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至上」or「黑人政治正確」,美利堅無法調和的矛盾

2020-12-23 江左夢華錄

在全球各國還在為新冠肺炎的肆虐沒來得及喘口氣的時候,美國就爆發了新的種族衝突。5月25日一名非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因涉嫌使用20美元假幣,在警察執法過程中被鎖喉致死。隨後美國各地爆發了愈演愈烈的反抗示威運動。

其實,早在弗洛伊德被殺之前,還有兩起緊鄰的黑人遇害事件,分別是2月23日黑人男子Ahmaud Arbery在社區街頭被白人槍殺,3月13日,急診室工作人員布琳娜·泰勒(Breonna Taylor)因一名便衣警察緝捕毒販而在家中被射殺。兩起事件發生後,並未如弗洛伊德之死產生如此大範圍的遊行示威,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弗洛伊德被執法致死的視頻在社交媒體的廣泛傳播,由此引發了巨大的社會輿論關注。

特雷弗·諾亞(Trevor Noah,也就是崔娃)在脫口秀評論這一事件時用到了"多米諾效應"一詞,非常準確地指出了美國種族運動的發展態勢。那麼,美國緣何爆發了如此劇烈的種族運動,這一系列運動背後的原因又是源自何時?

一、建國之初:存在已久的種族歧視

美國的種族矛盾最早可以追溯到建國之前,如果大家記憶不錯的話,高中歷史在描述15世紀的世界歷史時經常會講到一個詞,叫做地理大發現。地理大發現之後,歐洲早期殖民者在這一地區建立了廣泛的殖民統治,通過種植園和開採金銀礦,從美洲各地掠奪了大量的生產原料。美國建國之前的種族矛盾其實就是殖民活動的遺留。

三角貿易在美國決定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建立獨立自主的新國家的時候,美國大陸其實就已經存在了很久的種植園經濟。我們後來所熟知的美國南北戰爭中南北各州的分界線在這一時期已經有了雛形。

不過最早的南北分立並不是專門用來區分殖民與非殖民的,當時為的是解決賓夕法尼亞和馬裡蘭的邊界糾紛,由英國測量員梅森和狄克遜進行測量,以西經39°43′26.3″的地方劃定其分界線。在獨立戰爭時期,這一條線以北各州逐步釋放奴隸,以南各州堅持奴隸制。尤其是獨立戰爭後,為了遏制奴隸制在新建各州的蔓延,這一條線延伸到俄亥俄河,由此南北涇渭分明,各行其是。

美國第三任總統——託馬斯·傑斐遜美國開國元勳對於奴隸制的遷就在《獨立宣言》中就有所體現,在傑斐遜等人起草的《獨立宣言》的初稿中,原有一段聲討奴隸貿易的文字。但是由於南方各州代表的反對,這一段聲明被取消了

後來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時,重要的領導人物,諸如我們所熟悉的華盛頓、傑斐遜和富蘭克林等人也意識到了奴隸制的存在與《獨立宣言》的平等原則格格不入,但是當時聯邦政府尚未集中權力,新的憲法亟需各州批准,為了爭取各州的同意,建立集中的聯邦政府,維護國家權力,解決戰爭遺留的債務、外貿等問題,制憲會議有意將這一問題遺留了下來

1787制憲會議但是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關於奴隸制可以有很多種觀點,但廢除奴隸制和反對奴隸制是不一樣的。制憲會議的很多代表可能不認同奴隸制,但還夠不到廢除的程度。富蘭克林就認為嚴厲的奴隸法典對於懲治有心懷不軌的陰謀者是至關重要的,並且反對更多的黑人進入美國。

而託馬斯·傑斐遜在自己所寫的《維吉尼亞筆記》中就認為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區分就限制黑人融入國家。而且在傑斐遜的認知裡,反對奴隸制的重要措施是將他們遷徙出去。從這個角度來看,就制憲代表和開國元勳那一代人來說,他們的思想依然難脫種族歧視的窠臼。

