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不落帝國的興衰:西班牙的建立和發展,及與世界各國的關係演變

2020-12-17 騰訊網

提到日不落帝國,也許更多人會想到大英帝國。可事實上,被稱為「日不落」的殖民帝國,在史上出現過兩個,大英帝國只是第二代,而初代則是西班牙殖民帝國。

不僅如此,中世紀的西班牙,從南歐的義大利半島,到中歐最北端的尼德蘭,有不少地區曾是其領土。在成為大航海時代霸主的同時,西班牙與地中海各國也存在著尖銳的對立。

這篇文章,我們就來探索西班牙殖民帝國成敗興衰的歷史軌跡。

如今的西班牙版圖及國家文化代表

聯姻建國

現在的西班牙和法國,大致以庇里牛斯山脈為界,光是這片地區的歷史就非常複雜。

最初,勢力擴張至該地區的查理大帝指派了一名邊境藩侯管理當地。該地區西側、比斯開灣沿岸,有座名為「潘普洛納」的城市,相傳由羅馬將軍龐培所建。不久,以這座城市為根據地的潘普洛納王國成立,它吞併了查理曼帝國的藩侯管理區,領土涵蓋庇里牛斯山脈南北。之後,該王國改名為納瓦爾王國。

11世紀初,在桑喬三世的統治下,納瓦爾王國吞併阿拉貢和卡斯蒂利亞等地,領土擴張至法國南部,由此進入全盛時期。桑喬三世死後,王國又分裂成納瓦爾、阿拉貢和卡斯蒂利亞三部分。其中納瓦爾的王位在13世紀改由法國貴族繼承,並限縮在庇里牛斯山脈北部,逐漸與西班牙歷史失去聯繫。納瓦爾小王國後來有一位國王成功奪取了法國的權力,正是創立波旁王朝的亨利四世。

將視線轉向西班牙西北部,這裡過去是凱爾特人抵抗羅馬帝國入侵的最後一片土地。穆斯林消滅西哥特王國時,也經常在此地與日耳曼人爆發激戰。後來,西哥特人組成了一股基督教勢力,目標是從穆斯林手中奪回國土,史稱「收復失地運動」。

12、13世紀的伊比利亞半島

8世紀初,西哥特王國後裔在這裡建立了阿斯圖裡亞斯王國,成為收復失地運動的核心力量。正是因為這段歷史,聖地牙哥-康波斯特拉,才與耶路撒冷、羅馬並稱為中世紀歐洲的三大朝聖地。10世紀,王國的首都遷到萊昂,名字也改為萊昂王國。11世紀,卡斯蒂利亞從納瓦爾王國分出,萊昂王國與之結盟,成為萊昂及卡斯蒂利亞王國,並在13世紀完全合併。此後,它又吞併了塞維亞和科爾多瓦等伊斯蘭國家,支配著伊比利亞半島三分之二的土地,成為西班牙最強大的勢力。

而阿拉貢從納爾瓦王國分出後,一直在抵抗穆斯林的侵襲,鄰近的加泰隆尼亞也以中心都市巴塞隆納為據點發展勢力,給它帶來了威脅。12世紀初,阿拉貢與加泰隆尼亞組成聯合王國,兩個國家都有獨立地位,但由一位國王統治,也稱「雙元王國」。這個坐落於半島東部的國家一面驅逐伊斯蘭教勢力,一面擴張領土。13世紀初,它吞併了瓦倫西亞,並以此為據點向地中海發展勢力。到14世紀,它又吞併了那不勒斯和西西里,並佔領薩丁尼亞島。

另外,出身於加泰隆尼亞的傭兵團,在14世紀中葉掌握了巴爾幹半島的統治權。同時,大量法蘭西人移民到加泰隆尼亞,該地區使用的語言和西班牙其他地區不同,這就是加泰隆尼亞一直要求獨立的主要原因。

至此,半島發展出兩個強大政權,即西部的萊昂-卡斯蒂利亞王國和東部的阿拉貢-加泰隆尼亞王國。1479年,阿拉貢的斐迪南二世與卡斯蒂利亞的伊莎貝拉一世結婚,成立了阿拉貢及卡斯蒂利亞聯合王國,這就是西班牙的起源。

