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長公主,難道只有奉行「女子無才便是德」才能保全自身?

2020-12-12 虛白tr

維多利亞長公主,愛稱維姬,是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的第一個女兒,出生後獲封長公主,她的兒子就是日後發動了一戰的威廉二世。

她聰明、睿智卻在保守的德國王室舉步維艱,因為政見不合與公婆和兒子、媳婦的矛盾很深,但是真正了解她就知道,維姬是多麼開明睿智的女子。

1 一個得到全面教育的英國長公主

維多利亞公主,1840年11月21日出生,是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的長女,1841年獲封長公主,家裡人都叫她維姬。

眾所周知,阿爾伯特親王博學廣識且思想進步,是那一個時代的佼佼者。

維姬出生後,阿爾伯特親王開始思考如何對孩子進行教育。而18個月大的維姬表現的很是聰明伶俐,阿爾伯特親王更是歡喜。

他聘請了家庭教師開始全面教育維姬。先是學會了法語,4歲開始學德語,隨後又增加了算數、地理、歷史幾門課程。

而阿爾伯特親王則親自教育她政治和哲學。

雖然課程滿滿,但是女王夫婦還是留出足夠的時間來給孩子玩。阿爾伯特親王一有時間就參與到孩子中間,做手工、學習各種生活技能。

應該說,阿爾伯特親王是一個優秀的父親。

在他親力親為的教導下,維姬和幾個兄弟姐妹的學識都不錯。

而且視野開闊、思想進步這在歐洲王室中是難能可貴的。

這一切真的得益於阿爾伯特親王的教育和努力,女王當時忙於政務而且對於孩子的教育很沒有耐心,對丈夫的關注對於子女。

這也是為什麼阿爾伯特親王突然離世之後,從女王到幾個孩子都感覺天塌地陷的難過。

2 維姬與丈夫初相見

1851年,普魯士的威廉王子和妻子(日後的德皇腓特烈三世)帶著小王子腓特烈來到倫敦參觀萬國工業博覽會。

女王和親王命維姬帶腓特烈王子參觀博覽會,才11歲的維姬用一口流利的德語全程陪同,交流融洽,而大她8歲的腓特烈英語蹩腳,可是這次見面卻很愉快。

幾年後,腓特烈提及此事還說,維姬的天真無邪、博學多才、簡單質樸與好奇心強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次的行程是女王和親王特意安排的。

腓特烈的父母本就與女王夫婦關係密切,而且阿爾伯特親王一直有一種超乎尋常的大局觀,他早早定下的聯姻的政策以加強歐洲王室之間的關係。

而普魯士的統一一直是女王夫婦關心的事。

維姬作為他們精心培養的孩子,自然在各方面都是佼佼者。這次見面後,女王夫婦都很高興,兩個孩子彼此合適而且與政治策略相合。

女王再給她舅舅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一世的信中也不時談及此事,她希望兩個孩子能有進一步的發展。

事實上,當時的威廉王子和當時的普魯士王族思想就很不相同,比較能夠接受新鮮進步的思想。

而腓特烈也在倫敦做客期間感受到了與普魯士截然不同的文化生活理念。

親王與子女平等和諧自由的生活狀態令他大為震動,這在沉悶嚴謹的普魯士王室是想都不能想的事情。

他向阿爾伯特親王分享了他的自由主義思想,與親王交談甚歡。

一切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女王夫婦和威廉王子夫婦都是滿意的。

3 維姬與德國聯姻困難重重

雖然腓特烈和父母都希望能和英國王室結親,但是普魯士王宮卻都不同意。

他們都希望腓特烈能娶一位俄羅斯的女大公。

幾番交談,當時的腓特烈·威廉四世(腓特烈的大伯)勉強同意了這樁婚事,這一切還得瞞著當時的王后伊莉莎白(茜茜公主的一個姨媽),作為巴伐利亞的公主,她對英國的仇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而兩國的民眾也對這樁婚事十分不滿

英國民眾覺得普魯士不可靠,而且還依附沙俄,根本不配娶長公主。

普魯士的保守人士則認為與英國文化格格不入的宮廷根本就不適合娶維姬。

別人說什麼都沒有,權利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這個道理以前如此,現在也一樣,叫囂的最猛的不一定就是最有用的,誰掌握權利,誰說話。

