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格特質看《調音師》人物:即便人性本惡,我勸你善良

2020-12-26 ai島嶼芸煙

本文首發於「侃侃殿影」今日頭條帳號,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由斯裡蘭姆拉格萬執導的印度電影《調音師》,改編自同名法國懸疑短片。去年登陸國內院線,引發不小轟動,中國地區總票房突破3億,豆瓣累計92.4萬人,評分8.3分。該電影,以波折離奇的劇情,反轉多達50次,令網友驚呼「五分鐘一個轉折」,不少影迷把它稱作年度「最佳懸疑片」。

導演拉格萬,作為美國懸疑大師希區柯克的超級影迷,之前的幾部作品也都是懸疑題材。而這部《調音師》更是符合了他本人心中對於好的懸疑片」不可預知,讓人出乎意料「的定義,是一部猜中了開頭,猜不中結尾的電影。

影片以主人翁阿卡什偽裝盲人以尋找音樂靈感,卻意外成為一起兇殺案的目擊證人為主線,聚焦人性和社會的黑暗面,著名影星夫人的婚外戀情,警察局長的秘密,彩票小販的,診所醫生的黑色交易...將印度社會各階層的人物群像及生活面貌展現得淋漓盡致。

根據這部電影主角不同的行為作風,便能將其劃分到不同的人格特質裡去,比如阿卡什的利己主義人格,西米的表演型人格,蘇菲的聖母型人格....藉此探究一些問題:

人性真的是惡劣的?是否要放棄良知,底限為前途利益服務?在充滿黑暗的影片裡,始終相信即便人性本惡,也要呼喚善良的到來。

1 阿卡什:精緻的利己主義人格,以沉默收穫目的,縱容著事態惡化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最早出自北大中文系錢理群教授,指的是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 ,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目的的人。他們對生活有著自己的追求,一切活動以利己主義為核心,並不一味追求物質價值,有自己獨有的生活品味。高智商,是他們最典型的特徵。

影片中的男主角阿卡什,就是典型的精緻利己主義者。為了在鋼琴事業上,有更好的造詣,他偽裝成盲人,還為自己編了個離奇的失明故事,13歲時被球打傷了視神經。不過身體上的裝盲,並未影響阿卡什的鋼琴演奏,能夠彈奏優美流暢的鋼琴曲,也能獨立創作出浪漫動聽的流行歌。平日裡他經常私下授課,以便攢夠錢去倫敦參加國際比賽。一次,在人流眾多的馬路邊,他遇見了酒吧老闆的女兒蘇菲,還向她展示了自己的鋼琴絕技,被老闆聘用為這家酒吧的鋼琴演奏師。

阿卡什出色的鋼琴技藝,為酒吧籠絡了不少人氣,他本人也收穫了不少粉絲,老闆甚至為他準備了專人音樂會。故事到這裡,看起來十分美好,直到一件事的闖入,讓阿卡什的生活再也不能歸於平靜。就像是滾雪球效應一般,為了圓自己盲人的慌,阿卡什編造了更多的慌,甚至因此惹上殺身之禍。後來,我們才知道,阿卡什所謂的為音樂而盲,其實只是謀取更多社會優待的藉口。

他受邀前往著名演員的家裡為他的妻子生日送上驚喜,卻不小心目睹了演員的死,他的妻子和情夫正在處理他屍體的場景...驚喜變成了驚嚇,盲與不盲之間,夾雜的不僅是阿卡什本人的秘密,關乎兩個家庭的命運,更關乎道德與法律的界限。

隱隱覺得應該告訴蘇菲自己眼睛沒有失明的真相,他猶豫了;知道警察局長其實就是演員妻子的情夫,要不要說出真相,他猶豫了;在所有陰謀即將敗露,蘇菲一直追問自己的時候,他又猶豫了;診所醫生想取西米的肝臟賺錢,但西米也將因此死亡的一刻,他又猶豫了...在猶豫後,他還是選擇了沉默,以使自己的權益不受損失。

