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從50億到1400億!仍在拖欠工程款的雨潤地產如何實現祝義財的...

2021-01-12 新浪財經

來源: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記者李未來 實習記者 苗詩雨 北京報導

11月16日,持有地華實業40%股權的雨潤控股,收到南京中院的《民事裁定書》,南京中院裁定受理雨潤控股的重整申請。

繼重整風波後,11月25日,雨潤旗下上市公司之一的中央商場(600280.SH)又因拖欠工程款再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祝義財的「野心」

提及雨潤集團,業內人士便會聯想到雨潤控股集團董事長祝義財,這個與雨潤集團命運密不可分的「傳奇般」的男人。

1992年,看準低溫肉製品市場的祝義財毅然決然的變賣了其水產貿易的設備,帶著300萬元和60個人來到南京創立了雨潤,而曾經「北雙匯,南雨潤」的口頭禪也正是雨潤集團迅速發展的最好見證。

如今,按照集團官網簡介,雨潤集團是一家集食品、地產、商業、物流、旅遊、金融和建築等七大產業於一體的多元化企業集團。旗下擁有雨潤食品(1068.HK)、中央商場(600280.SH)兩家上市公司。並且企業綜合實力分別位列中國企業500強第112位和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8位。

可近年來,為何昔日風光無限的雨潤集團會被「低氣壓」籠罩著?這一切的源頭還要從雨潤集團涉足地產行業講起。

在創建雨潤之後,2001年祝義財將目光投向了房地產業務,也是這一年祝義財首次入選《福布斯》中國百富排行榜,位列第53位,資產8.8億元。2002年祝義財在香港主板買殼上市,開始了他的瘋狂併購,同年5月16日,江蘇地華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拉開了雨潤多元化發展的序幕。2003年,祝義財表露野心,併購達20家國有企業。2004年,祝義財成為江蘇首富,福布斯富豪榜第41位。

從2004年開始,祝義財攜江蘇地華實業在二級市場連續買入南京中商(即「中央商場」),最終通過10餘次舉牌,在2009年成功控股上市公司。至此雨潤正式成為一家跨物流、食品、地產、旅遊、建築的綜合集團。而後,在祝義財的帶領下,2012年雨潤以1100億營收成為民營企業前十的存在。

雨潤集團命運的轉折

毫不避諱地說,是祝義財的野心成就了曾經的雨潤和他自己。

但萬事皆有利弊,迅速的投資擴張讓雨潤的資金鍊一度緊繃,僅僅是多元化剛剛起步的2002至2004年,雨潤食品應收關聯公司款項(非貿易)合計就高達16.7億元。可出人意料的是,資金鍊的緊繃只是雨潤集團災難的開始。

自2011年起,雨潤食品接連被曝出產品中出現頭髮、包裝塑料、金屬卡扣等異物的現象,並且存在瘦肉精殘留的問題,這對於一直以「食品工業是道德工業」為口號的雨潤食品來說是致命的。

天有不測風雲,2015年3月27日,中央商場發布公告稱,檢察機關於2015年3月23日起對公司董事長、實際控制人祝義財執行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強制措施,而祝義財此次的「消失」長達1400天。

與此同時,雨潤集團旗下黃山松柏高爾夫鄉村俱樂部有限公司、黃山雨潤地華置業有限公司,又因涉合同糾紛過多,面對房產被查封、被列入全國失信被執行人「黑名單」的處境。此外,雨潤食品更是動蕩不安,員工總數自2011年的2.1萬,下降至2016年底的1.2萬。

2019年初,祝義財回歸雨潤,自此不少人認為雨潤能夠有所好轉。但直至今年2月,一篇以《雨潤能逃得過破產的厄運嗎?》命名的文章發出,才讓行業真正意識到,雨潤或許真的陷入了危機。據悉,該文章為祝義財所寫並要求全體員工反覆學習。

業績雙雙乏力

雨潤集團的危機直接反映在了其兩個上市公司的業績報中。其中,食品作為雨潤集團的發家手藝,業績表現上卻多少有些力不從心。

根據雨潤食品財報的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9年,雨潤食品虧損額分別為29.77億港元、23.42億港元、19.15億港元、47.57億港元以及39.36億港元。連續的五年內,雨潤食品已合計虧損近160億港元。

