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因為山在那裡

2020-12-23 亞體資訊

你為什麼要攀登珠穆朗瑪峰?因為山在那裡!1923年,英國登山探險家馬洛裡採訪《紐約時報》時,留下了這樣一句名言。36年後,在時間成立不到5年、平均年齡為24歲的中國登山隊,成功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

電影《攀登者》就是以此為原型,講述了1960年中國登山隊向珠峰發起衝刺,完成了世界上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15年後,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氣象學家徐纓的幫助下,帶領李國梁、楊光等年輕隊員再次挑戰世界之巔,迎接他們的是更加嚴酷的現實,也是生與死的挑戰.....

不必有我,登上絕頂

正如主題曲中所唱的「不必有我,登上絕頂」,第一次登頂,方五洲用自己的肩膀搭成人梯,15年後,他因為受傷只能困守大本營中仰望著不屬於自己的珠峰,他的眼神中或許有一絲壯志難酬的落寞與不甘,但更多的是心願得遂的欣慰與成全。

曲松林亦然,他期望方五洲、李國梁成功比期望自己成功還心切,一個使命,同一個珠峰,登上絕頂,不必有我

前僕後繼,生生不息

當方五洲臨危受命接過老隊長的棒,當他將那根接力棒交到李國梁的手中,這一代又一代的精神傳承,讓人想起《愚公移山》中的一句話: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無所畏懼,鑄中國魂

當李國梁在大風口猶豫了一下,無奈但又決然地繼續邁開腳步;當他在懸崖上割斷命懸一線的繩索,然後用僅存的力氣將攝影機拋向同伴:「我要你們繼續。」

當方五洲逆風而行,向著雪崩的方向,用血肉之軀守護升起國旗的覘標,當方五洲用沉靜的聲音緩緩說道:「我會選擇死,保住攝影機。」我們深深體會到了什麼是《攀登者》的中國魂。

影片不是典型的類型片或愛情片,但情感的交流卻讓人動容,最感人並富有哲理的那句話在影片中前後呼應:遠赴莫斯科後,徐纓這麼說:「我到了莫斯科才發現,原來你登的那座山,在我們之間。」回國後,她與方五洲共攀珠峰,最後時刻寫道:「我很開心,我們之間相隔的那座山消失了。」那座山,代表的不僅僅是珠峰,更是兩人之間的隔閡,以及阻擋他們的艱難險阻。

