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郭松林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本文載《巴蜀史志》2020年第1期
巴山豐碑映千秋
——紅軍巴山遊擊隊鏖戰川陝邊紀實
郭松林
一
支遠離大部隊的紅軍隊伍,在敵人白色恐怖下堅持5年多遊擊鬥爭,在人跡罕至的川陝邊界巴山老林生存2000多個日日夜夜,其艱苦卓絕不言而喻。5 年多浴血奮戰,紅軍巴山遊擊隊譜寫了悲壯的英雄史詩。
臨危受命
1937年3月,黨中央在延安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開始在全黨批判揭發張國燾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此前在抗大一隊、二隊學習的許世友、劉世模、洪學智、朱德崇、詹道奎、王建安等一批紅四方面軍將領,思想轉不過彎,有了離開延安的念頭。
1945年5月,許世友在一份親筆籤名的《反省自傳》中回憶:「四方面軍的營、團、師、軍級幹部都來看我,沒有一個不哭的。一連3天,尤其是軍級師級幹部的哭,對我影響很大,過去都是老同事,都感覺沒有出路。我想了幾天……對他們說:我們回四川去,那 裡有劉子才,他們有1萬多人,又是我們的老部下,在這裡天天說我們是反革命要槍決,我們到四川去叫他們看看我們到底是不是革命的。願去就走 ,不願去的也不要告訴中央。到第3天,有20多個團級幹部、2個營級幹部、5個師級幹部、5個軍級幹部都願意走。……我們準備步行7天7夜通過漢中、巴山會合劉子才部隊再說。一切計劃都是我作的,路線也是我畫的,還有給毛澤東主席的信都在我身上,準備4月4日夜10 時出發。」
4月4日這一天,一切準備就緒,只等夜色降臨,許世友等就要不辭而別。關鍵時刻,原紅四方面軍政委王建安突然認識到這是嚴重違紀,遂將出走事情緊急報告,許世友等30多人被關押。但是,毛澤東以寬闊的胸懷和恢弘的氣度冷靜地處理了這件事。毛澤東親自來到關押許世友的窯洞,與他促膝長談,說黨相信你是一個好同志,張國燾的錯誤跟你們沒有關係。毛澤東的一席話令許世友潸然淚下,這個在死亡和凌辱面前敢於橫眉冷對的錚錚鐵漢被深深地打動,一場軒然巨波終於風平浪靜。
許世友等人要去找的劉子才部隊,就是當時的巴山遊擊隊。1935年初,紅四方面軍撤出川陝蘇區前,便著手安排堅守根據地的部隊,最早動議為組建「川陝邊區守留陣地遊擊隊」,後定名為「巴山遊擊隊」。遊擊隊初建時,由駐四川廣元旺蒼壩的紅31軍政治部特務隊組成。選擇紅四軍12師36團團長劉子才負責組建。劉子才,男,又名劉濤,安徽六安人,生於1912年。少年時當過學徒和織布工人。曾作為赤衛隊員參加六(安)霍(山)起義,1932年隨紅四方面軍入川,先後任中共赤北縣委書記、綏定道委書記、旺蒼縣委書記。
徐向前總指揮在巴山遊擊隊組建會上語重心長地說道:「同志們,現在我們紅四方面軍為了抗日,要撤出川陝革命根據地,黨把這塊用革命烈士鮮血奪來的紅軍根據地,交給你們了。今後,就要看你們了,打得贏是你們了,打不贏也是你們了……」
總政委陳昌浩也鼓勵大家說「:共產黨是柳樹,插到哪兒都能活。你們要擴大成為紅31軍,在川陝邊要建立遊擊根據地。臺上、鐵爐壩、巖房坪、五裡磬、小巴山一帶,就是你們大顯身手的地方……」
1935年2月中旬,紅軍結束陝南戰役回師川北,準備強渡嘉陵江西進。陳昌浩途經桃園臺上,將隨帶的特務隊也編入巴山遊擊隊,還將陝南紅廟遊擊隊編入,約800餘人, 對外號稱紅軍獨立師。
威震川陝