二、南北戰爭:林肯的矛盾路線

在世界歷史上,像美國這樣,在同一國家不同地區同時並存奴隸制種植經濟和工廠工業生產的現象並不少見。像美國內戰前後的俄國、拉丁美洲等國在廢除農奴制和奴隸制上面就比較溫和。為什麼從建國之前就已經存在的奴隸制問題後來成為了美國南北戰爭激化的導火索呢?簡單來說,可以劃分為三個原因。

第一是政治代表權的問題。在美國國家權力架構中,國會、總統和法院分別行使立法、行政和司法權。其中最高法院的法官和美國總統人選相對比較穩定,各州能夠施以的影響微乎其微。

美國眾議院而國會參眾兩院則是各州重要的政治資源爭奪戰場,其中眾議院代表按照人數多少分配,參議院代表每個州兩名代表。所以自從梅森——狄克遜線劃定南北之後,整體上新建立各州的代表立場問題就成了南北雙方激烈爭奪的焦點。

獨立戰爭之後30多年間,美國新吸納的各州基本上維持了南北平衡。直到1819年密蘇裡州申請加入聯邦,這一問題才被拿出進行了激烈的討論。

按照原有分界線,密蘇裡應該為北方自由州,但是南方已經捷足先登,對這一地區建立了比較穩固的統治。為此,國會南北各州代表進行了激烈的唇槍舌戰,最終,密蘇裡作為蓄奴州,北部緬因州劃為自由州。之後這一問題再度被擱淺。

美國西進運動19世紀40年代後期,美國西進運動正值高潮,墨西哥大片領土被納入美國國境,南北雙方關於代表權的問題又一次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尤其是1848年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後,爭論愈發激烈。最終各方再度達成妥協,加利福尼亞作為自由州加入,新併入的墨西哥土地劃分為墨西哥和猶他兩個州,並制定了嚴格的緝捕逃奴法。

湯姆叔叔的小屋雖然代表權的問題因為妥協方案暫時得以平息,但南北雙方的對立和仇視卻因為時間的推移而愈發不可彌合。在這一時期就誕生了美國歷史上著名的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對蓄奴主義進行猛烈抨擊

第二是經濟實力問題。按照現在通行的經濟學觀點,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美國農業產出的效率要明顯低於工業,所以就南北雙方經濟實力的發展前景來看,南方種植經濟在之後肯定要弱於北方。

為了維持南方的經濟優勢,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繼續在新建立的領土上推行奴隸制種植經濟,尤其是棉花生產。這就使得代表權之爭無法避免。

而同時,北方工業發展的巨大勢頭也很快在雙方經濟對比中凸顯出來。在強大經濟實力的支持下,北方對於奴隸制存廢問題要求更多話語權,進一步激化了南北雙方的矛盾。

第三是一直發展著的廢奴運動。奴隸制自誕生以來,就一直伴隨著廢除的聲音。尤其是建國後,北方積極推行奴隸制廢除,使得這一運動的發展獲得良好的背景支持。

廢奴運動的主要推動者之一便是教友派(又叫貴格會),在教友派的推動下,廢奴運動呈現從東北向中西部蔓延的趨勢,到1840年為止,美國全國約有2000個反奴隸制協會,會員人數達到20萬名。在這一時期,美國傳統的聯邦黨和民主共和黨兩黨對立格局被打破,雙方各自重組,共和黨誕生,並在1856年大選中取得重大突破。

共和黨第一位總統——林肯1860年11月,共和黨籍主張廢奴的林肯就任美國第16任總統。南方各州藉此發難,紛紛要求退出聯邦。至此,南北分裂的戰爭序幕正式緩緩拉開。

戰爭爆發後,林肯政府和南方政府的政治立場各異,南方各州宣布他們的戰爭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州權和奴隸制這種獨特的制度,而林肯宣稱聯邦政府的目標是維護憲法和聯邦的統一。

但是,憲法本身對奴隸制是默許的,而維護憲法就意味著維護現有的奴隸制。所以林肯政府最初對奴隸制模稜兩可的態度並未能爭取南方奴隸們的廣泛支持,在戰場的局勢也並不如人意。