可以這麼說,《攀登者》攀登的不僅僅是一座山,攀的是人生,是中國。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因為山在那裡」——喬治·馬洛裡傳記影片《最狂野的夢》
    當被問到「你為什麼要攀登Everest山?」時,GeorgeMallory回答,「因為山在那裡。」這句話遂傳揚開來,成為登山者的名言。不過,1924年6月,Mallory和他的登山搭檔AndrewIrvine到達了離峰頂僅有幾百碼的地方,隨後他們遭遇了暴風雪。直到75年後,登山運動員ConradAnker發現了他們冰凍的屍體。
  • 《攀登者》:每個人都有一座自己的山要登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是在國家極其困難的時候,大部分中國人飯都吃不飽,在那樣一個情形下,攀登珠峰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那為什麼還要去攀登珠峰?《攀登者》的編劇阿來說:我寫《攀登者》就是寫精神,寫中國人為什麼一定要去攀登珠峰。
  • 山高人為峰——記女攝影師戶外攀登者 何靜
    山高人為峰 記女攝影師戶外攀登者 何靜如果不是這一次嘗試,我還不知道生命裡有多少人曾經默默陪我成長,當雪崩落石從我身邊落下時,那一刻,忍不住說後悔,忽然明白脆弱也是一種力量,很遺憾因為天氣原因止步7800米,也許未來有機會我仍願意嘗試接近他,因為山在那裡。
  • 《攀登者》:哥登的不是山,而是夢想
    文/胡一峰(《中國文藝評論》副主編、編輯部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觀看電影《攀登者》時,一直想起魯迅先生那篇著名的文章《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攀登者》以電影藝術的形式,再一次回應了「魯迅之問」,以影像的方式刻畫了中國人的筋骨、脊梁和精神。較之阿來的同名電影文學劇本,呈現在熒幕上「攀登者」故事有所修改,線索更簡潔,結局也更光明。「攀登者」是一個富有生氣又給人希望的意象。在影片中,兩代攀登者用橫跨十多年的堅持和努力,向世界證明了中國人的奮鬥和勝利。「中國人的山,要自己登上去」。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山」——攀登者劉萍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
    作為一名女性,作為一名友邦保險的保險營銷員,劉萍再一次用行動證明著自己,攀登者的人生,永不會停止,「因為山就在那裡」!道路千難萬險,強大的人永不言敗登高,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推崇的精神。杜甫就有著名的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時刻|登頂珠峰六十年,山在那裡所以攀登
    高 山↓▲視頻來源:央視頻60年前的昨日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完成了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的壯舉也開啟了中國登頂珠峰的先河去年一部《攀登者》讓大家了解到登頂珠峰的不易登頂珠峰不單是一種個人對於自然的挑戰其背後還映射著一份國家使命就像電影裡說的「我們中國人的山,
  • 《攀登者》:精神的山巔
    對於被崇山峻岭圍繞的華夏大地而言,群山所喻示的精神含義則更為堅定、超脫,而國人為山之魅力所吸引,從而迸發出的敬畏與挑戰意識自古有之且從未停歇。電影《攀登者》對攀登巔峰的意義完成了熱血的詮釋。因為山就在那裡。垂直俯瞰的景觀和驚心動魄的危機片段,給予了觀者視覺上的磅礴之感;而人物對行動意圖的反覆質問,又使影片增添了一層生命哲學的厚度。中國登山隊的攀登精神自電影營造的命懸一線感中託承而出。
  • 因為山在那裡: 中國大巖壁第一人何川六度挑戰布達拉峰北壁終登頂!
    何川所挑戰的布達拉峰北壁,是四川四姑娘山雙橋溝的重要景點,因巖面與拉薩布達拉宮同樣壯觀開闊而得名,很多徒步遊客特意去觀瞻這座神奇的山;對於攀登愛好者來說,毋庸置疑是大巖壁必攀名單之一,從上世紀90年代起,攀登者們就對布達拉峰發起多次衝頂嘗試,但至今還未有國內攀登者挑戰北壁成功。
  • | 攀登者 | 中國攀登珠峰罹難者名單
    改編自真實故事的《攀登者》主要講述了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成功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完成人類首次北坡登頂珠峰的故事。1960-2019中國攀登者珠峰遇難者名單 在死亡地帶,人體無法適應環境,因為消耗氧氣的速度超過了補充氧氣的速度。在沒有補充氧氣的情況下長時間停留在該區域會導致身體功能惡化,意識喪失和死亡。珠峰攀登的第一次死亡記錄是在1922年英國珠穆朗瑪峰探險中七個背夫在雪崩中喪生。
