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哲,湖北黃石市人,1949年8月出生,原葛洲壩電廠變電分部高級技術師。在葛洲壩電廠奮戰了35年,傾盡才華與智慧在葛洲壩工程建設與運行,見證了中國水電事業的發展與變遷。
初見李坤哲老人,無論從衣著還是談吐都明顯感受到他技術匠人的氣質。他一輩子與機組、設備打交道,退休後的生活閒適而簡單,唯一能引起他興趣的就是中國水電動態了。他的喜怒哀樂全系訂閱的水電雜誌裡,每次收到雜誌的他高興得像個孩子。雙手捧起雜誌,矯正一下老花鏡後便開始認真閱讀起來。
吃過晚飯的李坤哲習慣沿著江邊走一走、看一看,有時候注目望著大壩,一望便忘卻了時間。他看到的不僅僅是眼前的大壩景色,更是他35年的水電人生。
1984年,李坤哲服從調配,開始了他在葛洲壩電廠的水電生涯。此時的葛洲壩處於運行建設並行期,工程環境惡劣、條件艱苦。
「一眼望去,一片黃土。」他回憶道。面對陌生的城市、惡劣的工作環境加上初次接觸水電行業,水電小白的他心裡是有點打退堂鼓的。
葛洲壩工程施工緊張期,加班加點是常態,李坤哲在大江電廠、開關站和換流站三點輪流打轉,對於他的體力和心力都是不小的考驗。一天工作結束後,拖著疲憊的身體,看著滿是灰塵油漬的衣服,不由自主的想起妻子、女兒,眼淚不自覺的淌了出來。
支撐李坤哲的是他一直堅守的水電信念:「只有中國水電事業發展了,中國強大了,才會有更多的人幸福。我要為中國水電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他依舊一邊嚷嚷著叫苦,一邊很快全身心投入工作中。
葛洲壩電廠設備有些是進口設備,說明書、原理圖等技術文件都是英文的。英文關是李坤哲技術學習道路上遇到的第一道難題。有時候通宵的加班熬夜就為弄懂一個單詞,揪住現場「翻譯員」半天就為弄懂一句英文句子。勤學加鑽研很快讓李坤哲的英文水平得到明顯提升,這為他接下來的技術學習打下了基礎。
說到技術,李坤哲語氣中帶著些許憤怒。「那個時候,核心技術幾乎全都掌握在國外人手裡,自主技術很少。」要想突破技術卡脖子,只有靠自力更生。
已經成長為班組長的他帶領團隊在生產一線攻堅克難,以實戰經驗打破技術壁壘。在首次遭遇機組不明原因跳機時,對李坤哲他們團隊來說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彼時的國外技術人員也因為一些原因拒絕提供技術幫助。這徹底激發了李坤哲心裡的憤怒,他決心自己動手查找原因。面對內部結構內部不清楚的設備,李坤哲是有壓力的。查找問題必須要對設備進行拆解,可對於拆解後的設備恢復李坤哲心裡是沒有底的。在做足了前期工作之後,李坤哲頂著巨大壓力,拍板拆解設備查找問題。在找到機組跳機癥結,機組重新恢復正常運行時,李坤哲和他的團隊提到嗓子眼兒的心才落了地。
經過這件事之後,李坤哲更加知道了「掌握核心技術」的重要性,便更加拼命地鑽研技術了,編寫技術標準、建立規章制度、把關技術改造、創新工作方法……他逐漸成為電廠不可或缺的高級技術人才,人們只要一有電氣方面拿捏不準的技術問題,總少不了向他請教。
當問道李坤哲35年水電生涯有什麼遺憾時,李坤哲從談論技術的興奮一下子哽咽了起來。顫抖的話語說道「對國家、對企業,我做到了毫無保留的全部奉獻。唯一遺憾的就是沒有盡到對家庭的責任,沒有盡到父親的責任。」
忘我的鑽研技術,廢寢忘食地工作,再加上水電行業的特殊性,難免對家庭少了照顧。女兒埋怨他沒有盡到父親的職責。隨著女兒的長大,對於父親的工作多了一份理解,也從事著水電相關的工作。作為父親,李坤哲可能是不及格的;但作為水電人,他是滿分。
臨近退休了,李坤哲不捨得他的「老三樣」:手電筒、水壺和背包,不捨得離開工作了35年葛洲壩,不捨得離開他日夜守護的發電機組,更不捨得他的水電生涯。正是像李坤哲一樣的敢於擔當,勇於奉獻的水電人,才有了中國水電事業的蓬勃發展。
微風拂面,站在江邊的李坤哲才從記憶中回過神來,一眨眼35年已過去,望著萬家燈火,感受著國家的日益強盛,他微微一笑,繼續散著他的步,向前走去。
在對老一輩水電工作者的採訪過程中,讓我對水電人、水電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他們專研技術,為工程建設貢獻力量;他們無私奉獻,舍『小』家、為『大』家」;他們責任擔當,把愛國主義情懷融入工作生活點滴。採訪他們,也是正視自己,以他們為榜樣,在工作中不忘水電初心,砥礪前行,為中國水電貢獻力量。
採訪過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李老的話語如千斤重力壓在心頭。他從業水電近四十年,靠著電筒、水壺、背包老三件,白天幹了黑夜幹,除了工作還是工作,讓曾經一片黃土的葛洲壩屹立為當時長江幹流最大的水電站。正是有了一批批像李老這樣的水電人前赴後繼,無私奉獻,一座座巨型水電站才能在長江幹流拔地而起。他們守初心,擔使命,一輩子紮根水電幹,一件接一件的幹,不打折扣的完成把國家和組織交給的一切任務,無怨無悔的燃燒自己。向榜樣致敬!
文 / 長江電力新聞宣傳工作培訓班第一組:劉建波、喻笑勇、業玉珠、萬強、耿紀、李文靜、魏萊、馬作甫、朱婷、譚芹、呂宏成、田德志、鄧源、張陽圖 / 文毅民提供
編輯 / 葉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