但是有一點卻是權利者不能操控的 ,那就是人心。

阿爾伯特親王的理想化,把女兒推進了尷尬的境地,任何人想憑藉一己之力改變一個社會,都是上天摘月的難度,更何況,維姬只是一個無法觸及核心政權的的王妃。

阿爾伯特親王一直希望女兒嫁過去之後能影響一下普魯士的風氣,帶領德國走向民主。

在維姬訂婚之後,就加緊對她進行全面的訓練,他先是自學歷史和現代歐洲政治,繼而為維姬寫了很多文章介紹德國曾經發生過的大事。

客觀的評價,在當時的歐洲王室,還沒有哪個公主接受過如此全面高水平的教育,

在我以前介紹過的許多公主身上,也不過粗略學過一些知識,能系統全面的掌握歷史、政治、文化的公主鳳毛麟角。

維姬有幸,得到這樣的教育;

維姬不幸,她得到的這些教育將令她在普魯士處境尷尬。

阿爾伯特親王沒想到,維姬也沒想到,普魯士的風氣早已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想改革,太難了

4 婚後的維姬婆媳關係緊張、與子女不合

1858年1月25日,維多利亞公主與腓特烈在聖詹姆斯宮皇家教堂舉行。

她保留長公主頭銜,拿到了4萬英鎊的嫁妝和每年8千英鎊的俸祿。

從此她帶著父母的理想和自己的期盼走入普魯士宮廷。

當時還是腓特烈的大伯威廉四世當政,王后伊莉莎白沒有孩子,維姬嫁過去之後像孝順婆婆一樣對待伊莉莎白王后。

婚前對維姬懷有敵意王后漸漸對她親熱起來。可是維姬真正的婆婆奧古斯塔卻很是不滿。

後來維姬接連生下孩子,照顧不過來,就交於婆婆照顧,因為孩子們大多接受了保守的普魯士文化,與維姬所堅持的自由民主的思想大相逕庭,

這一點上,維姬不僅與婆婆關係更加緊張與子女們的溝通也出現了障礙。

後來,腓特烈·威廉四世去世,維姬的公公即位,前王后伊莉莎白搬出王宮,維姬對她一如往昔的照顧,贏得了伊莉莎白王后的真心愛護,死後將全部首飾送與維姬。

對此婆婆奧古斯塔更是氣火難平,加劇了兩人的矛盾。

而維姬的長子威廉二世在生產的時候 遭到了難產,生下來左胳膊比右胳膊斷了15釐米。

維姬對兒子的殘疾一直抱有很深的自責和罪惡感。

她一直嘗試各種辦法想讓威廉二世能夠恢復正常,包括很多很極限的手段,威廉二世也因吃吃了很多苦。

後來維姬讓威廉二世多參加運動,不時向兒子灌輸英國的文化和思想,本就敏感的威廉二世對母親的不滿和怨恨與日俱佳。

而婆婆和維姬關係惡劣,不時在孫子面前挑撥離間,以至於母子之間越行越遠,連後來的兒媳都開始對維姬惡語相向,以討好威威廉二世迎合丈夫的心情。

維姬在家庭關係上四面楚歌。

就在維姬極力周旋這些關係的時候,維姬的第四個孩子西吉斯蒙德王子因腦膜炎去世,他只活了21個月。

維姬悲痛欲絕卻沒有人安慰她。

婆婆奧古斯塔要求她儘快振作好履行王室職責,

她的母親則沉浸在丈夫阿爾伯特親王去世的傷痛中,認為一個孩子的死不足以和她失去丈夫相提並論。(維多利亞女王在家庭關係上的做法真的很迷幻,她似乎不怎麼在乎孩子,心裡眼裡只有她的丈夫)

