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考古人史明立:考古是我的精神力量源泉

2020-12-26 瀟湘晨報

■店子河遺址發掘現場

■莫高窟九層樓

編者按:不少人把事業當職業,也有不少人把職業當事業,甚至把其視作心靈的依歸,這種情況,在考古工作者中,更為常見。可以說,能夠選擇考古學專業的人,基本是熱愛歷史的,而義無反顧,深入歷史現場,時刻與「無聲」卻「有意」的文物交流,那更是一種內心的寄託。老一輩考古學者樊錦詩先生的「我心歸處是敦煌」仍然餘音繞梁,今再見90後考古人史明立的獨白篤定表示,「考古是我精神力量的源泉。」我們之所以能持續領略文物的魅力,抹不掉考古人「上班了跳下去,下班了爬上來」不辭勞苦的毅力。

90後考古人史明立

考古是我精神力量的源泉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陳列研究部館員)

文物就像個「無言的證人」,考古學者的工作就是通過文物追尋人類的過去,代替它們說話。我是主動要學考古的。2008年報考的時候,看到華中師範大學有個叫「文化遺產」的專業。這對一個來自河北小縣城的高中畢業生來說,那叫一個「時髦」「新奇」「有趣」。於是,跟父母商量,他們也沒什麼意見,就說要是覺得有意思就報吧!那年9月,我踏上列車,第一次來到南方。自此走上了與歷史和考古打交道的徵程。印象最深的是,大一那年初冬去盤龍城。站在遺址上,放眼望去,荒草萋萋,一片蒼茫。老師說你們腳下就是幾千年前的人們生活的地方。時至今日,那種時空錯亂的感覺,依舊讓人印象深刻。那時候,我們在課堂上,閱讀古籍,學習新知,發表感想,討論問題;在課堂外,參觀古村落,看民俗表演,流連博物館,探索各種老物件。大二那年暑假,作為考古隊的一員,前往湖北十堰店子河遺址進行發掘,小心翼翼地觀察遺蹟現象,笨拙地發掘、繪圖,撰寫考古日記,那是我第一次親手去尋找祖先留下的痕跡。大四那年,在博物館陳列部實習,不但可以天天跟古人的物質遺存打交道,還可以通過陳列幫助文物講故事。那時便想著,日後一定要在博物館,一定要在陳列部哦!

讀研時,依舊執著地想讀考古學專業。想法特別單純,畢竟相對於坐在冷板凳上看文獻來說,考古那可是看得見摸得著東西的啊!就這樣,我開始正兒八經地走近了考古學。這才發現,不論學什麼,想學好都不容易。考古學是研究人的學科,若想深入了解,不但要掌握考古學本身的理論方法,而且需要跟很多學科進行跨學科研究,因此說它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不為過。

畢業後,竟然真的實現了自己當初的夢想,在博物館而且在陳列部工作了。我是個愚笨的人,讀書這麼多年,遇到過很多聰明又有天分的人卻轉行做了其他,只有我還傻乎乎一門心思地繼續在這一行做下去。因為這是我擅長並熱愛的事情。每當讀到一本特別好的著作,每當寫東西時豁然開朗,每當拙作中的觀點被認可,那種激動的心情和滿滿的成就感,大概是我走下去的動力吧!

很多人會問,學歷史、學考古有什麼用?我聽過很多種答案,也常常問自己。我的答案是:「現在」是建基在「過去」之上的。沒有「無過去」 的現在。追溯歷史,理解過去,或許是為了更好地理解現在,面向未來。茫然無措時,我們會走入歷史,尋求慰藉,也尋求答案。

於我而言,考古不僅僅是賴以謀生的手段,更是精神力量的源泉。我一直享受著那種在時空中穿梭,像個偵探一樣尋求答案的感覺。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學者心聲樊錦詩