截止到2020年6月底,雨潤食品總資產為92.71億港元,較上年同期減少4.10億港元,公司的資產負債率更是達到了120.07%。與此同時,負債當中有64.76億港元將於未來12個月內到期,而根據財報顯示,當前雨潤食品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為3.93億港元。

而作為雨潤地產中率先上市的「當家花旦」中央商場,非但沒能撫平雨潤食品業績上的虧損,反而向傷口上撒了把鹽。

巔峰時期的雨潤地產,其業務曾在2014年達成155億元銷售額,在當年克而瑞發布的中國房企銷售排行榜中位列第49位。可轉眼2019年,銷售額不超過66億元,相比巔峰時期銷售額縮水超過60%,按照克而瑞2019年的銷售排行榜,雨潤地產的操盤面積勉強擠進TOP200,列第197名。

按照南京中央商場(集團)有限公司此前公布的財務報告顯示,2020年第三季度其總資產約為139.1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超13億元;營業收入為約19.3億元,較上年同期的約56.7億,環比減少66%。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儘管三季度淨利潤累計同比增加 4687.12萬元,但淨利潤仍為-1351.40萬元,上年同期數為-6038.52萬元。

但屋漏偏逢連夜雨,業績的持續乏力和虧損使得中央商場又因拖欠工程款而陷入官司糾紛。

據悉,2020年11月25日,南京中央商場(集團)有限公司(600280.SH,以下簡稱「中央商場」)發布公告稱,控股子公司沭陽雨潤中央購物廣場有限公司因拖欠1294.51萬元工程款,被工程承包方起訴,目前訴訟尚未開庭。

目前案件進展如何,集團又會採取何種措施應對這次危機呢?對此,《華夏時報》記者撥通了中央商場證券事務代表的電話,對方表示,案件基本情況公告已經描述的較為清晰了,進展以及下一步的措施也會在以後的公告中發布。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在雨潤集團的會議上,祝義財給地產集團定下了未來五年的銷售目標,要求其在2021年達到100億元的銷售額,並且在2025年完成1400億元的目標,但據記者調查了解到,2020年雨潤地產集團的銷售目標僅為50億元。

面對食品和地產當前業績的雙重打擊,「傳奇」人物祝義財該如何拯救「燙手山芋」,帶領雨潤地產完成這一目標?《華夏時報》記者致電了雨潤集團官網的聯繫電話。在記者表明採訪意圖後,對方表示,網站電話為內部會議的預定電話,讓記者稍作等待,接近兩分鐘的等待過後工作人員幫記者轉接至集團文化宣傳中心,但遺憾的是對方未接聽記者電話。隨後記者將相關問題的採訪提綱發送至集團郵箱,但截至發稿之時,暫未得到回覆。

