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 | 黑人電影政治正確就可以成功嗎?

2021-01-21 Mtime時光網

2017年初,兩部黑人導演的作品成為北美地區最引人注目的影片。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月光男孩》「逆襲」《愛樂之城》摘得金像獎最佳影片;而在北美影市,低成本恐怖片《逃出絕命鎮》成為貨真價實的黑馬,不僅取得1.75億美元的票房,還成為上半年最具話題性的電影。

 

從左至右依次是《月光男孩》、《為所應為》、《逃出絕命鎮》

 

在這個政治正確成為時代精神的年代,兩部影片不謀而合的把黑人題材搬上了銀幕,在影片中或明或暗的展示出紮根在美國社會皮下深處的種族問題。自然而然,輿論也非常配合的給予兩部影片正面的評價,但兩部影片所獲得的褒獎與影片的質量真的成正比嗎?以下內容涉嫌少量劇透。


《月光男孩》在「最後時刻」成為奧斯卡大贏家


《月光男孩》毫無疑問是一部「正確+正確」的LGBT電影。影片用三個篇章串聯起一位黑人同性戀男孩的成長史。拋開戲劇層面不談,影片設定的環境有意無意地展示了黑人社區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販毒、賣淫、沒有穩定的收入,然後在階層內部形成循環,周而復始。



影片中所有的角色無論好人壞人大人小孩都由黑人出演,白人在這部電影裡是完全缺席的,他們不屬於這個階層,不屬於這部影片,一道隱形的屏障把黑人和白人隔離開來。導演在一個私人化的同性電影裡潛藏了諸多社會性話題的蛛絲馬跡。當黑人與底層並置,當「王家衛」的腔調與同性題材共舞,它們合謀拿下了奧斯卡金像獎。

 


《逃出絕命鎮》預告

 

《逃出絕命鎮》中的種族議題就更加直白了。喜劇小品演員出身的導演喬丹·皮爾,早就在電視螢屏上拿種族問題開刷了一遍又一遍了。顯然這位喜劇人的路子更加大膽,白人在片中都是想要拿黑人的肉體來滿足自己的私慾。


劇作的模式也是典型的類型片模式,發現問題-問題展開-解決問題的路子,只不過影片中黑人是主角,而白人完全站在黑人的對立面上,導演在老的套路上注入了種族問題的血液,讓影片獲得了成功。

 

《月光男孩》在情感處理的方式相當單一

 

兩位影片均由黑人導演執導,當一個黑人導演拍攝一部內含種族問題的電影時,在政治上都不會有問題,還會成為為影片加分的砝碼。平心而論兩部影片有可取之處,但也有明顯的缺點,而在北美媒體的鎂光燈下,似乎這些缺點都蕩然無存。

 

前者在單一的層面上建立起一個貧乏的黑人成長故事,除了在沙灘上緊握沙粒的那場戲外,幾乎所有一個可以深入展現人物內心或驅使他命運的情節點都被一筆帶過,縱然導演想在視聽上營造出王家衛式的韻味,但王家衛電影中特有地將情緒的張力通過人物的肢體行動來進行展現,而在《月光男孩》中對個體情感的渲染始終只是一個小火苗,遠不如他的膚色帶來的種族話題耀眼。

 

對於後者而言,影片的基礎設定就建立在黑人對自身的自戀之上:絕命鎮上的白人們(還有個日本人)試圖通過大腦移植擁有黑人一樣更強更更快的肉身。按照影片的設定,鎮上的白人們在尋找替身是為了獲得某些生理上的延續或提高,而白人不在這個獵物範圍之內,這難道不是變向的歧視白人?


《逃出絕命鎮》劇照


誠然,黑人的確在某些方面具有與生俱來的特長,但一整個小鎮上的人,冒著犯罪的風險,不惜貢獻出自己的親生女兒,一次又一次把黑人勾引到小鎮上,不為錢財不為名聲,只為了獲得黑珍珠版明亮剔透的肉身,這是一種怎樣的迷戀?


