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不等不靠 讓脫貧致富更有底氣丨天柱縣江東鎮舊團...

2020-12-26 天眼新聞

從前困難的日子,不堪回首。  記得7歲那年,父親早逝,母親獨自一人把我兄弟三人拉扯大;14歲那年,為了讓大哥和弟弟能夠繼續讀書,我便輟學到湖南打工,幫助母親分擔壓力。  直到2014年,家裡仍沒有擺脫貧困現狀,當時被識別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那時,我就暗自立下誓言,一定要努一把力、加一把油,把家裡的經濟搞上去,把全家人頭頂上的貧困戶「帽子」摘掉。  畢竟在外打工不是長久之計,2017年6月份,我回到舊團老家,準備養豬。都說勤勞致富,我想只要勤勞肯幹,就算不富,至少也不會窮吧。

舒漢吉在飼養豬仔

於是,我拿出打工攢的2萬元,又向親戚朋友和銀行借款5萬元,建起了圈舍,購買了8頭能繁母豬和40頭商品豬,當年年底,純收入2萬多元。  為了發展更多的產業,我在山上的豬舍旁邊搭建了一個生產用房,把「家」搬到了山上,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養豬事業中來,成為了一名「豬倌」。  除了發展養豬產業外,我還種植了30餘畝1200株鳳柚,從目前的長勢來看,估計再過幾年就可以有收成了。  近兩年,政府還發動種植烤菸,我這兩年的種植規模都在100畝以上,還帶動了本村和周邊20多名村民前來務工就業,我每年支付給民工的工錢就達10多萬元,他們領得多的有1萬多元,少的也有幾千元。  俗話說:「一回生二回熟」2018年,我在上一年的基礎上總結了一些養殖經驗,又好好養了一年豬。年底,我和鎮裡村裡的幹部算了一下收入帳,居然已經達到脫貧標準。為此,還被州委、州政府和縣委、縣政府分別授予「黔東南州2020年脫貧攻堅優秀致富帶頭人」「天柱縣2020年脫貧攻堅艱苦奮鬥家庭」稱號。  這回,我終於把壓得我喘不過氣來的貧困戶帽子給摘掉啦!我心想,以後我家的人走路腰板也該直了,說話的口氣也該硬了!

