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各國還在為新冠肺炎的肆虐沒來得及喘口氣的時候,美國就爆發了新的種族衝突。5月25日一名非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因涉嫌使用20美元假幣,在警察執法過程中被鎖喉致死。隨後美國各地爆發了愈演愈烈的反抗示威運動。
其實,早在弗洛伊德被殺之前,還有兩起緊鄰的黑人遇害事件,分別是2月23日黑人男子Ahmaud Arbery在社區街頭被白人槍殺,3月13日,急診室工作人員布琳娜·泰勒(Breonna Taylor)因一名便衣警察緝捕毒販而在家中被射殺。兩起事件發生後,並未如弗洛伊德之死產生如此大範圍的遊行示威,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弗洛伊德被執法致死的視頻在社交媒體的廣泛傳播,由此引發了巨大的社會輿論關注。
特雷弗·諾亞(Trevor Noah,也就是崔娃)在脫口秀評論這一事件時用到了"多米諾效應"一詞,非常準確地指出了美國種族運動的發展態勢。那麼,美國緣何爆發了如此劇烈的種族運動,這一系列運動背後的原因又是源自何時?
一、建國之初:存在已久的種族歧視
美國的種族矛盾最早可以追溯到建國之前,如果大家記憶不錯的話,高中歷史在描述15世紀的世界歷史時經常會講到一個詞,叫做地理大發現。地理大發現之後,歐洲早期殖民者在這一地區建立了廣泛的殖民統治,通過種植園和開採金銀礦,從美洲各地掠奪了大量的生產原料。美國建國之前的種族矛盾其實就是殖民活動的遺留。
三角貿易在美國決定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建立獨立自主的新國家的時候,美國大陸其實就已經存在了很久的種植園經濟。我們後來所熟知的美國南北戰爭中南北各州的分界線在這一時期已經有了雛形。
不過最早的南北分立並不是專門用來區分殖民與非殖民的,當時為的是解決賓夕法尼亞和馬裡蘭的邊界糾紛,由英國測量員梅森和狄克遜進行測量,以西經39°43′26.3″的地方劃定其分界線。在獨立戰爭時期,這一條線以北各州逐步釋放奴隸,以南各州堅持奴隸制。尤其是獨立戰爭後,為了遏制奴隸制在新建各州的蔓延,這一條線延伸到俄亥俄河,由此南北涇渭分明,各行其是。
美國第三任總統——託馬斯·傑斐遜美國開國元勳對於奴隸制的遷就在《獨立宣言》中就有所體現,在傑斐遜等人起草的《獨立宣言》的初稿中,原有一段聲討奴隸貿易的文字。但是由於南方各州代表的反對,這一段聲明被取消了。
後來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時,重要的領導人物,諸如我們所熟悉的華盛頓、傑斐遜和富蘭克林等人也意識到了奴隸制的存在與《獨立宣言》的平等原則格格不入,但是當時聯邦政府尚未集中權力,新的憲法亟需各州批准,為了爭取各州的同意,建立集中的聯邦政府,維護國家權力,解決戰爭遺留的債務、外貿等問題,制憲會議有意將這一問題遺留了下來。
1787制憲會議但是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關於奴隸制可以有很多種觀點,但廢除奴隸制和反對奴隸制是不一樣的。制憲會議的很多代表可能不認同奴隸制,但還夠不到廢除的程度。富蘭克林就認為嚴厲的奴隸法典對於懲治有心懷不軌的陰謀者是至關重要的,並且反對更多的黑人進入美國。
而託馬斯·傑斐遜在自己所寫的《維吉尼亞筆記》中就認為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區分就限制黑人融入國家。而且在傑斐遜的認知裡,反對奴隸制的重要措施是將他們遷徙出去。從這個角度來看,就制憲代表和開國元勳那一代人來說,他們的思想依然難脫種族歧視的窠臼。
二、南北戰爭:林肯的矛盾路線
在世界歷史上,像美國這樣,在同一國家不同地區同時並存奴隸制種植經濟和工廠工業生產的現象並不少見。像美國內戰前後的俄國、拉丁美洲等國在廢除農奴制和奴隸制上面就比較溫和。為什麼從建國之前就已經存在的奴隸制問題後來成為了美國南北戰爭激化的導火索呢?簡單來說,可以劃分為三個原因。
第一是政治代表權的問題。在美國國家權力架構中,國會、總統和法院分別行使立法、行政和司法權。其中最高法院的法官和美國總統人選相對比較穩定,各州能夠施以的影響微乎其微。
美國眾議院而國會參眾兩院則是各州重要的政治資源爭奪戰場,其中眾議院代表按照人數多少分配,參議院代表每個州兩名代表。所以自從梅森——狄克遜線劃定南北之後,整體上新建立各州的代表立場問題就成了南北雙方激烈爭奪的焦點。
