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我從貧困戶成為了村幹部丨天柱縣邦洞街道米溪村...

2020-12-18 天眼新聞

我叫孫檳,曾經是天柱縣邦洞街道米溪村的一名貧困戶,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我不僅脫了貧,而且還成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並當選了米溪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

2013年我二叔去世,留下正在讀初中的堂妹需要撫養,加上80多歲的奶奶、50多歲的母親需要照料,一家人的重擔壓到了父親身上,而當時的我還在上大學。

孫檳通過出售雞蛋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2014年,我從重慶工商大學畢業後,在深圳從事軟體開發和設計工作,每月工資有18000元。正當我以為總算熬出頭的時候,父親卻患上尿毒症。我放棄了在深圳的高薪工作,返回家鄉,挑起家庭的重擔。  為給父親治病,花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但還是未能挽回父親的生命。此後,我家庭深陷困境,成了米溪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但我暗地發誓,一定要幹出個名堂來,擺脫貧困窘境。   返鄉之初我很迷茫,自己的特長是軟體開發,回到家鄉毫無用武之地,並且我對種植養殖業一竅不通。沒有創業的資本,該怎麼辦?

 孫檳在給烏骨雞餵食  正當我無從下手的時候,了解到舅舅在三穗縣款場鄉養土雞,效益還很可觀,於是我立馬去學習,並多次外出考察,最後選準了烏骨雞與綠殼蛋雞養殖。第一批引進了3000羽雞苗,經過細心管理,烏骨雞順利產蛋,並被預訂一空。有了好的開頭,我信心更足了。第二年,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我獲得了國家扶貧資金支持,把規模擴大6000隻,年產蛋25萬枚,當年通過出售雞蛋收入達到25萬元,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成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  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政府、村「兩委」給了我很大幫助,日子變好後,我總想著自己要為村裡面辦些實事。  2016年底,我們村籌建環保木炭廠項目,因資金、技術和管理等問題,部分合伙人開始撤資,項目陷入停滯。這是個脫貧致富的好項目,絕不能半途而廢。我主動把碳廠接了過來。通過東拼西借,湊了80餘萬元,引進整套環保機制木炭生產流水線,到貴陽、湖南、廣西等地廠家考察,學習燒制技術。現在炭廠每天生產環保木炭2噸,年純利潤72萬餘元,解決8名貧困戶就業,利益聯結15戶貧困戶,該項目也成為了村裡脫貧致富的好產業。  2017年,村民們推選我為米溪村村民委員會副主任,2020年,邦洞街道黨工委和米溪村黨員群眾又推選我擔任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我感覺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但我相信,有黨委政府和黨員群眾的支持,我們米溪村一定會越來越好。  通訊員 歐陽海波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凌忠雲 整理

