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年負
前段時間,臺「國發會」宣布,臺灣地區人均GDP突破3萬美元,臺灣地區將步入「發達社會」,這意味著臺灣地區提前三年完成了人均GDP超3萬美元的目標。雖然民進黨當局大肆宣揚此消息,但是這人均GDP破3萬美元中存在許多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GDP破3萬主要助推的力量為新臺幣匯率升值,這有利於臺灣地區進口,但是不方便出口;再者,臺灣民眾大多對此無感,甚至有人認為這只是「虛胖」;最後,臺灣地區在疫情期間,能夠有如此發展,大陸經濟騰飛的帶動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
人均GDP破3萬美元
臺「主計總處」預測,2021年臺灣地區的經濟增長率為3.83%。臺「國發會」以此數據考慮可量化評估的政策效益及國際潛在下行風險等因素,把經濟增長率的區間目標調至3.8%至4.2%。這個數據是9年內的新高,而人均GDP首次突破3萬美元。
人均GDP突破3萬美元,民進黨當局據此吹噓臺灣地區將步入「發達社會」。可是即使數據達到了目標,臺灣民眾並沒有感受到GDP破3萬美元的喜悅,主要原因在於,這次臺人均GDP增長和新臺幣匯率升值有關。臺「主計總處」表示,如果不是新臺幣匯率走強,恐怕要在兩三年後,臺灣GDP才能破3萬美元。
連鎖反應
新臺幣匯率增高,帶來了一系列連鎖反應,而且這些連鎖反應並非全部有利於臺灣民眾。按照經濟學原理來講,新臺幣升值,進口物價本應該降,但是現在處於疫情的特殊時間,進口物價反而不降不升。
拿進口汽車為例,由於疫情問題,許多海外工廠因疫情停工,供貨不足。即使是臺灣島內的汽車工廠,進口海外汽車零件也受阻。
而且因為國際物流的問題,進口貨物的物流成本大幅增加了。此消彼長之下,匯率走高,進口貨品降價的優勢並沒有顯示出來。而且最直接的是,因為疫情,島內民眾無法出境購物,對匯率的優勢沒有感覺。
與之相伴的問題是,出口的商品因為新臺幣匯率急升不得不漲價,繼而影響到出口。1月5日,臺「經濟部門」點名紡織和機械等傳統產業面臨著許多壓力。
島內中小企業出口廠商是受影響最大的,不僅白幹活,而且很可能賠錢。最主要的是,臺灣是出口導向的經濟體,總體來說,新臺幣升值有利有弊,對民眾來說,兩相抵消之下只剩下無感。
免責聲明:本文由這有看點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部分消息參考:人民日報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