故事解析裡,說到阿卡什這個人物時,有截然不同的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儘管阿卡什做了一些錯事,但他底性是善良的,他的猶豫是因為無法背叛自己的良知;一種說法是,阿卡什從始至終都是個利己主義者,只做對自己利益有用的事。正是因為這個矛盾點,讓這個角色不再臉譜化,更接近印度小人物階級。

阿卡什內心存在美好的一面,只是在更具誘惑的前途面前,他選擇了後者。既然表演,就有結束的一天,在他最後踢開易拉罐的一刻,這部現實的劇也將謝幕。

西米:暴躁的表演型人格,以暴力解決問題,讓事情發展到不可收拾

所有連環作案的兇手,內心都有一顆躁動的基因,驅使他們不斷犯險。道德與法律,於他們而言更像是一條無形的線,衝動的時候忘卻,只在懺悔之時想起。他們與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相同的是,同樣會為了自己的形象,利益不顧一切,也極具演繹天賦。

西米,同他的演員丈夫一樣,擅長在鏡頭面前以各種浮誇的行為吸引他人的注意,如果不是那次生日時,被丈夫撞見自己和警長的地下戀情,她可能只是個有些歇斯底裡的年輕貴婦。一把槍的走火,讓丈夫失去了生命,而後,為了真相不被戳穿,她走上了和警長一樣的暴力之路。從高樓上扔下知情的鄰居老太,將阿卡什弄成真的瞎子;放走阿卡什後,發現了他復明的事實,又返回準備撞死他...

一個懂得利用自身優勢的女人是可怕的。表面上的雲淡風輕,特有的柔弱感,都成為她做壞事的保護色,令敵人放下防備,心甘情願的成為她的囚徒。一錯再錯的人是沒有懺悔心的,哪怕她在第一次刺殺阿卡什的時刻,心軟了,只讓他真的失明了。可這片刻的糾結,並沒有成為她生命裡的曙光,黑暗早已佔據了她的身心。最後一件惡事的施展,召喚的便是死神。

暴力可以解決問題麼?很多時候,它只能暫時鎮壓住那些不服從你的聲音,真相總會被透露,問題也得不到解決。以暴制暴,更不是能換回完美結局的上上之策。

蘇菲:」單純「的聖母型人格,以道德高點評價他人,卻在最後翻了車

將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家人朋友同事身上,對陌生人有求必應,而且一旦停止這樣做就會覺得非常內疚,他們把友善待人作為唯一行為準則。在他們心裡,所有的事都優先於自己的身心健康,支持了別人,往往崩潰了自己。這樣的人格特質一般在常年不接觸社會真實的學生或婦女身上最為常見。

蘇菲在路上不小心撞傷了阿卡什,心存愧疚,將他帶到了父親的酒吧,希望能夠幫助他取得不錯的收益。在阿卡什精湛的鋼琴技藝與深情的唱腔裡,她不可自拔的愛上了這個男人,在淋了一場大雨的夜晚,於阿卡什的家裡留宿,聊天喝酒做愛。看到愛人第二天反常的行為舉止,她以為是自己太過主動嚇壞了他,在看完小孩偷拍的視頻後,她知道了阿卡什不盲的事實,惱羞成怒,離開了他。

可事實上,從頭到尾,都是她的忽視在作怪。阿卡什睡覺是戴著眼罩的,他的眼睛看起來一點也不像失明的樣子,看自己換衣服不自覺轉頭又迴避的神情,每一樁都能讓蘇菲猜中他不是盲人的事實。真相揭開時,她的怒火是無理的,與其責怪他人,還不如怪自己太過「單純」。

影片最後,即便阿卡什使出了「說來話長,喝杯咖啡」老套的對白,和兔頭拐杖不摸就能確定是自己的破綻,還能堂而皇之地相信他真的再次失明的假象,相信他所編造的故事。那句「她做了這麼多錯事,你為什麼不取了她的眼角膜?」,也在頃刻間毀了蘇菲聖母的人設。原來一直站在道德制高點點批判別人的人,也會有這樣「邪惡」的一面。

