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維多利亞女王和她丈夫阿爾伯特的幸福婚姻,大多數芸芸眾生的我們除了羨慕,還能說什麼呢,其實幸福,從來都是對比而言,比起絕大多數的帝王婚姻,他們無疑是幸福的,想想終生未嫁的伊莉莎白一世,以及好容易高齡出嫁卻被丈夫冷遇的血腥瑪麗女王,他們是幸福的,可他們也有婚姻中的煩惱和委屈,只是和我們這些人的煩惱種類不同罷了,所謂人生,從來都是不完美,他們和你我一樣,也不過是普通人而已。
夫妻之間也猶如紅樓夢中的一句話說的,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英國這個國家的王室婚姻也和它的君主立憲制一樣,王權並不佔絕對的優勢,和普通家庭一樣,性格的強勢程度起了很大的作用,女性想要獲得絕對的精神自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阿爾伯特親王雖然來自一個德國的小公國,但他淵博的學識和追求完美的德國人性格使他在家庭生活中一直居於主導地位。很快,第一場考驗來了,第一個孩子維基公主於1840年11月22日出生,兩人因為孩子的保姆選擇上發生了嚴重分歧,維多利亞堅持把護理權交給一個阿爾伯特極不喜歡的女人,她是維多利亞的老家庭教師,路易絲·勒珍。而阿爾伯特非常愛女兒,對她的種種事務大驚小怪,多方操心。1842年維基病得很重,阿爾伯特甚至做好了最壞的思想準備,不過這危機倒解決了他的問題。勒珍和皇家醫生詹姆斯·克拉克對維基的治療安排得很糟,使阿爾伯特決定非幹預不可。他認為縱容勒珍已經使維基受了太久的罪,但女王站在勒珍一邊,夫婦二人爆發了極為激烈的爭吵,互相指責對方毫不關心維基的生死。這和尋常人家因為孩子的爭吵有什麼區別呢,幸好,可怕的勒珍從未消減維多利亞對阿爾伯特的愛,他強硬的態度使她震驚,終究回來向他道歉,然後她給了勒珍一筆養老金,打發她回德國去。陰雲立刻消散,維基公主也康復了。他們在家庭生活中經常為雞毛蒜皮的事情爭吵,而維多利亞女王在家庭矛盾中從來都是低頭的一個,這和那些為愛妥協的我們有何區別,看完這段,我們曾經為了家庭有過的委屈好象也淡了許多,女王尚且如此呢,哈哈!
維多利亞女王在婚姻中另一個問題是過多的生育,因為阿爾伯特深信,足夠多的孩子會帶來更多的聯姻機會,這有助於維護歐洲的和平,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明智的考量,維多利亞女王的9個孩子和歐洲幾乎所有的王室聯姻,深深地影響了歐洲的政治格局,也使她獲得了歐洲的祖母這一稱號。可是十七年的婚姻生活生了9個孩子,這對於這個只有一米五以上的較小女性來說還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下面這張兩人的合影中,女王是如此的疲憊和憔悴。
憔悴的女王,才是真實的她,和你我一樣
從世俗的角度來說,社會要求好女人的基本標準就是一個好母親,如果哪個女人膽敢討厭小孩子,那她絕對不是一個好人,從女性的角度而言,她為什麼就必須喜歡孩子呢,維多利亞女王是第一個表示自己不喜歡孩子的人,她告訴自己曾經深愛過的女兒,不要「崇拜嬰兒」,因為「任何一位女人如果這樣做,對她的丈夫和她的地位來說都不成體統,更不用說一位公主了」。她回憶道:「我讓第一個孩子衝昏了頭腦。」她開始認為,生兒育女是生活的「陰暗面」。
她曾告誡自己的女兒,「親愛的女兒,你說給予一個不朽的靈魂以生命,是一件非常值得驕傲的事,但我自己卻難以有這種想法。我覺得在生育中,我們女人更像一隻母牛或母狗。我們可憐的本性變得非常動物化……整天哺育嬰兒和換尿布,讓很多優雅而聰明的淑女走上毀滅之路。」
「我有九次懷胎八個月,擔負真正的痛苦(還要處理很多公務),像折斷翅膀般……我想我們的性別是種不幸。」
這句話倒盡了天下女人不可說之心酸,誰真的想生孩子?誰敢說不是一種道德綁架?只有維多利亞說出來了,可是在真實的世界中,人們又常常把維多利亞女王作為偉大母親的榜樣,這就是歷史,其實並不是我們以為的那樣,我們並不了解這些歷史人物,正如我們身邊的親人並不了解我們作為女性角色的隱痛。
她在想什麼呢?在想著,人生不過如此吧
世人都覺得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夫妻情深,也確實,當丈夫早逝後,維多利亞終身穿著一身黑衣示人,也開始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可在這種悲傷後面,她的個性也開始顯現出來,擺脫了強勢丈夫的影響,她也越來越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我們知道最後,她還曾經有過一個強壯的印度情人,一個擺脫外物束縛並且為所欲為的女人,才是一個真正的人!因為她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自己,和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而不是別人要她扮演的角色,最後回到我們自己,何時才能做到擺脫束縛,做我們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