舒漢吉查看柚子生長情況

今年以來,我已出欄3批仔豬,收入了4萬多元。目前,豬舍裡還有存欄能繁母豬9頭、種豬1頭和仔豬27頭。  雖然我已脫貧,生活有了好轉,但這還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還得繼續幹,我要從一名貧困戶變成一名致富帶頭人。  【人物小傳】  舒漢吉,男,天柱縣江東鎮舊團村村民。先後榮獲黔東南州2020年脫貧攻堅優秀致富帶頭人」「天柱縣2020年脫貧攻堅艱苦奮鬥家庭」稱號。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潘德玉整理編輯 朱登芳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做脫貧致富的先行者|天柱縣遠...
    我叫龍連福,今年48歲,小學文化。   2014年前家庭收入主要是靠種地和打零工,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入不敷出。我在2014年被評為貧困戶後積極配合鎮黨委政府、村兩委及幫扶幹部,他們怎麼說我就怎麼幹,不清楚的扶貧政策我就主動問村兩委和幫扶幹部。「黨和政府那麼貼心幫扶我們脫貧,我們哪有不配合的道理,現在政府來幫扶我們脫貧,帶來了很多政策,但最終還是要靠我們自己努力才行,只要不懶、只要努力做事我們相信自己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與幸福同行丨天柱縣石洞鎮大坪村脫貧...
    我叫唐先淋,曾經是一名基層村主任,一名烤菸致富能手,2018年6月,我從村主任考入公務員,現任石洞鎮大坪村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任所長工作期間,我深知工作任務重,責任重大。由於自己業務知識不夠熟練,很多政策性文件都比較陌生、工作壓力大,在駐村期間,我邊工作邊學習。為了能讓貧困戶脫貧致富,我經常到群眾家中了解情況,通過與群眾傾心交談,疏通群眾思想上的頑疾。唐先淋走訪群眾曾記得,我第一次走進貧困戶周彰海家時,他那破舊的老屋,潮溼的地面,窘迫的生活,讓我的心猛地一顫。
  • 【脫貧攻堅面對面】秦秀霞:不等不靠奔向脫貧致富路
    【脫貧攻堅面對面】秦秀霞:不等不靠奔向脫貧致富路 2020-12-16 18: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脫貧攻堅大會戰|脫貧致富帶頭人沙萬富:脫貧路上不等不靠 藉助政策...
    脫貧攻堅大會戰|脫貧致富帶頭人沙萬富:脫貧路上不等不靠 藉助政策實現蛻變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0-12-01     來源:這裡仁和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她的脫貧故事】專心致志搞養殖 脫貧致富靠自己
    【她的脫貧故事】專心致志搞養殖 脫貧致富靠自己 2020-10-14 16: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我從貧困戶成為了村幹部丨天柱縣邦洞街道米溪村...
    我叫孫檳,曾經是天柱縣邦洞街道米溪村的一名貧困戶,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我不僅脫了貧,而且還成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並當選了米溪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孫檳通過出售雞蛋走上脫貧致富之路2014年,我從重慶工商大學畢業後,在深圳從事軟體開發和設計工作,每月工資有18000元。正當我以為總算熬出頭的時候,父親卻患上尿毒症。我放棄了在深圳的高薪工作,返回家鄉,挑起家庭的重擔。
  • 「我的脫貧故事」我有一本增收帳本,記錄著錢袋子的變化丨天柱縣渡...
    我叫周彰烈,是天柱縣渡馬鎮灣場村人。很多年前,我的雙腿失去行走能力,常年只能依靠輪椅生活。2014年,我因殘進入貧困戶行列。記得當時,一本肢體一級殘證書就是我為數不多的「資產」之一。2019年,扶貧駐村幹部根據我的特點,邀請養殖技術員來專門為我培訓養雞技術,並扶持我發展殘疾人養雞事業。「一隻雞80元,100隻雞收入就是8000元。」其實在我的增收帳本裡,一直默默地記錄著錢袋子的變化,我發現,幹部們為我制定的靠養殖土雞產業增收脫貧的發展計劃的確非常漂亮,2020年我主動脫離了農村兜底保障行列和貧困戶行列。
  • ...的脫貧攻堅故事】黨瑞軍:脫貧路上不等不靠 踏踏實實走向小康生活
    【我所經歷的脫貧攻堅故事】黨瑞軍:脫貧路上不等不靠 踏踏實實走向小康生活 2020-12-02 19: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脫貧之星】吳金華:不等不靠摘窮帽 脫貧致富奔小康
    能有一份自己的致富產業,這在以前是吳金華想都不敢想的事兒。四年前吳金華家還是出了名的貧困戶。家裡4口人耕作著50畝土地,靠天吃飯。前些年為了給家裡老人看病,不僅花光了家裡全部的積蓄,還欠下了十多萬元的外債,加上吳金華身體不太好,不能幹重活兒,還要供孩子上學,日子過得很艱難。駐村工作隊通過走訪入戶調查,了解到吳金華家致貧原因,2016年將他納入到建檔立卡貧困戶,並根據他的意願,幫助協調了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等一系列幫扶政策。吳金華高興地說到:「精準扶貧政策好啊!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群眾情深誼長丨天柱縣坌處鎮四康村駐村幹部...
    每當響起《情深誼長》這首歌時,我就心潮澎湃,眼前總會湧現出脫貧攻堅路上與群眾的點點滴滴……我叫潘德鵬,是天柱農村商業銀行的一名員工,2018年3月,為響應脫貧攻堅號召,我主動請纓申請駐村幫扶。4月1日,我告別家人,踏上了天柱縣坌處鎮四康村的駐村徵程。到村後的第二天,我和駐村工作隊主動敲開群眾家門,挨家挨戶地開展摸排,與群眾促膝長談,了解群眾家庭生活情況並徵求群眾對村級工作的意見建議,收集到意見建議達300多條。
  • 「我的脫貧故事」「糊塗大學生」心中有筆致富「清醒帳」︱天柱縣...
