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是娑婆世界一切眾生,明心見性,快速成佛的第一經。
文殊菩薩在此經中說:「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於聞中入。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此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文殊從中證,非唯觀世音。」
又說:「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自餘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塵勞,非是常修學,淺深同說法。」
又說:「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願加被未來,於此門無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沉淪,但依此根(耳根)修,圓通超餘者,真實心如是。」
七佛之師,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當知,三藏十二部,般若波羅蜜多第一。行深「般若波羅蜜」,也就是「真如三昧行」。而般若波羅蜜之體,就是六根的「根性」。所謂的根性,總說是一個,即是佛性,即是阿賴耶識,即是身內真如,還有很多其他的名字;若依六根來分,根性:在耳叫聞性(或耳識),在眼叫見性(或眼識),在鼻叫嗅性(或鼻識),在舌叫味性(或舌識),在身叫觸性(或身識),在意叫知性(或意識)。總之,總說是一,分說是六。名字雖多,但始終是說同一個東西即真如自性。
從理論上講,在六根的任何一根,修「根性」定,都是修「自性本定」,都是在修般若波羅蜜,都叫首楞嚴三昧法,都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能達到「從一根返源,得六根解脫」的目的。然而,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特別為我們娑婆世界的大眾,挑選出了耳根,作為修習般若波羅蜜的第一圓通根。而把其餘五根,從眼根,鼻根,舌根,身根到意根,都判為非圓通根而勸我們捨棄勿修。唯有在耳根修首楞嚴三昧法,才可以稱為「首楞嚴王」,這究竟是什麼道理,文殊菩薩在經中,已經說得很明白了。
不過,為了幫助大家能夠深入理解,我們在此對什麼是圓通,稍作一點解釋。所謂圓通:圓是指空間方位,若見(或若體悟到)自性充滿十方,則為圓(立體球形,自性充遍十方如電磁波充滿虛空的形態一樣。)通,就是必須悟見自性或根性,或者說必須要通達到「真實」。簡言之,通,修行者必須要通見「自性」,也就是禪宗常說的要「明心見性」;圓,就是要體悟到自性十方圓明。這個圓明的「明」,不是光明的明,而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明,用六祖慧能的一句話說,就是「不愚」。當知,光明、黑暗都是無明(色塵),無明不是自性(根性)。
而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唯有「耳根」處,即「通」又「圓」。反聞「聞性」,是通達自性(或根性),是通「真實」;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就是自性遍十方,行者對自性(佛性)存在的感知,圓滿無缺。
而其餘五根的「根性」,都「通」,但是並「不圓」。
例如「見性」,若依「見性」起修,則有「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云何獲圓通?」道理很簡單,我們在反見見「能見或見性」的時候,感覺見性在自己的後面,而前面是色塵,這就失去了「見性在眼睛前面也同時存在」的感覺,除非轉過身來,才能再體會。而事實上,見性,本身是圓滿的,也是充滿十方的,因眼根的根結(業障),導致了自己在感覺上產生了 「見性並不圓滿」的錯覺。所以,修「見性定」,不是圓通修行。說具體一點,他是「通而不圓」,那麼,在其餘四根處,修「嗅性定,味性定,觸性定,知性定」也是「通而不圓」。
特別提醒一點,其餘的六塵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大腦))法門,也就是十二種「所謂的圓通」法門,即「不通」,更談不上「圓」。
因為,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法塵:意根之妄想,是依「知性—第六意識」而起的第七末那識,即妄想:包括分別、執著和起心動念)},六根(是肉體四大,肉眼,肉耳乃至大腦),都是生滅幻化法,都不是自性(佛性)實體,若依這些生滅法為本修因,肯定是蒸沙煮飯,肯定得不到不生不滅的涅槃佛果,因此,他們決定不是通「真實」的法門(當然,這是對「初機」而言。)又因為,自性尚且 「不通」,所以,也就更談不上自性十方圓明了。由此我們不難看到,本經中所謂的二十五圓通,對於娑婆世界的我們來講,只有一個是真圓通,而其餘二十四個圓通,都不是真正的圓通法門,都叫做非圓通法門。
簡言之,六根的根性法門,只有一根的根性是圓通,耳根的聞性;其餘五根的根性,都通而不圓;六塵法門和六根法門,既不通,也不圓。
所謂「七大」修行法門,依然不出「六根、六塵、六識(根性)」,只是對「十八界」另立名相的重複而已,不必贅述。
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為什麼要依圓通根「耳根」修呢?
