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骨下靜脈、腋靜脈穿刺和頭靜脈切開術,哪種入路更安全有效?

2020-12-23 騰訊網

建立靜脈通路是植入心臟埋藏式電子器械(CIED)的基本步驟,目前主要有三種途徑,分別為鎖骨下靜脈穿刺、腋靜脈穿刺和頭靜脈切開術。然而,這三種方法哪種更優,目前仍有爭議,同時還取決於患者的特徵和術者的經驗。

即將在美國心臟病學會(ACC)2020年會上公布的一項薈萃分析,比較了這三種入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結果表明,與鎖骨下靜脈穿刺相比,頭靜脈切開術和腋靜脈穿刺不僅更有效,而且併發症較少。研究全文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臨床電生理學》(JACC: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

圖1. 三種入路方式。

研究者對比較這三種入路技術的相關研究進行搜索。共有23項研究入選,共納入35722例患者,其中採用鎖骨下靜脈穿刺技術的患者18009例,腋靜脈穿刺組409例,頭靜脈切開組17304例。

圖2. 納入研究的搜索策略和選擇流程。

研究者對18歲及以上受試者進行至少1個月隨訪,評估鎖骨下靜脈穿刺、腋靜脈穿刺與頭靜脈切開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並報告至少一項臨床終點。主要終點包括急性期操作成功、併發症(氣胸、器械/導線失敗、囊袋血腫/出血、器械感染),以及總操作時間。採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薈萃分析,計算風險比和均值差。

結果表明,與頭靜脈切開術相比,鎖骨下靜脈穿刺組氣胸(RR 4.88,95%CI 2.95~8.06)和器械/導線失敗風險(RR 2.09,95%CI 1.07~4.09)明顯更高,但和腋靜脈穿刺組相比無統計學差異。

圖3. 鎖骨下靜脈穿刺和頭靜脈切開組氣胸風險比較森林圖。

圖4. 鎖骨下靜脈穿刺和頭靜脈切開組導線失敗風險比較森林圖。

此外,與頭靜脈切開組相比,鎖骨下靜脈穿刺組急性期操作成功率明顯更高(RR 1.24,95%CI 1.00~1.53)。

圖5. 鎖骨下靜脈穿刺和頭靜脈切開組急性期操作成功率比較森林圖。

與頭靜脈切開組相比,鎖骨下靜脈穿刺或腋靜脈穿刺組的併發症(如囊袋血腫/出血、器械感染或心包積液)沒有明顯差異。

圖6. 鎖骨下靜脈穿刺和頭靜脈切開組囊袋血腫/出血比較森林圖。

圖7. 鎖骨下靜脈穿刺和頭靜脈切開組器械感染比較森林圖。

比較腋靜脈穿刺與頭靜脈切開組的結果表明,與頭靜脈切開組相比,腋靜脈穿刺組急性期操作成功率明顯更高(RR 1.25,95%CI 1.18~1.32)(圖8A);總操作時間明顯縮短(平均差 –7.84分,95%CI –8.77~–6.90)。兩組間氣胸(圖8B)、器械/導線失敗(圖8C)、囊袋血腫/出血(圖8D)或器械感染(圖8E)方面沒有差異。

圖8. 腋靜脈穿刺和頭靜脈切開組結果比較森林圖。

研究者認為,與鎖骨下靜脈穿刺相比,頭靜脈切開組氣胸和導線失敗風險較低。腋靜脈穿刺和頭靜脈切開術均是植入CIED的有效方法,並有可能避免傳統鎖骨下靜脈穿刺的常見併發症。不過,儘管頭靜脈切開組發生併發症的風險較低,但與腋靜脈穿刺和鎖骨下靜脈穿刺相比,其器械植入成功率似乎也較低。研究者稱,未來的研究應探索其他新型靜脈入路技術。

參考文獻

Varunsiri Atti, Mohit K. Turagam, Jalaj Garg, et al. Subclavian and Axillary Vein Access versus Cephalic Vein Cutdown for 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 Implantation: A Meta-Analysis. JACC: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 2020.