我心歸處是敦煌

我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全部傾注在工作中。剛到敦煌工作的日子裡,只要回憶起過去的生活,上海的家人,首都的景象,我就會感到一種失落, 這種失落一直會把我拽向憂鬱的深淵。為了抗拒這個深淵,我必須學會遺忘。我把臨出門時我姐姐送給我的小鏡子藏起來,不再每天照鏡子,直到現在我也不怎麼照鏡子。我漸漸習慣了宿舍沒有地板的泥地,地上永遠也掃不乾淨的沙塵;習慣了用報紙糊起來的天花板;習慣了半夜裡老鼠掉在枕頭上,然後我爬起來撣撣土,若無其事地繼續睡覺。

如果說我從來沒有猶豫、沒有動搖過,那是假話。敦煌和北京、上海相比,確實是兩個世界。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就感到孤獨。尤其到了春天,整天整天地颳風,窗外颳風屋內下沙。我常常感覺好像整個世界都把我給忘了,北大把我給忘了,老彭也把我給忘了。望著黑黢黢的窗外, 我不止一次偷偷掉眼淚。可是第二天只要一走進石窟,我就感到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在畢業分配的最初那段時間,在和家人分別的十九年裡,有好幾次我都想過要離開敦煌。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逐漸適應了敦煌的生活。隨著我對敦煌石窟價值認識的逐步深入,我也逐漸對敦煌產生了割捨不斷的感情。我之所以最終沒有離開,其中固然有命運的安排,但更重要的是我自己從情感上越來越離不開敦煌。而最終讓我安下心來,心無旁騖地守護敦煌,還是要感恩我的先生老彭。

(《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12期「非虛構」欄目選載了樊錦詩先生《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口述,顧春芳撰寫)

考古的故事

文物不能隨便撿回家

有一次,我們在工地周圍地表採集了一些彩陶片,很多同學都是第一次見到,如獲至寶,大家都藏著準備帶回單位作為標本。此事被裴老(裴文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史前考古學、古生物學家——編者注)發覺,緊急集合訓話。他說:地上地下文物都歸國家所有,任何人不能佔用,也不能不經許可隨便採集歸己,你們單位如果需要,可以來函索取或交換,決不能這樣隨便撿回去,請大家都交出來。我們聽了裴老的訓示,覺得很有道理,雖然有些難捨,還是如數上交。通過這件事,反映裴老文物保護意識的強烈和高尚的職業道德,給我留下了可敬的印象,至今沒有淡忘。

——吳銘生(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錯把「仙人」當「野人」

馬王堆出土的「T」字形引魂升仙圖,已眾所周知。另外還有一幅「毛人」圖也許讀者聞所未聞。

按照某專家介紹,該圖「繪一全身長毛的人形,頭部殘缺,似作奔走狀,兩手划動」。此說很神奇,使人聯想到傳說中湖北神農架原始森林的「野人」。

但我早年從事古銅鏡研究,發現東漢銅鏡中有許多形態各異的「毛人」。經研究,銅鏡上所謂「毛人」,在鏡名中明確地書為「仙人」,或稱之為「羽人」。他們有的手持芝草,有的騰空漫遊,有的乘天馬,並書有「王喬馬」、「赤松馬」等銘文,明確地告訴我們,他們是「王子喬」或「赤松子」——即有文獻可考的知名「仙人」(「羽人」)。《楚辭·遠遊》有「仍羽人於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山海經》載有「羽人之國,不死之名」,《拾遺記》中也說「燕昭王夢有人服皆毛羽,因名羽人,夢中與語,問之以上仙之術」。

「羽」,含有「飛升」之意。道士追求飛升成仙,故俗稱道士為「羽人」。

由此可知,原來帛畫中的所謂「毛人」,乃「仙人」也。真是有眼不識泰山。

——周世榮(考古學家、陶瓷研究專家)