而影片的結尾,導演簡單粗暴的渲染黑人奮起反擊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了影片中的矛盾,這讓非黑裔人群多少有些不寒而慄。據說在美國黑人社區的影院上映本片時,當男主角的朋友在結尾從車裡鑽出時,全場的黑人觀眾掌聲雷動。

 

《為所應為》劇照,白人黑人矛盾激化,Mookie夾在兩夥人中間

 

這樣兩部黑人電影所取得的評價是否真與影片的藝術質量成正比?各位心中各有答案。而在筆者看來,在28年前的今天上映了一部同樣是黑人導演執導,關注黑人社區生活的電影,它所討論的種族問題無論從視角還是深度上,都遠遠超過了今年的這兩部黑人電影,這部電影便是斯派克·李執導的《為所應為》(Do the Right Thing)。


《為所應為》海報

 

影片故事的時間線基本在一天之內,而地點就在紐約布魯克林的黑人社區裡。影片大幕拉開時,第一組鏡頭就是兩位黑人演員伴隨著黑人說唱音樂進行誇張的舞蹈,歌詞不斷叫囂要與「強權鬥爭」,並表示對美國白人英雄的代表約翰·韋恩的不屑,黑人健美的身材在紅色的燈光下顯得革命又充滿力量感。


隨著劇情的展開,一副黑人社區的生活畫卷緩緩展開,黑人們從睜開眼睛開始就無所事事:不是扛著錄音機到處閒逛,就是坐在太陽下面吹牛閒聊。導演斯派克·李在片中飾演的Mookie是他們當中唯一一個工作的黑人,他在義大利人的開的披薩店打工。

 

影片沒有明確的主線,或者說慵懶和荒謬的黑人社區日常生活就是影片的主線,高潮戲份是源自其中一條故事線的野蠻生長:一個黑人顧客在店裡吃披薩時看到牆壁上懸掛的照片都是義大利裔的明星,他要求店老闆加上黑人明星的照片。他的理由在他看來是多麼充分:這是開在黑人社區的披薩店,賺黑人的錢就必須在店裡掛上黑人的照片。


這部1989年的電影顯然已經預言了今天好萊塢電影的某種趨勢,在政治正確的保駕護航下,一部大片的角色陣容裡往往會有色人種和少數族裔作為主演之一出現,近期的例子就有很多,《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星際迷航》系列,還需要我列舉更多嗎?


《星際迷航3:超越星辰》海報


在遭到拒絕後,這個黑人角色開始號召抵制披薩店。在影片結尾處,義大利人(白人)對黑人的無端要求逼的抓狂,一場暴力事件在所難免,而為平息事件而出現的警察,卻失手勒死了挑事的黑人,暴力事件演變為黑人暴動。


無論事情起因如何,發展如何,當一個白人警察殺死黑人時,在黑人看來這就像是奴隸制的某種復闢,是種族歧視的舊火復燃,怒火凌駕在理性之上。每個在白天無所事事的黑人像一粒粒水珠,在披薩店門口匯聚成黑色的海洋,Mookie打工的披薩店在政治正確的大旗下遭到洗劫。


《為所應為》劇照

 

而極具諷刺意味的是,第一個帶頭砸店的正是在店裡工作的Mookie。上文提到Mookie是片中唯一一個在工作的男人,儘管他會在送外賣的途中跑去情人家裡幽會,但他始終是個有工作的人,是黑人中的異類。


黑人大哥曾告誡他:stay black,do the right thing!(保持黑人本色,做該做的事)在矛盾激化時,他用行動表現出對黑人身份的「正確」回應,無論這種回應正義與否,會帶給他什麼後果(比如失業)。而可憐的義大利人本該早早關門,卻因為打烊前一夥黑人想要吃披薩,義大利人善意的想為這些吃他披薩長大的孩子做完最後一張披薩,這才使得暴力事件有了發生的時間條件。

 

《為所應為》片場照,Mookie正在送披薩

 

影片還有很多細節來展示深深紮根於黑人意識形態深處的觀念:三個無所事事的老黑人嫉妒亞裔人開的便利店生意火熱,他們一致認為自己沒有取得那樣成功的原因是因為自己是個黑人;Mookie在送外賣途中順道去妹妹家洗澡,在妹妹斥責他時他卻找藉口說奴隸制已經結束了;一個老年黑人讓小孩去便利店裡替他索要免費的啤酒;在砸店後第二天清晨,Mookie居然還找義大利人索要工資……

