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年初五,民間風俗接財神
具有財富是一種果
其中的因就是需要有福報
怎樣瞬間增長福報
其中的方法就是:菩提心
從今天開始
打開心量
為了一切眾生
我們應具備出世間之財:聖者七財
信、戒、慚、愧、聞、施、慧
願一切眾生
具足福報智慧之雙翼
早日抵達證悟地
藏傳佛教五姓財神
財神,梵名為Kubera,即瞻巴拉,譯作「醜身」或者「布祿金剛」。五姓財神是藏傳佛教各個教派都供養的五位財神護法。他們按照身色的不同,分別稱為綠、白、紅、黃、黑財神。這五姓財神有共同的陀羅尼咒語,是求得財神身語功德加持為主的真言。
傳說,阿底峽尊者曾遊化觀音菩薩的道場南海普陀,在途中遇到一個窮人貧病交加,即將餓死,非常可憐。但是阿底峽身為僧伽,身無分文,不能施以援手,深感遺憾之餘,不禁傷心抹淚。此時,觀音聞訊飛到月輪座,以大悲心化現人身,見狀流下兩滴青淚,左眼淚珠化現為聖救度母;右眼淚珠化現為財神五眾,在空中晶瑩閃爍,從嘴裡吐出無數的珍珠、金銀等財物,救助窮人。阿底峽欣喜非常,唱唄讚嘆觀音菩薩的功德。自此,此法流傳至今。
阿底峽曾經開示:修持財神法的人,一可在今生豐衣足食,二可以在死後往生無量光佛界。在實際修行時,依照財神的屬性,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行水供和供奉朵瑪食子,每晚如法念誦100遍正確的咒文,則會令修行者非常幸福,衣食無憂。修行者還應當意念觀音菩薩的大悲心,常行無相布施,照顧貧苦大眾,這樣就能積累善業,自然如願達到相應的成就。
黃財神,藏名藏拉色波,為五姓財神之一,位居諸財神之首。據說,黃財神原先是一位有所成就的菩薩。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中印度摩陀國的靈鷲山說法,各方的妖魔鬼怪前來搗亂,使大地撼動,山崩河裂。正在這時,黃財神奮勇現身庇護,使得眾多的聞法比丘安然無恙。後來,釋迦牟尼佛囑黃財神皈依佛法,利益一切貧苦眾生,使之成為佛教的大護法神。
此尊身金黃色,一面二臂,面容微慍,矮壯肚大。右手施與願印擱放於膝蓋上,掌心握住一枚布拉噶如意寶,左手託一隻吐寶鼠鼬,意為施予眾生財富,滿足需要,這也為其重要的辨識標誌。身著天衣,藍蓮花及珠寶瓔珞作裝飾,身掛烏巴拉念珠。左腿屈,右足踩著海螺寶,以如意姿安坐於蓮花月輪之上。
據佛經說,修持黃財神法,持誦其密咒,可得到黃財神的庇佑,能延年益壽,使福德和智慧均得以增長,財源茂盛,免除貧窮。修持黃財神法的人,需發無上菩提心,勤行布施,廣結善緣,發願救度一切眾生脫離貧困,如此則福德更不可限量,以此發心來修財神法,才能夠得到圓滿富足。
白財神,藏名臧哈嘎玻,又稱白寶藏王,為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化身,相關傳說和五姓財神類似。此尊膚色潔白,一面二臂,三隻眼睛,面色慍怒,頭髮紅黃,捲曲向上飛揚。右手執一支三股矛,左手執飾有金剛的寶杵。騎在一條青龍上,坐於蓮花月輪上,周圍環繞著許多空行母。修持白財神法,可祛除貧病窮困之苦,消除罪業障礙,增上順緣,使財源廣進。如果修行者家境貧寒,只有水供養,也可以得到成就。
紅財神是一位功德無比的財神,在藏傳佛教各教派中均有相關儀軌,但是在薩迦派中,紅財神的密修方法及教義尤其受到重視。薩迦派的招魂瞻巴拉,是紅財神法的一種。此尊膚色紅,一面二臂,三隻眼睛,頂髻燃寶,右手當胸執如意寶,左手託吐寶鼠或者顱碗,以站立姿踩踏住男女財神,立於蓮花月輪上。此法由瓦日譯師從金剛座處受聽,然後傳到藏區的,為薩迦派流傳至今。
