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青年丨地鐵司機——黑暗隧道裡的孤獨行者

2020-12-26 環京津網

地鐵,是一個城市的交通命脈。地鐵司機每天駕駛著列車穿梭於線路之間,不僅擔負著整個西安輸送客流的任務,還是行車工作「準點」的執行者,他們的每一個操作,都決定著列車是否能安全、準點的到達各個車站。

開地鐵是個技術活,也是個「寂寞」的職業。需要很強的意志力和責任心,心不靜幹不來。當然,還需要進行專業學習。對於走上西安地鐵司機崗位近兩年的孫博文來說,這些還在不斷學習進步中。

今年24歲的孫博文陽光帥氣,大高個,喜歡打籃球。就是這樣一個潮流青年,經常要早上四五點就起床換上一身制服,拎上一個黑色的「司機包」前往車輛段派班室,開始他一天的工作。

「地鐵司機的工作時間分為三班:白班、晚班和早班。每位地鐵司機都要嚴格按照排班表出勤打卡」。跟拍孫博文的這一天,他正準備上白班,在交接室完成籤到、測體溫、抄寫安全警示、領行車備品等一系列出勤流程後,孫博文檢查好司機包就要前往立崗處接所值乘的列車了。

每輛列車都會為司機配備一個工具包,手電筒、螢光衣、手持電臺、列車運行圖、司機鑰匙、司機手帳、業務學習資料、應急故障處理手冊…這些是一天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司機在上崗前,必須做好安全預想,把當天的行車注意事項抄寫在手帳上。長時間高度精神集中的工作狀態,為了讓自己保持清醒,司機的包裡也常備提神醒腦的物品。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神聖的職業,所以選擇了就義無反顧的往前走。」在站臺等候交接時,孫博文如是說。地鐵的駕駛室,是孫博文最熟悉的地方。與火車不同,一列地鐵的駕駛室內通常只有司機一名工作人員,在列車行進過程中,駕駛室內的一切事務都需要司機一人來操作和應對。

如今的孫博文已經是一名優秀的單司機。黑漆漆的地下,駕駛室裡的顯示屏映著一張年輕而堅毅的臉,孫博文不但要管牢眼前的幾十個按鈕,還要時刻注意軌道情況和信號燈。地鐵站間距較短,一般2分多鐘就停靠一站,每站停靠幾十秒。短短的停靠時間裡,孫博文要從駕駛室出來,站在車頭向後看,確認所有乘客安全進入車廂後,才能關閉車門。

地鐵司機的操作有著嚴格的流程規定,看似簡單的操作過程,他們還要「自言自語」一番,行話叫「手指口呼」,也就是「要求司機把看到的每個信息都用手指到,用嘴說出來,確保操作規範,萬無一失。」

回想起剛入職進西安地鐵時,孫博文說,地鐵司機這個工作專業性確實挺強的,手動駕駛平穩和對標停車是一個地鐵司機最基本的技能,從「手指口呼」這樣的操作流程,到車輛設備的專業知識,再到駕車是否平穩這樣的小細節全部都要熟悉。「記得剛入職單位時,作為學員,我需要先學會手動駕駛,每天各種專業知識點和實踐操作讓人頭大到一度想逃避。但幸運的是,當時帶我的師傅特別耐心,無論每天下班多晚,都會幫我捋知識點、總結經驗,雖然當時對於一名剛畢業的玩心還比較重的我來說無疑增加了更多壓力,但不得不說,正是在師傅的指導下,我逐漸對列車熟悉了,對線路也有了掌握,對電客車司機這個崗位也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感悟,現在更可以很自信的說我可以很好的進行手動駕駛。」

今年是孫博文來到西安地鐵工作的第二年。今年春節恰逢疫情爆發時期,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共同抗「疫」。「今年疫情最嚴重的時候,西安地鐵幾乎全員到崗,沒有一個人因為恐懼而退縮。特殊原因,我們每天都會提前到單位,除了增加了各方面的消殺、防護措施等環節,依然和平時一樣,即使車裡只有一位乘客,也要準點安全抵達。」說起這個,孫博文滿是自豪。

