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她姐 她刊
前兩天,她姐看到了這樣一則真實案件——
一名女子和男朋友相約出來玩。到了晚上,女生想要提前回家,喝醉酒的男朋友卻不同意。
大庭廣眾之下,這位男朋友開始直接拖拽女生。
揪著女生的頭髮、手臂拉扯了一次又一次,眼看著女生反抗,更是開始拳腳相加。
b站《守護解放西》2
原本看到這裡,她姐心裡已經竄起了一股火。
隨著案情進一步展開,她姐看得更是越來越著急。
在調解的過程裡,警察們發現,這可能已經不是男子第一次對女生動手,或者表現出一定的暴力傾向了。
「這手機誰給你買的?」男子問,估計是想顯示他對女友究竟有多好,願意給對方花不少錢,置辦電子產品。
女友卻反問他:「這摔的第幾個手機?誰摔的誰買不是很正常麼?」
b站《守護解放西》2
可即便這樣,女子仍然對這段感情抱有近乎盲目地忠誠。
她一直在為男朋友開脫,說他只是喝了酒,說他平時不這樣。
她對自己被打這件事情,不以為然。
辦案的警官看不下去了,覺得女生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究竟處在什麼樣的境況之下,未來有可能會面對什麼危險。
他找來了自己的女性同事,希望能通過女性之間設身處地地交流,讓女子產生一些危險意識,了解到保護自己的重要性。
「暴力傾向一旦發生,後果不是你能想像的。你如果這樣縱容,可能一次兩次之後,會出現骨折,內出血,甚至死亡。」
警官苦口婆心地勸說,然而女生的回答依然令人感到無奈:
「我覺得這種事情是不會發生在我身上的。」
《守護解放西2》
那一瞬間,她姐的表情和女警官是一模一樣的
甚至恨不得衝進屏幕裡喊一句:「你清醒一點啊!」
可當我們冷靜下來開始思考:
面對眼前諸多不如意,卻仍不願意離開另一半的原因,僅僅是因為這個人頭腦不夠清醒麼?
相比起結婚、離婚就上熱搜的明星們來說,基層女性的婚戀狀態往往得不到什麼關注,還容易被街裡街坊拿來當作譏笑的話柄。
沒人關注她們背後的故事,甚至連她們自己也未必好好回看過自己的生活。
她姐今天就想順著這個話題,再往下聊聊。
在婚戀關係裡即使暴力加身,即使有諸多不如意,「離不開對方」的從來不是個例。
這件事說起來,一點也不新鮮,甚至因為它在生活裡太普遍,甚至讓人有點習以為常。
直到前段時間看到了網絡上的一個調解片段,她姐才突然理解,這些「離不開」的生活裡,究竟藏了多少苦。
《愛情保衛戰》
女子小張是從新疆遠嫁到丈夫家鄉的。
前期兩人在杭州創業,丈夫以「公司不景氣,自己壓力太大」為由,沒多久就投入到了遊戲的懷抱裡。創業自然很快就失敗了。
創業失敗沒多久,小張發現自己懷孕了。
原本她以為丈夫或許會變得更有責任感,可糟糕的生活似乎從那個時候起,徹底開了頭。
「你能跟我生小孩,別的女人也能跟我生。」
僅僅是外出吃飯時發生了一點口角,丈夫便脫口而出了這樣一句話。
即便到如今,小孩已經出了滿月,這句話小張仍然忘不掉。
聽到這句話的一瞬間,她的心涼了半截,好像她只是丈夫生命中可有可無的一個人。可想到肚子裡的孩子,她忍了下來。
《愛情保衛戰》
都說「孩子的生日,是母親的難日」,對於這句話,小張是深有體會。
迎接新生命的那天,小張真真正正從鬼門關前走了一遭。
因為她的體質狀況不是特別好,醫生在她入院待產前就曾經建議過,最好進行剖腹產,可婆婆一直希望她能順產。
生產那天,還沒趕到醫院,小張的羊水就已經破了。
一路上,她忍著疼痛對丈夫說:「到了醫院,就聽醫生安排,醫生讓怎麼做就怎麼做。」
等進到分娩室,手術卻一直沒能進行。躺在產床上的小張忍不住問醫生,這才知道,因為家屬一直不給籤字,所以不能進行剖腹產手術。
直到最後,醫生下了病危通知書,丈夫才終於把字籤了。
如今再問起這件事來,丈夫的說辭依然是老一套:「我們不也是為了你好嘛,我媽都說了,順產對孩子好。」
從他的語氣、神態裡,她姐看不出一絲抱歉和後悔。
《愛情保衛戰》
整個現場有人勸分麼?有。
小張想過分開麼?想過。
敢一個人帶孩子麼?說敢。
可最終的調解結果,仍然是一場大團圓。
《愛情保衛戰》
這當然不是說,一定要分開才是正確的。
但讓她姐疑惑的是,當她已經忍不住要站在攝像頭前,面對著哪怕不知多少陌生的觀眾,也要來暴露「家醜」時,為什麼最後還是選擇在那段關係裡停留呢?
這樣的事例看多了,隱隱約約會發現一些共同點——
以前曾以為,一部分婚姻是像錢鍾書在《圍城》裡寫的那樣: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
可顯然對於像小張一樣「吃過苦」的基層女性來說,她們也許曾經在城門口處徘徊,但「走出圍城」去離婚,仍然是擺在眼前最差的那個選項。
離婚,對於基層女性來說意味著什麼?
