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裡陳氏宗祠思德堂、家廟聖興堂
漳州西北郊天寶大山,巍峨雄秀,排闥十二峰,迤邐百餘裡。天寶山前東南,一馬平川,沃野萬頃,灌溉便利,稻麥三熟,瓜果四季,是漳州平原廣袤大地上的「米糧川」「水果鄉」。埔裡村是天寶鎮20多個村居中的一個,素有埔裡原之說,也有埔裡大洋之譽。
埔裡陳氏族譜
埔裡村埔裏社2300人、高林社340人。埔裏社陳姓,自視源於宛丘,望於固始,盛於穎川,南開閩漳,是開漳聖王陳元光後裔。元末明初,二十七世(思德堂碑「序」言二十六世)孫陳克私(1331--1389)進贅京元市,避亂居烏礁,後居南坂頂園。 陳克私第三子陳萬珠,字在明,鄉飲大賓,賦性寬恕,中存孝友,外著為子孫昌大計,遊學四方,歷相山川。明永樂(1403-1424)初,陳萬珠從霞南步天寶,見此地山明水秀,擇地於三臺山之前,請堪輿先生校察地理,說此地不出大官,但生活安穩,於是買下宅地一所,由下南坂遷來在此開基,名其裡曰莆邨,成為莆邨陳姓第一世祖。據族譜記載,陳萬珠生於洪武七年丙寅二月(1374)卒於成化十一年癸巳三月(1475),如無謬誤,當有百歲長壽。萬珠生三子,長伯端,次伯環,三伯廷,香火傳承迄今已600餘年。
埔裏社中有陳氏家廟「聖興堂」,不知始建於何時。堂中有清嘉慶十七年(1797)所立《重修聖興堂》碑一通,說莆邨之有聖興堂由來已舊,乾隆丙寅年舉行一次重修,到了大清嘉慶時不無坍塌之虞,於是陳錫等族人發起,籌款集資再次重修,從而該家廟巍然奐然。從碑記看,社民所捐款項不薄。當地傳說埔裡村曾與洪坑村鬥富而取勝的故事,也從一側面說明埔裡自古富庶的情況。
近年重修後的「聖興堂」,保留了舊柱舊聯多對。柱聯全部沒有年款,但落款人名多出現在《重修聖興堂》石碑中,由此可以推斷,柱聯鐫刻於200多年前的那次大修。堂內柱聯內容,大抵歌頌和追念遠祖開漳聖王陳元光之意,茲錄幾對如下:
遡遺澤於玉鈴允作唐家碩輔
裔孫廩膳生錫敬謝
成厥勲於儀鳯肇開漳郡戎功
弟子沈泮沁建觀仝答謝
勤王事博王封王功聿垂嶺表
裔孫或觀答謝
作聖父述聖子聖德特冠漳南
裔孫直觀答謝
父子啟荒彊澤直深乎漳水
裔孫鐱觀答謝
聖王留舊德慶尤篤於莆山
裔孫設觀答謝
上錄柱聯「遡遺澤於玉鈴允作唐家碩輔」句存在明顯錯誤。眾所周知,儀鳳二年(677),陳元光承繼父職,授玉鈐衛翊府左郎將;永隆二年(681年),授左玉鈐衛中郎將、嶺南道行軍總管,因此後人不乏以「玉鈐」指代陳元光。就是說,聯中指代陳元光的肯定是「玉鈐」,絕不會是「玉鈴」。
在「聖興堂」柱聯中,有兩對字體字形高古,難以辨識,內容解讀各異,成為困惑人們二百餘年的難解之謎。堂內一柱聯,字體似籀似篆,有漳州行家說是「漳郡創基有人有土,皇唐廟績猷聖猷王」,未知確否?門檻一聯異體字諸多,字形大致是「怘乨棨巖疅㚖畱漳水,玉(金霝)垂丗悳慶䈏莆山」,有村民說內容是「定亂啟巖疆直留漳水,玉鈴垂世德慶答莆山」,但出入太大,未免牽強;也有行家解讀為「固始棨巖強澤留漳水,玉鈐垂世德慶扶莆山」,不知為何,敬請有識之士,不吝賜教!
漳郡創基有人有土
弟子沈賀觀答謝
皇唐廟績猷聖猷王
裔孫城觀答謝
固始啟巖疆澤留漳水
玉鈐垂世德慶富莆山
裔孫欗覌敬謝
文 圖:齊榮龍
聲明:
1、本號所有轉載內容(文字、圖片等),均來自公開渠道,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繫刪除。文中陳述、觀點、判斷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僅供參考。
2、歡迎一切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基本道德底線、沒有版權瑕疵、內容原創的文字、書畫、音視頻作品為本號生輝;來稿需署網名、暱稱或真實姓名,尊重作者意願,本號嚴格保守秘密。
贊者如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