相關焦點

  • 目標從50億到1400億 雨潤地產如何實現祝義財的「野心」?
    11月16日,持有地華實業40%股權的雨潤控股,收到南京中院的《民事裁定書》,南京中院裁定受理雨潤控股的重整申請。  繼重整風波後,11月25日,雨潤旗下上市公司之一的中央商場(600280.SH)又因拖欠工程款再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 祝義財「歸來」兩年 千億地產仍難「回魂」
    來源:無冕財經祝義財「歸來」兩年,千億地產仍難「回魂」 || 深度歸來近兩年,祝義財的地產夢仍在繼續。11月25日,南京中央商場(集團)有限公司(600280.SH,以下簡稱「中央商場」)發布公告稱,控股子公司沭陽雨潤中央購物廣場有限公司因拖欠1294.51萬元工程款,被工程承包方起訴,目前訴訟尚未開庭。
  • 雨潤控股重整獲法院受理 祝義財上月參加全球直播電商基地籤約
    雨潤控股重整申請獲法院受理*ST中商此前披露的三季報顯示,今年1-9月份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9.29億元,同比下降6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525.3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73.23%;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2.24億元,同比下降187.50%。
  • 「第一屠戶」祝義財重新主持企業大局快2年了,雨潤在向好發展?
    人生的大起大落時,才懂得此句之況味如何?在祝義財處於低潮期,南京當地仍將這枚紀念章頒給了他,既是對他及雨潤對社會曾作出不少貢獻的肯定,也讓他有了重整旗鼓的底氣和動力。目前,雨潤集團會向好發展嗎?祝義財眼下面臨了很多現實困難,他也需要有更多時間,也需要有更多勢能幫助雨潤走出眼下的困境。
  • 起底江蘇前首富:迷信風水兩次更名,身陷囹圄1400天,巨虧39億!
    「南雨潤、北雙匯」,這是雨潤曾經的江湖地位。如果雨潤的幕後大老闆祝義財,不搞多元化發展,雨潤可能成為與雙匯並駕齊驅的食品巨頭。祝義財,江蘇的前首富,迷信風水,為了公司發展,曾經兩次改名。造化弄人,因為一起併購案,身陷囹圄,被關了1400天。
  • 收購25家國企,幹到江蘇首富,被關4年後回家,危機重重
    上個月,南京中院裁定受理了雨潤控股的重整申請,沒過幾天,又傳出消息,雨潤旗下的中央商場拖欠巨額工程款。兩家上市公司都在退市邊緣,處境艱難。今年早些時候祝義才寫了篇文章,標題叫《雨潤能逃得過破產的厄運嗎?》,可能他自己最清楚雨潤面臨的難題吧。
  • 收購25家國企 幹到江蘇首富 被關4年後回家 危機重重
    上個月,南京中院裁定受理了雨潤控股的重整申請,沒過幾天,又傳出消息,雨潤旗下的中央商場拖欠巨額工程款。兩家上市公司都在退市邊緣,處境艱難。今年早些時候祝義才寫了篇文章,標題叫《雨潤能逃得過破產的厄運嗎?》,可能他自己最清楚雨潤面臨的難題吧。
  • 又一位不守「本分」的富豪,醉心「資本遊戲」,還拖欠巨額工程款
    但是雨潤食品卻面臨著破產的危機,還曝光出了很多負面的新聞。據有關消息顯示,2020年11月25日,南京中央商場(集團)有限公司(600280.SH,以下簡稱「中央商場」)發布公告稱,控股子公司沭陽雨潤中央購物廣場有限公司因拖欠1294.51萬元工程款,被工程承包方起訴,目前訴訟尚未開庭。
  • 前江蘇首富祝義財重獲自由回家,回溯「第一屠戶」跌宕財富路
    「祝先生為本公司的名譽主席兼董事會高級顧問,現時並無參與本公司的日常營運。」雨潤食品的公告還透露,截至公告日,祝義財持有雨潤食品4.7億股股份,佔公司全部已發行股本約25.82%。也是1月22日晚間,中央商場也發布了公告,宣布接到祝義財家屬通知,稱公司實際控制人祝義財已回到家中。中央商場表示,祝義財為公司實際控制人,目前未在公司擔任職務,公司經營情況一切正常。
  • 前江蘇首富200元起家到身價140億再到負債70億傳奇
    說起雨潤集團,就不得不提起其集團創立者及掌舵人——祝義財,這位頗具爭議的冷鮮肉行業大佬,經200元白手起家到身價140億再到負債70億,期間他到底經歷了什麼?從家徒四壁的白丁到身負盛名的首富再到被銀行限制乃至深陷囹圄的囚徒。
  • 拖欠農民工工資,綠城地產精裝修等3個項目被點名通報
