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瑋
開國大將、原國防部長羅瑞卿,北京大學醫學教授熊卓為,波蘭著名前奧運會女子鏈球冠軍索科利莫維斯卡,我國八一女籃球運動員王凡……他們從事著不同的職業,但卻因相同的疾病——致死性肺栓塞(PE)離開了人世。
所謂的PE,是指由於肺動脈的某一支被栓子堵塞而引起的嚴重併發症,最常見的栓子是來自靜脈系統中的血栓。當栓塞後產生嚴重血供障礙時,肺組織可發生壞死。通常認為靜脈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靜脈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
據2006年美國的IUA國際會議公布的資料顯示:VTE已是第3位最常見的血管類疾病,其發生率已相當於腦卒中的發生率。美國每年有急性的DVT 患者48萬人,每年PE患者21萬人,其中致死性PE患者15萬人。PE在急性心血管疾病死因中排列第3位,是猝死率極高的疾病。
「如果每個人對VTE多了解一些、多重視一些,那麼親人的眼淚就會少流一次。」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血管外科主任符偉國教授說。
重視程度遠遠不夠
「過去很多臨床醫生認為由於東西方人種的差異,在中國發生致死性肺栓塞的患者很少。但隨著醫學的發展及診療水平的提高,我們發現在中國VTE發生率並不低,與西方國家發病率基本一致。」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劉昌偉教授認為,重視VTE,如何及時診治DVT及預防致死性PE的發生是目前國內外臨床醫生廣泛關注的問題。
在我國骨科患者的一項調查顯示,接受髖、膝關節置換術者DVT發病率分別是40%和53%;接受低分子肝素預防的全髖和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DVT發病率為17.6%和30%。在下肢創傷患者及DVT高危創傷患者中的發病率分別是11.2%和43.2%。
劉昌偉以PE為例談到,約80%的PE患者沒有臨床症狀,而致死性PE患者在死亡前得到明確診斷率極低,再加之臨床醫生缺乏對VTE的診斷及防治尚缺乏足夠認識,所以一旦發生,往往非常兇險。
隱匿性強,易漏診
北京安貞醫院血管外科主任陳忠教授認為,致使VTE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大類:第一,血液淤滯。如長期肢體制動、長時間臥床、偏癱等因素使靜脈血淤滯;第二,內膜損傷。可以激發局部損傷如創傷,血管直接損傷,感染和其他組織損傷等;第三,高凝狀態。
而DVT和PE作為VTE兩種不同的臨床表現形式具體體現為,DVT是指血液在深靜脈中不正常的凝結,好發於下肢。有相當一部分深靜脈血栓患者並無症狀而長期被醫生所忽視。如不及時診斷和處理,有些患者可因血栓脫落栓塞肺動脈引起急性PE。
陳忠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活動歸納出,DVT的早期臨床表現包括肢體疼痛和腫脹;PTE的早期臨床表現為不明原因的胸悶、氣短和胸痛等。
「所以,及時發現早期VTE的症狀,並積極給予治療與幹預,從而防止致死性PE的發生至關重要。」陳忠說。
預防為先
據了解,目前VTE的診斷方法主要有動態監測D-二聚體,彩色都卜勒超聲檢查,靜脈造影、CT掃描及核磁共振掃描等方法。目前VTE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抗凝及溶栓等藥物治療法,外科手術取栓法及介入治療。為防止致死性PE的發生,也可以置入下腔靜脈濾器。
提及國內VTE的診治現狀,符偉國坦言,國內不同地區、不同學科的醫生對VTE的認識也不同,在診療過程中,誤診、漏診的病例很常見;在治療方面,臨床工作中常存在抗凝治療強度及療程不足,監測不到位,溶栓治療的藥物、療程、結果評估等缺乏規範的治療原則。
「多年來的臨床經驗已證實了腔靜脈濾器的置入是預防肺栓塞,保護患者生命的一項重要措施。但在適應症的把握、濾器種類的選擇、抗凝時機的把握、藥物的選擇及療程、效果評估及監測等很多方面,國內外醫學界一直存在很多爭議,需要進一步研究明確。臨床醫生對濾器置入手術的操作方法、置入濾器後患者的管理、抗凝時機及療程、藥物選擇及溶栓治療方面也欠規範。」符偉國說。
《科學時報》 (2010-7-9 B2 技術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