美國南北戰爭但是聯邦政府內部意見也並不完全統一,林肯堅持溫和的護憲主張,但是國會存在的共和黨激進派卻來勢兇猛,要求對南方奴隸制進行斬草除根式的變革,並積極推行了沒收逆產法案、解放宣言、武裝黑人等一系列激進措施。

國會激進的主張使得林肯放棄了原有的溫和路線。1863年1月1日聯邦政府正式頒布了《解放宣言》,從法律角度承認南方各州的奴隸將獲得永遠的自由。自此,聯邦軍隊所到之處,奴隸紛紛主動來歸,反戈作戰,南方軍隊在戰場的表現開始步步退縮,最終被迫投降。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然而,戰爭勝利後的美國應該如何對待奴隸制,林肯並未給出明確的答案,而且不幸的是,戰爭結束不久,林肯就遇刺了。繁重龐大的南方重建任務就只能留給了後來者

三、重建時期:由激進走向妥協

美國內戰結束後,南方蓄奴各州政權與奴隸制都被摧毀,按照常理來說,這正是推行廣泛、徹底、深刻的奴隸解放運動的好時機。然而,政治都是妥協的產物。從1865年到1877年的重建時期,卻是以激進的方式開頭,妥協的方式結尾。

戰爭結束後,聯邦政府取得了軍事方面的完全勝利。如何處理南方各州和已經存在的數量眾多的奴隸呢?

林肯和其後繼任的總統詹森都主張溫和的重建。其中林肯在被刺之前,就曾提出原有各州一律既往不咎,只要各州10%的選民進行憲法宣誓,便可以重新組建州政府,派出代表參與國會。但是這一方案顯然沒有從根本上觸動各州的奴隸制政治經濟基礎

林肯遇刺後,繼任的安德魯詹森總統繼續推行林肯路線,南方各州紛紛頒布《黑人法典》,恢復已經被否定的奴隸制,一些蓄奴和種族歧視團體也紛紛建立,3K黨就是在詹森任期內成立。不過國會已有的共和黨激進派卻並不買帳,還在1868年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彈劾總統運動,最終總統以一票之差倖免,而此後總統也未能再真正領導重建工作。

3K黨奉行「白人至上」原則共和黨激進派在1866年大選後掌握了國會權力,尤其是彈劾總統案之後,更是直接主導了重建工作。激進派認為,南方叛亂各州已經主動對聯邦作戰,應被視為被徵服領地,其次南方重建必須以奴隸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利為前提,各州重建州政府必須要半數以上選民舉行憲法宣誓。

為了徹底剷除奴隸制,激進派推動修憲,提出了第13條和14條憲法修正案,從根本上否定了奴隸制,並且要求合眾國內公民的自由平等權利任何各州都無法剝奪。為了有效推行這些措施,國會直接對南部各州實行軍事管制,對已經重建的各州不予承認,將南部劃分為五個軍區,直接派兵管理。

1869年2月,國會又提出第15條憲法修正案,正式賦予黑人奴隸以選舉和被選舉權。南部各州在軍方監督下,選舉了新的州議會,批准了新的憲法修正案,奴隸制的廢除在各州有序進行。

然而,南部各州蓄奴主義者卻並不死心,3K黨等老牌組織到處煽動叛亂,威脅社會穩定。加之,民主黨人重新恢復在南部各州勢力,1873年經濟蕭條帶來的社會動蕩、原有激進派國會領袖的辭世,都使得妥協之風捲土重來。1877年聯邦政府從南部撤軍,重建正式以妥協的方式結束。

四、二戰時期:人口大遷徙後的反奴高潮

重建時期對於奴隸制的廢除並未能徹底推行,相反在重建之後,南方白人至上主義大行其道。在工業時代興盛之際,南方各州維持的奴隸制度已經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而相比之下,北方工業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得勞動力需求急速擴大。