獨立戰爭之後30多年間,美國新吸納的各州基本上維持了南北平衡。直到1819年密蘇裡州申請加入聯邦,這一問題才被拿出進行了激烈的討論。
按照原有分界線,密蘇裡應該為北方自由州,但是南方已經捷足先登,對這一地區建立了比較穩固的統治。為此,國會南北各州代表進行了激烈的唇槍舌戰,最終,密蘇裡作為蓄奴州,北部緬因州劃為自由州。之後這一問題再度被擱淺。
美國西進運動19世紀40年代後期,美國西進運動正值高潮,墨西哥大片領土被納入美國國境,南北雙方關於代表權的問題又一次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尤其是1848年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後,爭論愈發激烈。最終各方再度達成妥協,加利福尼亞作為自由州加入,新併入的墨西哥土地劃分為墨西哥和猶他兩個州,並制定了嚴格的緝捕逃奴法。
湯姆叔叔的小屋雖然代表權的問題因為妥協方案暫時得以平息,但南北雙方的對立和仇視卻因為時間的推移而愈發不可彌合。在這一時期就誕生了美國歷史上著名的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對蓄奴主義進行猛烈抨擊。
第二是經濟實力問題。按照現在通行的經濟學觀點,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美國農業產出的效率要明顯低於工業,所以就南北雙方經濟實力的發展前景來看,南方種植經濟在之後肯定要弱於北方。
為了維持南方的經濟優勢,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繼續在新建立的領土上推行奴隸制種植經濟,尤其是棉花生產。這就使得代表權之爭無法避免。
而同時,北方工業發展的巨大勢頭也很快在雙方經濟對比中凸顯出來。在強大經濟實力的支持下,北方對於奴隸制存廢問題要求更多話語權,進一步激化了南北雙方的矛盾。
第三是一直發展著的廢奴運動。奴隸制自誕生以來,就一直伴隨著廢除的聲音。尤其是建國後,北方積極推行奴隸制廢除,使得這一運動的發展獲得良好的背景支持。
廢奴運動的主要推動者之一便是教友派(又叫貴格會),在教友派的推動下,廢奴運動呈現從東北向中西部蔓延的趨勢,到1840年為止,美國全國約有2000個反奴隸制協會,會員人數達到20萬名。在這一時期,美國傳統的聯邦黨和民主共和黨兩黨對立格局被打破,雙方各自重組,共和黨誕生,並在1856年大選中取得重大突破。
共和黨第一位總統——林肯1860年11月,共和黨籍主張廢奴的林肯就任美國第16任總統。南方各州藉此發難,紛紛要求退出聯邦。至此,南北分裂的戰爭序幕正式緩緩拉開。
戰爭爆發後,林肯政府和南方政府的政治立場各異,南方各州宣布他們的戰爭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州權和奴隸制這種獨特的制度,而林肯宣稱聯邦政府的目標是維護憲法和聯邦的統一。
但是,憲法本身對奴隸制是默許的,而維護憲法就意味著維護現有的奴隸制。所以林肯政府最初對奴隸制模稜兩可的態度並未能爭取南方奴隸們的廣泛支持,在戰場的局勢也並不如人意。
美國南北戰爭但是聯邦政府內部意見也並不完全統一,林肯堅持溫和的護憲主張,但是國會存在的共和黨激進派卻來勢兇猛,要求對南方奴隸制進行斬草除根式的變革,並積極推行了沒收逆產法案、解放宣言、武裝黑人等一系列激進措施。
國會激進的主張使得林肯放棄了原有的溫和路線。1863年1月1日聯邦政府正式頒布了《解放宣言》,從法律角度承認南方各州的奴隸將獲得永遠的自由。自此,聯邦軍隊所到之處,奴隸紛紛主動來歸,反戈作戰,南方軍隊在戰場的表現開始步步退縮,最終被迫投降。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然而,戰爭勝利後的美國應該如何對待奴隸制,林肯並未給出明確的答案,而且不幸的是,戰爭結束不久,林肯就遇刺了。繁重龐大的南方重建任務就只能留給了後來者。
三、重建時期:由激進走向妥協
美國內戰結束後,南方蓄奴各州政權與奴隸制都被摧毀,按照常理來說,這正是推行廣泛、徹底、深刻的奴隸解放運動的好時機。然而,政治都是妥協的產物。從1865年到1877年的重建時期,卻是以激進的方式開頭,妥協的方式結尾。
戰爭結束後,聯邦政府取得了軍事方面的完全勝利。如何處理南方各州和已經存在的數量眾多的奴隸呢?