紅四方面軍撤出川陝蘇區後,劉湘等四川軍閥糾合一起,對川陝根據地實行血腥清剿,大肆捉捕殺害紅軍傷病員、蘇維埃幹部、遊擊隊員,洗劫紅屬、幹屬和廣大民眾財產。
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劉子才果斷率巴山遊擊隊離開旺蒼壩,進入巴山老林,活動在川陝交界、巴山深處的牛腦殼、巖房坪、臺上、鐵爐壩、焦家河、尖子山、龍神店一帶,多次打擊反動民團襲擊,發動貧苦群眾,著手建立遊擊根據地。時至深秋,山區氣候越來越寒冷,川軍清剿仍在持續進行。劉子才、趙明恩避實就虛,將部隊轉移到巴山南麓的漢中唐家壩一帶,並確定「打陝安川」作戰方針。
陝西漢中如臨大敵,成立了以祝紹周為主任的「川陝鄂邊區綏靖主任公署」。祝紹周令 陝軍一個旅進駐巖房坪,令38軍2個團抵近寨坡一帶,出動大隊人馬「圍剿」巴山遊擊隊。遊擊隊立即從唐家壩經青石板、漁家溜、回龍溝往碑壩一帶轉移。
部隊轉移中,劉子才認為,當地民團雖是烏合之眾,但他們熟悉民情地形,威脅也最大,打掉他們是首選之計。巴山遊擊隊途經巖房坪石人山時,發現一處幽深澗谷,山路成半環形沿著山巖向兩邊伸去,是一個設伏的好地形,便布下伏兵,誘敵上鉤。尾追民團約300餘人進入伏擊圈,大部被殲,繳獲甚多。巴山遊擊隊取得石人山大捷。
巴山遊擊隊紀念館
1935年10月,漢中地區組織各縣民團,採取劃片聯防之法「,圍剿」巴山遊擊隊。遊擊隊獲悉勉縣、褒城、南鄭三縣民團聯防一個營,駐花板橋。劉子才派兩名遊擊隊戰士,巧妙化妝進入敵營地,趁敵人換哨之機,把圍牆弄個洞;夜半三更,遊擊隊戰士鑽進去,搞掉哨兵,甕中捉鱉,消滅了全部敵人。花板橋夜襲(又稱「魁星樓戰鬥」)的勝利,沉重打擊了漢中地區反動民團。
巴山遊擊隊神出鬼沒,連續取得白巖河伏擊、三角巖拔點、毛家水井夜襲和安子壩摸營等一個又一個勝利。
巴山遊擊隊活躍於陝西漢中南部、四川通江西部、廣元東部、南江北部的廣大地區,建立了以桃園為中心,覆蓋大小園包、鐵爐壩、迥龍溝、元壩、碑壩廣大區域,縱橫約300裡的遊擊根據地。
中央關切
1935年6月,紅四方面軍在甘孜與紅一方面軍會師後,毛澤東曾關切地問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傅鍾「:川陝蘇區還留有多少紅軍?」9月,張聞天在《發展著的陝甘蘇維埃對敵運動》中提出要同「通南巴遊擊隊取得配合,協同動作及匯合」。1936年10月,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後,即將留守根據地的巴山遊擊隊一事正式報告了黨中央。
中央對巴山遊擊隊的前途命運極為關切,1937年5月,即派人到川北尋找聯繫巴山遊擊隊。遊擊隊接待了第一次前來聯繫的何孝林(原營山縣蘇維埃政府主席)和他送來的信件、書報、地圖。信件通知遊擊隊按地圖標識開赴延安。鑑於當時的白色恐怖,劉子才提出兩個疑問:一是此通知與原「留守蘇區」的精神不符;二是都不認識何孝林。趙明恩還提出:從這裡到延安,必須橫穿漢中平原,至少要三天三夜才能進入秦嶺。夜晚好過,但要熬過這3個白天,隊伍沒有發展到1000多人,不敢輕舉妄動。
1937年9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國共第二次合作之後,中央即通知國民黨當局,要他們承認劉子才、趙明恩所領導的川陝遊擊隊的合法地位。國民黨當局卻污衊川陝遊擊隊是「土匪」,不予承認。同年10月,中共中央將南方8省13 個地區紅軍遊擊隊改編為新四軍後,再次派何孝林回川,向遊擊隊介紹國內革命形勢、紅軍及各省遊擊隊改編情況,對遊擊隊下步工作作出明確指示。但劉子才等人仍猶豫不決。
