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國人認為錢是萬惡之源,在中華文化之中卻有很多的財神。文武財神是人們比較熟悉的財神形象,像範蠡、比幹、趙公明、關羽等。這些神祇要麼在歷史上留下了千古清譽,要麼在神話世界中法力無邊。與這些正統財神不同,民間祭祀的一些財神卻是撈偏財的。在江南民間曾供奉過的五通神,正是財神中的另類,據說可能是個「邪神」。
關於五通神的來歷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傳說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分封功臣,陣亡的將士就在夢中向他討要封賞。於是朱元璋答應這些鬼魂,五個鬼魂為一組享用民間祭祀,並要求江南百姓立五通神廟供奉五通神。不過也有說法說五通神其實是一種山魈。山魈是一種精怪,長得像個小孩子,一般住在深山老林之中。不管哪種說法,五通神看上去更像「鬼怪」,而不像正派的神仙。
神仙不光要有無邊的法力,還應該是道德的表率。從東晉時開始,道教理論強調,要成仙必須具備功德。沒有功德,就算法術再高超,鍊形修神臻於至境,那也不能成仙。因此,神仙的品德自然是高尚的。道教中的財神體現了強烈的「道德」特點。比幹是商朝的忠臣,被紂王挖心而死,沒有心的人當然不偏不倚。至於關羽等其他財神,最大的共同點是他們都不愛財。這樣的財神是公正的、嚴明的。可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祇們都忘記了:大多數時候,人們並不真正希望公平對待,人人都希望自己是上天的寵兒。人們更想要找到一條捷徑,能夠迅速聚斂財富。五通神便是這樣一尊財神,道德有與瑕疵,卻能令人快速達成目標。
人們其實知道五通神是一尊邪神。但祭祀五通神,便有可能暴富。現代人常說,「何以解憂,唯有暴富。」古代更說「錢能通神」。至於請下五通神而可能導致的副作用,可以全部拋諸腦後。宋朝人的小說中,屢屢出現五通神。此神可以使人富,也可以使人窮,一切看心情。難怪有傳說,提及五通神是個小孩子。
有個故事就很典型地說明了五通神的本質。宋朝時有個叫劉庠的商人,非常幸運地取了個美貌的妻子鄭氏。可惜情場得意,商場失意。劉庠生意做得不好,不開心時經常和朋友借酒澆愁,很少回家。美貌的鄭氏獨守空房,不僅要忍受飢餓,還要忍受無盡的孤獨寂寞。沒幾天,鄭氏便病倒了。神奇的是,過幾天鄭氏的病自然痊癒。不過病好之後的鄭氏似乎神智出現了一些問題。她不再理自己的丈夫,對丈夫橫眉冷對;並且經常將自己一個人關在房內。她的丈夫劉庠也心大,樂得沒人管,自己出門遠遊去了。
在劉庠離家之後,家人們經常能聽到鄭氏和別人竊竊私語,很明顯有問題。待到劉庠回家之後,家人們一五一十地將所聞所想告訴了他。這是把隔壁老王藏在家裡的節奏啊。是可忍孰不可忍?劉庠氣沖斗牛,一心想著捉姦在床。他破門而入卻沒找到姦夫,只見房內堆了一堆金燦燦的財寶。劉庠的怒氣瞬間被拋到了爪哇國。他欣喜地問鄭氏,「這些錢是哪來的?」鄭氏告訴他,最近一段時間,每天都有一個自稱是五郎君的青年來和她共寢,每次都會留下一些財物。五郎君就是五通神。劉庠一聽是神靈造訪,並且每次都付足了小費,也就沒有計較妻子的不忠行為了。
從這個故事可看出,五通神違背了儒家的道德規範,理應不容於十分重視禮教的古代中國。但民間供奉五通神之風卻越來越盛。這也許是只有高門大戶才有資格口不言錢,而小老百姓們更注重眼前的實利,只想過好當下的日子。在古代農業社會,改變命運實現階層躍遷是何等不易,正經的神祇也不能違規操作。老百姓們只好將希望寄托在「邪神」五通神身上。
五通神是個可令人快速致富的財神,正迎合了人們「人無橫財不富」的心理。每個人都希望有捷徑可走,「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是無數人的職業理想;沉迷於賭博買彩票的人也大有人在。希望能夠受到神靈庇護而無往不利,現實卻總是事與願違。
其實,走穩走好每一步,才能更好地達到目標。看似是慢了一些,實際上很多時候慢就是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