林肯和其後繼任的總統詹森都主張溫和的重建。其中林肯在被刺之前,就曾提出原有各州一律既往不咎,只要各州10%的選民進行憲法宣誓,便可以重新組建州政府,派出代表參與國會。但是這一方案顯然沒有從根本上觸動各州的奴隸制政治經濟基礎。
林肯遇刺後,繼任的安德魯詹森總統繼續推行林肯路線,南方各州紛紛頒布《黑人法典》,恢復已經被否定的奴隸制,一些蓄奴和種族歧視團體也紛紛建立,3K黨就是在詹森任期內成立。不過國會已有的共和黨激進派卻並不買帳,還在1868年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彈劾總統運動,最終總統以一票之差倖免,而此後總統也未能再真正領導重建工作。
3K黨奉行「白人至上」原則共和黨激進派在1866年大選後掌握了國會權力,尤其是彈劾總統案之後,更是直接主導了重建工作。激進派認為,南方叛亂各州已經主動對聯邦作戰,應被視為被徵服領地,其次南方重建必須以奴隸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利為前提,各州重建州政府必須要半數以上選民舉行憲法宣誓。
為了徹底剷除奴隸制,激進派推動修憲,提出了第13條和14條憲法修正案,從根本上否定了奴隸制,並且要求合眾國內公民的自由平等權利任何各州都無法剝奪。為了有效推行這些措施,國會直接對南部各州實行軍事管制,對已經重建的各州不予承認,將南部劃分為五個軍區,直接派兵管理。
1869年2月,國會又提出第15條憲法修正案,正式賦予黑人奴隸以選舉和被選舉權。南部各州在軍方監督下,選舉了新的州議會,批准了新的憲法修正案,奴隸制的廢除在各州有序進行。
然而,南部各州蓄奴主義者卻並不死心,3K黨等老牌組織到處煽動叛亂,威脅社會穩定。加之,民主黨人重新恢復在南部各州勢力,1873年經濟蕭條帶來的社會動蕩、原有激進派國會領袖的辭世,都使得妥協之風捲土重來。1877年聯邦政府從南部撤軍,重建正式以妥協的方式結束。
四、二戰時期:人口大遷徙後的反奴高潮
重建時期對於奴隸制的廢除並未能徹底推行,相反在重建之後,南方白人至上主義大行其道。在工業時代興盛之際,南方各州維持的奴隸制度已經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而相比之下,北方工業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得勞動力需求急速擴大。
一戰期間,美國限制移民入境,國內勞動力缺口凸顯。南部奴隸紛紛北上遷徙,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黑人大遷徙,人數達150萬之多。大批黑奴湧入底特律等重工業城市,為當地帶來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進一步刺激了美國在一戰前後的經濟繁榮。但是,這一遷徙因1929年經濟危機大爆發而終止。
1929年經濟危機二戰前後,美國在羅斯福新政下擺脫蕭條,走向繁榮,戰爭期間,大量的國防軍事訂單極大地刺激了美國重化工業的發展。黑人奴隸在這一時期又開始了大規模的遷徙,不過新到達的地區對僱傭黑奴存在嚴重的歧視。
1940—1945年間,有60多萬黑人加入這一遷徙隊伍。當然,軍事訂單也促進了南部各州工業化進程,但是南部的工業化吸引的是大量的白人佃農,就業崗位的減少,使得奴隸的遷徙更加浩大。
戰後初期至40年代末,遷徙的黑人有60萬左右;50年代超過150萬,60年代仍有100多萬。在第二次遷徙高潮中,大量的年輕的受過良好教育的黑人男性加入進來。
大量人口的遷入改變了原有的城市種族格局,極大地衝擊了當地的人群分布。不少地區不僅沒能因黑人遷移而變得更加開放包容,反而隔離性政策更加嚴峻。
馬丁路德金這一時期,誕生了美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權主義運動家馬丁路德金。1955年12月,當羅莎帕克斯因在公交車上拒絕配合司機、為白人起立讓座而被捕受審後,聲勢浩大的罷乘運動席捲全國,最終最高法院判決公交車種族隔離政策違憲,馬丁路德金在此次運動中初露頭角。