伊莎貝拉一世

1492年,穆斯林最後的據點格拉納達淪陷,伊斯蘭教勢力被徹底驅逐出半島。同年,伊莎貝拉資助了哥倫布的遠洋航行事業,由西班牙領銜的「大航海時代」來臨。

西班牙與葡萄牙

11世紀,法國派出多位諸侯,來到萊昂及卡斯蒂利亞協助當地的反伊斯蘭勢力對抗穆斯林。其中有位諸侯和卡斯蒂利亞的公主結婚,並受封為葡萄卡萊伯爵。

1143年,葡萄卡萊生下王子阿方索·恩裡克,在羅馬教皇的介入之下,建立葡萄牙王國。這裡的伊斯蘭勢力比西班牙地區更早肅清,其後順勢成為連接地中海和黑海的中繼站,商業活動非常繁榮。

14世紀中葉,由於受到卡斯蒂利亞的威脅,葡萄牙國內分裂成兩派,一派親卡斯蒂利亞,另一派反對卡斯蒂利亞,雙方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後阿維斯家族接受裡斯本地區反卡斯蒂利亞派富商的支援,獲得最終的勝利。

消滅親卡斯蒂利亞派後,葡萄牙王國的根基愈加穩固,從15世紀開始對外擴張勢力。亨利王子建設於薩格裡什海角的航海研究所的研究成果,為王國的航海事業提供了技術支持。15世紀末,達·伽馬發現印度航路,同時,王國在亞速爾群島和馬德拉群島的殖民行動也大有斬獲。

瓦斯科·達伽馬

西班牙與義大利

公元7世紀,有一群穆斯林傭兵進入義大利南部,他們受僱於諾曼人,與羅馬人的後裔交戰。1130年,有一位諾曼王族成員將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合併,建立兩西西里王國,是為羅傑二世。12世紀末,出身德國的霍恩施陶芬家族取得王國繼承權。到13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君臨該地區。

腓特烈二世比德國人更喜愛這片土地,並且對伊斯蘭文化很感興趣。他在交流中學到了理性主義精神,並將它應用在政事上,因此被喻為「王座上最早的近代人」。

腓特烈二世死後,法國安茹家族的查理接管該地區。在他的高壓統治下,1282年,西西里島人民奮起反抗,引發「西西里晚禱」事件。正是這個時間點,西班牙阿拉貢家族介入西西里島紛爭,獲得該地區的統治權,但義大利半島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國仍歸屬安茹家族。

15世紀中葉,阿拉貢王國將那不勒斯也納入版圖。但僅過了半個世紀,法蘭西國王查理八世主張擁有那不勒斯的繼承權,兵鋒隨之指向義大利半島,就此展開了義大利戰爭。

由於這場戰爭實質上是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對法國瓦盧瓦家族的戰爭,期間,哈布斯堡家族通過聯姻將西班牙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1559年,《卡託·康布雷齊和約》籤訂,斷斷續續維持了半個多世紀的義大利戰爭宣告終結。

此後,哈布斯堡家族分裂為奧地利與西班牙兩支。腓力二世以西班牙國王的身份,同時擁有尼德蘭地區及義大利的米蘭、那不勒斯、西西里等地的統治權。至此,義大利半島約有一半土地成為西班牙王國的領土。

腓力二世

永遠有看得見的太陽

在伊莎貝拉夫婦的資助下,哥倫布1492年穿越大西洋,抵達加勒比海的聖薩爾瓦多島。但此前葡萄牙從非洲西岸南下,比西班牙和哥倫布更早一步開拓出印度航路。後來,兩國籤訂《託德西拉斯條約》,以教皇子午線劃分勢力範圍。

科爾特斯和皮薩羅是西班牙徵服者中的代表人物,除了早已被葡萄牙佔領的巴西外,他們佔領了墨西哥以南的整個美洲大陸。隨著麥哲倫穿越太平洋,開拓出通往亞洲的新航路,西班牙又順著這條新航路,將關島和菲律賓也變成自己的殖民地。

