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地球環境的演變,森林面積縮小,生活在叢林中的猿類不得不走下樹冠到草原上覓食。為了更好地獲取食物和躲避獵食者,它們開始使用工具。這一特徵的出現,預示著人猿揖別,地球的面貌、生物的演化歷史都將打開新的一頁。
石器時代的人類,以捕獵動物為生,居無定所,一日三餐沒有保障,自身也時刻面臨著其他獵食者的威脅。他們使用打制石器,通過團隊協作捕獵動物。但是打制石器需要特別的石料(常見的是黑曜石)才能製作出鋒利的捕獵工具並且刃口磨損後就被廢棄,不能循環利用。
隨著人類的進一步發展,人們開始使用磨製石器,這一發現使得人類的活動範圍得到擴展,因為原料更加普遍,很少或不受地域限制。同時工具也能夠被循環使用,磨損後可以再次打磨。
通過對石器的製作和使用,早期人類開始意識到不同原料之間物理性質的差別。比如,受力後的各向異性、脆性等,人類基於這些認識有選擇地使用石器原料。認知世界並改造世界的能力開始顯現。
從打獵生活過渡到農業生產,使得人類的日常生活有了保障,而不再是飽一餐飢一餐的不確定性生活。從事農業生產需要更多更精細的工具,也需要對四季變換、日月運行的把握。作物的生長受著各種因素的影響,何時播種?何時下雨?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觀察和思考,人類進一步加深了對世界的認知。
農業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狩獵時代由於食物經常處於短缺狀態,男性和女性生存下去的唯一方式就是捕獲獵物,因此沒有複雜的分工。農業產生後,工作的細化和程序化,使得男女之間有了明顯的分工,工作的不同使得地位也逐漸不同。
農業也導致了人與自然之間一種本質上是新的關係。狩獵時代人類直接從自然中獲取,而從事農業生產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工作和報酬之間呈現間接的關係,擴大了因果的概念,這是一種唯理的又有意識的科學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