【來源:新快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理想信念是精神力量的源泉
    ——「精神的力量·新時代之魂」活動專家感悟作者: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教授 張文杰近日,我作為隨團專家參加了由中央網信辦主辦、光明網承辦的「精神的力量·新時代之魂」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感到收穫滿滿。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掛牌成立
    掛牌儀式上,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長趙曙光表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的組建是圍繞考古工作,變民俗博物館為考古博物館,整合了雙方人財物及場地空間,從橫向上增強了隊伍力量,從縱向上延伸了考古職能,「整合後的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擁有全國考古機構中最年輕的領導班子,擁有一批在田野考古實踐和博物館運營中積累有豐富經驗的中青年業務骨幹,有一批專業素養深厚、德高望重的老專家們支持
  • 危難磨礪民族精神 大考彰顯中國力量
    原標題:危難磨礪民族精神 大考彰顯中國力量 2010年4月14日7時49分,青海玉樹發生芮氏7.1級地震,這是當地有歷史記錄以來最強烈的地震。光陰荏苒,轉瞬已過去十年,回首玉樹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的過程,作為親歷者難忘在玉樹的日日夜夜。玉樹地震與這些年來我國經歷的許多風險挑戰一樣,對我們國家,對每一個公民都是一次大考。
  • 古人原來這樣考古
    近日,圓明園澹泊寧靜皇家稻田的考古發現引起了世人關注。通過現代考古方法,可以研究歷史遺蹟,探尋古人生活。眾所周知,中國現代考古學是從西方傳入的,但在擁有眾多古蹟的北京,古人也曾有過一些類似現代考古技術、方法、手段、理念的活動。翻檢讀之,甚是有趣。
  • 體育精神是塑造青年人優秀品質的力量源泉之一
    沒有體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體育除了作為增強年輕一代體質的主要手段之外,體育精神更是塑造青年人愛國、拼搏、團結、進取等品質的力量源泉之一。與中國女排共奮鬥對於中國人來說,說到體育精神,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中國女排。
  • 駐哥打基納巴盧總領事梁才德:偉大抗疫精神是全面戰勝疫情的力量源泉
    駐哥打基納巴盧總領事梁才德:偉大抗疫精神是全面戰勝疫情的力量源泉 2020-09-21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時代的小人物,感動人心的力量源泉——《金剛川》
    鋪天蓋地的宣傳讓人很難不注意到這麼一部充滿實力派的電影:抗美援朝、張譯、吳京、鄧超……這麼多有意思的元素組在一起,讓我不禁心生興趣,下班後前往電影院,去感受鏡頭下的抗美援朝,是一個什麼樣的慘烈場景。No.1 大時代的小人物,主旋律的版本答案從去年開始,國產主旋律電影的主人公,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小人物」。
  • 青春有力量!我們「90」後義不容辭!
    在這次抗擊疫情的鬥爭中,以「90後」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擔當奉獻,充分展現了新時代中國青年的精神風貌。在4.2萬多名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中,就有1.2萬多名是「90後」,其中相當一部分還是「95後」甚至「00後」。近日,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的34名「90後」黨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了在抗疫一線搶救生命的情況,表達了繼續發揮黨員作用、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力量的決心。
  • 軍人主題雕塑,永恆的力量源泉
    每當它的後繼者回到這裡,內心所激起的不僅是深深敬仰,更是前行路上堅定的方位感和永恆的力量源泉。長徵,人民軍隊創造出來的這一偉大詞彙,在長徵勝利30多年後,變成了中國運載火箭、核潛艇的名字。自此,歷史的地圖有了新的海拔,民族的精神崛起新的高峰。
  • 農村女孩676分報考北大考古系被罵:沒有錢途!但成功源自熱愛
    前幾天一條新聞驚訝到我了。湖南耒陽一位留守女孩鍾芳蓉,高考考了676高分,湖南省文科第四名。但是她選她選擇了北京大學 的考古專業,傳說是「最冷門的專業」。報考的原因她說是因為,從小喜歡歷史和文物,受樊錦詩先生影響,以及自己對未來的規劃,所以報考考古專業。