在發展殖民地的同時,西班牙在歐洲也攪動著風雲,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國際影響力。

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的祖父馬克西米利安,不僅是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君主,還曾當過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與地處德、法間的勃艮第公國的公主結婚,從而繼承了勃艮第統治的尼德蘭。兩人生下一子,名為菲利普。菲利普和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的女兒胡安娜結婚,生下查理一世。查理一世不僅繼承了西班牙王位,還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

當時,宗教戰爭仍舊持續進行。1555年,查理五世結束了日耳曼內戰,並籤訂《奧格斯堡和約》宗教協議,然後退位,做回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

靠著祖父母和父母累積的資本,以及自己不懈的努力,查理一世時代的西班牙進入全盛時期,不僅領土空前廣闊,國勢也是前所未有的強大。當時,西班牙的勢力範圍不僅遍及地中海,還延伸到了新大陸和太平洋,綜合實力已和法蘭西王國不相上下。因西班牙及其殖民地內永遠有看得見的太陽,世人稱之為「日不落帝國」。

西班牙帝國極盛時期的版圖

由盛轉衰

假如西班牙延續此前的政策,遠離歐洲大陸列強的紛爭,專注於發展殖民地,也許現在的國力不會輸給英國。但歷史沒有如果,是哈布斯堡家族將西班牙帶上巔峰,也是哈布斯堡家族將西班牙推向了沒落。查理一世在位後期,奧地利國王強行將西班牙拖入歐陸爭霸戰。最後,查理一世被迫將領土分割給兒子腓力和弟弟費迪南繼承,哈布斯堡家族也由此分裂成西班牙支派和奧地利支派。

當時,尼德蘭地區被分割給了西班牙的腓力二世。不久,尼德蘭人開始反對腓力二世的宗教政策,荷蘭獨立戰爭爆發。這場延燒了三十年的戰爭再度將西班牙拖入泥潭,到1648年《西伐利亞和約》籤訂,荷蘭的獨立地位得到了承認,西班牙在尼德蘭的領地便只剩下比利時。

17世紀末,由於查理二世沒有留下子嗣,按照他的遺言,將由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孫子安茹公爵腓力繼承西班牙王位。哈布斯堡家族奧地利支派不服,於是向法國宣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爆發。

腓力在接任西班牙國王后,已承諾放棄法國王位繼承權,但路易十四並不理會他的主張。如果腓力同時繼承法國王位,西班牙與法國將合併成一個更強大的國家,足以橫掃歐洲。於是,不願坐視這種可能性成為事實的英國也加入戰局,使得戰況愈演愈烈。

最後,英、法籤訂《烏得勒支和約》,法、奧籤訂《拉施塔特條約》,這場戰爭才宣告結束。按約定,英、奧兩國承認了腓力五世的地位,同時要求他放棄法國王位繼承權。這些條約還讓奧地利取得了西屬尼德蘭、米蘭公國、那不勒斯王國和薩丁尼亞島,這意味著西班牙在歐洲的領土僅存伊比利亞半島。

只過了百餘年,「日不落帝國」就從繁榮期駛入了沒落的快車道。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拿破崙戰爭與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接連爆發。為抵抗法國人的統治,西班牙人發起反制運動,不料反而讓近代思潮在伊比利亞半島越發澎湃。因為與波旁家族淵源極深,西班牙終究還是出手協助了法國王室,直到路易十四被處死,西班牙也遭到法國新政府的報復。

在戰爭中敗北後,西班牙只好將聖多明哥島西半部割讓給法國,這就是該島後來會出現多明尼加與海地兩個國家的原因。

其後,英國開始覬覦拉丁美洲的西班牙殖民地,西班牙便與法國結盟,共同對抗英國。早在1588年的阿爾馬達海戰時,西班牙無敵艦隊幾乎被英國海軍全殲,到這時已經重建完成,然而1805年又發生了特拉法爾加海戰,西班牙海軍再次遭受毀滅性打擊。