 

直到今天,斯派克·李也許是有史以來最出色的黑人導演,而《為所應為》也許就是他最成功的影片。但在2015年,斯派克·李卻在採訪中表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拍的《父輩的旗幟》、《硫磺島來信》這兩個片子加起來長度超過四個小時,可是裡面一個黑人演員都沒有。


在他的『硫磺島』版本上,黑人士兵就根本不存在,片子裡連一個黑人臉孔都看不到。現在不是黑奴時代了,他知道不知道?憑什麼抹煞黑人軍人在二戰中的貢獻?斯派克·李的這番言論不就是影片中那個指責義大利人在牆上沒有掛黑人照片的那個傢伙嗎?在28年後他居然成了自己曾經諷刺的那種人,或許這也是他近年來導演作品質量堪憂的原因之一吧。

 

斯派克·李與著名義大利裔導演馬丁·斯科塞斯(最右)

不知他會把這張照片掛在自家牆上嗎?

 

這樣一部直接展現種族主義的影片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影片本身客觀的視角和高超的藝術技巧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導演斯派克·李的黑人身份,只有當黑人拍攝一部「自黑」的作品時不會有人斥責他在搞種族歧視,就像美國黑人之間經常以nigger互稱,如果其他人種稱呼一個黑人nigger,後果不堪設想。假如有一部一模一樣的影片被拍攝出來,在導演一欄抹去Spike Lee,而寫上Clint Eastwood的大名,那美國評論界的反饋可想而知。