身在其中,方知責任之重,路途之遠。疫情爆發以來,孫博文和他的同事們一直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我大年初二就從寶雞趕到單位了。回來路上只能零星看到的幾個人,也大都是在超市囤完貨準備回家的。當時心裡在想那些奔赴一線的醫護人員是勇敢的逆行者,自己和同事堅守崗位保證每一趟列車平穩準時抵達又何嘗不是。這種場景和心情讓我油然而生一種使命感,同時也更明確了自己肩上的那份責任和擔當。越在特殊時期,越要嚴格要求自己。現在回想起來,這次春節值守也算是一個提升自我的過程,我覺得如果在工作中看到不一樣的自己,其實對自己來說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很驕傲自己能為這次抗「疫」貢獻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當問及每逢節假日都很難陪伴父母,甚至疫情期間分隔兩地,家裡人對這份工作的看法時,孫博文坦然道,心裡會有點難受甚至愧疚,我們的工作性質對於安全和時間的要求特別嚴格,不允許一絲一毫的分心,所以也會儘量不去多想,就當是平常時間一樣。好在父母都挺支持的,這次疫情期間,每天會算好我休息時間和我視頻。讓我印象特別深的是,去年春節前趕回單位時,媽媽送我到車站突然對我說,『其實你的工作很高尚的,爸爸媽媽特別支持你,你要好好幹。』當時心裡瞬間很踏實,因為有父母的支持與理解,我才能更好得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當然休假的話我大都會回家,主動幫他們做做事,聊聊天,總希望能在他們身邊多待會兒。」

冷冰的司機臺,漆黑的隧道,耳邊只有呼嘯而過的風聲、和車輪軌道的撞擊聲。作為一名地鐵司機,他們遠離節假日,沒有朝九晚五,在一方小小的駕駛室裡,默默堅守崗位,為每一位乘客的出行保駕護航,肩負起地鐵安全運營的任務。「通過我們讓更多的人出行得以方便,相信這也是我的工作意義所在。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會在努力幹好本職工作的同時, 花很多時間鑽研業務,為成為一名中級司機做準備。」 孫博文認真說道。