到1808年,法國以鎮壓葡萄牙為藉口,進駐西班牙境內。對於法國這種蠻橫的行為,西班牙人的不滿情緒在拿破崙扶植其兄約瑟夫即位時達到最高峰,進而爆發起義,這場持續了14年的騷亂也被部分人稱為「西班牙獨立戰爭」。

西班牙人一方面與法國人對抗,一方面也從法國迎回了自由主義思想,市民意識逐漸覺醒。1812年,免遭法國佔領的加的斯發布了以自由主義為基礎的新憲法,但拿破崙失勢後,這部憲法也隨之廢除。

而正當西班牙國內一片混亂時,其拉丁美洲殖民地也掀起了此起彼伏的解放運動,墨西哥、哥倫比亞、秘魯等國家紛紛宣布獨立建國。到19世紀末,西班牙經歷了一段飽受帝國主義排擠的歷史,已不再有昔日的光彩,所謂「列強」也不再包含西班牙。

值得一提的,還有在西班牙這種地位轉變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美西戰爭。中美洲的古巴本是西班牙殘存的殖民地,但獨立建國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其後,支持古巴獨立的美國與西班牙展開戰爭,西班牙敗北。結果,不僅古巴取得了表面上的獨立,波多黎各以及太平洋上的菲律賓和關島,也被一併割讓給美國。至此,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的頭銜徹底被英國取代。

隨著西班牙的沒落,拉丁美洲遍地烽火

歷史遺留問題

內政紛亂和殖民地脫離的局面,從19世紀一直持續到20世紀。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結果佛朗哥建立了獨裁統治。由於西班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其獨裁政權也一直維持到戰後。1975年佛朗哥死後,西班牙又恢復了保守的君主制度,直到現在。

到目前為止,西班牙國內還有一些關於領土的歷史遺留問題,比如前面提到過的加泰隆尼亞問題,還有巴斯克問題、安道爾問題,與葡萄牙的奧利文薩邊境爭端,以及與摩洛哥的休達及梅利利亞爭端等。

自1479年,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聯姻建立了西班牙王國後,隨著新大陸的發現開展起來的商業革命,即貿易中心從地中海向大西洋轉移,對加泰隆尼亞的經濟帶來極大的打擊。當時,只有塞維亞取得了與新大陸通商的權利,而加泰隆尼亞的中心城市巴塞隆納卻無法參與其中,因此當地人對西班牙新中央政府十分不滿。

但另一方面,法國卻對加泰隆尼亞伸出援手,導致西班牙與法國的對立越發激烈。1659年,兩國籤訂《庇里牛斯和約》,西班牙將加泰隆尼亞割讓給法國,才終結了這場紛爭。西班牙與法國的邊界也就此劃定。

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期間,加泰隆尼亞又站在了哈布斯堡家族一方,對抗法國和西班牙的腓力五世。直到與拉丁美洲的通商權利獲得認可,加泰隆尼亞才勉強接受新政府的統治,並恢復榮景,19世紀還成為了西班牙工業革命的中心。

不過,加泰隆尼亞與中央政府的對立仍在持續。從2014年到2017年,當地接連醞釀並進行了兩次獨立公投。2017年10月28日,西班牙中央政府接管加泰隆尼亞,分離主義暫時被壓制。

至於安道爾公國,現在是法國和西班牙之間的一個獨立國家。在歷史上,它與法國的關係更加緊密些,但二戰期間,它也曾遭西班牙軍隊進駐過。

加泰隆尼亞與安道爾位置示意圖

在加泰隆尼亞鬧獨立的同時,西班牙境內的巴斯克人也在如火如荼地謀求建立自己的國家。

巴斯克人主要居住在比斯開灣沿岸的巴斯克縣,他們和穆斯林以及為了對抗穆斯林而入侵的法蘭克王國都曾爆發過戰爭。後來,卡斯蒂亞王國吞併了巴斯克地區。到西班牙王國建立,由於巴斯克人長久以來就在比斯開灣經營漁業,擁有良好的航海技術,因此許多人在大航海時代登上了新大陸。