編輯 孫遠銘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幫扶幫到點上丨天柱縣邦洞街道米溪村第一書記吳家發
    我叫吳家發,是黔東南州委宣傳部宣傳教育服務中心媒體融合發展科副科長。2018年3月,我被選派到天柱縣邦洞街道米溪村掛任第一書記,開展同步小康駐村工作。我所在的米溪村由革溪、西安和米溪三個小村合併而成,這裡山高坡陡,人員居住分散,條件落後,貧困發生率高,全村22個村民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59戶535人,其中的革溪村更是深度貧困村之一。
  • 「我的扶貧故事」用滿腔熱血在扶貧路上前行|天柱縣邦洞街道龍章村...
    我叫劉飛平,是天柱縣旅遊服務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作為2019年第三批駐村的網格員,我來到了邦洞街道龍章村。   為儘快熟悉我包保的網格區,村支書黃孟英帶領我走遍了網格區36戶農戶的家庭,一家家老百姓熱情友善的笑臉給了我充足的動力,讓我相信脫貧攻堅一定會取得全面勝利。讓我印象深刻一戶群眾叫黃透根,他家是典型的吊腳樓木質房屋。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與幸福同行丨天柱縣石洞鎮大坪村脫貧...
    我叫唐先淋,曾經是一名基層村主任,一名烤菸致富能手,2018年6月,我從村主任考入公務員,現任石洞鎮大坪村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任所長工作期間,我深知工作任務重,責任重大。由於自己業務知識不夠熟練,很多政策性文件都比較陌生、工作壓力大,在駐村期間,我邊工作邊學習。為了能讓貧困戶脫貧致富,我經常到群眾家中了解情況,通過與群眾傾心交談,疏通群眾思想上的頑疾。唐先淋走訪群眾曾記得,我第一次走進貧困戶周彰海家時,他那破舊的老屋,潮溼的地面,窘迫的生活,讓我的心猛地一顫。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群眾情深誼長丨天柱縣坌處鎮四康村駐村幹部...
    每當響起《情深誼長》這首歌時,我就心潮澎湃,眼前總會湧現出脫貧攻堅路上與群眾的點點滴滴……我叫潘德鵬,是天柱農村商業銀行的一名員工,2018年3月,為響應脫貧攻堅號召,我主動請纓申請駐村幫扶。4月1日,我告別家人,踏上了天柱縣坌處鎮四康村的駐村徵程。到村後的第二天,我和駐村工作隊主動敲開群眾家門,挨家挨戶地開展摸排,與群眾促膝長談,了解群眾家庭生活情況並徵求群眾對村級工作的意見建議,收集到意見建議達300多條。
  • 「我的脫貧故事」我有一本增收帳本,記錄著錢袋子的變化丨天柱縣渡...
    我叫周彰烈,是天柱縣渡馬鎮灣場村人。很多年前,我的雙腿失去行走能力,常年只能依靠輪椅生活。2014年,我因殘進入貧困戶行列。記得當時,一本肢體一級殘證書就是我為數不多的「資產」之一。2019年,扶貧駐村幹部根據我的特點,邀請養殖技術員來專門為我培訓養雞技術,並扶持我發展殘疾人養雞事業。「一隻雞80元,100隻雞收入就是8000元。」其實在我的增收帳本裡,一直默默地記錄著錢袋子的變化,我發現,幹部們為我制定的靠養殖土雞產業增收脫貧的發展計劃的確非常漂亮,2020年我主動脫離了農村兜底保障行列和貧困戶行列。
  • 「我的脫貧故事」不等不靠 讓脫貧致富更有底氣丨天柱縣江東鎮舊團...
    那時,我就暗自立下誓言,一定要努一把力、加一把油,把家裡的經濟搞上去,把全家人頭頂上的貧困戶「帽子」摘掉。  畢竟在外打工不是長久之計,2017年6月份,我回到舊團老家,準備養豬。都說勤勞致富,我想只要勤勞肯幹,就算不富,至少也不會窮吧。
  • 「巾幗奮鬥者」陳再滿:在基層工作中綻放青春之美
    陳再滿是一名「90後」,擔任天柱縣邦洞街道賴洞村黨支部副書記。2013年6月,她從江西旅遊商貿職業學院畢業,同學們相繼在繁華的都市走上了就業崗位,品學兼優的她更是有機會留在城市找到一份待遇優厚的工作。但陳再滿毅然決定回到農村,並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選擇紮根基層燃燒自己的青春。
  • 「我的脫貧故事」在安置點成了村幹部丨普安縣茶源街道納茶社區...
    我叫劉剛,是普安縣茶源街道納茶社區一名普通的村幹部,也是一名搬遷戶。每天,我的工作就是在納茶社區居委會的領導下,處理搬遷群眾的大小事務。每天,我開展人口普查登記、為貧困群眾申請民政低保等工作,將茶源街道的各項惠民政策和文件精神宣傳到搬遷群眾中去。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不落伍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村民...
    我叫田景奎,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寨章村)村民,因家庭生活困難,於2014年5月,通過個人申請、民主評議、組織考核等程序,我家被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在了解到我家庭的困難後,村裡將我安排到了護林員的公益性崗位,給我每月工資800元,工作又輕鬆又能鍛鍊身體。  後來,我們全家享受到了低保、教育資助、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大病醫療保險等,我的肺結核病也經住院治療和疾控中心無償開藥服用,已得到了康復。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到產業致富帶頭人|麻江縣壩芒鄉壩河村...
    我叫羅康柳,今年54歲,是麻江縣壩芒鄉壩河村甕河組人。   我曾經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但我不等不靠,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業,積極發展蔬菜種植。在幫扶幹部和村幹部的幫助下,現已從一名貧困戶變為年收入達10萬元的致富帶頭人。