相關焦點

  • 股靜脈穿刺置管術
    股靜脈穿刺適應證 1. 需要開放靜脈通路,但又不能經外周靜脈置管者。 股靜脈穿刺禁忌證 1. 穿刺部位皮膚或靜脈有炎症或血栓形成。 2. 有嚴重出血傾向的患者。 3. 有股蘚的患者。
  • 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怎麼麻醉?
    首先說說這個「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是怎麼樣的一個手術:這個手術的英文縮寫為「TIPS」,是指經頸靜脈入路從肝靜脈穿刺肝內門靜脈,在肝靜脈與門靜脈之間建立「門-體分流道」,以達到降低門靜脈壓力、治療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和頑固性腹腔積液等一系列門靜脈高壓併發症的微創介入技術
  • 德州市中醫院成功開展首例超聲引導下股靜脈PICC置管術
    2月14日下午,德州市中醫院成功開展首例超聲引導下股靜脈PICC穿刺技術,成功為一名危重患者實施了股靜脈PICC置管術。有效解決了雙上肢無法進行PICC置管術及上腔靜脈壓迫症候群患者的靜脈輸液難題。
  • 肝硬化門靜脈高壓外科治療的現狀及進展
    隨著微創理念不斷深入人心,腹腔鏡下選擇性食管胃斷流加脾切除術已被作為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門靜脈高壓症的方法[8]。達文西機器人憑藉其創傷更小、術野範圍大及操作精度高等優勢,逐漸取代了不少腹腔鏡手術。但國際上認為達文西機器人輔助下行門奇斷流術存在一定禁忌,這可能是由於術中出血的風險極大,及時地中轉開腹和止血顯得較為困難[9]。
  • 臍靜脈置管 媽咪愛的延續
    (圖片來自網絡)「懷胎十月、一朝分娩」相信這句俚語大家都耳熟能詳然而,有那麼一群弱小的群體他們從一出生就要離開媽咪溫暖的懷抱由於身體機能和發育的不完善早產寶寶由於外周血管纖細、血管壁薄,且疾病狀態下皮膚彈性降低,表淺靜脈塌陷等原因,造成靜脈穿刺難度加大且靜脈留置針難以長期保留,穿刺部位常出現紅腫、硬結、青紫等,不僅增加患兒痛苦,而且反覆的靜脈穿刺作為一種不良刺激因素,常可導致極低出生體重兒體溫不恆定、血氧飽和度不穩定、呼吸暫停等,影響患兒體重的增長。
  • 高分綜述:詳解門靜脈血栓形成
    確定血栓形成的時間(急性和慢性)和內臟腸繫膜靜脈系統的解剖範圍也是評估預後和指導治療決策的關鍵。 二、肝硬化和非肝硬化門靜脈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學及危險因素 門靜脈系統的血流動力學特徵——即壓力較低、流速較慢、血容量較高——導致了其獨特的血管環境。
  • 肱骨近端骨折:4 種入路可選擇,其中 1 個沒人敢用
    應熟悉以下神經血管的走行:頭靜脈、旋肱前動脈、旋肱前動脈升支、旋肱後動脈、肌皮神經、腋神經。當有過度牽拉的時候,有可能會對更遠處的神經血管結構(例如,臂叢神經)造成風險。而且存在創傷大的缺點。手術方法:在喙突及肱骨近端骨幹之間做一個 12-14 cm 長的切口,切口的形狀可以是直的或彎曲的。如行關節置換術,可首選垂直切口(虛線)(圖 1)。
  • TIPS聯合介入治療肝癌伴門靜脈高壓症的療效
    選擇肝右靜脈或肝中靜脈為穿刺始點,根據CT或MRI圖像顯示的肝靜脈與門靜脈位置關係,經肝實質穿刺肝內門靜脈分支(穿刺路徑在避開腫瘤的前提下以門靜脈左支為理想目標),穿刺成功後經導絲引入雙J管(豬尾巴導管)至脾靜脈或腸繫膜上靜脈,進行門靜脈造影和門靜脈壓力測定。若術中造影顯示食管胃底靜脈明顯曲張,用彈簧圈、醫用組織膠等栓塞材料完全栓塞。
  • 上腔靜脈症候群,大部分由惡性腫瘤引起,出現後應立即就醫
    1、疾病定義上腔靜脈是頭、頸部、手臂和胸部的血液回流到右心房的最大靜脈,位於中縱隔,總長度為6cm~8cm,周圍被胸骨、主動脈、氣管和淋巴結所包繞,當惡性腫瘤壓迫或侵犯上腔靜脈,以及有縱隔炎症或靜脈血栓形成時,都會導致上腔靜脈阻塞或狹窄,使上腔靜脈及其主要的屬支血管回流受阻,導致靜脈壓升高,即上腔靜脈症候群,以頭面部和上肢水腫、胸和頸部靜脈曲張等為主要表現。
  • 骨科病人下肢靜脈血栓知識點
    下肢靜脈血栓就是下肢靜脈血管內血液不正常的凝結,導致血管腔的堵塞,血液回流不暢,引起的下肢腫脹、疼痛等症狀。
  • 剛剛,靜脈採血最新國家標準發布!