到19世紀,由於該地區資源豐富,遂與加泰隆尼亞一同成為工業革命的核心地區。隨著大量非巴斯克族群湧入該地區,越來越多的巴斯克人感到自己的文化面臨遭受破壞的危機。

後來,西班牙內戰爆發後,巴斯克站在共和國一方,與佛朗哥的軍隊戰鬥。結果可想而知,內戰結束後巴斯克人便到了殘酷的鎮壓,於是,激進派組織「巴斯克祖國與自由黨」也應運而生。

語言方面,巴斯克人也一直堅持使用巴斯克語。但巴斯克語和加泰隆尼亞語一樣,始終無法在公開場合使用。語言是一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這也是巴斯克一直想從西班牙獨立出去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奧利文薩位於西班牙境內,在劃分西班牙和葡萄牙東西向的國境線中央稍往南些。13世紀初,聖殿騎士團曾進駐此地展開殖民統治。1297年,西、葡籤訂《奧卡尼塞許條約》,劃定雙方邊界,此時的奧利文薩屬於葡萄牙。之後,兩國為爭奪該地區展開多次小規模戰爭,到1801年,取得優勢的西班牙實際佔領此地,並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中得到確認。但葡萄牙對此一再表示抗議,認為該城市主權不屬於西班牙。不過此後兩國相對克制,因此這一問題並未影響兩國關係的友好。

巴斯克地區位置示意圖

最後是與摩洛哥之間的領土紛爭,這源於對直布羅陀海峽控制權的爭奪。

直布羅陀海峽因伊比利亞半島南端的港口城市直布羅陀而得名,海峽另一邊是摩洛哥的沿岸城市休達。休達自古以來就是海上貿易的重要據點,曾歷經腓尼基人、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人的統治。到了15世紀,葡萄牙航海家亨利王子佔領此地。又過了一個世紀,西班牙吞併葡萄牙後,休達自然也成為西班牙領土,即使在葡萄牙獨立後也未曾改變。

休達東面的另一座城市,由腓尼基人創建的梅利利亞也十分重要。1492年,西班牙王國在反攻對岸的伊斯蘭勢力時,奪取了許多北非沿岸城市,其中就包括梅利利亞。到16世紀,伊斯蘭勢力捲土重來,但也始終未能奪回休達和梅利利亞。

由於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直布羅陀海峽也是英、法兩國必爭之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後,1731年,英國利用《烏得勒支和約》從西班牙手上奪走直布羅陀,但西班牙一再主張擁有該地主權,並為此發起數次戰爭,皆以失敗告終。1905年和1911年爆發了兩次摩洛哥危機,法國的勢力擴張至摩洛哥,並與西班牙劃分了勢力範圍。近水樓臺的西班牙,在英、法一南一北的夾擊下,逐漸失去了直布羅陀海峽的控制權。

直布羅陀海峽形勢圖

1956年,摩洛哥獨立建國,但本屬於摩洛哥領土的休達與梅利利亞,西班牙卻拒不歸還,這正是現在兩國矛盾的根源。同時,為了直布羅陀港的歸屬問題,西班牙和英國的對立也持續至今。