1963年春,馬丁在伯明罕市禁止黑人的地方舉行了示威靜坐。同年8月,與其他民權領導者,一道組織了"進軍華盛頓"大遊行,並在林肯紀念館前發表了著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想》。最終促成了1964年《民權法》和1965年《投票權法》的通過。為黑人爭取到了更多的權利。
然而,馬丁並不滿足於已取得的這些成就,他希望將運動繼續下去。1966年,馬丁將非暴力運動推廣到北方,在芝加哥發起了公平住房運動。
持續不斷的社會運動使得原有的支持馬丁的白人溫和派轉向反對立場,白人至上主義者反而變本加厲地進行種族歧視活動。3K黨、納粹黨、全國州權黨等社團開始大量的暗殺和恐怖活動。
詹森政府也開始轉向保守,對於馬丁所領導的越來越多的要求感到不滿。芝加哥市長1966年8月發布禁令,限制馬丁抗議活動舉行的時間及方式,9月,住房法案在參議院流產。
美國最有權勢的人——埃德加·胡佛聯邦調查局局長埃德加·胡佛(FBI創立者)對馬丁更是厭惡至極,大力搜集馬丁通共證據,一無所獲後,轉而攻擊馬丁的私人生活,甚至私下郵寄恐嚇書信給馬丁。1968年4月,馬丁被殺。
馬丁死後,FBI和其他政府機構加緊對黑人運動的破壞,大量黑人運動領導人被殺害。其中,深受眾望的黑豹黨的副主席弗雷德·漢普頓也於1969年被殺。1983年裡根總統創立"馬丁路德金日",馬丁被塑造為一個非暴力合作的重要歷史人物。
五、激化仇恨:無法逾越的階級鴻溝
馬丁路德金去世多年,然而美國的種族歧視並未發生根本的改變,反而在社會經濟和司法等領域飽受歧視性對待。
據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統計,2016年,一個普通白人家庭的淨資產幾乎是黑人家庭的10倍。另有數據顯示,60%的白人家庭持有股票,只有30%的非裔美國人家庭持有股票。
司法方面,1994年國會通過了《暴力犯罪控制與執法條例》來對待日益增高的犯罪率,其基本精神就是加大對再犯的處罰。在檢察官與嫌疑人進行審訊調查時,往往會進行交易,為了避免被起訴多重罪名,常常會出現黑人被迫認罪的情況。佔美國總人口12%的黑人卻在監獄人口中佔比33%。
有的統計得出的數據更高,美國布拉姆X肯迪在《天生的標籤:美國種族主義思想的歷史》指出,2010年至2012年,黑人年輕男性被警察殺死的可能性是白人年輕男性的21倍,黑人入獄的可能性是白人的5倍。
新冠肺炎以來,隔離等防疫措施更是使得原本就儲蓄不多甚至沒有儲蓄的黑人生活更加困難。據有觀察家報導,新冠肺炎後,大量的小餐館、小生產廠倒閉,使得原本就業困難的黑人生活更加拮据。
而聯邦政府發行的救濟補貼,一來人數較多,系統在線申報因網站不穩定、訪問量大等原因申報困難,二來申請被駁回,再度提交後等待時間較長,一些黑人家庭可能早已用完積蓄,無法解決溫飽。所以會看到疫情期間大量黑人從事清潔、快遞等服務。
目前,弗洛伊德之死在美國有愈演愈烈之勢,而總統川普出於自身政治利益考慮未能對於運動中的黑人示威者以真正的優待,同時運動中夾雜的一些暴力不法分子和打砸搶行為加劇了社會矛盾衝突,使得接下來一段時間內美國國內的社會局勢控制更加困難。
但是不可忽視的是,美國長期以來存在的種族歧視並不會因為一次運動而得到徹底解決,尤其是,在新經濟和信息技術革命的大背景下,以自由為立國前提的美國貧富差距隨著經濟形態的改變會更加懸殊。階級矛盾與種族矛盾相互交錯,對於人人之間的平等構成了嚴重挑戰。
問題的解決之道一方面在於對話與溝通,另一方面在於國家對社會財富進行有效的再分配,緩解貧富差距,改善社會消費能力;同時對於少數族裔和黑人合法權利進行保護。而不是簡單地以政治家政治利益為目標,惡意操縱輿情,煽動社會動亂抑或採取完全對立的態度。美國兩黨應該以國家為重,以美國人民的利益為重,才能走出困境,為問題的解決謀求可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