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站樁功的重要性很多人都論述過,前人更明確指出沒有樁功,將如無根之木,應手即去。可惜後來人自作聰明的多,多練各種式子、套路演化,夾雜現代搏擊打法,。以致現狀是造型繁多,功力無增,實戰都是王八拳。還有一些不懂裝懂,站在門外指手畫腳,動不動就高談闊論要進步發展,要與國際接軌,實則連傳統拳術的門道都沒摸到,就好像一個幼兒園的學生,嘲笑國家主席的決策愚蠢一樣,貽笑大方。
古人早就說起於腿、發於足、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有的人理解,用力蹬腿,甚者舉重和深蹲增加腿部力量,以求上肢力量同步增加。誠然,這些鍛鍊可以增加腿部力量強勁。但是沒有注意到古人說的不是力,而是勁。這些訓練手段可以增加力量,但都是浮力。對於勁的發展效果,古人就指出了一條路,那就是樁功,惟樁功可以增加腿部力量,有入地三尺之功效,這是真的沉實之力,與舉重等不是等效的。建築基礎要打的堅實,上部結構才會屹立不倒。古人的樁功是很合理的,功架符合人體科學,也是經過血與火的檢驗。
像外家拳的馬步、弓步等,長期訓練會增加平衡能力,腿如銅澆鐵鑄。站出來的氣勁,一經使用,可以隨意灌注身體需要之部位,增強打擊力量及抗擊打。自身穩如泰山,才能應付各種不測之力,強如不倒之翁。形意拳要求入門先練三年樁,是有科學道理的。一些老的傳習方法,仍在這樣傳承。巧妙者,浮功也!現在的人自以為比古人聰明,自己琢磨出各種修習訓練手段和招式,更有甚者,靠自己的一知半解就自創門派拳種,卻不知道自己離真正的東西越來越遠。有些練套路的,也被要求多練定式,強似練套路數十遍。時至今日,急功近利的越來越多,標準是以能應用、能打作為檢驗標準,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漸多,最後終是養生也不行,實戰也不行。
可惜的是明白人太少,不能理解真正的武術內涵,人云亦云,不假思索,那麼一直會是霧裡看花,水中望月,空耗時間精力。很多人好口才、好文筆,把古人理論藉以延伸,看似練不到就寫不出來、講不出來,檢驗手段,動手不足以應付不測。即使應付,又是散打、擒拿反關節之類的技藝。不懂的六合與內外的關係,沒有真勁。內家拳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可真能有真傳、又能下功夫練到的、能用且能講明白的更是鳳毛麟角。
樁功是基礎,形意拳的根本就是三體式與盤根,而盤根也是動的三體式,萬法出於三體式,這話道理很深。時至今日,三體式也是站的五花八門,各家傳授不一。誰的符合拳理?九要八法須做到,更高的要求是什麼呢?是能不能合成整勁!很多人不重視甚至反對站樁,認為會把腿站僵、站壞。成為挨打的死樁,這是門外漢只看表面的認知,以為站著不動的訓練方法,就會把人練成不會動的木樁,把腿站僵。實則不然,樁功雖然不動,但其內部的身法要領勁力傳導,是內勁生成的必要條件,靜止的訓練更容易感受身體裡面的變化和奧妙,正確的樁功,只會越站越松,不會僵死。至於實戰應用,樁功自然不具備,但是武術訓練是一個體系,很多訓練方法的集成,想要實戰,樁功的基礎上還要練習拳法,這是一脈相承的東西,互相配合,相輔相成的。門外看一回事,門內練又是一回事,隔著一道門,就隔了一重天地。
說到練功姿勢,更是嚴重偏離。看著打的拳兇猛無匹,不過是活動肢體久了,增長些功力,就認為是正道上的形意拳了。用開不出人去,手到了人身發不出力,只是利用慣性打擊,這是沒有內勁加持的打法,笨拙且粗糙。
三體式練法簡述
先從自然站立開始,重心移到右腿,慢慢屈膝下蹲,雙手緩緩提起,左掌下,右掌上。然後左腳慢慢向前伸出,重心前三後七。同時左手向前推出成立掌。右手同時向下按掌,大指後側靠在肚臍前。要扣腳趾。就是用腳的五趾扒住地面。雙膝微展,兩腳跟微向外撐,不可露型。沉肩墜肘,打開兩肩夾骨微向內合。兩肋自然抽緊,頭頂,項豎。立掌圓虎口,掌面斜如劈斧。不可掌面正對前方。意識上左手兩指挑眉,右手兩指挑肩。挑右肩。全為自然為之,不可強行為之。時日久了自然功成。站不動時收回。方法正確,便有身備五弓之勢了。目視前方,神態安祥,思想集中。收回如虎抱頭,再回到左手在肚臍,右手在身右邊,左腳尖向前。再回到沙地立竿。再從頭做右邊,完全一樣。只不過是左右相反而已。扣趾後,人的重心不在腳後跟,而是在兩腳的前腳掌。至少是在前腳掌和後腳跟之間不停的變換之中。
功不貴多而貴精,法不貴繁而貴真!人不在名,懂勁則靈。字不在多,述真才行。寥寥數語,寶山埋玉。空手而歸,如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