相關焦點

  • 西班牙: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是如何衰落的?
    1659年,不堪再戰的西班牙與法國籤署《庇里牛斯和約》,終結了兩國持續11年的直接衝突,也終結了西班牙與歐洲各國持續140年的爭霸戰爭。西班牙帝國喪失大片殖民地和庇里牛斯山以北的全部領土,昔日的日不落帝國淪為歐洲二流國家。
  • 英荷之戰中,海上霸權之爭,見證「日不落帝國」的崛起之路
    一個國家的衰亡,隨之另一個崛起,興衰交替之間也是歷史浪潮的沉沉浮浮,是時代的發展結果。西班牙和英國都曾被稱為「日不落帝國」,曾經在世界舞臺上宣誓過它們的霸權地位。最先取得代表著霸主地位之稱的「日不落帝國」之名的就是西班牙。
  • 西班牙鬥牛,西班牙火腿,西班牙的『日不落』
    西班牙鬥牛,西班牙火腿,西班牙的『日不落』我們都知道西班牙鬥牛與西班牙火腿一直聞名於世,也知道英國曾被稱為『』日不落『』的帝國,但追憶歷史之跡,西班牙其實就早於英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了。歐洲也開始從封建主義過渡到資本主義,各國都竭力擴大對外市場,在當時中國和日本等東方國家的黃金、香料、絲綢(曾在歐洲被當作貨幣使用,被稱為軟黃金)以及瓷器(China英譯的由來)珠寶更是西方所需求的。
  • 世界帝國傳奇系列——西班牙帝國1
    西班牙帝國(西班牙語:Imperio Español)或西班牙殖民帝國(西班牙語:Imperio colonial español)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帝國和殖民帝國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被認為是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 哈布斯堡王朝最偉大的君主,建立第一個日不落帝國,活到58歲去世
    哈布斯堡王朝最偉大的君主查理五世如果讀過歐洲歷史,肯定知道查理五世,他在歐洲帝王史上的知名度和厲害度,絲毫不遜色於諸如路易十四、彼得一世、拿破崙一世等偉大帝王,全因查理五世建立了世界歷史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 老師不會告訴你,世界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其實不是英國而是它
    大家都知道,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曾經統治世界。但是大英帝國統治世界的時間卻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大英帝國的輝煌只持續了19世紀,有些人則認為大英帝國在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已經統治世界三百多年。所以我們來看一看,大英帝國究竟稱霸了多久?起初,大不列顛只是一座孤懸海外的小島,在歐洲諸王看來,它不過是一塊被徵服的土地。
  • 為何稱英國為「日不落帝國」?
    歐洲總共不過跨越了5個時區,美洲的發現,使世界向西拓展了約10個時區的領土。1522年9月8日,麥哲倫的航隊中僅存的「維多利亞」號完成環球航行後返抵西班牙,成功地找到了穿過南美洲通往太平洋的海峽,打開了帝國殖民太平洋之路,從此全球擴張更是變成了可能。「日不落帝國」這一稱謂,最早屬於西班牙帝國。
  • 最早的日不落帝國西班牙,為何僅維持一個世紀的輝煌,就沒落了
    如果說16世紀,是西班牙的時代,人們一定不會反對,作為大航海時代開啟後最早的海上霸主,西班牙四處殖民擴張,其極盛時期的殖民地面積多達3150萬平方公裡,比同時期排名第二的葡萄牙足足多了六倍多,是最早擁有「日不落帝國」稱號的帝國。
  • 日不落帝國進化史:為何三場戰爭就奠定一個世界性帝國的版圖?
    本土面積只有24.41萬平方公裡的英國在歷史上曾經創造了一個殖民面積達3550萬平方公裡的日不落帝國,在這個帝國最為輝煌的時代,它不僅是海洋和陸地上的霸主,在1800年以後主導國際事務更是長達近一個世紀,所以人們把這段時期稱之為「不列顛治世」,而英國所主導的國際秩序又被稱之為「不列顛治下的和平」,足見那時候英國世界霸主的地位何其堅挺。
  • 被遺忘的日不落帝國:西班牙的興 盛 罪 罰
    1636年,為捍衛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西班牙出兵法國,並一度逼近法國首都巴黎。 前邊所述的戰爭,我們可以看出在16世紀初到17世紀中期,西班牙敢於在幾十年間,不斷甚至同時與英法荷葡展開軍事對抗,這足以證明其軍事實力和財政能力都曾一度登上歐洲的巔峰。然而也正是這種不加節制的好戰性格,最終將西班牙推進深淵。
  • 西班牙帝國興衰——濫用富貴 禍害匪淺