一戰期間,美國限制移民入境,國內勞動力缺口凸顯。南部奴隸紛紛北上遷徙,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黑人大遷徙,人數達150萬之多。大批黑奴湧入底特律等重工業城市,為當地帶來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進一步刺激了美國在一戰前後的經濟繁榮。但是,這一遷徙因1929年經濟危機大爆發而終止。

1929年經濟危機二戰前後,美國在羅斯福新政下擺脫蕭條,走向繁榮,戰爭期間,大量的國防軍事訂單極大地刺激了美國重化工業的發展。黑人奴隸在這一時期又開始了大規模的遷徙,不過新到達的地區對僱傭黑奴存在嚴重的歧視。

1940—1945年間,有60多萬黑人加入這一遷徙隊伍。當然,軍事訂單也促進了南部各州工業化進程,但是南部的工業化吸引的是大量的白人佃農,就業崗位的減少,使得奴隸的遷徙更加浩大。

戰後初期至40年代末,遷徙的黑人有60萬左右;50年代超過150萬,60年代仍有100多萬。在第二次遷徙高潮中,大量的年輕的受過良好教育的黑人男性加入進來

大量人口的遷入改變了原有的城市種族格局,極大地衝擊了當地的人群分布。不少地區不僅沒能因黑人遷移而變得更加開放包容,反而隔離性政策更加嚴峻。

馬丁路德金這一時期,誕生了美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權主義運動家馬丁路德金。1955年12月,當羅莎帕克斯因在公交車上拒絕配合司機、為白人起立讓座而被捕受審後,聲勢浩大的罷乘運動席捲全國,最終最高法院判決公交車種族隔離政策違憲,馬丁路德金在此次運動中初露頭角。

1963年春,馬丁在伯明罕市禁止黑人的地方舉行了示威靜坐。同年8月,與其他民權領導者,一道組織了"進軍華盛頓"大遊行,並在林肯紀念館前發表了著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想》。最終促成了1964年《民權法》和1965年《投票權法》的通過。為黑人爭取到了更多的權利。

然而,馬丁並不滿足於已取得的這些成就,他希望將運動繼續下去。1966年,馬丁將非暴力運動推廣到北方,在芝加哥發起了公平住房運動。

持續不斷的社會運動使得原有的支持馬丁的白人溫和派轉向反對立場,白人至上主義者反而變本加厲地進行種族歧視活動。3K黨、納粹黨、全國州權黨等社團開始大量的暗殺和恐怖活動。

詹森政府也開始轉向保守,對於馬丁所領導的越來越多的要求感到不滿。芝加哥市長1966年8月發布禁令,限制馬丁抗議活動舉行的時間及方式,9月,住房法案在參議院流產。

美國最有權勢的人——埃德加·胡佛聯邦調查局局長埃德加·胡佛(FBI創立者)對馬丁更是厭惡至極,大力搜集馬丁通共證據,一無所獲後,轉而攻擊馬丁的私人生活,甚至私下郵寄恐嚇書信給馬丁。1968年4月,馬丁被殺。

馬丁死後,FBI和其他政府機構加緊對黑人運動的破壞,大量黑人運動領導人被殺害。其中,深受眾望的黑豹黨的副主席弗雷德·漢普頓也於1969年被殺。1983年裡根總統創立"馬丁路德金日",馬丁被塑造為一個非暴力合作的重要歷史人物

五、激化仇恨:無法逾越的階級鴻溝

馬丁路德金去世多年,然而美國的種族歧視並未發生根本的改變,反而在社會經濟和司法等領域飽受歧視性對待

據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統計,2016年,一個普通白人家庭的淨資產幾乎是黑人家庭的10倍。另有數據顯示,60%的白人家庭持有股票,只有30%的非裔美國人家庭持有股票。

司法方面,1994年國會通過了《暴力犯罪控制與執法條例》來對待日益增高的犯罪率,其基本精神就是加大對再犯的處罰。在檢察官與嫌疑人進行審訊調查時,往往會進行交易,為了避免被起訴多重罪名,常常會出現黑人被迫認罪的情況。佔美國總人口12%的黑人卻在監獄人口中佔比33%。