1938年春,軍委四局局長王維舟根據中央指示,派原紅33軍99師295團團長王正坤離開延安到四川,負責與巴山遊擊隊聯繫。王正坤夫婦由黨陝西漢中交通站的董成祥護送到南江縣興馬坎街。王正坤化名陳珂,以做藥材生意為掩護,輾轉找到巴山遊擊隊。劉子才、趙明恩熱情接待了他,並送其天麻、大黃、黨參、「金耳環」等名貴藥材,卻對下山 工作提出要有于江震(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組織處長)的親筆信,或陳昌浩、張琴秋的照片,才能研究。王正坤為將信息及時報告中央,連夜趕往漢中,卻因黨在漢中的秘密交通站因故改換地點沒有找到,反引起國民黨特務懷疑,遭到逮捕。王正坤在敵人審訊中巧妙對付,數日後獲得釋放,但與中央的聯繫中斷。
中央久未獲得信息,周恩來副主席十分關切,安排當時在中央組織部工作的趙明貞,要她立即拍張照片,並親筆給她大哥趙明恩 寫一封信。與此同時,中央組織部又請八路 軍重慶辦事處的魏傳統(曾與趙明恩同學、同做過地下工作)給巴山遊擊隊起草了一個信件,大意是:(一)張國燾的路線是錯誤的,現在全黨、全軍統一在毛主席的領導下;(二)目前形勢已發生重大變化,國共已實現合作,再孤立山上,已不是辦法;(三)國民黨拒不承認遊擊隊的合法地位,希望設法下山回到延安。中央組織部的信件、趙明貞同志的信和照片, 由蔡暢同志發出。十分惋惜的是,這次聯繫又因故沒有實現。
1938年夏,原紅四方面軍總部交通隊指導員吳顯國(通江人),由中央派回川北工作,與先期回川的王子模同往南江尋找巴山遊擊隊,行至趕場溪與王正坤相遇。吳與王曾在延安相識,但因白區相逢,互不知底,未敢交談。入冬,吳顯國第二次到南江縣尋找巴山遊擊隊,王正坤判準吳的真實意圖後,即在興馬坎將其留住,把自己與中央失去聯繫,無法完成任務的困難和遊擊隊的要求等一一講明,希望吳設法向中央反映,吳顯國照辦。
1939年夏,中央將陳昌浩、張琴秋的親筆信及照片,輾轉送到川康特委,特委指定閬中中心縣委書記饒茂文負責與巴山遊擊隊聯繫,但饒茂文在前往遊擊隊途中,陷入敵人警戒區,與敵人周旋時,遇特殊情況,將信物失落。
瘋狂圍剿
巴山遊擊隊活躍於大巴山,威脅重慶,劍指漢中,國民黨如芒刺背。從 1938年秋開始,國民黨即調集川陝兩省軍隊南北夾擊清剿遊擊隊。遊擊隊依靠群眾支持,依託深山老林和懸崖峭壁的有利地形,先後擊潰胡宗南新編第九師和川軍楊曬軒師進攻,殲敵1000餘人。
巴山遊擊隊紀念館全景
1939年冬,川軍164師490旅旅長李子猷率4個團兵力,並聯絡漢中綏靖公署約7000人馬,對遊擊隊實施南北夾擊。巴中人李子猷熟悉巴山地形,採取釜底抽薪手段,將遊擊區農戶強迫遷走,製造「無人區」,斷絕遊擊隊與群眾的聯繫及其糧食、武器、情報來源。在極端困難的日子裡,遊擊隊員吃草根樹皮充飢,膝蓋以下褲子全被荊棘撕成破布條,日夜行走於冰天雪地,與敵人頑強戰鬥。此時,遊擊隊副營長管業元經受不住艱苦環境的考驗,在敵軍「政治說招」下投敵叛變。老管理排長任某某被出賣殺害,山上儲備的糧食、彈藥從此無人知道。多次暗中資助遊擊隊的漢中開明紳士張紹祥因管業元出賣被殺害於南江。管業元還親自帶路追堵遊擊隊,窮追不捨,遊擊隊陷入困境。1940年3月,遊擊隊轉戰到陝西碑壩附近一個叫老窠樹的地方,同數十倍於己的敵人展開殊死搏鬥,大部分壯烈犧牲。
