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哨最近看到個特別有意思的段子,初看想笑,深思過後,只感覺後背發涼。
體制內,女職員在工作上和領導有分歧,領導叫其到辦公室當面質問,越講聲音越響亮。
90後女性只會哭哭啼啼抹眼淚,低頭不語。
80後女性選擇與領導剛正面,堅持已見過後還表明要去向上級反映。
70後女性則是與領導吵得直拍桌子,就差上去幹架,罵罵咧咧過後留下一句,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不同年齡段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很詫異,原因無他,性格不同則對事件處理的選擇就會不同。
70後女性生長在物質匱乏,卻精神富足的艱苦年代,養成了強悍的吃苦精神。
80後女性處在巨變的時代,承襲老一輩的觀念,同時又接受新思潮。
90後女性出生邊享受到幾代人奮鬥的果實,經濟騰飛,環境安全,打小就沒吃過苦。
由此可見,成長環境對個人性格影響之深遠。
大家都知道鷓鴣哨是《父母愛情》的狂熱粉絲,今天咱們來通過裡頭的人物說道說道這個主題。
01.江昌義
看過這部劇的劇友一提到這個人,一定會恨得牙根癢。江昌義何許人?江德福前妻張桂蘭和他二哥偷情生的兒子。再怎麼說也是江德福的侄子,他二哥慘死,連個屍首都找不見。
你江昌義來找你親三叔,直截了當說明來意。江德福不會不管,可耍了陰招就是你的不對了!
首次出場時,亞寧就給了很直觀的評價,農村樣!
農村樣什麼樣啊?
就是像江昌義那樣,粗布衣衫又滿是褶皺,黝黑的臉龐充滿了勞作的痕跡,對四周風吹草動很是機警,眼神躲躲閃閃不敢直視別人,言語磕磕絆絆沒有自信。
整個人寫滿了自卑怯懦。
彈藥庫亞菲最是氣憤,上去就是一腳,後來還因為江昌義用了自己的毛巾將事情鬧大,數落江昌義的不是。
江昌義低頭不語,眼裡滿是怯懦。
在老家農村,他因為不是繼父的親生兒子,飽受折磨,日子不好過,繼父非打即罵,重活累活都是讓他幹。
經年累月的數落與謾罵,自信心早就被摧毀沒了。
從小就要看養父臉色,寄人籬下,養成了看人臉色,唯唯諾諾的性格。
他如果不出來,一輩子就是個唯唯諾諾的農民。
看看後來的江昌義,一身軍裝筆挺,人顯得精神,說話也充滿自信。
海軍工程專業大學生,畢業就掛副營,甚至還和安然談戀愛,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
好的環境確實養育人,改變人,甚至影響人。
02.安然、安諾
安然、安諾生下來就沒敢上好時候,父母被下放到窮苦的海島勞改。
農村環境苦,吃得沒有城裡精細,住得也沒有城裡寬闊舒適,白天艱苦的勞作不說,平日裡還因為右派身份被旁人說道,物質精神遭受雙重折磨,苦不堪言。
可即使這樣的環境,安然、安諾也沒有養成糟糕的性格。
這都得益於他們的父母。環境艱苦,可人心不改,人始終是改變環境的關鍵一環。
再小再破壞的房屋,安欣無論上班多累,回到家總會收拾得乾淨整潔。
連江德華去過多說安欣家的被子有股羊胰子味,可香氣了。
父親歐陽懿不論多苦,都不會苦孩子的教育。仍舊能看到滿是疲態的他教兩個女兒念書認字。
長大後的安然安諾青春美麗,衣衫乾淨整潔,最難得的是見到小姨安傑那自信開朗的笑容。在姨夫的幫助下,兩人一個當加入文工團,一個去當通信兵,後來被提拔上了大學,被提拔為軍官。
苦難的生活對她們沒有絲毫影響,但一定是都壓在父母的肩上了。
生長環境的確影響深遠,可父母是打破這一環的關鍵。
03.江家三子二女
父親是司令,全島一把手。在他的庇護下,孩子們茁壯成長。
照理這種官二代會依仗老爸仗勢欺人,作威作福。可他們沒有,孩子們的做的最出格的事就是江衛國為弟弟出頭打落別人門牙。
可那也是對方先找的麻煩,儘管如此江德福還是狠狠揍了衛東一頓,理由是那人是烈士子女,人家的爸爸犧牲了。
江衛東求父親不要送走軍犬而下跪。江德福抬起一腳踢翻大兒子,直言男兒膝下有黃金,不能說跪就跪。
教會孩子尊嚴與擔當。
母親是資本家小姐,雖然總嫌她毛病多。可毛病多有毛病多的好處。
她給江家帶來的是質的改變。孩子們睡前刷牙洗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孩子們衣衫整潔,乾淨時髦,得益於安傑不怕麻煩勤快洗衣服且花錢大手大腳。孩子們當中,男孩長得帥氣,男孩生得秀氣,自然不用多說是安傑美麗的容貌遺傳。
這都是表面上東西影響了孩子,安傑會因為小兒子告發別人而打他的頭,斥責他不是好人,當了叛徒。
安傑教會孩子不要期滿與背叛。
衣食無憂的成長環境,三觀極正的父母,江家的孩子們都過得不錯。
犟牛江衛國當上摩步旅旅長,子承父業。
機靈鬼江衛東成了軍中部長職位,事業有成。
彈藥庫江亞菲榮升團政委,老江榮以為傲。
受氣筒江衛民幾經波折,在家人幫助下開茶館當老闆,日子走上正軌。
小棉襖江亞寧成了將軍夫人,作為家裡唯一一個大學生,隨夫在海島上出任校長。
曾看到過這樣一件事例。
在公交車上,一位母親帶著一兒一女,姐弟倆。
弟弟睡得正香,姐姐依著窗,昏昏欲睡。
可母親卻不讓她睡,每每快要睡著的時候,都會粗暴地推醒她。
理由是什麼?行李太多,弟弟年幼,她要幫忙拿行李。
母親甚至還說出再睡就拋下她的重話。天可憐見姐姐可憐兮兮地抱著母親手臂討好。
十分害怕母親會拋棄年幼的她,她是唯一的依靠,母親成了「神」。
每每想到都會十分心痛!
小小年紀就處境艱難,學會討好。如果不出什麼變故,小姑娘必然養成討好型人格,依賴他人,自卑怯懦且沒有主見。
這樣的人格是缺失的!
我們往往因為孩子年紀小不記事,會忽視孩子的自尊心。殊不知這正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
倒不是一昧譴責中國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寒心的果然有,暖心的也不少。
我見到過一位母親在和孩子說話時,會特意蹲下來與孩子平視。
還見到過一位父親當孩子耍性子生悶氣不說話,會靜下心來對孩子說,你有什麼不開心的可以對爸爸說,說出自己的理由。以後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不要藏在心裡,要大聲說出來,憋壞了可不好。
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誰能保證一定最好?都是邊走邊學,戰戰兢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