有的統計得出的數據更高,美國布拉姆X肯迪在《天生的標籤:美國種族主義思想的歷史》指出,2010年至2012年,黑人年輕男性被警察殺死的可能性是白人年輕男性的21倍,黑人入獄的可能性是白人的5倍。

新冠肺炎以來,隔離等防疫措施更是使得原本就儲蓄不多甚至沒有儲蓄的黑人生活更加困難。據有觀察家報導,新冠肺炎後,大量的小餐館、小生產廠倒閉,使得原本就業困難的黑人生活更加拮据。

而聯邦政府發行的救濟補貼,一來人數較多,系統在線申報因網站不穩定、訪問量大等原因申報困難,二來申請被駁回,再度提交後等待時間較長,一些黑人家庭可能早已用完積蓄,無法解決溫飽。所以會看到疫情期間大量黑人從事清潔、快遞等服務。

目前,弗洛伊德之死在美國有愈演愈烈之勢,而總統川普出於自身政治利益考慮未能對於運動中的黑人示威者以真正的優待,同時運動中夾雜的一些暴力不法分子和打砸搶行為加劇了社會矛盾衝突,使得接下來一段時間內美國國內的社會局勢控制更加困難

但是不可忽視的是,美國長期以來存在的種族歧視並不會因為一次運動而得到徹底解決,尤其是,在新經濟和信息技術革命的大背景下,以自由為立國前提的美國貧富差距隨著經濟形態的改變會更加懸殊。階級矛盾與種族矛盾相互交錯,對於人人之間的平等構成了嚴重挑戰。

問題的解決之道一方面在於對話與溝通,另一方面在於國家對社會財富進行有效的再分配,緩解貧富差距,改善社會消費能力;同時對於少數族裔和黑人合法權利進行保護。而不是簡單地以政治家政治利益為目標,惡意操縱輿情,煽動社會動亂抑或採取完全對立的態度。美國兩黨應該以國家為重,以美國人民的利益為重,才能走出困境,為問題的解決謀求可行之道。

