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氣,往小了講是言而有信,為朋友兩肋插刀;往大了講是家國天下,為國家死而後已。
也許是受《水滸傳》的影響,山東人一直與「義氣」綁在一起,雖然這幾年「哥們兒義氣」一直受人詬病,但山東人的義氣與骨氣自古以來就令人尊敬。
歷史上的許多次農民起義,都是從山東發起,如唐朝的黃巢起義、宋朝的宋江起義、明朝的唐賽兒起義、近代的義和團運動。為了反抗不合理的壓制與剝削,山東大漢們往往揭竿而起,這不能不說是山東人的家國大義。
張天麟在《論山東人的性格》中曾經談到:「山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長子。」也確實,雖然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但作為儒家文化的發祥地,濃厚的聖賢遺澤已經變成了山東人的集體記憶。中國歷史上講義氣、有骨氣的山東人比比皆是,不僅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
01尾生抱柱
「尾生抱柱」這則成語被用來比喻堅守信約。其實,尾生這個人就是春秋時魯國曲阜的。《莊子·盜蹠》中提到:「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尾生與女子相約在橋下見面,女子有事沒來,尾生仍在等候,直至漲水,他抱著橋柱子淹死。
02田橫與五百義士
田橫曾經是齊國貴族,陳勝起義後,也和他的兄長一起在今山東高青縣附近起義反秦,歷盡了千辛萬苦,終於收復了齊國大小城邑,復闢齊國。
劉邦為皇帝後,田橫帶著五百多個部下逃往了一個海島,就是今天山東即墨的田橫島。由於劉邦的威逼利誘,田橫只好帶著兩個門客又回到了陸上,前往洛陽參拜皇帝。
在半路上,田橫對劉邦的使者說,「皇帝不就是想見我一下嗎?捧著我的頭去也可以。」於是就遙拜齊國,高唱著「大義載天,守信覆地,人生遺屍志耳!」,自刎而死。
兩個門客安葬完田橫之後,在墳墓旁邊挖了個洞,自刎死在裡面。海島上的五百個部下聽到田橫已死,全都在島上自殺,追隨主公而去。
司馬遷在《史記》中稱讚他們:「田橫之高節,賓客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聖」。
03魯仲連
李白曾有詩句,「誰道泰山高,下卻魯連節。誰雲秦軍眾,催卻魯連舌。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夫子還倜儻,攻文繼前烈。錯落石上松,無為秋霜折。贈言鏤寶刀,千歲庶不滅。」
大意是:誰說泰山高呀,還不如魯仲連的氣節高。誰說秦軍人多啊,卻被魯仲連的話摧毀。魯仲連獨立於天地之間,氣概就像清風吹下香蘭上的白雪。他的品格就像石頭上的松樹,不被秋霜壓折。我願意把我的鏤金寶刀贈給你,讓我們的友誼千年不變。
素以豪放狂妄著稱的李白,他如此稱讚的魯仲連是戰國末期齊國人,知識淵博,思維敏捷,軍事謀略強大,曾幾次拒絕戰國四公子孟嘗君的招攬。
當時,秦國包圍了趙國,趙國去找魏國求救。魏國一方面害怕秦國,一方面又是趙國的盟國,只好先答應著,援兵到了半路就停了下來。魯仲連知道後,很是生氣,隻身去魏國,成功使得魏國繼續發兵。
事後,平原君要送給魯仲連一座城池,魯仲連推辭不要,說「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忍為也。」我要了你的東西,不就和商人一樣了嗎。
04諸葛亮
諸葛亮是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他的故事家喻戶曉,「一個隆中對,兩個出師表,三氣周瑜,四大火戰3,五月渡瀘,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八陣困陸遜,九大奇招」, 忠義流傳千古。
宋朝洪邁評價他:「諸葛孔明千載人,其用兵行師,皆本於仁義節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05秦瓊
秦瓊是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兩肋插刀」的典故就是由他而來。
《隋唐演義》中講,秦瓊為救朋友,去登州冒充響馬,路過兩肋莊時,想起了老母妻兒。這時,他面前有兩條道,一條回家,一條通往登州。秦瓊猶豫片刻,為了朋友,視死如歸去了登州。只不過這條典故隨著廣泛流傳,變成了秦瓊為朋友「兩肋插刀」了。
06顏真卿
顏真卿不僅是個大書法家,也是一個有義氣也有骨氣的君子。