蘇菲就像我們身邊那些人云亦云,卻自詡正義感爆棚的吃瓜群眾,相信所見即是真實,也相信自己認定的便是真理,永遠想為別人好,卻永遠在好心辦壞事。既成不了真正的聖賢,也撕不開偽善的臉。

即使人性本惡,我還是勸你要善良

愛德蒙·伯克曾說:「邪惡獲得勝利的唯一條件,就是善良的人們保持沉默。」,於是我們看到良心未泯的阿卡什沉默,更多人捲入了事故的漩渦。

可德賽萊也說:「在世界上,一切都不過暫時的存在,終於都是要死的。除開善良——心腸的善良之外。」最後,我們看到,壞人的離世,阿卡什還將繼續捧著他殘疾的外衣,蘇菲的聖母人設,也在最後徹底崩塌。

如果善良是有用的,請務必真誠。

如果謊言是有期限的,請務必以真面示人。

偽裝也許是獲得利益的捷徑,也可能是甜美故事的終結。

相關焦點

  • 《調音師》55個反轉劇情的懸疑片,全員皆惡,人性的陰暗面
    《調音師》55個反轉劇情的懸疑片,全員皆惡,人性的陰暗面人性的善惡只在一念之間嗎?這部2019年上映的印度反轉劇情大片,非常深刻地揭露了人性的陰暗面。幾乎全員皆惡的劇情看得所有觀眾匪夷所思,從影片最開始的時候,黑屏的情況之下,背景音樂伴隨著男主旁白的聲音:「說來話長要喝咖啡嗎?」,從男主第一視角的角度去講述這部電影的情節,到底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他所刻畫出來的人物形象,都是從男主視角最客觀的分析嗎?層層遞進的劇情和豐滿的人物設定,這部電影值得一看再看。
  • 西方文化認為人性本惡,東方文化傾向於人性本善,你怎麼看?
    法國思想家盧梭,著有《人性論》法國思想家盧梭,倡導人性本善。盧梭和伏爾泰等人的人文主義思想,吹響了法國大革命的前奏。盧梭喜歡「高貴的野蠻人」,因為,野蠻人(即早期的人類)是平等而善良的。盧梭的這一觀點,與孟子說的「赤子之心」和「惻隱之心」,有異曲同工之妙。
  • 豆瓣8.4《一級恐懼》:愛德華·諾頓成名作,人性究竟本善本惡?
    但是現實總是不似你我所想,一直支撐著馬丁的「性善論」再一次遭受重擊。兩千年多前,諸子百家就有過爭論,孟子相信「人性本善」,荀子認為「人性本惡」,莊子的自然主義說等等,各家看法不一,西方也從來沒有停止過爭論,希臘哲學家認為人性中有善有惡,中世紀寺院派教育認為人行為惡,哲學家和教育家多認為人性為善等等。
  • 《菜根譚》處世智慧:即便人性有惡,也要將其理解為「愚蠢」
    大家好,我是嶽涵。有一句非常值得我們思考:「即便人性有惡,也要將其理解為愚蠢。」在這個社會上,善人惡人都是存在的。什麼時候我們身邊會出現惡人?當我們受到傷害的時候,就會把那些傷害我們的人當成惡人。而如果,你繼續主觀臆想,就會將這些事情過度擴大,從而產生了人性矛盾。很多時候,人生就是因為想得太多惹得禍,想得太多就會痛苦,想得太多的就會無中生有,想得太多本身就會產生 邪惡和陰暗的一面。
  • 《惡魔人》,人性本惡還是本善?我想這部動畫會給你答案
    惡魔究竟為何而生,人性本惡還是本善,我想這部動畫會給你答案。結局看似是壞的,但是地球上最後的純真善良都消失了,連墮落的天使都會哭泣呢,最後也只能在極度悲傷中死去。惡魔人是拯救人類的天使,撒旦是毀滅人類的惡魔。善良中總能衍生出黑暗,黑暗使人變得瘋狂。湯淺政明這部另類風格的作品,把人類最醜惡的一面擺出來,擇黑暗還是擇光明,看來我們該反省反省了。
  • 《調音師》的暗示和啟發:鋼琴的音軌可調,人性的「音軌」難調
    你以為在路上,就像你把你送進醫院的司機夫婦是好人,不,他們只是想挖走你的腎。你以為阿米卡什是個倒黴的可憐蟲,不,他最後選擇了謀財害命。不斷的反轉,也是人性的不斷自我抉擇希區柯克式的懸念設計,貫徹了整部影片,電影仿佛沒有結局,只有反轉和繼續反轉。