相關焦點

  • 美國警察當街虐殺黑人:白人與黑人大部分的矛盾來源於種族歧視
    「人權」這個詞在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國家都會被反覆提及,因為它賦予了每個人平等生存的權利,然而在這件事裡,我看到的是白人對黑人人權的肆意抹殺。說白了,很多白人與黑人之間矛盾衝突的起源都是種族歧視,試想,若涉嫌使用假幣的男子是白人,事態必定不會這樣發展。
  • 亞裔與黑人的對立:白人至上主義利用亞裔推行「反黑人主義」
    白人至上主義助長對黑人社區的剝削和破壞「你所學到的一切,都是通過白人至上主義的鏡頭學到的。這就是這個國家的基礎。」即使是現在,該組織人士說她也收到了來自她所在社區的一些成員的辱罵性評論和批評,因為那些人站在黑人社區一邊。
  • 白人至上武裝與黑人武裝互相開火,白宮調兵鎮壓
    近日在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市,白人至上武裝與黑人武裝互相開火爆發大戰,白宮緊急調兵鎮壓。5月25日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黑人男子喬治·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鎖喉7分鐘致死,隨後美國爆發大規模抗議示威活動。大量民眾聚集街頭抗議,部分極端分子趁機搶劫打砸,導致美國許多地方一片混亂,就連治安也差了很多。
  • 角度 | 黑人電影政治正確就可以成功嗎?
    從左至右依次是《月光男孩》、《為所應為》、《逃出絕命鎮》 在這個政治正確成為時代精神的年代,兩部影片不謀而合的把黑人題材搬上了銀幕,在影片中或明或暗的展示出紮根在美國社會皮下深處的種族問題。自然而然,輿論也非常配合的給予兩部影片正面的評價,但兩部影片所獲得的褒獎與影片的質量真的成正比嗎?以下內容涉嫌少量劇透。
  • 美國種族問題的兩副面孔:不說出口的歧視和被濫用的政治正確
    「政治正確」背後的種族矛盾 很多人會有疑問:在「政治正確」的美國,黑人的悲劇為什麼還會屢屢發生?這就是涉及到了「政治正確」背後隱藏的種族矛盾。在白人民族主義者看來,正是「政治正確」的過度延伸才導致了這場抗議浪潮。
  • 與白人至上主義鬥爭到底!黑人組織在興起,川普無法忽視的力量
    美國發生的騷亂活動已經一個月有餘了,在這種背景之下,美國發生了不小的變化,現在騷亂止不住,各類團體紛紛崛起,在其中黑人組織顯得相當的突出,從目前的趨勢來說,黑人們已經意識到鬥爭不再靠散兵遊勇,現在黑人要抱團,建立起自己的組織,與白人至上主義鬥爭到底!
  • 吳蔚:美國黑人如何指望一位「白人至上」總統?
    你認為此事為何會在當下點燃整個美國,又折射了怎樣的深層次矛盾?特約評論員 吳蔚:黑人及少數族裔在美國遭受種族歧視,客觀地講已經是見怪不怪了。矛盾最為突出的主要體現在警察對待黑人群體下手沒有輕重,甚至暴力執法的問題。
  • 川普為白人至上主義張目!美國騷亂升級:暴露的不止是社會分層
    美國種族主義觀念根深蒂固此次民眾示威的緣由在於明尼蘇達州「黑人之死」。從現有信息來看,這名叫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的黑人被一位白人警察用膝蓋壓住脖頸達九分鐘之久。期間他不斷求饒,並聲稱自己無法呼吸,然而警察對此置若罔聞,繼續施暴,最終釀成慘劇。
  • 白人至上主義滲透美主流社會
    2019年8月6日,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埃爾 帕索市,人們哀悼槍擊案的遇難者 美國反誹謗聯盟極端主義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2019年美國鼓吹「白人至上」的案例達到2713件,是2018 反誹謗聯盟報告就「白人至上」團體的影響範圍發出嚴重警告,認為他們可以利用社交媒體提供的便利性和匿名性,來傳播其意識形態而不必擔心遭遇抵制。根據其報告,大學校園有大量易受影響、對新觀點持開放態度的年輕人,是「白人至上」宣傳的重點目標,在那裡發生的反對移民、黑人、猶太人、穆斯林等少數群體的宣傳約佔宣傳總量的四分之一。
  • 面對黑人越來越過分,白人選擇繼續忍耐,矛盾是否會再次升級?
    現在全球反種族歧視抗議活動,已經由開始的合法遊行抗議演變成了燒搶掠奪的暴亂活動,很多黑人打著反種族歧視的名義,做起搶劫掠奪的勾當,在合法遊行抗議的影子下,黑人打砸、搶劫商鋪的行為是屢見不鮮,除了白人和亞裔,就連一些黑人也被搶劫掠奪。在國外,黑人已經開始對一些歷史人物下手,國外不少白人歷史人物的雕像被黑人推倒,甚至掉進河中,黑人的抗議活動已經開始慢慢地變質了。
  • 鍾雪萍:從「白人優勢」到「白人至上」,幾步之遙?
