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城西的白雲莊
歲月中駐立,一直很安靜
牌樓式的大門歷經風雨
威儀猶存冷翠的芭蕉
秀逸的青竹、枝繁葉茂的香櫞樹……
莊中草木,兀自寂寞蔥蘢。
很久之前的明清之際
這裡曾經走出「浙東史學」的承繼者
幾顆高貴的靈魂曾停駐於此。
這裡的萬氏墓埋葬的是
莊主人萬泰的父親萬邦孚,
四子萬斯昌、五子萬斯選。
萬斯選,人稱白雲先生,著有《白雲集》
這也是白雲莊名字的由來。
萬邦孚墓表
白雲莊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西郊管江岸34號,創建於明末清初,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經是黃宗羲的「甬上證人書院」,即講學處,曾一度文人聚集,繁盛一時,是浙江文化的象徵。寧波萬氏:以軍功起家的甬上望族
往前追溯,毫無疑問,寧波萬氏是一個名門望族,是一個傳奇的家族,是唯一以軍功起家的明代甬上望族。
後萬氏家族棄武從文,在經學、史學、文學等領域均笑傲學林,著名學者黃宗羲讚嘆評價:「明州(即今寧波)萬氏,無愧為國家之世臣矣。」
萬氏先祖是元朝末年的萬國珍
他跟隨朱元璋起義,南徵北戰
因其有勇有謀,朱元璋賜名「萬斌」。
朱元璋
北徵蒙古時,萬斌戰死於阿魯渾河(今鄂爾渾河)
萬斌的兒子萬鍾(1357年-1399年)
襲父爵,防守寧波有功,被封為寧波衛僉事。
此後,其子孫定居寧波,世襲指揮僉事。
尚武漸趨轉向崇文,蜚聲清代學林
雖然寧波萬氏先祖開啟了尚武之風
造就了滿門忠烈
但他們從來都不是草莽武夫。
萬全(1418年-1464年)曾編纂《萬氏宗譜》以明世系,並撰寫了家族史上最早的詩集《竹窩稿》。
萬表(1498年-1556年)是自萬斌後第二位很有影響的人物。1520年,萬表在武舉會試中上榜,成為萬氏家族史上第一位考取進士身份的武人。
萬表與天一閣主人範欽交誼很深,範欽《贈萬總兵民望》詩云:磊落雲臺彥,經年水國居。遺榮希賀監,多病似相如。客至嘗懸榻,家貧只著書。傳聞青海北,待爾駕長車。他還著有《濟世良方》《經濟文錄》《玩鹿亭稿》等,並把兒子萬達甫(1531年-1603年)領上科舉之路,使他對經史之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清代浙東學者邵廷採在《思復堂文集》的《寧波萬氏世傳》中說:「萬氏之大,自鹿園始。」鹿園,就是萬表晚年的自號。
萬邦孚(1544年-1628年)曾參加援朝抗倭之戰,著有《萬氏家訓》6卷及詩集《一枝軒草》等。
萬氏家族到了第十世萬泰(1598年-1657年)時,完成了棄武從文的轉變。
萬泰成為第一位通過科舉考試獲取功名的萬氏文人,創作了眾多詩文集,且終身未涉足軍旅。他最主要的貢獻是養育了後來蜚聲清代浙東學林的「萬氏八龍」。
萬泰生卒橫跨明萬曆、清順治兩代。他有八個兒子:斯年、斯程、斯禎、斯昌、斯選、斯大、斯備、斯同,各有成就,他們極大地提升了萬氏家族的社會聲望及在學界的聲譽。「萬氏八龍」師從「浙東學派」的創始人和奠基者黃宗羲,各向先生學習一藝,務令精熟。
梨洲先生曾經嘆賞:浙東門風之雄,莫過萬氏矣。
史學家萬斯同:以布衣之身編修《明史》
萬泰的八個兒子,個個都很有出息
六子萬斯大堪稱浙江學派骨幹人物
名聲最高的萬斯同則是清代著名史學家
萬斯同
萬斯同年輕時很喜歡古文與詩歌
與當地的一些名士角逐於文壇
17歲時拜於著名學者黃宗羲門下
從文業會、策論之會到甬上證人書院
學術思想歷經三次轉變
為之後上京修明史奠定了思想基礎