圖文:榮耀西安

相關焦點

  • 走近地鐵新線司機:黑暗的隧道是他們的主戰場
    面對這條島城市民翹首期盼的線路,青島地鐵人迎難而上、勇於擔當,積極投身新線建設的浪潮中,其中就有這麼一群「新」人,正在為通車運營做最後的衝刺。他們,就是地鐵司機。在這個階段,潮溼、陰冷、黑暗的隧道就是地鐵司機的主戰場。在調試作業的過程中,司機往往需要手動駕駛上百公裡,有時緊握駕駛手柄的手都麻木了。即便如此,在調試過程中,馬聞聲等司機仍主動與設備廠家溝通開展相關測試,拓寬知識面,消除業務盲點。馬聞聲樂觀地說道:「現在是積累信號、車輛等業務知識的好時機,條件雖然艱苦點,但為了1號線安全優質開通,付出一些也是值得的。」
  • 北京地鐵怪談:隧道裡的離奇失蹤與魅影
    不僅如此,對於樂樂這樣迷戀怪談野史的人而言,趕上精神頭兒好,當列車鑽進隧道,將站臺的光甩進身後的黑暗,強風擠壓車門發出詭異呻吟時,正是他們挖掘道聽途說的記憶,發揮想像力的好時候。 年深日久,無數種散裝記憶、傳言和想像力疊加,也就讓地鐵成了水泥森林中公開的秘境,都市傳說中的一支。此處人來人往,卻好像沒人能真正走進它最核心的秘密。
  • 地鐵末班車司機:日行200多公裡,與「黑夜」相伴
    以前,他是一個愛趴在駕駛室後的小窗子旁、看司機開地鐵的小男孩;長大後,他穿上制服、進入駕駛室,成了一名地鐵司機,接受著其他小男孩們投來的「好奇」目光。從2016年夏天開始,賈嗣鵬一直負責著京港地鐵4號線及大興線列車的駕駛工作。工作日裡,他每日行駛200多公裡,途經140個站點。每到一站,賈嗣鵬都要在列車進站到離站之間的幾十秒內,確認18項信號燈設備正常。
  • 凌晨3點的鄭州地鐵,隧道裡總會響起一個聲音
    習以為常的地鐵,每個人都有一百個問號在深深的腦海裡!比如說地鐵車窗外的廣告是怎麼動起來的?比如說卡到車門和玻璃夾層應該怎麼逃生?比如說地鐵在終點是如何折返的?今河南廣播電視臺都市事業部記者帶大家跟隨地鐵「體檢」員工,感受下每天3萬步的「守夜人」,是如何給地鐵做全方位檢查的?!
  • 地鐵施工地鐵隧道施工縫防水處理辦法?
    地鐵建設行業作為重要國計民生領域之一迎來全面復工復產,地鐵隧道施工等地鐵建設項目也將全面開工。隨著現代化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地鐵作為交通出行方式,為保障城市有序運行,提高地鐵工程質量就顯得尤為重要。「十縫九漏」是地鐵隧道工程施工普遍存在的情況,其中以施工縫漏水最為突出。
  • 廣州地鐵七號線二期首條隧道貫通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徐振天通訊員 徐盼 曾智威 黎明近日,廣州地鐵七號線二期的首條隧道——北大深中風井至大學城南區間隧道順利貫通。其中,北大深中風井至大學城南區間隧道全長785.92米,隧道埋深14.6至29.6米。截至目前,七號線二期土建工程累計完成25%;11座車站全部進行土建施工;11個區間中,6個進行土建施工,其餘5個進行前期準備。姬堂停車場正在進行施工前準備。
  • 廈門「穿海地鐵」隧道主體完工,系國內首條海底盾構地鐵隧道
    記者從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3月21日上午,隨著「成功號」盾構機完全拆解吊出接收井,國內首條開工建設的海底盾構地鐵隧道——廈門地鐵2號線穿海隧道完成主體工程,順利鋪軌。據負責施工的中鐵十四局項目經理王曉瓊介紹,隧道全長2760米,下穿廈門西海域,穿越運輸繁忙的廈門西港主航道和國際遊輪碼頭。隧道穿越地層地質情況複雜多變,有「地質博物館」之稱。為攻克難關,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為組長的專家組多次到隧道現場指導,優化設計方案,採用新技術、新工藝20多項,為我國建設海底盾構隧道、攻克複雜地質難題積累了寶貴經驗。
  • 武漢地鐵三陽路隧道貫通 系世界首條超大直徑隧道
    原標題:武漢地鐵7號線三陽路隧道全線貫通武漢地鐵7號線三陽路隧道全線貫通,系世界首條超大直徑公鐵合建盾構隧道楚天都市報新媒體6月8日訊(記者呂銳、曲嚴、通訊員常敏、袁永華)今日,記者從武漢地鐵集團獲悉:世界首條超大直徑公鐵合建盾構隧道—
  • 莫斯科地鐵消失案的真相
    莫斯科地鐵失蹤案是指1975年4月1日,莫斯科的地鐵裡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失蹤案。事件發生那天晚上,一列地鐵列車從白俄羅斯站駛向布萊斯諾站。誰知這列載著滿車乘客的地鐵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列車與乘客的突然失蹤迫使全線地鐵暫停,警察和地鐵管理人員對全莫斯科的地鐵線展開了一場地毯式的搜索。