    那時中西部州立大學的特點之一,就是本科生基本清一色白人。美國的大學在1970、1980年代以後,逐漸成為相對進步的自由派知識分子退守的最後據點。他們的思想武器就是搞基於「多元文化」的政治正確。1992年的那一天,我問學生,怎麼看四名警察的無罪釋放,其中有怎樣的種族歧視問題。自以為那些年,英語系的「多元文化」教材改革,會讓學生有些進步的認識。
  • 白人至上,華裔至二?「黑人生命同等重要」運動下的華人圈異象
    沒有多少景象比今天的美國一些華人站在煽動對華裔仇恨的川普和白人至上種族主義者一邊更恐怖更不可思議。這樣的景象如同在三十年代德國水晶夜前夕,猶太人縱情讚美希特勒和日耳曼人至上的種族主義者。2)除去新冠之災中面臨的危險,華人也面臨其他種族歧視。這種歧視通常是軟性的,但並不是不影響華裔得到公正待遇。有很多統計數字和日常觀察顯示,華裔在某些方面,尤其是職業升遷上,會遇到文化偏見的障礙。
  • NBA又來搞政治,這次還是黑人
    近日,一段美國警察對一名黑人男子Jacob · Blake暴力執法而關於此事,筆者想說一說NBA作為一項運動,捲入種族鬥爭乃至是政治事件究竟對自身有何影響。因為NBA的球員大多數是黑人,當你身處漩渦中,需要的就不是任何個體的想法或者洞見,他們只需要立場,而且是拿出實際行動的立場,而最好的實際行動就是和他們做一樣的事。而在這件事裡,這處在不可調和的矛盾,有人在抗議中渾水摸魚,也有人站出來制止,但手段都太過暴烈。NBA這次罷賽抗議了,有用麼?
  • 從"白人優勢"到"白人至上",幾步之遙?
    那時中西部州立大學的特點之一,就是本科生基本清一色白人。美國的大學在1970、1980年代以後,逐漸成為相對進步的自由派知識分子退守的最後據點。他們的思想武器就是搞基於「多元文化」的政治正確。1992年的那一天,我問學生,怎麼看四名警察的無罪釋放,其中有怎樣的種族歧視問題。自以為那些年,英語系的「多元文化」教材改革,會讓學生有些進步的認識。
  • 白人警察跪壓黑人頸部,導致其窒息死亡
    白人警察跪壓黑人頸部,導致其窒息死亡!我們都知道美國一直都是一個自稱民主的國家,但是在美國種族歧視是從來都沒有消除,一直以來白人們對於黑人的歧視,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是警察對於黑人的態度,已經不止一次有白人射殺黑人的記錄了,但是每一次這些白人警察都是若無其事的走出法庭。
  • 政治正確?我看不太正確
    在現在輿論趨勢下,種族平等,是一個鮮明,不可動搖的政治正確。這高壓線,誰碰誰死。▼大家應該知道,蘋果(Apple)算是一個政治最正確的公司了。但凡是宣傳片,基本不會選用漂亮的白人演員,而是選用黑人作為主角,並且顏值一定不能過高,以防被扣上顏值歧視的帽子。蘋果公司出品的emoji(表情)的每個表情都要做五種膚色,簡直是政治正確到不能再正確了。但即使如此,蘋果公司還是被指責歧視黑人。
  • 為何說種族矛盾根本上是階級矛盾?看看美國是如何分化黑人白人的
    因美國黑人「弗洛伊德」而引發的美國種族遊行仍在繼續發酵,百萬人仍在街頭抗議遊行。可見美國種族矛盾之尖銳。但是我們要明白一點:種族矛盾根本上將是階級矛盾。一開始種族矛盾並不存在為了補充勞動力,當時的美洲殖民者們都想方設法的去找人為自己工作。
  • 「白人至上」的隱形社會體制
    不信你看美國,「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種族平權運動還未冷卻,近日又一起「白人警察亂槍謀殺黑人」的事件再次震驚全球。▲2020年5月25日,美國非裔黑人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跪殺,引發美國少數族裔「平權運動」。
  • 「政治正確」正在掐死美國
    事實上,在過去歷史上幾次較大的民權運動中,不約而同地都出現了「政治正確」論調下的大追討。政治正確,即持公正的態度,不能對任何一個群體有冒犯。更具體地說,這是保護在移民社會裡少數族裔,女性,跨性別者等相對弱勢群體。首先體現政治正確的,就是語言。禁止用帶有歧視性的語言,正是1960年代的黑人民權運動後逐漸興起的。
  • 西方「政治正確」有多虛偽:警察為黑人洗腳、總理下跪-虎嗅網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反種族主義抗議遊行中,三名白人警察和3名白人參與者,為黑人牧師洗腳。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現身抗議活動,加入現場數以千計的群眾一起單膝跪地,聲援美國的反種族歧視與抗議警方執法過當的示威遊行。他們到底是真心實意反對「種族歧視」,還是「政治正確」式的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