    告知患者不宜穿著袖口緊的上衣,以減少採血後出血和血腫的發生。 二、穿刺靜脈的選擇 首選手臂肘前區靜脈,優先順序依次為正中靜脈、頭靜脈及貴要靜脈。 當無法在肘前區的靜脈進行採血時,也可選擇手背的淺表靜脈。
  • 朔州市首例下腔靜脈濾器置入+髂靜脈溶栓術在我院成功完成
    8月4日19:00,山陰縣醫療集團人民醫院多科協作成功完成朔州市首例下腔靜脈濾器置入+左髂靜脈溶栓術。
  • 病例報告丨股靜脈-房間隔途徑經導管二尖瓣置換術一例|二尖瓣置換...
    本文報導了 1 例 77 歲二尖瓣生物瓣衰敗男性患者,經評估為外科高風險,行股靜脈-房間隔途徑的經導管二尖瓣置換。患者術後 3 h 在 CCU 拔除氣管插管,無氣促等不適,術後第 1 d 轉出監護室,第 3 d 出院。相比心尖途徑,股靜脈-房間隔途徑創傷更小,更早脫離監護室,更早康復出院。
  • 用酒精解心病 省立醫院開展Marshall靜脈酒精消融
    第二步行經典房顫消融「2C3L」術。經過Marshall 靜脈化學消融,持續性房顫線性消融最難做的二尖瓣峽部消融變得異常簡單,幾個點即實現阻滯(見下圖)。術中患者即恢復竇性心律。經過2小時的密切配合,成功完成手術,患者恢復竇性心律,生活質量極大改善。房顫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 避免反覆穿刺,提高成功率有訣竅!
    其導管尖端定位於鎖骨中線或腋靜脈置管術,其操作方便,使用時間保留7-49天,在臨床上已廣泛應用於腦血管疾病,輸液時間較長的患者,其中線導管置管的過程中也有置管失敗的情況發生,例如患者出現交感神經興奮導致全身血管痙攣、患者血管畸形、外周血管細弱、穿刺技術水平低等因素導致穿刺失敗。
  • 海口市人民醫院成功開展靜脈輸液港植入術
    因該名肺癌患者上腔靜脈壓迫無法從上腔置入PICC導管,為建立一個長期、高效、通暢、便於管理的靜脈通道,呼吸內科醫護人員邀請醫院靜療小組、介入科、血管科進行了多學科術前討論,最後選擇從下腔置入。植入過程先由靜療門診護士長林海燕採用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進行穿刺和置管,在右側大腿股靜脈穿刺結束固定好導管後,用DSA機確認導管頭端位置;最後由血管外科林方明醫師採用鈍性分離鑿出一皮下口袋,用於安放注射座,包紮固定。
  • 中心靜脈疾病引起的腦出血,你見過嗎?
    進一步的檢查發現,左側肱動脈注射造影劑,顯示透析造瘻通過性良好,反向血流經過左上肢的靜脈進入左側鎖骨下靜脈,接下來,血流卻沒有順利的回到左心房,而是經過左側頸內靜脈和左側橫竇進入了腦靜脈系統,甚至進入了右側頸內靜脈。就這樣,返流的血流充滿了左側皮層靜脈。經測量,左側頸內靜脈的平均靜脈壓為45mmHg。而上腔靜脈的靜脈壓為13mmHg。
  • 預防靜脈血栓栓塞症,集束化護理幹預很重要
    靜脈血栓栓塞症(VTE)是一種嚴重危害患者安全的常見疾病,已成為繼缺血性心臟病、腦卒中後第三種常見的心血管系統疾病的死亡原因,雖然其危害大,但是一種可以積極預防儘早幹預的疾病,受關注度越來越高。VTE的形成機制VTE的預防(一)基礎預防1、術中和術後適度補液、飲水、避免脫水;2、抬高患肢:抬高下肢 20~30° (略高於心臟水平),禁止膕窩及小腿下單獨墊枕;3、改善生活方式,戒菸戒酒,控制血糖、血脂;4、規範靜脈穿刺技術,儘量避免深靜脈穿刺和下肢靜脈穿刺輸液;5、早期活動,儘早下床
  • 15款打針神器 讓醫護人員準確找到皮下靜脈!
    特別是當遇到一些肥胖、血管細小或脆弱的患者時,靜脈穿刺就更加困難了。據統計,靜脈穿刺首次嘗試失敗率:成人10%-20%,兒童為40%。而58%的病人不滿意護士的靜脈穿刺水平。靜脈穿刺操作不當,不僅會讓患者多次承受扎針的痛苦,還有可能引發靜脈炎、血管阻塞或其它併發症。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醫護人員準確找到皮下靜脈,提高靜脈穿刺的成功率呢?
  • |硬化劑|栓塞劑|靜脈|畸形|乙醇|引流|瘤體...
    靜脈畸形是最常見的先天性脈管畸形之一,可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以顱面部、四肢為好發。靜脈畸形不能自行消退,隨著年齡增長,可明顯增大。主要臨床症狀為腫脹、疼痛、出血等,若病變位於重要功能區,可以影響語音、吞咽和呼吸功能,嚴重者可因出血和窒息死亡。二、靜脈畸形需要做哪些檢查?以超聲和磁共振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