佛說:「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簡單的理解就是,依圓通根修,速度快,依非圓通根修,速度慢。快慢的差別,以圓通根修一天,能抵非圓通根修一劫,可見一斑。換句話說,從意根修行,轉向耳根修行,如同從馬車轉乘飛機一樣。這是佛陀的金口玉言,不能不重視。
依圓通根修什麼?答曰:修根性—聞性。
然而,我們也不難發現,世間幾乎所有宗派,在修學「般若-波羅蜜多」時,大都是在「意根」堅守「真如三昧行」。所以我們看到,以禪宗和密宗為代表的任何一個宗派,開悟自性,乃至悟後起修,都沒有離開「意根」用功夫。而《楞嚴經》的傳入,開啟了般若波羅蜜「圓通修習的新時代」。
在《楞嚴經》裡,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為我們開示了離苦成佛、最究竟了義的修習法門----耳根圓通,這就是所謂的「大佛頂首楞嚴王」,這就是所謂的觀自在菩薩的「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
而我們長久以來所堅守的「意根」,大智文殊菩薩,只用了一句話,就給我們這些末法時期的修行人,做了一個明確的交代:「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想念不可脫,云何獲圓通?」
由此可見,在我們娑婆世界,一切依「意根」見性用功的理論和方法,在《楞嚴經》傳入之前,都可以堪稱第一成佛法門;而在《楞嚴經》傳入之後,自當屈居第二,換句話說,都變成了通而不圓的成佛方法。文殊勸諫,豈是戲言?
如何契入耳根圓通?
重點是從「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 欲取三摩提 實以聞中入。
離苦得解脫 良哉觀世音 於恆沙劫中 入微塵佛國 得大自在力
無畏施眾生。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寧 出世獲常住。
我今啟如來 如觀音所說:譬如人靜居 十方俱擊鼓
十處一時聞 此則圓真實。
目非觀障外 口鼻亦復然 身以合方知 心念紛無緒。
隔垣聽音響 遐邇俱可聞 五根所不齊 是則通真實。
音聲性動靜 聞中為有無 無聲號無聞 非實聞無性。
聲無既無滅 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圓離 是則常真實。
縱令在夢想 不為不思無 覺觀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
今此娑婆國 聲論得宣明 眾生迷本聞 循聲故流轉,
阿難縱強記 不免落邪思 豈非隨所淪 旋流獲無妄。
阿難汝諦聽 我承佛威力 宣說金剛王 如幻不思議 佛母真三昧。
汝聞微塵佛 一切秘密門 欲漏不先除 畜聞成過誤。
將聞持佛佛 何不自聞聞?
聞非自然生 因聲有名字 旋聞與聲脫 能脫欲誰名?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脫。
見聞如幻翳 三界若空華 聞復翳根除 塵銷覺圓淨。
淨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
卻來觀世間 猶如夢中事 摩登伽在夢 誰能留汝形?
如世巧幻師 幻作諸男女 雖見諸根動 要以一機抽 息機歸寂然
諸幻成無性。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處成休復 六用皆不成
塵垢應念銷 成圓明淨妙。
餘塵尚諸學 明極即如來。
大眾及阿難 旋汝倒聞機 反聞聞自性 性成無上道 圓通實如是。
此是微塵佛 一路涅槃門。
過去諸如來 斯門已成就 現在諸菩薩 今各入圓明。
未來修學人 當依如是法 我亦從中證 非唯觀世音。
誠如佛世尊 詢我諸方便 以救諸末劫 求出世間人,
成就涅槃心 觀世音為最。
自餘諸方便 皆是佛威神 即事舍塵勞 非是長修學 淺深同說法。
頂禮如來藏 無漏不思議 願加被未來 於此門無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難 及末劫沉淪。
但以此根修 圓通超餘者 真實心如是
到最後,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沉淪,但以此根修,圓通超餘者,真實心如是。」 若能達到背誦最好。(切忌:在此期間,絕對禁止參考任何關於這段經文的任何「註解」,務必要謹遵虛雲老和尚的教導,只管讀誦和解悟原經文,不必參考任何註解。否則,你學一輩子也不見得能入這個法門。切記!切記!!!)
與此同時,自己平時一定要嚴持在家五戒!要清心寡欲,絕對忌諱吃肉沾葷,一定要堅持每天持《楞嚴咒》,要能放得下世間乃至出世間的「一切萬緣」。有了這些基礎,待將來時機成熟時,一經點播,即可妙然契入「反聞聞自性的狀態」。沒有這些基礎的人,很難修此法門。縱然能夠學會反聞,因為不持戒或不持咒,要想始終保持反聞,很難很難,各種幹擾巨大。當知觀音耳根圓通,是娑婆世界的成佛第一方法,修楞嚴大定(反聞自性),魔障很大,因為修這個「定」,能摧毀魔王宮殿以及鬼神住所,因此,不持戒,不持咒,看不破,放不下,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當然,會了這個法門的人,除了當生就得到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利益之外,臨終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決定上品上生。
南無阿彌陀佛!
願觀世音菩薩加持你!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慚愧釋子——沙門•釋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