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一朵花都迎著陽光綻放
劉雲霞
他們是重慶市江津區五舉小學的學生,小惠和小雅,兩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重度殘疾患兒。一個九歲,一個十歲,由於腦癱導致的語言運動障礙令他們的生活與學習區別於常人。2018年9月,開學第一周,劉倩老師登門走訪,與兩個孩子初次見面。他們晶亮的眼睛折射出渴望的光芒,讓劉倩的心「咯噔」一顫。不是施捨,是身為人師的同情同理,沒有過多的糾結,她當即決定「送教上門」。
五舉小學的領導支持她的決定。兩個孩子的家比較偏遠,在十裡之外的山村,山路崎嶇,狹窄彎繞。如遇雨天,還得留神道側的山體滑坡。劉倩的駕駛技術不好,虧得學校考慮周到,每周一次的送教都安排了學校保安全程護送。「道阻且長」,一旦許下了承諾就是六年的時間啊!沒有切身的體會想像不到這是怎樣的艱難!為不影響學校正常工作,劉倩把送教上門的時間特意定在工作日的放學之後。這樣一來,就等於是增加了工作量,延長了工作時間。家人不理解,朋友也說她傻,有時候她也說服自己不要那麼認真,耽誤一次兩次又有什麼要緊呢?可是兩個孩子晶亮的、充滿渴望的天使般的眼神卻深深激蕩著她的心。
「他們就是來考驗我的。我不能逃避,不能放棄,更不能找任何理由敷衍。」劉倩經常這樣鼓勵自己。
育人之路是很艱辛的,何況面對的是重度腦癱孩子。兩個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務工,由爺爺奶奶常年在家照顧著。他們樸實、善良、樂觀,但是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甚至認為活著就好了。劉倩告訴他們,即便活著,也要讓孩子們有尊嚴地活著,在世上的每一天都更加有質量。她通過網絡自學如何對腦癱患兒進行教育,並且把方法教給孩子的爺爺奶奶,讓他們堅持。比如,為訓練孩子的觸覺,她把一個玻璃瓶放進冰箱,把另一個瓶子裝上熱水,讓孩子用手觸摸,感受瓶子不同的溫度。她極具耐心地教孩子認識顏色。她把紅、黃、綠等顏色的卡片擺在孩子面前,抽出其中一張,告訴孩子:「這是紅的。」然後再問:「這是什麼顏色?」孩子答不上來,她笑吟吟地幫她回答:「這是紅的。」
一次,兩次,漸漸地,或許是劉倩溫和的聲音和輕柔的肢體語言起了作用,或許是被色彩鮮豔的畫片所吸引,兩個孩子從一開始的緊張防備變成了放鬆、親近和信任。劉倩既欣喜又心酸。
一次獨自送教結束後,已經是夜晚九點了,劉倩還沒有吃晚飯。黑黢黢的夜,不平的山路,間或經過一片樹林,樹葉的沙沙聲讓她忘記了飢餓。她想像著孩子欣喜的表情給自己打氣壯膽,可是從孩子的家回到自己的家,一個多小時的路途真是太漫長了!在本能的恐懼驅使下,她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當晚十點一刻,她終於回到家裡。在家人溫暖的關切中,真的,如釋重負的同時卻更加堅定決心:我不會放棄,要更加用心更加負責!
2019年9月開始,為兩位腦癱患者的送教上門在學校黨支部和行政的關心下,成為了五舉小學的集體常態行為,且並沒有因為班子的調整而中斷。「我的學生」成為了「我們的學生」。「他們是我們的孩子」「不讓任何一位孩子掉隊」成為五舉小學的共識。彭成桂、吳曉鋒、李定英、李錫超……連校長和書記也加入到了送教隊伍當中。老師們輪流著一次又一次走進兩個特殊孩子的家裡。一轉眼,他們的堅持就是三年了,循序漸進,漸入佳境。他們認真記錄著孩子們的每一次進步:粗大動作和精細動作的訓練與引導,語言溝通、認知能力的構建、生活自理的指導、情緒行為的安撫,以及各項評估記錄。他們鼓勵安慰,孩子們成長進步,家長和孩子臉上多了笑容,老師們也很快樂。
特殊教育,送教上門的工作平凡而艱辛,但五舉小學的老師們為自己能堅持做好這項工作而感到自豪,看著孩子們的生活習慣和肢體協調能力有了進步,看著他們臉上花朵般燦爛的笑容,享受著家長和孩子的信任和依賴,他們體驗到關懷、溫暖和陽光的力量。
如今,送教還在繼續。經過不斷的總結和探索,他們也取得了一些成績,積累了一點經驗,其中的點點滴滴都飽含著五舉小學對孩子們的一片愛心,飽含著他們對特殊教育的付出與努力,飽含著他們對教育事業的一片忠誠。今後,為了這些孩子,為了更多的孩子,老師們會更加努力加強自己的專業儲備。他們的目標是:讓每一個孩子都能綻放笑容,迎著陽光奔跑。
(作者系重慶市作協會員)
版面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