  • 《九型人格》人性地圖:穿透喜怒哀樂,帶你進入人性隱秘之處
    人性是無限開放的,因此更加深刻地洞察人性的可能性這一難題就擺在我們面前,同時我們對人格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化。九型人格已經成為九型人格研究領域的一部經典著作,是關於人格功能的更深層真理及其與我們內在心靈特質的聯繫,以期讓讀者不僅能找到自己所屬的類型,而且能很快辨識出自己所屬人格類型的問題並承認它們。九型人格的作者為唐.理察.裡索和拉斯.赫德森。
  • 調音師結局什麼意思?易拉罐兔頭拐杖...
    一次又一次遇險,一次又一次反轉,人性之惡讓人瞠目結舌。地產大亨普拉默和阿卡什的第一次見面是在餐廳裡,當面邀請他參與第二天的鋼琴演奏,而在普拉默死亡之後當,送阿卡什去警察局的突突司機和彩票女則組成了我前面提到的另一條故事線,最終,阿卡什在他們的幫助下,見到了警察局長,但未曾想他原來就是普拉默妻子西米的出軌對象,故事因此形成了一個閉環。
  • 東野圭吾《惡意》:你最想保護的人毀了你,探究人性本惡還是本善
    東野圭吾《惡意》:你最想保護的人毀了你,探究人性本惡還是本善作為同樣被欺凌的學生,野野口修和日高邦彥,做出不同的選擇,也是為故事的發展埋下了伏筆。為什麼他可以這麼高尚善良有骨氣,而我卻這麼懦弱無能。好朋友說可以用一句令人毛骨悚然的話來總結這本書:我得了絕症,所以我殺了我最好的朋友。確是如此。《惡意》用文字向你展現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惡,人性的扭曲在東野圭吾筆下被剖析的淋漓盡致。
  • 通過這次疫情大家來說說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自從讀過這句話以後,人性本善四個字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可是通過這次疫情中暴露出來的人性,卻讓我開始疑惑,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2019年最後一個月,當神州子民正沉浸在迎接新年的喜悅中時。一種新的冠狀病毒肺炎在武漢開始暴發。勢頭之猛令很多人回不過神來。僅僅一個月,感染人數破萬,每天新增死亡病例都破了百。形勢嚴峻,各大醫學領域的專家都奔赴武漢齊心抗疫。
  • 《調音師》:波折驚奇,反轉不斷
    本以為這是一場浪漫的私人演奏會,直到阿卡什意外發現了男主人的屍體和一個在廁所角落裡舉著槍虎視眈眈的男人(我很佩服阿卡什居然還能尿得出來)冷靜的處理掉丈夫屍體,甚至拿出丈夫的錄音模擬對話、編造謊言,取下丈夫的手錶來嫁禍他人的女主角西米。這一切讓裝盲的阿卡什心驚肉跳,卻又不得不強裝鎮定。
  • 電影《調音師》結局是什麼意思?阿卡什真的瞎了嗎?
    最近電影《調音師》正在國內熱播中,這部電影是根據之前法國短片《調音師》改編的,目前在美團等平臺上評分達到了9.2分,在兩個小時多的時長中每一分都不能浪費,否則很有可能就看不懂了,這部影片主要講了「盲人」鋼琴師在看到一起案發現場後繼而發生的一系列的事情,而最開始我們以為的劇情都在不斷的反轉,直到最後結局我們才恍然大悟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人心本天性(天命之謂性),天性是天賦與我的本性,即是「心」。我的心性是自然的、天賦的,無善惡可言,也絕不帶有「原罪」。「善」、「惡」,都是人意念造作的價值觀。人為的造作,不該用來規範自然之物。此之為「有善有惡意之動」。
