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孫檳,曾經是天柱縣邦洞街道米溪村的一名貧困戶,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我不僅脫了貧,而且還成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並當選了米溪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
2013年我二叔去世,留下正在讀初中的堂妹需要撫養,加上80多歲的奶奶、50多歲的母親需要照料,一家人的重擔壓到了父親身上,而當時的我還在上大學。
孫檳通過出售雞蛋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2014年,我從重慶工商大學畢業後,在深圳從事軟體開發和設計工作,每月工資有18000元。正當我以為總算熬出頭的時候,父親卻患上尿毒症。我放棄了在深圳的高薪工作,返回家鄉,挑起家庭的重擔。 為給父親治病,花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但還是未能挽回父親的生命。此後,我家庭深陷困境,成了米溪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但我暗地發誓,一定要幹出個名堂來,擺脫貧困窘境。 返鄉之初我很迷茫,自己的特長是軟體開發,回到家鄉毫無用武之地,並且我對種植養殖業一竅不通。沒有創業的資本,該怎麼辦?
孫檳在給烏骨雞餵食 正當我無從下手的時候,了解到舅舅在三穗縣款場鄉養土雞,效益還很可觀,於是我立馬去學習,並多次外出考察,最後選準了烏骨雞與綠殼蛋雞養殖。第一批引進了3000羽雞苗,經過細心管理,烏骨雞順利產蛋,並被預訂一空。有了好的開頭,我信心更足了。第二年,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我獲得了國家扶貧資金支持,把規模擴大6000隻,年產蛋25萬枚,當年通過出售雞蛋收入達到25萬元,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成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 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政府、村「兩委」給了我很大幫助,日子變好後,我總想著自己要為村裡面辦些實事。 2016年底,我們村籌建環保木炭廠項目,因資金、技術和管理等問題,部分合伙人開始撤資,項目陷入停滯。這是個脫貧致富的好項目,絕不能半途而廢。我主動把碳廠接了過來。通過東拼西借,湊了80餘萬元,引進整套環保機制木炭生產流水線,到貴陽、湖南、廣西等地廠家考察,學習燒制技術。現在炭廠每天生產環保木炭2噸,年純利潤72萬餘元,解決8名貧困戶就業,利益聯結15戶貧困戶,該項目也成為了村裡脫貧致富的好產業。 2017年,村民們推選我為米溪村村民委員會副主任,2020年,邦洞街道黨工委和米溪村黨員群眾又推選我擔任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我感覺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但我相信,有黨委政府和黨員群眾的支持,我們米溪村一定會越來越好。 通訊員 歐陽海波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凌忠雲 整理
編輯 孫遠銘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