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約3200字,43張圖,閱讀大約需要22分鐘)
紫金鐵鍋記
綜述
鍋,炊事工具,為烹飪食物之制熟器具。鍋之產生,於春秋戰國之前,其鍋又稱作「鼎」、「鑊」、「釜」。食物制熟之法,乃以食料入鼎煮熟(與今「火鍋」相似),煮熟之食物,稱之為「羹」。
早期之鍋,以石或陶製,自宋代始以鐵製,至此,鐵鍋開始普及。因銅、鋁等金屬對人體有害,而鐵則無害,吸取微量鐵元素益於身體,故以鐵製鍋最佳。鐵分生鐵、熟鐵和鋼,三者之間的主要區別在含碳量方面,其中生鐵的含碳量大於2%。生鐵,乃制鍋材料之上乘者。
鐵鍋的產生,改變了食物的加熱方式,促成烹飪之炒、烹、熬、燜、燒、煮、燉、蒸、焗等技術實現的可能,極大地推動了烹飪技術的發展,膳食藝術在鐵鍋的基礎上演繹得淋漓盡致。
紫金鐵鍋,迄今六百餘年歷史,與紫金竹殼茶、紫金辣椒醬並稱為「紫金三寶」。據《紫金縣誌》記載(1979-2004版,第385頁),紫金冶鑄鐵鍋始於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輝煌時期曾遠銷東南亞,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年產量從初期60萬口降至20萬口,至2004年,紫金有鑄鍋企業4家,受現代工業化和市場等因素影響,紫金鐵鍋市場逐漸萎縮。
時至今日,紫金鑄鍋者僅存三、四處,作為企業而鑄鍋的僅有一家,該企業註冊商標為「源金寶」,其鑄鍋以生鐵為原料,經多次改進,鍋體底部鑄上由老闆陳先生設計的漩渦式聚能頁片(已獲外觀設計專利),使導熱更快更均勻,從而達到節能的目的;又在鑄造過程中添加適量矽元素,使鍋不易生鏽。
「源金寶」出產的紫金鐵鍋,近年來倍受歡迎,往年出口國外年交易額達百餘萬元,今年受貿易戰影響,出口量幾乎為零;又在多個電商平臺上線銷售,銷往全國各地,常供不應求,鐵鍋的銷售市場逐漸開始回溫。
鐵鍋的鑄造
「源金寶」鐵鍋為燃氣灶使用的鐵鍋,非柴火鍋,其鑄造製作工藝與傳統手工鑄鍋相同,主要改進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外型的改進,鍋體底部鑄上漩渦式聚能頁片更加節能;二是在熔鐵過程中,添加冶鑄所需元素,使用檢測分析儀,掌握生鐵鐵水中金屬元素的含量比例,從而更加精確地控制生鐵的質量;三是使用感應熔化爐,利用電磁感應原理熔化生鐵。
鐵鍋的鑄造,大致分制模、熔鐵、澆鑄、脫模、打磨、退火、修整、成品等八道工序。
鑄鍋按工序先後,由工人各司其職、分工合作。
甲、制模
鑄模,為鍋之定型基礎。由於紫金鐵鍋鍋體是用生鐵鐵水直接澆鑄鍋模內,待冷卻之後一體成型,所以鍋體的所有形狀細節,都必須在鍋模上設計完成。
鍋模的製作,用耐高溫砂與耐高溫粘料灌入機器內,壓模機器通過攪拌混合後,直接將原料壓製成鍋模。鍋模分為兩層,對應鍋的內壁與外壁。
