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10月,印度:西姆拉。
三位分別來自中國、英國、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開始了一場漫長的會議會議。這次會議是由英國發起,對外宣稱的目的是討論「英屬印度」和中國之間的邊界問題。
就在這次會議中,英國代表亨利·麥克馬洪提出了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
參會的中國政府代表是陳貽範,這位時年42歲的江蘇籍官員,曾經擔任清政府駐英國公使館二等參贊,自幼學習英文的他,具有豐富的外交經驗。
儘管多次和英國人打交道,但這次會議仍讓他感到壓力很大。
會議一開始,陳貽範就察覺到,英國人這次真實的目的是把「英屬印度」的邊界再向北推進60英裡,吞併原本屬於中國的藏南達旺地區。
在這次會議之前的90年間,中英兩國一直相安無事,達旺地區的主權無論從民間到兩國政府,都無異議。
但是1911年後,隨著清政府的滅亡,英國認為,中國中央政府對邊境地區的控制力減弱,於是開始處心積慮的向北推進邊界。
在這個大背景下,英屬印度的外事秘書麥克馬洪,提出了一條對英國最有利的新邊界:麥克馬洪線。上圖紅色部分,就是新邊界試圖割走的中國領土。
在會議中,英國代表的公開提議是:建議中國同意把西藏劃分為前藏和後藏兩部分;同時接受中印新邊界的劃分,把楔入印度平原的達旺地區劃歸印度。
儘管這是個明顯不利於中國的方案,但是陳貽範並沒有馬上拒絕,原因很簡單:國力衰弱,外交需小心翼翼。
當時中國駐加爾哥達的代表陸興祺這樣說:「目前我們的國家衰弱。對外關係複雜而且困難,我們的財政也捉襟見肘。然而西藏,對川滇兩省具有頭等重要意義。我們在這次會議中,必須做出最大的努力。」
最終,中國代表的答覆是:寸步不讓。
中國代表在會議中竭力抵制咄咄逼人的英國代表麥克馬洪。陸興祺和陳貽範都清楚的看到了英國人的目的:他們就是想把西藏的大部分或者整個,從中國分割出去。
談判進行的異常艱難,我們已經無法在檔案中查到談判的細節。但是,從漫長的會議時間來看,我們仍然能感受到這是一場令人窒息的會議。
時間進入1914年7月,經過將近一年漫長艱苦的談判,英國人終於確認:中國代表不會在條約上簽字。
於是,麥克馬洪決定讓會議收場。但他同時策劃了一個陰謀:英國試圖瞞著中國中央政府,同西藏地區代表秘密籤訂一個聯合宣言,並誘迫西藏地方代表籤字。
為了誘使西藏地方同意麥克馬洪線,英國人承諾,達旺地區只是名義上劃歸英國統治,西藏地方政府仍然有權在達旺地區繼續徵收賦稅,並且進行行政管理。
他還保證:這條線將來還可以做出對西藏更有利的修改。
最終,迫於英國的經濟和軍事壓力,西藏地方政府勉強同意了英國的建議。在籤字的時候,陳貽範卻支到隔壁房間去,沒有人告訴他英國和西藏地方政府正在籤訂的是什麼內容。而且這個宣言許多年中都是秘密的,並未公開發表。
西姆拉會議就在這樣一種混亂狀態中收場。
但不管怎麼樣,當時的英國政府也承認,西姆拉會議沒有產生任何協定。事實上,中國政府也一再的聲明,絕不承認任何秘密的雙邊協定。
西姆拉會議流產後,幾個主要人物,陳貽範回北京後自請處分,從此默默無聞;西藏代表夏扎·邊覺奪吉回到拉薩後,受到各方指責,鬱郁以終;英國代表麥克馬洪調離印度,他埋怨自己政府沒有給他足夠支持,從此不再過問此事。
誰能想到,原本將歸於沉寂的麥克馬洪線,在1935年又沉渣泛起。
1935年,一名涉嫌進行間諜活動的英國旅行家華德,私自進入中國西藏。在中英雙方關於這次間諜活動的爭論中,英屬印度的一位外交秘書卡羅,主張立即在《艾奇遜條約集》中,「不引人注目」的公布西姆拉會議中簽署的協定。