  • 攀登珠峰:史詩中的傳奇|喬治·馬洛裡|攀登者|夏伯渝|珠峰史詩|...
    聳立在中尼邊境的這座高峰,見證了世事變遷,從高不可攀的神,到中英角逐的籌碼,再到人類壯舉的體現,山還是山,看山已不是山,看山卻又是山,幾度春秋,幾度風雨,這是攀登珠峰的傳奇。《攀登者》:電影與現實2019年9月30日,電影《攀登者》公映,卻遭遇了差評,豆瓣評分竟然只有6.1分。
  • 阿來《攀登者》:徵服,永無止境,每個人都是攀登者
    影片《攀登者》就是以攀登珠峰的勇士們為原型,還原那段歷史的原貌,為人們呈現出一部雄壯大劇,讓人們重讀「不畏艱險、排除萬難、人定勝天的大無畏精神,以及堅持不懈、久久為功,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頑強精神。」1.攀登珠峰的民族使命。
  • 電影《攀登者》:我們自己的山,我們自己要登上去!
    影片《攀登者》以其感人的故事以及深刻的主題內涵讓無數觀眾為之動容。《攀登者》是由吳京主演的,講述了主人公方五洲在第一次和登山隊員們去攀登珠穆朗瑪峰時,雖然成功登頂但是因為雪崩來襲,方五洲為救同伴而失去了帶有山頂拍攝證據的攝像機,所以這一次的成功登峰受到國際方面的質疑。
  • 《攀登者》3重教育意義:為什麼我們要攀登珠峰?
    昨天是國慶節,下午得空去電影院看《攀登者》。在觀影過程中,我流了兩次淚,一次是因為李國梁的犧牲,一次是因為徐纓的犧牲。當然,這是一部沒有任何懸念的電影:攀登過程中一定會有犧牲,一定會有生與義的抉擇,最後一定會攀登成功。電影大概播放到2/3的時候,聽見旁邊的觀眾小聲說了一句:為什麼不等第二年再去?為什麼非要攀登,直接用直升機降到峰頂不行嗎?
  • 《攀登者》胡歌玩了30分鐘,得了100分
    在《攀登者》,胡歌花了30分鐘對原型進行了100分的評估,他用假肢登上了珠穆朗瑪!《攀登者》中胡歌的原型是曾經著名的登山運動員夏伯渝,他是第一個在中國爬珠峰的殘疾人,夏伯渝因幫助隊友而被截肢。他一直夢想著登上珠峰的頂峰。
  • 美國這座山,只有200多米高,卻比珠峰還難以攀登
    美國這座山,只有200多米高,卻比珠峰還難以攀登 提到登山
  • 重溫《攀登者》,為胡歌原型致敬:中國精神,就是攀登精神!
    ——夏伯渝《攀登者》胡歌飾演的「楊光」寓意「向陽而生,不懼風雪!」,而現實中,這位楊光的原型便是攀登英雄——夏伯渝。夏伯渝的一生,堪稱傳奇!對於四肢健全的普通人來說,攀登珠穆朗瑪峰已經是件極為困難的事情,但是夏老師卻依靠著假肢登上了珠穆朗瑪峰。他曾和死神、殘疾、癌症依次短兵相見過,也曾和夢想咫尺天涯、又為之不懈拼搏40年,是中國真正的攀登者。
  • 不以成敗論英雄,《攀登者》樹立了一座影視界的豐碑
    電影《攀登者》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1960年5月25日凌晨4點20分,中國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完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北坡登頂的壯舉。影片完整地再現了珠峰北坡登頂,冰塔林、北坳、大風口,以及傳說中的第二臺階和「中國梯」。
  • 《攀登者》個人命運在歷史潮流中的表達
    歷史潮流中個體命運的愛國表達簡介:山在那裡,那是我們的土地。在這一宏大的歷史背景下,生命的個體價值與集體價值的衝突日益突出,如何調整二者之間的社會關係,是個人和社會非常重要的人生課題。在電影《攀登者》中,那個年代中的人物經歷了國內外惡劣的環境,他們與蘇聯斷開,與美國關係不好,他們在外交面前被孤立,在家遭遇「三年困難時期」。且不說角色都是從蘇聯歸來的各行各業,攀登珠峰對國境的影響是難以想像的。從來沒有人爬上過我們國家的山。如果沒有留下證據,國際登山社區的任何人都不會承認。最後,政委沉默了,只說了一句「不管是我們的成功還是,明天的強大,不需要得到所有人的承認。」
  • 山高怕什麼,攀登就是了
    文丨火島山高怕什麼,攀登就是了。讀過《珠峰簡史》或看過影視作品《攀登者》 的都知道,1960年中國登山隊就穿越了被國外稱為「鳥都飛不過去」的死亡路線,完成人類第一次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珠峰是一座有形的山,擋在中國自主汽車面前是一座無形的山,有形的山就立在那裡,而無形的山時刻變幻著它的峰巒。但對於勇士而言,山高怕什麼,攀登就是了。
  • 第5課 心中有山,人生步步是攀登
    凡購買本專欄者即可免費獲得《中學生如何寫出優秀議論文·原理》(完整修訂版35000字)。我登山,不是因為山在那裡,而是因為我在這裡。一一(奧地利)託馬斯布本多爾夫連結:託馬斯布本多爾夫,世界頂級單人徒手攀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