裝模時,鍋內壁模與鍋外壁模雙模對合,中間留縫,縫的大小,即為雛形鐵鍋的厚度。
為了便於澆鑄時將鐵水灌進鍋模內,要用耐高溫砂製作一個漏鬥粘合於鍋模上。
鍋模製成後,在鍋內壁模的拱起面塗上耐高溫塗料,防止澆鑄鐵水的時候將鍋模燒散,耐高溫塗料在澆鑄工序中起保護鍋模的作用;同時避免了鐵水與鍋模表面的耐高溫砂直接接觸,使鍋內壁更加平滑。
裝模時,用對應大小的鐵模將鍋模固定,先放一環形鐵塊,將鍋模內壁模對準該鐵塊,然後將鍋外壁模套上,與內壁模對合,最後用對應大小的鐵模蓋在鍋外壁模上面,螺絲固定後,裝模結束。
乙、熔鐵
熔鐵,是生鐵料放入感應熔化爐內,在電磁感應下,將生鐵料熔成鐵水的過程。
熔鐵與澆鑄是鑄鍋的兩道重要工序。
由於熔鐵使用高壓電,需要大量的足額電力,所以通常在用電低谷的下半夜開爐熔鐵。負責熔鐵的師傅姓汪,江西贛州人,此前曾在龍川等地工作,有豐富的冶鑄經驗。
感應熔化爐的首次熔鐵,從開機到將生鐵料熔成鐵水,大概一個半小時,往後添加生鐵料後的熔化時間逐漸縮短。
生鐵料在感應熔化爐的超高溫下,帶著絕望的哀叫聲被熔成了鐵水。
熔鐵的熔鐵爐,使用金屬與耐高溫砂組合製成。
熔鐵爐外部用金屬製成爐型,內壁使用耐高溫砂作為表層,中間纏繞多根水管,開始作業時,水管內的水隨即循環流動,形成冷卻水循環系統。
生鐵的熔點約為1100℃-1200℃,熔成鐵水時溫度約1700℃,內壁超高溫砂的熔點則在2300 ℃左右,冷卻水循環系統避免了熔鐵爐的內部超高溫導熱到外部,整個熔鐵過程中,溫度均控制在安全範圍內。
當生鐵料接近熔成鐵水,汪師傅用木棒攪拌鐵水與未熔化的生鐵料,使鐵水的熔化更快更均勻。
當所有生鐵料被熔成鐵水,汪師傅用工具取少量鐵水倒入檢測分析儀內,檢測分析儀顯示該批生鐵水內的含碳量,以及冶鑄所需相關金屬元素的所佔比值。
根據檢測分析儀顯示金屬的所佔比值,汪師傅往爐內添加對應粉劑。
添加的粉劑之中有增碳劑、除渣劑,以及矽、錳等配劑,其作用是調和生鐵的綜合金屬元素含量平衡到一個理想指標,使最終的成品鍋更好用,同時防止在對鍋體進行開孔加工時破裂。
除渣劑的作用,是除去鐵水中的雜渣,減少合金元素氧化,使雜渣在鐵水中浮出。
沸騰的鐵水如一鍋粥,在熔爐裡發出「卟卟」的響聲。
當鐵水的各項指數達標,汪師傅用遙控器控制熔爐,將鐵水倒入裝鐵水的桶內。
鐵水裝入鐵水桶後,熔鐵結束,鑄鍋進入下一道工序:澆鑄。
丙、澆鑄
澆鑄,是將鐵水澆灌在鐵鍋鍋模內,使鐵鍋最終一體成型。
機械吊臂的移動,直接將裝滿鐵水的鐵水桶運到排列好鍋模之處,鐵水桶內的鐵水倒入澆鑄鬥內,隨即開始澆鑄鐵鍋。
澆鑄鐵鍋工序由另一名師傅負責,汪師傅則配合倒鐵水,兩人分工合作。
澆鑄時,首先將浮於鐵水表面的雜渣用鉤子鉤起清除,同時視情添加除渣劑。
接著便開始澆鑄,用澆鑄鬥對準鍋模漏鬥入口,將鐵水直接澆灌入鍋模之內。
澆灌滿鍋模時,鐵水帶著火苗從鍋模外的固定鐵蓋排氣孔與縫隙中溢出,發出「嘭嘭」響聲。