  • 地下有光,地鐵有愛:連忠誠作品《有一段路,我們相遇在地鐵》|薦書
    這樣的旅程,就像自己在黑暗中求索光明,摸索一段無名的路途。欲得光明,就要先經歷黑暗的煎熬,這不算一個漫長的等待,而光明總是如期而至,及時顯現。寫地鐵的眾生相,是緣於單位分流調動,我來到地鐵工作。最開始並沒有多少想法,還好我負責宣傳,還是老本行。每天看著來往擁擠的人群,我內心升起無限感動與感慨。
  • 探訪華南最大管片廠:為大灣區地鐵「造隧道」
    徐大政 攝中新網廣州12月18日電 題:探訪華南最大管片廠:為大灣區地鐵「造隧道」作者 程景偉 徐大政在廣州番禺區石樓鎮清流村,華南地區最大管片廠——中鐵二十二局集團建築構件有限公司廣州管片廠的工人們正為廣州地鐵18號、22號線隧道施工製造管片。
  • 莫斯科地鐵失蹤案是怎麼回事
    中國各種網站熱傳,1975年4月1日晚間9點16分,莫斯科一列地鐵列車從白俄羅斯站(Belarus)開往布萊斯諾站(Bulaisinuo),只要14分鐘就可抵達,但就在這14分鐘裡,滿載乘客的列車突然消失了,迫使全線暫停,警察和地鐵人員在沿線展開地毯式搜索,但就是找不到列車和數百名乘客。
  • 廈門地鐵2號線跨海段開鑽 國內首條過海地鐵隧道
    1月29日上午10點30分,廈門地鐵迎來了歷史性一刻:國內首條過海地鐵隧道盾構機順利在海滄大道站始發,開創了地鐵海底盾構施工的先河,標誌著軌道交通2號線的建設進入新階段,正式展開過海隧道的掘進施工。
  • 地鐵微課堂丨地鐵司機早班出車工作內容有哪些?
    這些就是武漢地鐵車輛二部的司機們想知道他們是怎麼工作的嗎?清晨,隨著一聲聲響亮的鳴笛聲,武漢地鐵6號線的列車井然有序的從老關村車輛段,金銀湖車場開出,拉開了地鐵運營的序幕。在一天運營正式開始之前,6號線的地鐵乘務員會做好充足的準備來保證一天安全的運營,現在讓我們跟著武漢地鐵6號線乘務二組乘務員馮義爽一起走近乘務工作,揭秘他的早班日常吧。
  • 築夢地面之下,合肥地鐵全紀錄!
    這個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的90後小夥,2014年招考成為合肥地鐵司機,經過一年多的專業培訓後,投入到地鐵建設中。「目前主要是參與車輛調試工作。」在正式運營前,車輛需進行嚴格的反覆測試,以確保絕對安全。  正式運營後,每趟車將配備一名司機,在隧道中穿行的旅程將成為孟驁的生活基調。「在合肥地鐵大建設時期,能夠參與其中,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
  • 記者試乘青島地鐵8號線北段,穿越國內最長地鐵過海隧道
    記者試乘青島地鐵8號線,穿越國內最長地鐵過海隧道,整個過程行駛平穩,車廂內沒有產生太大噪音。8號線北段:穿越國內最長地鐵過海隧道,平穩無噪音上午9點半,記者乘坐地鐵3號線,在抵達終點站「青島北站」後,同站臺換乘,登上了地鐵8號線前往紅島方向的列車。「1號線和8號線北段開通後,大家的出行就更方便了。」
  • 《奪命地鐵》:婚姻和隧道「年久失修」引發危機,人無作為所致
    事實上,整個災難本該被扼殺在搖籃裡,只是由於負責檢查地鐵線路的工作人員謝爾蓋有酗酒的惡習,以致他發現隧道裡有滲水的問題,上報後,其他工作人員玩忽職守,不予採信,所以沒有足夠重視,而讓地鐵照常運營才將整列車的數百條人命置於危險之中,最後死的死,傷的傷,倖存者寥寥無幾。
  • 地鐵穩不穩也看司機手上功夫,上海地鐵辦了一場基本功大賽
    地鐵穩不穩也看司機手上功夫,上海地鐵辦了一場基本功大賽 澎湃新聞記者 陳逸欣 2020-05-27 18:57 來源:
  • 地鐵16號線回龍區間左線隧道貫通
    深圳地鐵16號線回龍區間左線隧道貫通。龍崗融媒首席記者 張祥 攝 本報訊 (龍崗融媒首席記者 張祥 通訊員 劉虹) 5月13日,深圳地鐵16號線回龍埔站-龍崗汽車站站區間左線隧道貫通,東縱站-新屋站區間右線盾構始發,兩大重要工程節點目標順利實現,有力掀起全線盾構施工熱潮。
  • 杭州首次實現十城區地鐵全覆蓋,背後是一群「見不到陽光」的建設者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邊程壹 通訊員 金許斌12月30日,杭州6號線、7號線、杭富線集中開通,此次開通地鐵線路總長超過100公裡,在杭州歷史上尚屬首次,開通後杭州地鐵運營總裡程將超過300公裡,這也是杭州首次實現十城區地鐵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