    來源: 鳳凰網房產自今年6月起市區開展了建築工地勞動用工「四項制度」專項檢查,近日南通市住建局通報了有關情況,綠城地產精裝修等3個項目被點名通報,多為農民工工資拖欠等問題。根據投訴處置及核查的情況,發現相關項目的責任主體從勞動用工管理到四項制度落實均存在問題,主要體現有:精裝修分包單位勞動用工未能納入總包單位管理,總承包合同中約定的工程款支付未經總包帳戶,總包單位雖有承包之名但無管理之實;分包單位自有的勞動用工管理體系不健全、不成熟,如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人工日單價與實際最終結算價不符,分包單位強行將部分工人工資推脫給班組實際承包人,而班組承包人為承攬工程委曲求全,自擔風險
  • 省市多次發函但仍拖欠三方確認工程款
    文 / 孫茂強 楊定軍 三年前,黑龍江蘭西縣政府作為建設單位,與監理、施工單位三方籤字蓋章確認,"北國玫瑰小鎮"完工的工程總造價為1.47億多元,但縣政府拖欠億元工程款屢屢不予支付。
  • 半年業績觀察丨銀城地產:剝開業績大增「假象」,為啥都在給別人...
    事實上,不論是600多萬的歸母淨利潤還是1億的歸母淨利潤,在上市房企中都只能稱作「迷你」規模。需要注意的是,當期銀城地產實現合約銷售金額約為61.23億元,較2019年同期約78.99億元減少約22.5%;合約銷售建築面積約為33.63萬平方米,較2019年同期約51.30萬平方米減少約34.4%。
  • 中原地產去年香港銷售成交1950億港元 今年營收目標50.7億港元
    來源:觀點地產網1月17日,地產代理公司中原地產公布2019年香港市場的經營簡況和對今年的展望。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中原地產亞太區副主席兼住宅部總裁陳永傑透露,全年中原香港錄得逾49.5億港元佣金收入,當中住宅部佣金逾38億港元,工商鋪則錄5億港元佣金收入。同時,中原地產香港2019年共促成逾5萬宗租賃及買賣成交,銷售成交金額逾1950億港元,繼續蟬聯香港促成最多一手成交的地產代理公司。
  • 亞廈股份、綠城裝飾等6家參加單位被點名通報:涉拖欠農民工工資等...
    據南通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發布的《2020年市區建築工地勞動用工「四項制度」專項檢查通報》顯示,南通市建築工程管理處就建築工地勞動用工「四項制度」專項檢查時發現綠城地產精裝修項目、瓏府精裝修項目、南通雨潤星雨華府三項目參建單位存在違反《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被點名通報。
  • 益陽包工頭自稱遭拖欠數百萬工程款兩年多,總承包方回應:合同都是...
    工程完成了兩年多,工程款卻一直沒有拿到,7月21日,益陽人王衛林向瀟湘晨報記者反映,其曾在長沙市望城區富基世紀公園項目施工,如今已經完工兩年,項目總承包方卻拖欠了數百萬工程款未支付。王衛林稱,在當年動工之時,為了防止總承包方不認帳,他要求與項目負責人籤訂了一份建築勞務分包合同。
  • 北京私人偵探公司:拖欠工程款應該怎麼解決
    這種現象由來已久,愈演愈烈,很多企業心裡明白,久拖不還的工程款已很難討回來了。大多數拖欠工程款已歷時相當久,甚至超過兩年,有的甚至達到十年之久。拖欠太久的工程款,承包商經常因法律意識淡薄或礙於情面怕影響與建設方的關係等原因而錯過訴訟時效。在此有必要提醒:工程欠款的訴訟時效為兩年,從知道或應當知道拖欠行為起算。
  • 德傑地產「付不出」工程款了?
    如今,其中一部分項目本該到了收尾階段,雙方的矛盾卻不斷升級。 中建二局稱新傑尚拖欠工程款7000多萬元,而後者表示只差1000多萬元。 兩家「開撕」的企業,身份相當「顯赫」——中建二局是世界500強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而新傑尚是「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重慶德傑集團的旗下公司。
  • 半年報透視|中海地產:「利潤王」逐夢4000億
    另外,按照中海地產此前提出的2020年完成4000億港元的銷售目標,今年上半年的銷售完成率尚未過半。對此,中海地產行政總裁張智超表示,儘管這一目標存在一定的挑戰性,但公司全年貨量充足,下半年也將加大推盤力度、加快銷售節奏。「在外部環境不發生劇烈變化的情況下,有信心完成全年4000億港元的銷售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