偶有鍋模破裂的,灌入的鐵水從破裂處溢出,該鍋即告作廢。
在鐵水澆鑄的超高溫下,鍋模的耐高溫砂被烤成散塊或砂礫,所以鍋模均為一次性使用。在鐵模的合力與鐵水的張力作用下,鍋模的散塊或砂礫仍然保持原狀地固定於鐵模之內,故鐵鍋最終造型並不受影響。
丁、脫模
脫模,是待鍋模內的鐵鍋冷卻後將鍋模卸下取脫,首先鬆開起固定作用的鐵模螺絲,然後卸下鐵模,最後將雙面鍋模敲鬆脫開,鍋模在敲脫時散成塊狀或碎成砂礫,此時鐵鍋雛形成矣。
戊、打磨
打磨,是鐵鍋表面精細化的其中一道工序。
「源金寶」鐵鍋的打磨,首先將灌注鐵水漏鬥孔形成的鐵柱,用砂輪鋸斷,然後用機械將鐵柱磨至與鍋底持平,最後再裝入打磨機內固定,由打磨機作多次自動打磨。
己、退火
退火,金屬熱處理工藝之一。「源金寶」鐵鍋的退火熱處理,是將經打磨的鐵鍋雛形放入高溫退火爐內進行加熱。在加熱的過程中,根據工藝需要進行不同溫度的調節,從而改變鐵鍋的硬脆性質,提升鐵鍋的綜合性能,去除鐵鍋的鐵腥味。
經退火熱處理的鐵鍋,從打磨後的白面轉成了黯淡。
庚、修整
修整,是將經打磨、退火的鐵鍋作進一步精修,使鍋體更加美觀、內壁更加光滑。
修整主要使用角磨機、鐵錘、鋼鑿等工具,修整完畢後還需使用打磨機作最後的精磨,使鍋體內壁接近光面,是鐵鍋表面精細化的最終工序。
辛、成品
修整、精磨完畢後,用機械在鍋體上鑽孔,用於安裝鍋耳。
鍋耳安裝好之後,即為成品鐵鍋。
生鐵,性能堅硬,質脆,耐磨,宜鑄不宜鍛,故生鐵鍋忌重擊,忌摔,忌幹燒,幹燒後忌水澆,需待其自然冷卻。
後記
拍攝紫金鐵鍋,大抵在三年前就著手計劃,後因多方面因素一直沒有實施。前段時間通過朋友獲知「源金寶」鐵鍋廠近期開爐鑄鍋,便立即通過朋友聯繫,並於開爐日趕往紫金,當日下半夜,鑄鍋開始。
在拍攝鑄鍋的過程中,請教了汪師傅許多關於冶鑄方面的內容,天亮後,又與老闆陳先生以及修整鐵鍋的師傅作了交流,對鑄造鐵鍋的整個流程有了大致的了解。
由於時間的關係,鑄鍋的許多工序未能拍攝,拍攝結束後,我整理了所有照片,選取數十張一刀直出的照片將之重組成制鍋流程,重點當然就是鑄鍋的熔鐵與澆鑄兩道工序,記錄闡述的也多是紫金鐵鍋的鑄造工序。每一次的拍攝以及對製造過程的描述讓我覺得十分享受,太好玩了,不管拍攝的內容怎麼樣,我享受這個過程,這就足夠了。
最後,感謝「源金寶」鐵鍋的各位師傅與朋友們,感謝幫忙打探、聯繫、熱情接待的紫金朋友們。
往期內容
《古法榨油記》周年精剪版
桐輋竹椅記
百年碉樓:水謙樓
2018年度自選攝影作品12圖
新田託裡茶
陳公寨追龍記
古鎮打鐵匠(微電影版)
古法榨油記(微電影版)
古法榨油記
鬥笠織成記
大塘織帶記
甘陂棕繩記
回龍麵餅記
白佛腐竹記
車田豆腐記
冰與火之歌:秋之刀
冰與火之歌:鐵匠
黎咀:臉譜
古風:山池老屋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