  • 「我的脫貧故事」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我叫邰裡義,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打佬小村)的村民。現年65歲,妻子張板降57歲,家裡就我們兩口人,因年老體弱,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生活過的非常拮据。2014年,在村裡的評定下,我家成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自那以後,得到各級各部門及幫扶幹部的幫助,我家的生活逐年得到改善。
  • 「我的脫貧故事」這份幸福我等了十六年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交洗村...
    我叫邰拿幹,是黔東南州劍河縣仰阿莎街道交洗村村民,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我的故事要從1996年說起,那年我嫁給了交洗村邰九林,我們的生活過得很幸福快樂,夫妻恩恩愛愛,家裡生活也很富有,貧困似乎離我們很遠很遠,村裡人都很羨慕我的家庭生活條件。
  • 「我的脫貧故事」不能讓貧困套住了手腳,我家的「苦盡甘來」丨天柱...
    我叫吳得堂,是天柱縣地湖鄉永興村元介腳組村民。幾年來,在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幫扶幹部、扶貧駐村幹部的極力幫助下,我努力撕掉「貧困」標籤,2019年終於光榮脫貧。前幾年,我們一家四口住在陰沉晦暗潮溼的老房子裡,愛人楊曉燕患有殘疾,一家人僅靠我種田地維持生計。  2014年,我們一家被評為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趕路人|赫章縣興發鄉新營村駐村幹部吉荷
    你來了  我也來了  我們都來了  我們是脫貧攻堅的趕路人  我們心向黨旗和群眾  不忘初心,是畢節市赫章縣興發鄉新營村駐村幹部。整理完資料已是深夜,長時間的精神緊張和肢體疲勞使我感覺整個人都要散架了。累到收不住眼淚,又用一瞬間自愈撿起手頭的工作,挺直了腰背迎接明天新生的太陽。脫貧攻堅怎是一個人的故事。於是我想起了很多人,一起走過的每一個村幹部,每一個同事,每一個為勝利努力的人,脫貧路上我們經歷過許多事情,我們相互扶持相互幫助。
  • 「我的脫貧故事」成為群眾心中的樣子丨習水縣東皇街道綜治幹部湯...
    自我有記憶以來,我的母親就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外出打工,我父親是個大力士,但小病不斷,便留在家中照看我和兄長,併兼顧土地耕種。雖然現在的我已經20多歲,但是小時候母親每次背著行囊外出的背影,仍然是我揮之不去的陰影。後來我和兄長為了讀書,一直輾轉寄住在各親戚家中。
  • 「我的脫貧故事」巖山上的幸福日子|紫雲自治縣五峰街道紅光村村民...
    在喜慶的鞭炮聲中,我激動地在新居的大門上貼下了這份對仗不算工整、平仄不算規範的對聯。誰說住在巖山上就只能過苦日子?班由鵬新居紅光村是紫雲自治縣五峰街道下轄的深度貧困村,全村轄4個村民小組,基礎設施薄弱,村民飲水難問題突出,道路交通落後,土地資源匱乏。建檔立卡貧困戶50戶206人,貧困發生率曾高達29%,部分群眾無脫貧能力,脫貧形式嚴峻。
  • 「我的脫貧故事」乘上東西部扶貧協作便車的「雄鷹」丨天柱縣社學...
    我叫熊英,是貴州黔東南州天柱縣社學街道金山村人,從小我就是一個敢於追逐夢想的人,渴望有一天能像雄鷹一樣翱翔天空。2014年7月,我從瀋陽航空航天大學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專業畢業後,到貴陽一家電器公司當技術員。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變扶貧幹部 我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
    我叫羅娜,曾是毛尖鎮富溪村的村民,現在是毛尖鎮人民政府一名工作人員,脫貧攻堅一線的駐村隊員。從脫貧到扶貧,自身的經歷讓我更加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通過扶貧的好政策,2017年9月,我參加了「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公開招考,考入了毛尖鎮人民政府工作,有了穩定的工作。考上工作後第一件事,我就動員母親主動向村委會提出脫貧申請。脫貧不脫政策,在國家、和黨委政府以及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弟弟妹妹們也都分別考上了大學,接受到了更高更好的教育。
  • ...故事」我和貧困戶的那些事兒丨黃平縣重安鎮黃猴村駐村幹部呂宗祐
    我叫呂宗祐,2019年10月,我到重安鎮人民政府報導,我的扶貧故事也就從那一刻開始了。剛從學校出來的我,基層的一切對我而言都顯得那麼陌生,在皎沙村擔任網格員時迎來了第一次碰壁,還清晰的記得那句話「你一個城裡來的娃娃,怎麼知道我們的難處。」
  • 「我的脫貧故事」如今我家過上了小康生活丨貴定縣金南街道鼓坪村...
    我叫楊遠翠,是貴定縣金南街道鼓坪村三組的建檔立卡戶,同時也是三組的村民組長。回想過去的日子,如今過上了小康生活,我更加感激黨的好政策,感激政府對我們的幫扶,感激無微不至的駐村幹部。 駐村幹部張承茂、第一書記董相法到楊遠翠(右二)家中走訪  我家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經濟條件不好,也曾為兒子的學費犯愁。但是再窮不能窮教育,所以我和愛人仍然全力支持我的兩個兒子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