趙明恩帶著3名戰士突出重圍,打算潛回達縣老家繼續革命,行至南江縣楊壩豬槽溝,被警衛員楊芝芳殺害,並割下頭顱邀賞。趙明恩,四川達縣人。讀中學時參加地下黨。先在王維舟領導的「川東遊擊軍」工作,紅四方面軍進軍四川後,又被編入紅軍部隊。曾任紅33軍政治部主任。在組建巴山遊擊隊時,因有豐富對敵鬥爭經驗被抽調,負責遊擊隊的組織、宣傳工作。巴山遊擊隊隊長劉子才因打了幾次勝仗,多次率隊與數十倍敵人硬拼,使遊擊隊接連遭到重創,近千人的遊擊隊只剩下百餘人。1936年6 月,在生死攸關的「大河」 會議上,遊擊隊黨委會批評了劉子才「左」 傾冒險主義,撤銷其遊擊隊長職務,安排到炊事班做飯,推舉趙明恩為巴山遊擊隊負責人。處於低潮中的隊伍,在趙明恩領導下,依靠貧僱農,團結進步人士,與國民黨區鄉政府和地方武裝搞好統戰,達成井水不犯河水協定,很快打開局面,部隊從不到百人又擴大到近千人。趙明恩還在巴山遊擊隊所在地桃園子成立釐金局,大力發展遊擊區經濟,以極大的優惠政策和武裝保護措施,吸引川北、陝南商人到遊擊區經商 做買賣,生意十分紅火,遊擊隊也增加了稅 收,有了較為固定的收入。
趙明恩犧牲後的第三天夜裡,被國民黨打散的陝西漢中籍隊員鮮崇明與他大哥的姨妹李王氏,將趙明恩無頭身軀運回鐵爐壩遊擊隊指揮部東側掩埋。國民黨陝南清剿部隊與地方團防知道這一消息後,派人到漢中喜神壩將李王氏活埋,並在鐵爐壩牛角灣抓住鮮崇明,就地一刀一刀割死。先期突圍下山的劉子才,經鋼溪河到陝西沔縣,再到漢中八里舖。在那裡買了幾十斤棉花,化名陳花匠,以彈棉花為掩護,再次回到南江長赤,找到遊擊隊員朱永安。朱永安是半年前趙明恩見形勢不妙,為作好最壞打算,派遣其回家鄉潛伏,指示萬一巴山遊擊隊失敗,便由他負責聯絡把失散的遊擊隊員組織起來,繼續進行革命鬥爭。劉子才和朱永安不負趙明恩所託,很快便聯絡到30多個失散的巴山遊擊隊員,準備再舉紅旗打擊敵人。
1940年5月,朱永安到縣城打探消息時,被叛徒楊芝芳認出。此時楊芝芳已被李子猷提升為特務連連長,他帶人跟蹤並抓獲了劉子才。6月,劉子才在南江縣城英勇就義。至此,巴山遊擊隊在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鎮壓下失敗。
1940年春末,巴山遊擊隊已不復存在。中央未獲息之前,仍牽掛著這支隊伍,經由西安八路軍辦事處,繼續派出楊桂林(巴中人)前往與遊擊隊聯繫;並通知川康特委,指示閬中中心縣委書記饒茂文與遊擊隊火速聯繫。當饒茂文走到南江縣時,才知這支經歷艱險、浴血奮戰5年多的巴山遊擊隊已被殘酷鎮壓。
而血腥鎮壓巴山遊擊隊的川軍首領李子猷,在1950年12月混進川北行署,當上政法處長。天網恢恢,疏而不漏。1952年8月,李子猷被檢舉揭發後在認罪書上自供:「……在國共合作抗日,國難當頭之時,我以北上抗日為名,欺騙遊擊隊,而並不到前線去抗日,把槍口對準共產黨,對準了巴山遊擊隊,這是我的罪惡之一。趙明恩、劉子才等人不願投降,確是他們對共產主義認識之精深,對共產黨的忠誠。是我把他們殺害了,這是我的罪惡之二。」
1984年,電影《巴山兒女》、電視劇《巴山遊擊隊》相繼播出,其英雄事跡被廣為傳頌。1987年6月25 日,徐向前元帥題詞「:巴山遊擊隊的功績是永不磨滅的。」2003年,在南江縣桃源鎮鐵爐壩,曾經的巴山遊擊隊指揮部,建起了巴山遊擊隊紀念館。之後翻修重建。2016年12月,巴山遊擊隊紀念館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2019年10月,巴山遊擊隊紀念館被正式授牌為「四川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郭松林(陝西省漢中市委政法委退休幹部)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紅色記憶】郭松林 ‖ 巴山豐碑映千秋——紅軍巴山遊擊隊鏖戰川陝邊紀實》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