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爆發後,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中國工農紅軍分別被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走上抗日戰場。但有一支紅軍遊擊隊,國民黨拒不承認其合法地位,這支遊擊隊在堅持五年的鬥爭後全軍覆沒。
這支紅軍遊擊隊叫巴山遊擊隊,是紅四方面軍在撤離川陝革命根據地後,留下了一支紅軍隊伍,堅持戰鬥在川陝邊的大巴山,建立了以南江桃園為中心的根據地和遊擊區,堅持了長達五年之久的遊擊戰爭。
1935年1月,紅四方面軍在即將撤離根據地前,決定組建「川北邊區守留陣地遊擊隊」,遊擊隊由駐旺蒼壩的紅31軍、紅4軍抽調部隊組成,由劉子才任遊擊隊司令,2個月後把遊擊隊擴編成一個獨立師。
全師三個營九個連共約1000人,1935年4月,紅四方面軍撤離根據地,把獨立師留在川陝邊區,繼續堅持遊擊鬥爭。獨立師改稱巴山遊擊隊,當年9月,打敗了國民黨38軍兩個團圍攻,10月發展到1200人。
然而, 1936年3月,在被敵38軍圍攻時,劉子才思想麻痺,指揮失誤,部隊損失200多人,在轉移中又犯輕敵錯誤,部隊再遭重創。部隊到達三道河時,原31軍政治部特務連被瓦解,到達桃園時僅餘下260人。
此後,遊擊隊長期處於無根據地的流動作戰中,在桃園焦家河會合時僅存65人,被迫隱藏深山,駐大河河畔一石窟中。1936年6月,遊擊隊在大河石窟召開全體會議,批判了劉子才的錯誤,撤銷其職務。
遊擊隊選舉趙明恩為最高領導人,遊擊隊又進入了一個發展壯大時期。到1937年底,遊擊隊由50多人發展到600多人,建立了縱橫約100裡的根據地。當時,中央派原營山縣蘇維埃主席何孝林從延安給遊擊隊送來信件,通知遊擊隊開赴延安,由於遊擊隊認為此通知與當初首長 「留守蘇區」 的指示精神不符,提出若來一位認識的人就好辦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我黨與遊擊隊失去了聯繫。
我黨要求國民黨承認「巴山遊擊隊」的合法地位,但國民黨拒不承認,反而加大了圍剿力度。1938年11月,胡宗南任命28軍新編9師師長楊曬軒為「巴山清剿總指揮」。 楊曬軒任命了解通南巴地形、人情的巴中人李子猶為「巴山督剿主任」,帶領4個團7000多人反覆圍剿。在嚴重的白色恐怖下,遊擊隊內部出現了一些動搖,副營長管業元叛變,主力被敵分割衝散,到1940年3月基本全軍覆沒,趙明恩被叛徒楊之芳殺害,劉子才被捕後在南江縣城英勇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