顏真卿的祖籍是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安史之亂時,他被派往叛亂的淮西節度使李希烈軍中,傳達朝廷旨意。當時,顏真卿已經70多歲了,在那個年代年齡已經相當大了。朝中大臣都勸他不要去,顏真卿堅持奉旨前往。到達李希烈那裡後,叛軍又是罵他,又是威脅他,又是以官位誘惑他,他都不為所動。最終,他被縊殺。歐陽修評價他:「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
07辛棄疾
南宋的謝枋得在《宋辛稼軒先生墓祭》中評價辛棄疾:「以此比來,忠義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沒無一人明其心。」濟南府歷城縣人辛棄疾不僅是一個豪放派大詞人,還是一位一心為國的將軍。他出生時,宋朝已南渡。他二十一歲時就聚集過起義軍,反抗南侵金人的壓榨與剝削。之後更是一次次建議朝廷抗金北伐,收復失地,但都沒被採用。所以,他大部分詞裡都描寫了他的失意,「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據說,他臨終時還在大呼「殺賊!殺賊!」。
08戚繼光
明朝抗倭英雄,也是中華民族英雄戚繼光是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他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幾年,又在北方抗擊蒙古侵犯十幾年。他的一生,不僅掃平了東南沿海的倭亂,也保障了北方邊境的安全。他的一生,都在邊境守國門,保障國內百姓的安全,不是大義又是怎樣?
09仁義胡同(六尺胡同)
六尺胡同的傳說被中國人熟知。這條胡同就在山東省聊城市。清朝開國狀元傅以漸的「千裡捎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詩句廣泛流傳。因為蓋房發生地基衝突,你讓三尺,我也讓三尺,不就是仁義嗎?
10武訓
武訓的事跡被《清史稿》收錄。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以乞丐的身份載入正史的人。武訓是山東省堂邑縣(今山東冠縣)人,行乞三十八年,利用討來的銀錢建起三座義學,讓農村的窮苦孩子上學。他的事跡也被收錄在《世界教育辭典》中,被稱為「平民教育家」。
11張自忠
張自忠將軍是山東臨清人,是抗日名將,也是民族英雄。從1937年到1940年間,他先後參加了臨沂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棗宜會戰等。1940年,在襄陽與日軍作戰中,不幸犧牲。周恩來總理評價他「其忠義之志,壯烈之氣,直可以為中國抗戰軍人之魂。」
12趙登禹
趙登禹是山東省菏澤縣杜莊鄉趙樓村人,1937年7月28日,對日作戰中壯烈殉國。他是抗日殉國的第一位師長。
13宋哲元
宋哲元是山東省武定府樂陵縣(今山東省樂陵市)人。他積極參與北伐,投身抗日救亡。《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這首抗戰歌曲就是以他領導的喜峰口血戰為背景創作的。1940年4月5日,他不幸中風去世。周恩來為其送上輓聯:「失地未收回,虎威昭重盧溝月;綿陽驚不起,鵑聲啼破錦江春。」
14孔繁森
焦裕祿式的好幹部——孔繁森是山東聊城人。他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前往西藏工作。1994年11月29日,他在路上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他的事跡感動了整個中國。
15孟祥斌
2007年感動中國人物孟祥斌是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人,因救跳江女青年而壯烈犧牲。
16兵源大省
有關數據統計,抗戰後期,山東八路軍人數佔120萬總人數三分之一還多;抗美援朝犧牲的200多名團級以上幹部,山東籍佔四分之一還多;解放戰爭,山東軍民共150多萬參戰。
又有數據統計,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總人口4000萬的山東,有1100萬人次支前,100萬人參軍,22萬血灑疆場。
17放羊娃與婦女
趙忠祥的《歲月隨想》中講到了兩個故事:
1995年4月,中央電視臺《大京九》劇組到達了濟寧市汶上縣——我的老家。在那裡,他聽到了兩則故事。
一位放羊娃撿到了一輛自行車,認為是一個粗心的人落在那了,於是就等在遠處。等了一天沒人認領,推回家第二天一早繼續在原地等,等了整整三天,才把自行車推到警察局。
一位婦女撿到了一個滿鼓鼓的錢包,找到了失主。失主萬分感謝,拿出1000塊錢交給她。在上世紀九十年代,1000塊錢不是小數目了。這位婦女卻回答:「我為什麼要你1000塊錢?如果我想要錢,就把錢包留下了。」
山東人的義氣,體現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