  • 繼清華「詩詞女神」武亦姝後,我又迷上了北大「考古界郭襄」
    媒體報導後,網友們分成兩個陣營不斷battle:一邊有人誇讚她忠於夢想,小姐姐志在四方;一邊有人指責她天真任性,不考慮現實問題。而與網友畫風不同的是,考古界卻集體出動,紛紛把她當成寶貝「團寵」。他依舊信誓旦旦地表示,「我的錢可以全部給她讀書了」。鍾芳蓉也非常懂事,學習用功自覺,也理解父母的無奈和苦心。「他們提供了我學習的條件,他們付出了很多,有時候我考的不好,也會鼓勵我,就說盡力就好。」埋頭苦讀十多載,終於不負所望考了676分的好成績,一舉成名天下知。
  • 四個好玩的考古發現,幾個倒黴的古人被火山飛石砸死
    一提起考古文物,大家的印象可能都是嚴肅專業的歷史見證,但有些發現卻充滿了趣味性。比如1個2000年前正好被火山飛石砸死的倒黴古人或是一鍋燒糊的奶酪,所以今天探討的話題就是4個最好玩的考古發現,一起來看看。
  • 2020甘肅省考申論每周一練:高分報考考古專業彰顯人生價值選擇
    2020甘肅省考申論每周一練:高分報考考古專業彰顯人生價值選擇 為了幫助廣大考生比較好的備考甘肅省考,甘肅中公教育為各位考生準備了申論每周一練備考資料,望廣大考生及時查看。
  • 收藏| 習近平總書記「考古公開課」的15個要點
    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05  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  我國考古發現的重大成就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 精神傳承 力量源泉 上海體育人探尋「四史」中的「更快、更高、更...
    賽場上的吶喊加油讓我們每個人熱血沸騰體育人不斷追求卓越成就「更快、更高、更強」的追求面對「知識」的賽場他們一樣奮進拼搏超越自我感悟「四史」精神的傳承尋找「體育」力量的源泉>知識競賽與體育運動結合 立體展現上海體育人精神面貌本次總決賽採用知識競賽和體育運動相結合的方式。既有人人必答題,展現每名參賽隊員「四史」知識掌握情況,也有「平板支撐搶答」「射箭跳繩」這樣的運動考驗,通過學習感受精神傳承的同時,融入運動活力,展現上海體育人昂揚向上的精神力量。
  • 西北大學考古專業怎麼樣? 考多少分才能上?
    西北大學考古專業怎麼樣? 考多少分才能上?     西北大學考古專業怎麼樣?考多少分才能上?     目前,在我國文物保護領域,科班出身的從業人員中,有50%是從西北大學畢業。同樣,科技考古領域的從業者,也有百分之三四十齣自西北大學。此外,全國的考古隊長有三分之二是西北大學的畢業生……     3組數據,有力彰顯出西北大學考古學科的雄厚實力。
  • 怎樣讓考古事業後繼有人、人才輩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考古工作者風餐露宿、青燈黃卷,展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堅定的學術志向、頑強的工作作風。要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要積極培養壯大考古隊伍,讓更多年輕人熱愛、投身考古事業,讓考古事業後繼有人、人才輩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著黨中央對考古工作的高度重視與著力建設,我國考古事業取得長足進步。
  • 豐鎬遺址80年考古毫無收穫,「宗周」極有可能不在西安而在寶雞
    但是當我們長大後關注西周考古的時候卻發現,西安地區的西周考古成果實在是少得可憐。這不禁讓人懷疑,西周的鎬京是否真的在西安?就如同秦朝首都已經被證實不在西安一樣。但是1984 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對該城址漢魏時期大城城牆進行發掘解剖時,發現該城牆是由多個時期分別夯打而成,最早的城牆夯土始建於西周。經過對考古材料進一步整理研究,確認被疊壓在漢魏洛陽城下的西周城址形制略為東西長方形,位於漢晉時期洛陽城的中段 。
  • 豬羊鵝肉齊全,「南海Ⅰ號」水下考古,揭密古人豐富的海上生活
    「南海Ⅰ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近日入選2019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對於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南海Ⅰ號」保護髮掘項目領隊崔勇和他的同事來說,這是30多年後圍繞「南海Ⅰ號」水下考古工作一個新的開始。
  • 學習筆記:收藏|習近平總書記「考古公開課」的15個要點
    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這些重大成就展示了中華民族開拓創新、與時俱進、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是蘊涵著豐富知識、智慧、藝術的無盡寶藏,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