  • 看《綠裡奇蹟》中人性善與惡的碰撞:人性中的自我救贖
    人性不是簡單的善和惡,善與惡只是人們對待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與態度。所有人的都可以拯救他人,同樣所有人都可以被他人所拯救。只要人們滿懷善意和希望,這樣即使是身處困境,依舊可以綻放出自己的人性光輝。二、囚犯的救贖綠裡裡面的監獄長,目睹了許多的刑事案件後。
  • 如何用善良對待「惡」?
    「善良」是中華民族的 美德,是一個人誠信的準則。如何用「善良」對待「惡」?我認為:首先,要用善良的心去感化「惡」;其次,用傳承美好的道德去代替「惡」;再次,用法律去教育、懲罰「惡」。俗話說得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中華民族流傳於民間對「善」的稱讚,對「惡」的嫉仇之恨。
  • 《調音師》:披著懸疑喜劇的外衣,從婚 外 情中讀懂人性
    說到近兩年口碑不錯的懸疑片,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調音師》,這部電影上映於2019年,講述了一位鋼琴家為了體驗生活假裝失明,卻意外卷到一場謀殺案當中的故事。但凡有風吹草動,他們內心的惡又會被進一步地激發。阿卡什假裝自己是盲人,因此逃過一劫。但是他還有一些良心,想去警察局報案。當他發現西米的情夫就是警察局長時,他立馬說是自己家的貓被謀殺了。情夫跟著阿卡什回家,各種試探阿卡什,最終半信半疑地放過了他。
  •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荀子敲黑板說,這是兩種不同的武功心法
    人性善惡論背後隱藏的大秘密,儒家內功心法最近圍繞著FF以及她的粉絲諸多言論,「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的爭議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說「人性本善」的認為FF之流不惜與社會主流意識對抗,在於後天環境對神經系統的影響,最終形成畸變的人格、甚至出現被害狂想症狀。而堅持「人性本惡」的則認為這是每個人生下來就有的一種本能,為了求生或獲得更大利益,而不惜犧牲他人利益的一種「天性」。
  • 《少女小漁》四類邊緣性人物性格中,看嚴歌苓對人心、人性的思考
    第二類人:好逸惡勞,出賣人格和身體卻同時殘存著微弱羞恥、善良的複雜人格1.寫老頭窮困潦倒:「老頭窮急了,也沒到街上賣過藝,瑞塔逼他,他也不去。他賣他自己……」即使有一技之長,老頭窮死,被人逼急也不願意出去賣藝。
  • 《調音師》最美的音樂是心靈的呼聲!年度必看懸疑佳作!
    電影背景《調音師》是印度導演斯裡蘭姆·拉格萬執導的影片,講述了鋼琴家阿卡什為了尋找音樂上的靈感,扮盲人出現在大眾視線裡。後來目睹了一場謀殺案而引發一連串的事故,自己也成了真盲人。在一連串的事故中,人們為了金錢盡顯人性的醜惡,最終所有的作惡的人都有自己報應,阿卡什最後在倫敦生活並恢復了視力。
  • 深度解析印度電影《調音師》:看不見的旋律裡,卻看得見社會縮影
    現在印度版的《調音師》終於給了我們一個結局。故事講述了一直假裝盲人的鋼琴師阿卡什(Akash),在意外成為一起兇殺案的唯一「目擊證人」後,所遭遇的種種出其不意的經歷。影片故事波折驚奇,反轉不斷,是2018年度IMDb評分最高的印度影片。一部好的電影,定是要能震撼人心的。《調音師》無疑就是這樣一部電影,而且,不到最後一秒你永遠都猜不到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