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血栓栓塞症(VTE)是一種嚴重危害患者安全的常見疾病,已成為繼缺血性心臟病、腦卒中後第三種常見的心血管系統疾病的死亡原因,雖然其危害大,但是一種可以積極預防儘早幹預的疾病,受關注度越來越高。
首先簡單了解一下VTE:
關於定義:
深靜脈血栓 DVT :血液在深靜脈內不正常凝結引起的靜脈回流障礙性疾病,可發生於全身各部位,多見於下肢深靜脈。
肺血栓栓塞症 PTE :來自靜脈系統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動脈主幹或其分支導致的肺循環和呼吸功能障礙,是導致住院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靜脈血栓栓塞症 VTE:血液在靜脈內不正常的凝結,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屬靜脈回流障礙性疾病。DVT與PTE兩者相互關聯,是同一疾病在不同階段不同部位的表現。
VTE的形成機制
VTE的預防
(一)基礎預防
1、術中和術後適度補液、飲水、避免脫水;
2、抬高患肢:抬高下肢 20~30° (略高於心臟水平),禁止膕窩及小腿下單獨墊枕;
3、改善生活方式,戒菸戒酒,控制血糖、血脂;
4、規範靜脈穿刺技術,儘量避免深靜脈穿刺和下肢靜脈穿刺輸液;
5、早期活動,儘早下床;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
a.被動運動 對於因疾病原因或手術要求等雙下肢不能自主活動的患者給予按摩比目魚肌、腓腸肌並給予踝關節被動運動。人工擠壓腓腸肌,應避開傷口,從足部到大腿由遠到近被動按摩,10~30分鐘/次, 6~8 次/日;足踝關節屈伸運動,10秒*10~30 次/組,至少8 組/日。
b. 主動運動 臥床、清醒後或麻醉作用消失後,指導患者主動踝泵運動(用力、最大限度、反覆地屈伸踝關節),10秒*10~30 次/組,至少 8 組/日;如病情允許可做膝關節屈伸運動;指導術後患者行深呼吸,每小時 10~20 次,增加膈肌運動,促進血液回流。
(二)物理預防
①梯度壓力襪
a.準確測量腿部尺寸。步驟如下:腳後跟到臀彎的長度、小腿肚圍長、腳後跟到膝蓋彎的長度(膝長型)、大腿根圍長。
b.根據尺寸選擇對應型號的梯度壓力襪。
c.可以24 小時連續使用,能有效增加靜脈回流,減少血流在小腿的瘀滯,是一種非常安全、方便、非侵入性的預防方案。護士應注意根據患者情況注意查看梯度壓力襪穿戴是否正確,肢體血運情況。
②間歇性充氣加壓裝置
從足、小腿、大腿序貫加壓,使血流增加 200%-240%,臨床多為足底、小腿聯合氣囊加壓泵,頻率為 30分鐘/次,2~4 次/日。
物理預防的禁忌症: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腫、下肢嚴重水腫、下肢深靜脈血栓症、血栓(性)靜脈炎、肺栓塞、下肢局部情況異常(如皮炎、壞疽、近期接受皮膚移植手術)、下肢血管嚴重動脈硬化、其他缺血性血管病變及下肢嚴重畸形。
(三)藥物預防
遵醫囑給予抗凝藥物,加強用藥護理。對有出血風險的患者應權衡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與增加出血風險的利弊。目前可選擇的藥物有: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鈉、口服抗凝藥物等。
(四)ICU針對性預防
(圖三、四、五)癱瘓肢體按摩
早期進行針對性的集束化護理幹預措施,對於預防VTE的發生尤為重要。
①電子生物反饋治療儀、下肢功率車的使用尤為重要,這些措施可以有效改善血液循環,增加肢體血流的泵注力,促使緩滯的血液加速回流;
(2)定時翻身扣背、良肢位的正確擺放、偏癱肢體按摩,同時避免膝下長時間墊枕及過度屈膝,能有效預防患者關節僵直及肌肉廢用性萎縮,減少血液淤滯,促進血液循環;
(3)避免下肢置留置針及同一血管反覆穿刺可以減少靜脈炎或血管內膜損傷的發生;
(4)規範化的病情觀察有助於及時發現VTE發生的先兆並予以處理,例如:定期測量雙下肢周徑,注重觀察患者有無胸悶、胸痛、咯血,下肢有無皮膚顏色及皮溫變化、疼痛、腫脹等情況,從而達到預防VTE的效果;
(5)ICU由專業團隊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心理疏導和健康指導,使患者及家屬能主動參與並積極配合,激發了患者及家屬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了其協同作用,有利於減少VTE的發生,同時也提高了本科護理滿意率。
參考文獻:[1]吳萍陵,姚樹橋.生物反饋在腦卒中後偏癱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2003,18(2):112 114.[2]楊京帆.間歇充氣加壓治療預防內科重症患者靜脈血栓栓塞症的臨床效果分析[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誌,2014;22(11):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