時光網出品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時光網


飾演黑豹女子親衛隊隊長 勇猛堪比神奇女俠

相關焦點

  • 《心靈奇旅》主角設定成黑人只是為了政治正確?那是你沒看懂電影
    關於《心靈奇旅》這部電影的討論,其實已經說了很多了。不過今天有個讀者說起,為什麼電影裡的主角喬恩是個黑人青年?難道這又是出於好萊塢的政治正確?確實,好萊塢大片出於政治正確的原因,很多電影必須要在白人主角之外,再安排一個黑人,一個墨西哥裔,或者一個亞裔做配角,這是典型的政治正確搞法。
  • 西方「政治正確」有多虛偽:警察為黑人洗腳、總理下跪-虎嗅網
    美國高喊「政治正確」這麼多年,為什麼沒有實質改變?1. 政治正確在美國,你可以罵官員,可以罵川普,就是不能罵黑人。這就是美國的政治正確。電影《肖申克救贖》裡的黑人獄友瑞德做不到以上兩點,製作方會被告種族歧視。做到「政治正確」,就會有獎勵,會被各種獎項青睞。
  • 美國警察為黑人洗腳、加拿大總理下跪:西方「政治正確」,有多虛偽
    美國高喊「政治正確」這麼多年,為什麼沒有實質改變?政治正確在美國,你可以罵官員,可以罵川普,就是不能罵黑人。這就是美國的政治正確。政治正確(英語:political correctness),指的是態度公正,就是要避免冒犯或不利於任何群體的語言、策略、措施。
  • 政治正確正在「毀掉」好萊塢?
    《辛普森一家》 可以預見的是,經此一役,種族問題將會在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影視業裡變得更加敏感,不僅僅一些不夠政治正確的表達會成為禁忌,為了追求 這種局面下,人們不免心生擔憂:長此以往,「政治正確」是否會成為好萊塢發展的桎梏? 若從產業和商業的角度來看,這種擔憂顯然是多餘的。在此前的文章中毒眸(ID:youhaoxifilm)就曾提過(迪士尼讓黑人演《小美人魚》,只是為了政治正確嗎?),雖然這些年好萊塢(尤其是迪士尼)在顛覆性選角問題上屢受爭議,但是票房成績上卻是一路高歌。
  • 政治正確?我看不太正確
    在現在輿論趨勢下,種族平等,是一個鮮明,不可動搖的政治正確。這高壓線,誰碰誰死。▼大家應該知道,蘋果(Apple)算是一個政治最正確的公司了。但凡是宣傳片,基本不會選用漂亮的白人演員,而是選用黑人作為主角,並且顏值一定不能過高,以防被扣上顏值歧視的帽子。蘋果公司出品的emoji(表情)的每個表情都要做五種膚色,簡直是政治正確到不能再正確了。但即使如此,蘋果公司還是被指責歧視黑人。
  • 種族矛盾下的好萊塢「黑人電影人」
    六七十年代,李小龍帶領功夫電影成功走進好萊塢,讓海外觀眾對積極正面的華人形象,以及中國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和認知,他也因此成為無數美國青少年心中的偶像。再到近來《功夫熊貓》《花木蘭》等作品的出現,好萊塢對中國文化的描繪和刻畫也愈加客觀。
  • 美國迪士尼電影公主都用黑人,真的是種族歧視嗎?
    連紐約市長的女兒都因為參加抗議集會被抓,國內的一些公知還為美國洗地稱,美國迪士尼真人大電影《美人魚》都力排眾議選了黑人演員,怎麼就種族歧視了?但恰恰是因為迪士尼選了黑人演員,才暴露出美國社會長期以來的種族歧視問題,2019年迪士尼宣布真人電影《美人魚》女主角由黑人演員荷莉貝利出演,這一選角遭到網友的瘋狂吐槽,因為在原著中,美人魚公主分明是白皮膚藍眼睛!
  • 「政治正確」是個啥,何以誕生「因言獲罪」的美國
    有黑人編劇說,這部電影將南方邦聯進行了浪漫化處理。對這場分裂主義運動進行了貌似美好高貴的修飾,但事實上這只是為了維護奴隸制的一場血腥暴動。湯姆克頓是維護國家利益的強硬派,鷹派中的鷹派,紐約時報是自由主義大本營,支持公開和自由辯論的新聞理想,願意發表有爭議的觀點,願意提供反面角度,但是這兩個狠角色組成在一起上陣還是扛不住。政治正確是有等級的,別的政治正確在多元文化面前都不堪一擊。為了多元化,美國人可以否認家庭可以損毀國旗和雕像,破壞國家的象徵歷史制度,可以合法殺傷不同意見。
  • 一件小事,看美國「政治正確」的自我衝突
    「政治正確」大行其道的美國,「女性平權」是「完美無瑕」的「政治正確」,而偉人這句名言本身也毫無瑕疵。要知道,當年希拉蕊和川普競爭總統寶座的時候,希拉蕊可是利用自己的「女性」標籤拉了不少選票。沒想到,這樣一句「政治非常正確」的話,因為是中國偉人說的,一下子就變得「政治不正確」。
  • 「白人至上」or「黑人政治正確」,美利堅無法調和的矛盾
    而託馬斯·傑斐遜在自己所寫的《維吉尼亞筆記》中就認為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區分就限制黑人融入國家。而且在傑斐遜的認知裡,反對奴隸制的重要措施是將他們遷徙出去。從這個角度來看,就制憲代表和開國元勳那一代人來說,他們的思想依然難脫種族歧視的窠臼。