    這裡不僅貧瘠荒涼,而且遠離中心文明,長期處於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交鋒地帶。在西班牙帝國興起之前,沒有人會相信,在這座半島上會誕生全球性帝國。西班牙邁向帝國之路的開始是一場秘密締結的王室婚姻。1469 年,卡斯蒂利亞國王亨利四世的妹妹伊莎貝拉和阿拉貢國王約翰二世的兒子費迪南德喜結良緣。
  • 英國如何開啟崛起之路,榮膺「日不落帝國」百年之久
    在英國的崛起之路上,雖然歷經坎坷,但它最終卻踏上強國之列,取代了西班牙成為第二個「日不落帝國」,並且保持這種輝煌長達兩百餘年。為何英國能夠從一個海島邦國變成西方的強國,是什麼激發了英國的潛力,使其能夠迅速崛起?
  • 西班牙帝國之殤!連綿不絕的戰爭毀掉了一個龐大的「日不落帝國」
    西班牙帝國皇帝——查理五世 就算自己發動的宗教戰爭受挫,並損失慘重時,查理五世也不願意後退分毫,他還是計劃建立一個世界天主教帝國,他對那些勸告他的臣子們如此說道
  • 日不落帝國英國巔峰時期究竟有多少強?
    日不落帝國一詞最早是用來形容16世紀時的西班牙帝國的,它來源於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亦即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五世)的一段論述:「 在朕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縱觀世界歷史,能有資格稱為世界帝國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殖民時代的大英帝國。
  • 世界歷史幾大帝國,放到同一張世界地圖,會是怎樣?
    人類歷史幾千年,無數部落國家潮起潮落,其中幾個疆域超大的帝國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和融合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如羅馬帝國、蒙古帝國等。
  • 任劍濤:工業革命與不列顛新帝國的興衰
    另一方面,新帝國之「新」,新在它不只是單方面實現帝國自身的強盛目標,而同時對被徵服者和整個世界的發展發揮出積極作用。不列顛新帝國崛起之時,它是一個單元帝國,其他國家的實力難以望其項背。在此之前,西班牙與葡萄牙也曾以跨國徵服衝動掀起了現代帝國建構的帷幕,但因為兩國較為單純的掠奪行為,並沒能成就現代新帝國奇蹟。荷蘭以其商業目的建構帝國,惜乎迅速敗於英國而未能完型。
  • 戴旭:美國建立世界帝國的目標能否得逞?
    回顧20世紀,從1898年向西班牙開戰時起,美國在世界大戰中連續打敗了三大敵人——西班牙、德國、日本,建立了美元霸權體系,取代了日不落帝國英國,又在冷戰中戰勝蘇聯,從此踏上建立世界帝國的徵途。美國在21世紀鎖定建立世界帝國的目標,必須要徵服三個潛在對手——伊斯蘭世界、俄羅斯和中國。這是當年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博士的理論,美國現在還在執行。
  • 企院·分享 | 西班牙帝國興衰——濫用富貴 禍害匪淺
    在伊莎貝拉和費迪南德結婚 50年後,他們的外孫(胡安娜的兒子)成為了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以後又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史稱查理五世。通過一系列錯綜複雜的聯姻關係,查理五世成了多個王國的繼承人,出人意料地擁有了一個嶄新的龐大帝國。
  • 精選 昔日帝國西班牙:為擴張版圖付出慘重代價
    因為缺乏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和創新,西班牙無論在相對意義還是絕對意義上都是落後的。關於西班牙的這段歷史,沒有任何爭議。對西班牙帝國的興衰,人們已達成了以下共識:西班牙國力的提升靠的是經濟,具體來說主要是在新大陸發現的資源;西班牙忽視發展資本主義,蓄意排斥本國商人,還驅逐了成千上萬的猶太居民和非天主教教徒;財政失衡導致西班牙不止一次無力償還債務。
  • 宋偉:西班牙帝國的國運斷送機理
    16世紀的西班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其領土遍及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大陸,同時擁有實力強大的陸軍和海軍。在很長的時期裡,西班牙的大帆船艦隊噸位大、火炮多,被稱為「無敵艦隊」;從16世紀一直到延續到17世紀中期,西班牙陸軍被普遍被認為是歐洲最強的陸軍。從表面上來看,16世紀的西班牙是一個無比強盛的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