此時公布這項密約,是因為英國人擔心,正在遭受日本入侵的中國會頂不住日軍侵略而投降,中國被日本統治只是時間問題。那時,秘密協定會成為一紙空文,損害英國的利益。
不過,由於英國人試圖造成一個印象:早在1929年,密約就已經公布。這樣他們就可以在未來可能遇到的情況中佔據主動。正因為如此,他們碰到一個難題。
因為1914年的密約並不合法,主要是中國政府拒絕承認,同時密約也違背了當時英俄,英中之間的其他條約。於是,在英國政府的權威外交文件合訂本——1929年版的《艾奇遜條約集》中,並沒有收錄「英藏」之間的這個秘密協定。
既然當時沒有收錄,此時再進行公布和篡改,就很困難。
英國政府導演了一出「偽造證據」的鬧劇。
1937年,英國人按照「儘量不事張揚」的原則,出版了新版《艾奇遜條約集》,冒充1929年初版,並且命令把1929年版本全部收回銷毀。這個新版,就是目前大眾所能看到的偽書——1938年版《艾奇遜條約集》。
主要的篡改內容,集中在第十四卷。
1938年版《艾奇遜條約集》十四卷的封面、出版日期都印刷有「1929年出版」字樣,在涉及西藏邊界條約的內容中,從根本上篡改了流產的西姆拉會議的內容。
同時, 在這冊偽書內又塞進了直到1938年從未公開過的「秘密」的非法文件,也就是後來所謂」克馬洪線」。通過這種偷梁換柱的做法,英國政府試圖讓公眾以為,西拉姆會議已經籤訂了具有法律效應的條約,並記錄在案。然而,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謊言。
1938年8月,偽書印就。
英屬印度政府外交部把它稱為《艾奇遜條約集第十四卷修正版》,寄給印度事務部62冊, 以替換原來的真本,同時,收繳已經發行的初版,進行銷毀。
英國人在1938年的版本中,除了文字內容,還做了一處重要的篡改:地圖。把真本中不存在的「麥克馬洪線地圖」收錄進偽書中。
就英國而言, 這個改動需要從印度測繪局出版的最早版本地圖開始, 通過不同渠道通知各有關方面和出版商修改,會導致各方極不一致。
所以我們看到的結果就是:1938年以前印度的官方地圖,在和中國的邊界上,東北邊界沿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山腳,都與中國地圖的大致相符,雙方並無邊界爭議。
一直持續到印度獨立後,1950年出版的印度共和國政治分區圖, 才按照1929年版《艾奇遜條約集》第14卷,匆匆畫上這條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但當時仍然注有「邊界未經標界」的說明。
直到1954年,印度出版的地圖才首次把麥克馬洪線作為劃定的邊界來出版。
至此,非法的麥克馬洪線粉墨登場。
不過,要想全部替換銷毀已經出版十年的真本是很難辦到的。
別的不提, 在倫敦的印度事務部圖書檔案館內, 學者古普塔博士就在1969年到1970年間親自見到一冊。但這本初版,相信已經失蹤。
第一個對比真偽兩本書的學者是英國外交家艾迪斯先生,他曾在美國哈佛大學的圖書館中看到一冊1929年版、第十四卷的原書。
艾迪斯先生還為此專門寫過一篇論文,論證原書不僅沒有偽書中提到的「西姆拉草約」和有關「麥克馬洪線」的往來函件,還指出,西姆拉會議根本沒有產生任何有效的協議。
第二個發現英國政府偽造證據的人, 是英國學者蘭姆博士。他在1966年出版了兩本《麥克馬洪線》一書, 查閱大量檔案資料後蘭姆博士寫道:《艾奇遜條約集》第十四卷原書根本沒有「麥克馬洪線」的秘密換文。這可能至今這方面資料最充實、最公允的權威之一。
麥克馬洪線,從誕生之日起就充滿著陰謀和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