記,該書十七萬字,資料豐富,文筆流暢,是一部真正的雅俗共賞的學術性著作,可以較為完整地了解于右任的一生。現按章節整理轉載,以饗大家。于右任青年時代因詩賈禍,辦報時期以文名世,時有「先生- 一支筆,勝過十萬毛瑟槍」之譽。中年以後,書法與詩齊名,晚歲以草書聞名遐邇。世人多知于右任的書法與詩,很少知其文。于右任早期的文章,存世極少,故筆者將於先生早期的代表作《民立報》「發刊詞"轉錄於此,以饗讀者。
  • 于右任書法魏碑十八篇
    于右任,於閣老,美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于右任,於閣老,陝西省三原縣人,祖籍陝西涇陽鬥口村,政治家,活動家,民主革命的先驅,「當代草聖」,傑出中國流藝術家,教育家,詩人,也是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
  • 「草聖」于右任書法大觀
    《高山仰止,旦復旦兮—一代草聖于右任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紀念集》。          2.《草聖于右任墨跡》P160,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10月。展 覽:「一代草聖」于右任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紀念展(上海)復旦大學于右任館作為民國四大書法家之一的于右任先生,與書法大家鄭孝胥有著「北於南鄭」之稱。
  • 于右任書法丨壯美奇險、威而不猛
    于右任關中農民的兒子于右任先生以草書聞名近現代中國書壇,他在書學理論、書法藝術上的成就愈來愈受到海內外書法家的珍視。先生原名伯循,字右任,後以字行。德風堂考藏于右任書法作品欣賞于右任是民國時期的一位書法大家,他是清代碑學興起——繼何紹基、趙之謙、康有為之後的又一位碑派大家,雖然于右任整理創建過標準草書,並於20世紀30年代在上海成立標準草書社
  • 中貿聖佳2019秋拍 | 髯翁墨跡—— 一代書聖于右任書法專題
    鍾明善為當代著名書法家,陝西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西安書學院院長、陝西省于右任書法學會會長。☉此件《自作詩四首》書法為于右任先生罕見早期行楷書作品,書贈無產階級革命家田紹西同志。所署紀年為:乙卯四月寓居北京之中原公司,當時于右任三十七歲,是從上海到北京鼓吹革命以辦報宣傳進步思想。詩文中流露出了當時歷史背景,及于右任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及思想活動。
  • 德風堂丨于右任《標準草書》被譽為《說文解字》之後第一書
    德風堂考藏于右任書法作品欣賞 于右任的書法,四體皆能。民國初年,于右任因創辦圖書公司開始結識了一批學者,往來間開始涉獵碑帖典籍,見到了許多的碑文、墓志銘、刻記、造像記、廟刻等北朝碑帖,北朝碑帖古拙粗獷,點畫大起大落、結構奇險放縱、字體道勁峻拔、莊重大氣,這深深的吸引了于右任。
  • 于右任與林散之都是20世紀書法大師,誰才是當代「書聖」?
    所以,從40歲過後,大約從1921年開始,于右任跟上時代潮流,用10年光陰致力於吸收碑學的審美趣味。到50歲後,于右任已經完全可以脫貼,具備了創造新書風的一切素質。創作時,他在追求氣韻生動的基礎上,嘗試著把魏碑和草書融合起來,以中鋒用筆來書寫草書,既保留了草書奔放不羈、筆意延綿的美學特徵,又開拓了碑學雄強渾厚、大氣莊嚴的審美趣味,書法線條綿裡藏針,柔中帶剛,給書壇開創了一個新氣象,被稱作「於體」書法,是現代標準草書的典範,不論是學術界還是民間,都把于右任公認為「當代草聖」。
  • 于右任楷書對聯,真誘人
    于右任(1879年-1964年),漢族,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是中國近現代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于右任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書法家,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等中國近現代著名高校的創辦人。于右任作品水平代表著清末民初碑學的巔峰。今天給大家展示于右任60副楷書對聯作品,細緻呈現當代「草聖」風範。
  • 于右任草書《正氣歌》欣賞
    弘揚國粹兿術傳播經典文化 結交天下朋友交流學習心得 ——————祉洋藝術沙龍—————— 于右任(1879.04.11-1964.11.10),漢族,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鬥口於村,中國近現代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