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宗一系自張伯端起,內丹與禪雙修,修煉次第先命後性即先內丹後禪。至陳楠而一變,分丹法為三品,所主在上品天仙之道,此法稍近禪,為禪化的內丹。白玉蟾繼承師傳,進一步發揚南派道禪雙修傳統,而在理論、方法上,融內丹、禪於一爐,形成一種別具特色的丹法。
在內煉原理方面,白玉蟾以一種「以心契道」說,把佛、道兩家的哲學觀焊接在一起,作為內煉成丹的理論依據。其《玄關顯秘論》云:「古者虛無生自然,自然生大道,大道生一氣,一氣分陰陽,陰陽為天地,天地生萬物,則是造化之根也。此乃真一之氣,萬象之先,太虛太無,太空太玄。」這裡按道教傳統思維方式,從宇宙論角度,逆遡萬物始源,以「虛無」為大道本始。虛無,系從超時空、超形質的原始混沌性質中所抽象出來的理性。緊接著,白玉蟾又說:「聖人以心契之,不得已而名為道,以是知心即是道也。故無心則與道合,有心則與道違。惟此無之一字,包諸有而無餘,生萬物而不竭。」
以「無」字一訣調心,令契合於萬物本始的虛無理性而達「無心」,從而與道合真,使生命進化由逕直的反向逆歸中獲得超越,越時空生滅而具永恆性、絕對性,是白玉蟾所認內煉成丹、超出生死的訣要。「無心」之說,既見於老莊,又為禪宗所盛倡的調心見性法要。白玉蟾順應當時三教合一的思潮,謂契合於道的無心之心,為三教共同之源,自分「以此理質之儒書則一也,以此理質之佛典則一也,所以天下無二道也,天下既無二理,聖人之心豈兩用耶?」(《修真十書》卷六《謝張紫陽書》)這較張伯端《青華秘文》細分儒釋道心性說之異同,似嫌籠統了些。
從以心契道說出發,白玉蟾把內煉的實質歸結於煉心,以內丹為心中之性,與北派王重陽之說同調。《海瓊白真人語錄》卷一云:「丹者心也,心者神也。」神,指元神,真心。《鶴林問道篇》云:「夫金丹者,金為性之義,丹者心之義,其體謂之大道,其用謂之金丹。」《海瓊傳道集丹法參同七鑑》把內丹的幾個主要術語,皆釋為心、性:「心源性海,謂之華池」,「性猶水也,謂之神水」,「心地開花,謂之黃芽」,「虛室生白,謂之白雪」。所謂心源性海,指人「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即未被概念、妄情所迷染時的心體,為心的本始,亦即前所謂「無心」之心,乃內煉靜定中所顯現,白玉蟾認為此心「本自圓通,本自靈寶,本自正一,本自混元,以人之一心而流出無窮無盡之法,蓋如天之一氣生育萬物也。」(《鶴林問道篇》)這與禪宗心性本淨本覺之說甚為相近。
按白玉蟾之說,則氣功、內丹的功能態,終歸為人超意識的心性所具性能。但白玉蟾並不象禪宗人那樣論性不論命,而仍承內丹傳統,性命雙談,以元精、元氣、元神為藥物,認為性命、神氣不可分離,根於一源。神是性屬離,為坤中之陰;氣是命屬坎,為乾中之陽。《必竟憑麼歌》云:「豈知此精此神氣,根於父母未生前。三者未嘗相反離,結為一塊大無邊。」《穀神不死論》說:「神者一身之元氣也」,意謂元氣是元神的體或物質基礎。性、命既為一,故調心、鍊氣、調息,實際上也是一碼事,心調則氣息亦調,心靜則元精元氣必動。
在內煉法程方面,白玉蟾不分先性先命的次第,而始終以調心為主導,性命雙融。他把丹功分為初關鍊形、中關鍊氣、上關煉神三階段,三關皆以調心為要,以「忘」字為訣。《海瓊問集道》云:「初關鍊形,忘形養氣;中關鍊氣,忘氣養神;上關煉神,忘神養虛。」所謂忘,亦即前所云:「無心」,指不執不著,似用意而非用意,用道家術語來說即「無為」,《鶴林問道篇》說:「非惟忘形,亦乃忘心,心境俱忘,湛然常寂。」達到心境俱忘、空寂無念的寂定境界,方是真忘。此忘字訣早見於《莊子》,五代道士譚峭《化書》特發揮之,有忘形忘氣忘神之說。
但白玉蟾所說三忘,並非純粹無為,溺於枯坐,而強調以神馭氣,靈活觀照,不失無為中的有為之用。《鶴林問道篇》謂調心養氣要「若有作用,實無作用;似乎靜定,即非靜定;如龍養珠,如雞抱卵,可以無心會,不可以用心作;可以用心守,不可以勞心為。」依此,則守竅凝神,宜似守非守,照察精氣運化當順乎自然、堅持真心不動。
《海瓊傳道集》還用圖表示內煉調心之要。如《真土之圖》示土(意)在中央,起調和金木水火(精神魂魄)的作用。此土稱真土,表示無念無為的真心中所生有為的「真意」。煉化精氣須以真意為宰,是《青華秘文》所強調的內煉訣要。又如《和合四象圖》表示以「無念」一決,調色聲息語,即眼不觀色,耳不聽聲,口不言語,息唯綿綿,此入手收心攝念之要。
白玉蟾的「忘」字訣,要在老莊學說的基礎上融攝了禪宗曹洞宗默照禪的調心原則。《鶴林問道篇》說:「真妄本空,逆順俱寂,則三際圓通,一靈獨耀,此乃把捉調心之要也。」其語頗近禪。然其《玄關顯秘論》謂「忘」之一訣即是禪宗六祖慧能「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之意,從禪宗觀點看,猶未徹會「本來無一物」。
白玉蟾的內丹說,在當時頗有影響,為南派丹法的正宗、主流。其再傳弟子永嘉周無所住撰《金丹直指》,進一步從無為方面發揮白玉蟾之說。另一再傳弟子李道純,發揮白玉蟾之說,而更參以北派丹法與易理,自成一家,後人稱為內丹學的「中派」之祖。(陳兵)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