甬上證人書院成立第二年,31歲的萬斯同為了謀生,赴會稽(今紹興)為姜希轍的兒子教授經學。姜家藏書十分豐富,特別保存了一套明朝歷代《實錄》,此外還有各代邸報以及各種野史、家乘,他在姜家博覽群書,逐漸形成自己的史學思想。
甬上證人書院的蠟像群
康熙十八年,清政府決定官修《明史》,邀請黃宗羲赴北京修史。再三考慮後,他拒絕前往京城參加修史的工作,但同意以通信的方式提供幫助。同時,他示意最喜歡的學生、歷史學家萬斯同以個人身份接受邀請,前往北京。
1679年,當萬斯同離開南方老家前往京城時,黃宗羲在化安山雙瀑下以新寫的三首詩歌為他送行,並以他父親傳授的有關資料相贈。詩中表達了他對這項工作的關心,盛讚了學生的博學,提出了「四方聲價歸明水,一代賢奸託布衣」的期望,並警告他應該避免與異族更進一步的合作。
果然,萬斯同除了明代歷史文獻的研究之外心無旁騖,居京24年,他拒絕了官方因修明史給予的所有俸祿和職位,終以一介布衣完成了這項浩大工程。
明史
在京期間,自王公至下士,無不尊稱他為「萬先生」,而他自稱「布衣萬斯同」。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萬斯同去世時,已手定《明史稿》500卷。
萬斯同的靈柩運回寧波故裡後,先暫時安置在白雲莊萬氏祖墓旁。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冬,築墓於奉化蓴湖鎮烏陽觀山南麓。
萬斯同紀念館(周建平攝)
這裡曾經學子云集,弦歌不絕
在寧波歷史上,白雲莊與天一閣地位相當,素有「城內天一閣,城外白雲莊」之說。
西塘河,南岸有白雲莊
地處城西的白雲莊不僅是黃宗羲的講學處、浙東學派的發祥地,而且是浙東學派主要代表人物萬斯同、萬斯大等人的故居,在學術界影響甚廣。1934年甬人楊菊庭(貽誠)等訪得書院和故居舊址,集資恢復。自白雲莊重建以來,一直作為紀念萬氏先賢和黃宗羲講學處的建築群而存在。
萬氏故居
栩栩如生的蠟像模擬了那時甬上證人書院黃宗羲講學的情景。每一尊蠟像都神態各異,讓人不由得想起300多年前,這裡曾經學子云集,弦歌不絕。
大廳裡濟濟一堂,這裡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的黃宗羲,有「萬氏八龍」之稱的萬斯年、斯程、斯大、斯同等人。坐在中間的黃宗羲似乎侃侃而談,圍坐的幾個人或沉思,或傾聽。他們之間抑或有討論,有爭辯,不同思想的火花在這個房間內碰撞,最終匯集成一個點經世致用。
萬氏的墓地遍植柏樹和香樟
墓邊枝柯交接,濃蔭蔽日。
時有鳥驚飛,仍落於這片樹木中
它們,是這墓莊最忠實的守護者。
墓地橫臥著幾件殘損的石表、石像生
讓人頓生風雨滄桑之感
所幸幾塊墓碑留存完好
其中有黃宗羲親自為萬氏選寫的墓志銘。
萬氏的子孫,遷徙分散
但浙東的文化史不會遺忘他們
人們拜謁這幾位萬氏祖孫,
追憶著浙東學術文化史上那片燦爛的星空。
文 / 周 玲
編輯:江 瀅
參考資料:寧波日報 陳青《「浙東門風之雄,莫過萬氏矣」》
1940年,寧波開明街曾淪為人間地獄,罹難者達1554人
寧波這片石庫門建築群,曾經鎖住幾多春與秋……
他,是鼎鼎有名的「寧波幫」人士,是「水泥大王」,更是鄞縣善人;捐助家鄉「十橋十亭」……
「寧波檔案」所推送文章,除非確實無法確認,我們都會註明作者和來源。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處理,謝謝。
寧波檔案
電話聯繫:
0574—87186979
郵箱:
nbdabyc@163.com
——歡迎關注寧波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