最先跳進她姐腦海中的詞彙不是「解脫」,而是「指指點點」。
「女的一離婚就掉價了。」
「肯定是有點什麼問題,要不然能跟她離婚麼?」
「哪一家沒有爭吵,忍一忍不就行了,怎麼到你這就過不了,非得離婚呢?」
如果離了婚,還帶著孩子,什麼錯都沒有的小孩也要被捎帶腳念叨上:
「離婚了不說,還帶著一個小拖油瓶。」
微博@以家人之名
這些從小到大響在耳邊的說辭和身邊人的勸告,是比「圍城」更加難以逃脫的存在。
它們有時候會被包裝起來,成為溫柔、善良、奉獻、忍讓,成為美德。
可從來沒有人告訴這些基層女性,溫柔、善良等詞彙所展現的的確是美德,可美德也該是有底線的。
它不是,也不該是一味的退讓,最後,甚至捨棄了自己的愛好和個性。
捨棄了自己。
漸漸地,越來越多地基層女性在成長的過程中向著這些標準靠攏,並且成長為一個個符合大眾期待的女性模樣。
她是到了一定年齡就結婚的,結了婚就生孩子的,生了孩子開始為這個小家庭忙前忙後,有不如意的地方溝通忍讓,然後順暢地生活下去……
這樣的人生有問題麼?
當然沒有,只要這些選擇是出自本心的,是她真心想要和喜歡的,是不會讓她感到壓抑的。
那樣的生活,好與壞,冷或暖,其他人沒資格說什麼。
可還有很多女性被徹底被困在了生活的框架裡,甚至在她們的認知和實際的生活裡,也沒有出現「遵循規則」之外的選擇。
她們只能在時間的壓力下走進婚姻,又因為長久的規訓逃不出去。
於是結婚未必是由自己,離婚也由不得自己。
遼寧的小羅30多歲之前和父母住在一起,因為父母說年齡到了也該結婚了,所以和覺得合適的對象結婚了。
結婚後和丈夫生活在一起,她也努力當一個好太太、好兒媳。直到和公婆家的矛盾無法調和,才不得不走向了離婚。
就這樣被推著走,像很多人一樣,迷迷糊糊地走進了婚姻生活裡,像從小到大被規勸地那樣,主動套上了枷鎖。
《愛情保衛戰》
哪怕婚姻走到今天這步,她也從沒想清楚過自己為什麼要結婚,以及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每每到這個時候,她姐愈發欽佩那位自駕出遊的阿姨——蘇敏。
「婚姻沒有解藥,但是好在止痛片很多。你也回不到遠點,你只有往前走,往前走,暫時止住了你的痛。」蘇敏在一次採訪裡這樣說。
蘇敏的故事,講過太多次了。
這位56歲的阿姨,前半生一直在為家庭、為兒女、為丈夫的生活操勞,衣食住行無一不費心。
可經濟上,從買菜錢到高速過路費,每一筆錢丈夫都要和她算得清清楚楚。
情感上,她也幾乎沒有收到什麼來自丈夫的貼心慰藉。
2020如此糟糕的一年,蘇敏決定不再忍受下去了,她用一場說走就走的自駕,去過真真正正屬於蘇敏的下半生。
快手@五十歲阿姨自駕遊
很多網友在她拍的視頻底下留言,稱讚她有勇氣。
可蘇敏說,這場出逃其實「不能稱之為勇氣,而是你不想生活在那樣的環境裡了,你就必須要出來」。
它不是我「可以」,而是「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一個人,一輛車,一直向南,走過成都、重慶,去往昆明、大理。
當她駕著車,第一次駛出收費站,她說她終於感覺到了自由。
那種自由是終於「沒有人成天諷刺你、挖苦你、打壓你」,只需要輕裝上陣,去擁抱自己。
可即便這樣,她的心裡也隱隱有個期待,希望丈夫能和她痛痛快快地吵一架。
不管吵完了之後,兩個人要分,還是要和。
然後,那段讓她倍感壓抑的時光,才徹底地在她心裡過去了。
b站@閃光少女斯斯
蘇敏曾經在採訪中提到過一個比喻,很有意思:
生活就好像是在隧道裡行走,你想要出去見光明,於是你選擇了結婚。可結婚後不久就發現,你好像又走入了另一段隧道裡。
「可是我在走,哪怕是走向另一條隧道。」她說。
婚姻愛情裡的甜蜜和幸福是真實的,一如其中的雞毛蒜皮和衝突是真實的。
可不管是甜蜜幸福,還是衝突壓抑,愛情婚姻最終的選擇權,一定是掌握在每個人自己手裡的。
她姐之前採訪博主王慧玲時,她曾說每天私信都能收到很多姐妹求助。她姐的評論下面,也經常有迷茫的姐妹提問,大都關於婚姻和生活的無奈。
她曾在微博這樣總結過非典型中國女性的一生,收到很多共鳴。
她姐想說,如果你也曾被困擾過,如果你直到今天仍然發現那個選擇帶來的結果不盡如人意,你也仍然有權利選擇逃出去。
我們沒必要因為他人的歧視,因為所謂的「其他人都這樣,為什麼你不這樣」,而急匆匆地走進一段關係和生活裡。
點個【在看】,告訴所有人,無論什麼時候,去活出最精彩的自己,都值得鼓勵!
原標題:《「他雖然打了我,但我還是很愛他」,被家暴的女人為何不敢離婚?》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