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誰都不爭,我和誰爭都不屑。
楊絳先生的這句話,我看了很多很多遍,可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觸。
我在最初的時候,我覺得這是楊絳在經歷了一輩子的各種以後對俗世的看淡,就像是一個看破紅塵的老人,對這個世間的東西都不大提得起興趣,所謂的大隱隱於市,應該就是這種味道,就像陶淵明那句「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後來的時候,我在看的時候又不是這個味道了,我覺得楊絳所謂和誰都不爭,和誰爭都不屑是因為,她只和自己爭,和自己爭,於是才能夠在自己選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才能夠做到《大學》裡的那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想著應該是她能在當代文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的原因。
再到後來,我又有了新的想法,為什麼不爭,鶴立雞群怎麼爭?獨樹一幟誰和你爭?別具一格又該和誰爭呢?我有時候想,這會不是楊絳對後世的一種勸勉,不爭不是爭不起,也不是爭不過,反而是獨領風騷,無人可爭。大概是希望我們後世治學能夠有自己的想法,不要人云亦云,走自己的路,走只屬於自己的路。
再到如今,感覺又不是這種味道,我覺得這句話未必不會有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思。相信大家聽過這樣的一句話: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大概這也是一種勸勉,儘管文無第一,但要努力做到那個第一,這很重要。畢竟有沒有這麼做是一回事,做不做得到又是一回事。
雖然,一路走來,對這句話的理解變得千奇百怪,甚至是在很多不同的方向,但是其實很多理解都是源於生活吧,也才理解楊絳先生為什麼說不會生活的人讀不懂書,如果沒有生活,沒有經歷,又怎麼會有這麼多的想法和感觸呢?
文學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不是嗎?大概就是這個理吧!
(圖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