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要攀登珠穆朗瑪峰?因為山在那裡!1923年,英國登山探險家馬洛裡採訪《紐約時報》時,留下了這樣一句名言。36年後,在時間成立不到5年、平均年齡為24歲的中國登山隊,成功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
電影《攀登者》就是以此為原型,講述了1960年中國登山隊向珠峰發起衝刺,完成了世界上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15年後,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氣象學家徐纓的幫助下,帶領李國梁、楊光等年輕隊員再次挑戰世界之巔,迎接他們的是更加嚴酷的現實,也是生與死的挑戰.....
不必有我,登上絕頂
正如主題曲中所唱的「不必有我,登上絕頂」,第一次登頂,方五洲用自己的肩膀搭成人梯,15年後,他因為受傷只能困守大本營中仰望著不屬於自己的珠峰,他的眼神中或許有一絲壯志難酬的落寞與不甘,但更多的是心願得遂的欣慰與成全。
曲松林亦然,他期望方五洲、李國梁成功比期望自己成功還心切,同一個使命,同一個珠峰,登上絕頂,不必有我。
前僕後繼,生生不息
當方五洲臨危受命接過老隊長的棒,當他將那根接力棒交到李國梁的手中,這一代又一代的精神傳承,讓人想起《愚公移山》中的一句話: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無所畏懼,鑄中國魂
當李國梁在大風口猶豫了一下,無奈但又決然地繼續邁開腳步;當他在懸崖上割斷命懸一線的繩索,然後用僅存的力氣將攝影機拋向同伴:「我要你們繼續。」
當方五洲逆風而行,向著雪崩的方向,用血肉之軀守護升起國旗的覘標,當方五洲用沉靜的聲音緩緩說道:「我會選擇死,保住攝影機。」我們深深體會到了什麼是《攀登者》的中國魂。
影片不是典型的類型片或愛情片,但情感的交流卻讓人動容,最感人並富有哲理的那句話在影片中前後呼應:遠赴莫斯科後,徐纓這麼說:「我到了莫斯科才發現,原來你登的那座山,在我們之間。」回國後,她與方五洲共攀珠峰,最後時刻寫道:「我很開心,我們之間相隔的那座山消失了。」那座山,代表的不僅僅是珠峰,更是兩人之間的隔閡,以及阻擋他們的艱難險阻。
可以這麼說,《攀登者》攀登的不僅僅是一座山,攀的是人生,是中國。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