    我叫龍志堃,今年25歲,是天柱縣石洞鎮庇佑村人,2019年,我放棄外地高薪工作,返鄉帶領種植10畝辣椒卻沒賺到錢,大家都叫我「糊塗大學生」。其實在我看來,我並不糊塗。  2019年3月,正逢全縣推廣辣椒產業發展,我興致衝衝申請了10畝種植面積。但當天在村裡面就碰了一鼻子灰,大家都認為在庇佑村發展辣椒產業簡直是天方夜談,庇佑村屬於天柱縣的高寒地區,不適合大規模種植朝天椒,他們認為我一個毛頭小夥子來帶頭種辣椒搞發展,就是初生牛犢亂撞。
  • 「我的脫貧故事」結束打工之路,返鄉創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丨天柱縣...
    我叫陳沛象,是天柱縣白市鎮陽山村村民。八年前,我和絕大多數年輕人一樣,為了改善家庭生活環境,給孩子和父母一個良好的生活條件,我與妻子一起到浙江打工。   2016年的春節剛過,閒不下來的我總想做點什麼,在浙江務工這些年,都是進廠做些活,可是在我從小生活的家鄉家門口沒有廠,只能尋求其他出路,不能坐吃山空。我最拿手的事情就是種養殖業,恰逢2017年豬價好,我拿出所有的積蓄,建一個生豬養殖場。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不落伍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村民...
    當時我已身患糖尿病,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家裡僅靠我妻子到處打零工、政府低保維持家庭生活,兩個小孩在校讀書,家庭生活異常貧困。田景奎(右)在寨章村華潤希望小鎮工作2016年不幸再降臨,經醫院檢查我又得肺結核,更不能種土耕田,幫扶班幹部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努力向街道辦、村支兩委反映。
  • ...的脫貧故事」脫貧致富當自強丨印江自治縣楊柳鎮楊柳村村民李茂齊
    我叫李茂齊,是銅仁市印江自治縣楊柳鎮楊柳村的村民,今年52歲。我在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於2018年脫貧。  2014年以前,我的生活只能用「糟糕」兩個字來形容。在吃這方面,我僅能夠滿足吃得飽的需求;在住的方面,雖然說我有房子可住,但是這個房子無法為我遮風擋雨,且有很大的安全隱患,始終不能讓我住得安心、睡得安寧;在掙錢方面,我只能每個月做幾天臨時工勉強維持生活,甚至有時做一天臨時工後,就不找不到下一份工作了。
  • 「脫貧故事」戴國平:從一貧如洗到年年有餘
    58歲的戴國平是夫子河鎮戴家北門村人,患有長期慢性病,妻子梅喜榮患有糖尿病,每年光看病的花費就有很大一筆錢,家裡一貧如洗。2016年8月,妻子梅喜榮又被查出患膽囊結石伴急性壞疽膽囊炎,幾十萬元的診療費瞬間壓得老兩口喘不過氣來,家裡債臺高築。當年,戴國平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黨的精準扶貧政策猶如雪中送炭,在戴國平最困難的時候解救了他。
  • 「我的脫貧故事」發展產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丨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
    我叫張啟武,今年50歲,是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村民,同時也是村裡一名普通的中共黨員,家裡有6口人,我家是小湳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10年前我一直在外打工,因為家裡人多,全靠我一人的務工收入支持家裡的生活開支,當時家裡有年邁的父母、我的一雙兒女,還有身體不好的嶽母也跟著我們生活。
  • 「我的脫貧故事」乘上東西部扶貧協作便車的「雄鷹」丨天柱縣社學...
    我叫熊英,是貴州黔東南州天柱縣社學街道金山村人,從小我就是一個敢於追逐夢想的人,渴望有一天能像雄鷹一樣翱翔天空。2014年7月,我從瀋陽航空航天大學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專業畢業後,到貴陽一家電器公司當技術員。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致富有「方子」丨錦屏縣啟蒙鎮中華村第一...
    我叫龍正培,自2017年起,我就與黔東南州錦屏縣啟蒙鎮中華村結下了不解之緣,任中華村第一書記,脫貧攻堅「尖刀班」組長、網格員,每個職務都是沉甸甸的責任。而我用「三子串線」來體現擔當和襟度。  沉入一線,脫貧致富有「方子」  村裡的群眾聽說又來了一位年輕人來扶貧,感到很漠視。而我用溫暖的心來融化他們,主動跑到田間地頭,幫助群眾幹農活。哪家遇到難事,我總是主動上門解決。這段時間裡,手被磨破皮、腳走出水泡、人被曬脫皮。
  • 「我的扶貧故事」敖海江:駐村的日子,櫛風沐雨助脫貧
    儘管家有年邁父母和幼子,2017年7月,作為共產黨員的我義無反顧地投入脫貧攻堅的工作中,成為了鎮寧自治縣馬廠鎮八河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進村第一天,我看到的遠比想像的差,八河村地少,人均收入低,如何團結村支兩委、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大難題。
  • 「我的脫貧故事」不能讓貧困套住了手腳,我家的「苦盡甘來」丨天柱...
    我叫吳得堂,是天柱縣地湖鄉永興村元介腳組村民。幾年來,在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幫扶幹部、扶貧駐村幹部的極力幫助下,我努力撕掉「貧困」標籤,2019年終於光榮脫貧。當時,我下定決心,不能被貧困「套住了手腳」,雖然我文化程度不高,沒有什麼技能,年齡也大了,但我仍然相信,幸福是靠自己奮鬥出來的。  為了改掉「蝸居」的現狀,我一邊照顧生活難以自理的老婆,一邊努力不讓田土撂荒,到處種地種菜;還養雞養鴨養豬,辛勤付出後,收入也有成效。但經常有人笑話我只會幹憨活,我也只是笑而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