此法為懷愛之法門,古代吐蕃王朝皇室貴族常修習此法,此法比較容易成就。修習紅財神法,持誦念咒,可獲得紅財神護佑,財源茂盛,能免除窮困及一切經濟困境。隨著修行者的發心不同,可獲得不同的果報。如果是發無上菩提心,則可得證世間及出世間的福德圓滿;若是求世間財富者,也能得以滿足;若是赤貧者,也可獲得食物充足的利益。
黑財神,藏名「臧拉那波」,又稱黑布祿金剛,為五姓財神之一。相傳,為了利益娑婆眾生能脫離窮困之苦惱,五方佛之東方金剛不動佛就化現成為黑財神。此尊可消除怨敵、偷盜、病魔等障礙,驅除所有惡運糾纏,並使諸受用財富增長,一切善願都能心想事成、圓滿無礙。
據蓮華生大師介紹,金剛手菩薩在北方夜叉淨土世界,將此黑財神法門傳給空行母,並要求空行母再傳給恆常心存善念的幸運者。此後,這些修持法門被二位成就上師,從殊勝的寶石內掘得。黑財神法,特別適用於窮人、下層階級、獨居行者,如果修持者心中長存善念,黑財神之加持將會永遠存在,不會消退。
依據不同的傳承,黑財神形相稍有不同,一般身青黑色,一面二臂,面相慍怒,身材粗短,裸身光耳;右手持一隻顱碗,左手執一隻吐寶鼠;八龍繞身,腿左伸右屈,右足踩踏正在吐寶的黃財神,八龍代表黑財神已經證得天上地下的寶貝成就。
黑財神身青黑色,象徵意金剛自性,為「自性清浄無垢」;以不動佛冠為頭飾,說明他為不動佛大悲心所幻化;裸體,表義大悲,而且寓意純淨無染,一切無所障礙;手持顱器,表悲心所業;抱吐寶鼠,代表黑財神可滿足眾生求財的願望。
綠財神,藏名為「藏巴拉姜固」,又稱綠布祿金剛,為五姓財神之一,也是東方不動佛所現的應化身。綠財神的傳承比較特別,出自藏密無上瑜伽部之不二續「時輪金剛本續」,由阿巴亞傳給馬端揚巴,然後推廣到藏區。當時,釋迦牟尼佛囑咐不動佛為一切貧苦眾生轉大法輪,幫助眾生積累善業,增長財富。此尊身墨綠色,一頭二臂,三隻眼睛,頭戴五佛寶冠,身披天衣彩帶,下著絲綢圍裙,以珍寶瓔珞作為報身莊嚴,右手持一枚滿願寶果,左手執一隻吐寶鼠;腿左伸右屈,右足輕踩於白螺上。綠財神的功德在於:成就、滿足一切出於善心的作為,淨化眾生的厄運、違緣和障礙,使眾生資財富饒,德慧增長。
【財神心咒】嗡 臧巴拉 扎稜扎耶 梭哈
在千百年來東方的傳統『春節』文化裡,親朋好友之間新年第一次見面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恭喜發財」!寓意著對新的一年的財運富足的祝福。
物質財富的獲得,可解決生活質量上物資的需求。佛教鼓勵我們去努力工作、正當經營,不以非法謀求而來。通過正當手段獲得財富也應該作合理的支配和使用,杜絕揮霍,適當布施來增進個人、家庭、社會甚至人類的福祉。
物質財富,有積聚,就會有消散,是變化無常的,不能永久保有,因此不可執著。學佛之人,更重要的是能得到功德法財,這是由種種善行功德集成而來,可增長慧命,是最希有珍貴的財富,恆久不會壞失。
慈誠羅珠堪布:
很多居士喜歡供財神,在漢地居士的佛堂裡面,很少看到沒有供財神的。但是,黃財神等財神能不能讓我們發財呢?如果自己擁有足夠的前世積累的福報,加上現世的勤奮努力, 那修黃財神是會起到一些作用;如果根本沒有前世的資糧,現世又不勤奮努力, 則無論再怎麼修財神,財神們在我們的發財上面也不會有什麼幫助。
如果想發財,最好的方法,就是上供下施——布施貧者、供養三寶等等。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現世中看到果報除此之外,光是供財神,是不可能發財的。如果僅僅供財神就會發財,那很多寺院在修經堂的時候就不需要到處化緣,只需供供財神就行了他們應該是最會供財神的但事實卻不是這樣啊!