  • 黑人運動起風波,政治正確衝擊歐美遊戲業?果玩遊戲代理關注
    因美國黑人弗洛伊德被暴力執法致死所引發的「Black Lives Matter」運動正愈演愈烈,隨著BLM運動的持續發酵,反種族主義的浪潮開始從街頭抗議延伸至更多的領域。在電影領域,那部曾被美國電影協會(MPAA)列為20世紀最偉大的電影之一的《亂世佳人》,就因包含奴隸制等相關內容,導致影片被HBO Max臨時下架。
  • 黑人問題真的無解嗎?
    從電影我們可以了解到,僅僅在60年前,美國社會還到處是明面上的種族歧視,比如白人與有色人種的餐廳、旅館、廁所甚至飲水器都是分開的,即便你是籃球巨星和鋼琴王子,你也不能在白人的高級餐廳用餐,你也只能用室外的簡陋廁所。現在這些明面上的歧視都已經消失了,但是暗地裡的歧視並沒有那麼容易消除。
  • 黑人電影始於《一個國家的誕生》?
    所以「種族電影」就成為構建黑人獨立電影工業的關鍵,或者至少也豐富了種族間的合作。奧斯卡·德弗羅·米考斯(Oscar Micheaux)曾論述到,攝製與表現黑人的影片是少有的情況。出於經濟利益,由黑人們擔任主角的影片,常常它的製片人與編劇都是白人。我認為,這是一個黑人電影野蠻生長的年代,常常伴隨著政治意識,小型獨立製片廠不斷增多。
  • 政治正確的《綠皮書》掩蓋了現實的殘酷真相
    這些現象背後的本質是美國社會中黑人在教育、經濟、工作、醫療、法律等資源分配的不平等待遇,困擾了美國幾百年的種族不平等問題在今年全面爆發,越演越烈。縱觀美國歷史, 南北戰爭後廢除了奴隸制度,1964年立法通過了平權法案, 全面取消了種族分離。此後,為黑人發聲,倡導種族和解的電影屢見不鮮。
  • 白人警察、黑人暴徒,《綠皮書》終究只不過是電影
    最近這些年,全世界流行政治正確主義,好多人已經有些煩了,開始討厭這種說法,開始討厭好萊塢的電影中總有黑人擔任主角。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如果沒有這些年所謂的政治正確主義,或許歐美國家早就暴發了更大的種族衝突了。美國黑人死亡引發了大規模示威活動,讓國內好多觀眾,想起了去年的奧斯卡最佳電影——《綠皮書》。微博上有人把《綠皮書》的一張海報做了小小的改動,這一改簡直就是絕了,絕對的神來之筆。原海報是這樣的。
  • 沒有政治正確,遊戲世界會更好嗎?
    政治正確招惹玩家不是一天兩天了,引發了很多非議。哪怕《生化危機5》的故事發生在非洲,很多人也見不得白人主角對清一色的黑人殭屍開槍掃射,逼得卡普空不得不空降一批白人殭屍過去。要知道在政治正確喊的還沒那麼響的時代,哪怕特別變態的遊戲也可以堂而皇之的登錄主流主機,比如雅達利上有一款引起軒然大波的《卡斯特的復仇》,它的主要內容就是讓玩家穿過箭雨,去強姦綁在柱子上的印第安大胸妹,還有一款賽車遊戲,其中一個得分手段竟然是撞死無辜的行人。
  • 「政治正確」正在掐死美國
    事實上,在過去歷史上幾次較大的民權運動中,不約而同地都出現了「政治正確」論調下的大追討。政治正確,即持公正的態度,不能對任何一個群體有冒犯。更具體地說,這是保護在移民社會裡少數族裔,女性,跨性別者等相對弱勢群體。首先體現政治正確的,就是語言。禁止用帶有歧視性的語言,正是1960年代的黑人民權運動後逐漸興起的。
  • 如果美國黑人所追求是黑人優先,那麼能得到其他族裔認同嗎
    6月10日曾獲得十項奧斯卡大獎的經典電影《亂世佳人》因被指責涉嫌種族歧視而遭下架。《亂世佳人》是由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創作長篇小說《飄》所改編的作品。無論是小說《飄》或是電影《亂世佳人》都堪稱經典。這部作品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講述了主人公斯嘉麗與白瑞德之間一段跌宕起伏的愛情故事。
  • 闡釋貝多芬的一百個政治角度:從「貝多芬是不是黑人」談起|紀念...
    記者 | 潘文捷編輯 | 黃月1「貝多芬是不是黑人?」今年6月,在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之際,這一話題在推特上成了熱點。根據美國《新聞周刊》的梳理,貝多芬是黑人的說法來源於美國一份學生報紙2015年的一篇文章。
  • 闡釋貝多芬的一百個政治角度:從「貝多芬是不是黑人」談起 | 紀念...
    根據美國《新聞周刊》的梳理,貝多芬是黑人的說法來源於美國一份學生報紙2015年的一篇文章。文章稱,貝多芬的長相和黑人很相似,他的母親還可能有摩爾人血統,我們之所以認為貝多芬是白人,是因為後世的歐洲人出於殖民主義心態改寫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