所以,在這些事情上面,我們不要走太多的彎路。很多人會說出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我發財的目的,是要為佛教做事情。但是,為佛教做事情與發不發財沒有太大關係,即使沒有錢,也可以幫佛教做事情,所以供財神不是很重要。
濟群法師:
追求財富是每個人都關心的話題,對於佛教徒能否追求財富呢?相信很多佛家弟子內心也有這樣的糾結。佛法和追求財富並不矛盾,不能一概而論。如果我們只是在家修行的居士,我們要養活自己,也要照顧自己的家庭,甚至還擔負著一定的社會責任,這都需要一定的物質保障。如果是出家弟子,那麼就可以放棄對財富的追求,因為這些物質財富很容易對我們形成一定的幹擾,物質越多幹擾也越大,為了能有一顆清淨之心,我們就不能再去追求財富了。還有,如果你要修一顆菩薩心,那就要去追求財富了,因為菩薩是要利益眾生的。所以,要不要追求財富關鍵是要看自己的發心,不要被外在的形式所拘泥。
我們該如何追求財富呢?財富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同樣有它的因緣因果之道。既包括昔日種下的業力,也包括今生付出的努力。往昔的業力我們已經無法左右,但當下的努力卻是可以做到的。除了培養自己的生存技能外,也要培植自己的福田,也就是恩田(父母恩、師長恩、國土恩、眾生恩)、敬田、悲田。福報就像土壤,肥沃的土壤才會長出豐碩的果實,貧瘠的土壤,即使是再好的種子也不會生根發芽。而沒有生存技能,即使有很大的福報,也不會有太大的作為。
星雲大師:
財富是每一個人都希望的,不過君子取之有道。以佛教裡的發財方法,我提出六點來說明,其中前三點是一般世間所共有的發財方法,後三點是佛教發財的方法。
一、勤勞。「黃金隨潮水流來,你也要提早把它撈起來。」所以財富都是落在勤勞者的手裡。有個故事流傳很廣:老人去世前,交代兒女說:葡萄架裡的地底下埋了許多的黃金。於是兒女們就天天到葡萄架下面去挖去找,雖然黃金沒找到,不過由於鬆土,葡萄架上結滿了累累的果實。
二、節儉。節儉可以得到財富。節儉也不是說只光在金錢上的節儉,包括愛惜時間,你節儉時間,時間就是財富;不要濫用感情,感情要節儉;生活上的物慾也要節儉。總之人生的福報是有限的,銀行有再多的存款終有用盡的時候,留一點在那裡,以備不時之需。
三、寬厚。說話寬厚會獲得財富,處心予人寬厚會得到很多方便,方便就是財富。所謂居心仁厚,就會獲得富貴。「寬以待人,嚴以律己」,這不但是中國儒家做人處世的方法,也是佛教發財的方法。
四、信心。「信心門裡有無盡的寶藏」,你有信心,財富就在你的心裡。不但對宗教的信仰要有信心,對事業、對道德都要具有信心。對於凡是慈善的事情,就是受了委屈,也都要不喪失信心。
五、結緣。結緣是發財最好的方法。我同你講幾句話,就是語言的結緣;點頭微笑也可以和人結緣;你不認識路,我帶你去,和你結個緣;遇到困難,我來幫你的忙,更是結個緣。在世間要有緣才能生存,有人做事方便,那是因為他結的緣很多。宇宙萬有所以存在,就是因緣的存在。我們要發財、要生存,結緣非常重要。
六、布施。也許你會懷疑,布施既然是給人,給人又怎能發財呢?其實我們應該知道,布施如播種,你不布施,怎麼能有收成呢?佛教告訴我們,我們做功德就如種田,福田分悲田、敬田。以慈悲心救濟貧苦大眾,叫做「悲田」;對師長、父母、國家,盡忠盡孝,叫做「敬田」。在敬田、悲田裡播種都會有收成的。
但願人人都發七聖財,收穫吉祥,萬事如意。步步走向大樂聖境,自在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