可想而知,當時的維姬是多麼的絕望和無助,除了和她一樣悲傷的丈夫,沒有人會體諒她。

世俗的壓力、權利的野心,掩蓋在人性至上,生死都是小事,唯有權利和利益。

其實,從史料上的信息看,在家庭關係上,維姬真的沒有做錯什麼。

可正是清官難斷家務事,維姬英國長公主的身份,與普魯士宮廷截然不同的行事風格,強勢的公婆都讓她腹背受敵。

5 在政見上,維多利亞與普魯士理念向左,一度受到責罰

嫁入德國後,維姬一直秉承父親阿爾伯特親王的教導,希望能引導德國走向自由民主的社會。

可當時的德國社會情況複雜,遠不是維姬一個王儲妃能掌控的。

當時的維姬每周都會給父親寫信,信中多是討論德國的政治事件。

她的一舉一動都受到了女王的支配。

女王要求她對自己的祖國要像對待自己的新國家一樣忠誠。

這樣的要求讓公主在德國十分為難,常常會因為兩國風俗不同而不知多錯,女王又對她要求嚴格,使得維姬的心理壓力很大。

託馬斯男爵為此請求阿爾伯特親王出面勸阻女王,要適可而止。可是收效甚微,不僅德國王室攻擊她,連自己的娘家也對她很不滿。

夾在婆家和娘家之間的維姬向夾縫中求生存的小草,風吹吹就倒了,偏偏還要裝成大樹。

加上維姬身為王儲妃,要履行各種公務。幾乎每天晚上都要忙到半夜。複雜的人事關係讓她疲憊不堪。

後來維姬的公共即位,身為腓特烈的俸祿也沒有增加。維姬不得不持續的拿嫁妝補貼一家人的開銷。

阿爾伯特親王知道後,很是憂慮可也無計可施。

而國內接連爆發的政治衝突,讓維姬夫婦身在風口浪尖,公公威廉一世對夫妻兩個的討厭寫在了明面上,一度把腓特烈排除在繼承人範圍內。

還限制維姬回英國。

普奧戰爭和普丹戰爭的爆發,英國的立場讓維姬很難自處。

但是她仍然創辦了為陣亡或者重傷士兵提供救助的社會基金。

她的這些做法,在普魯士人民眼中太英國化,在英國人眼中太普魯士化。

兩面不是人妥妥的說的就是維姬的處境了。

6 她強烈排斥反猶太主義,這種進步是值所有人喝彩的

和當時的大多數人不同,維姬和丈夫腓特烈對猶太人很友善。

當德國民眾憎恨猶太人的時候,腓特烈就公開在猶太教堂露面,維姬更是對攻擊猶太人的文章提出了嚴厲的批評。

夫妻兩人有機會就會在皇宮接待包括猶太人在內的平民。

他們的這些做法,讓皇室很憤怒。可兩人仍舊不改初衷。

這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種族歧視到現在也沒有在世界範圍內消除。更不要提那個年代。

維姬和丈夫冒的風險之大可想而知。

而當政的首相俾斯麥更是籌謀想著要把維姬夫婦拉下來。

深感不妙的維姬借在參加母親登基50周年慶典之機,秘密攜帶了三大箱文件運往溫莎。

王權的爭鬥向來血腥。不論是誰,身在其中都由不得自己。

7 只做了百日皇后的她,為什麼值得我們認識

1888年,剛登基百日的腓特烈就因為癌症去世。

於維姬而言,腓特烈不僅僅是丈夫,還是志趣相投、政見相同的盟友。

他的去世,對維姬的打擊很大。

可這邊剛一宣布腓特烈去世,她的兒子威廉二世就派兵佔領的王宮,下令搜查維姬的臥室。希望能找到證明腓特烈夫婦的罪證。

幸好,那些信件早已送往溫莎,威廉二世一無所獲。

可是前腳剛失去丈夫,後腳就被兒子抄家的維姬卻心如死灰。她身邊關係密切的人都被兒子剔除,孤身一人。

維姬沒有參加威廉二世的登基大典,只是遷出了王宮,她不是皇太后,她只被簡單的成為腓特烈皇后。

隨著女兒一個個嫁人,她的孤獨苦悶終日伴隨著她。

1901年初,維姬的母親維多利亞女王去世,6個多月以後,身患乳腺癌的維姬也溘然長逝。隨後安葬在丈夫腓特烈的身邊,陪伴她的還有她幼年早逝的兩個兒子。

歷史學家說,維姬只做了百日皇后,對德國的影響微乎其微。從政治層面上講,真的是這樣的。

維多利亞從加入德國王室就一直在努力,可是她受到的阻力太大了,以至於她成了異類和背叛者。

維姬做錯了麼?

沒有,因為她從小生活的環境,她受到的教育都 驅使她去這樣做。更何況她的婚姻本就帶著政治任務,更何況她的母親都無法在她困難的時候支持她,她一直在孤軍奮戰。

維姬做錯了麼?

也有錯,以她的聰慧,早已看出德國絕不會像她和父母相像的那樣那麼容易走向一條自由民主的道路。

更何況,她手中並無權利,不能採取任何有利的措施去改變現狀。

可她還是做了,從出嫁前父親灌輸她思想的那一刻起到她去世,她一直矢志不渝的按照她設想的理念去努力。

雖萬千人吾往矣

我寫過了很多很多的王室女性,大多從情感的角度去訴說她們的一生,但是維多利亞公主,我想,我們應該用一種更廣闊的格局去認識她。

我設想,如果她像當時大多數的王室公主一樣,女子無才便是德,不過問政治,只過一些閒時看花、無事獨酌的淡然生活。

去搜集下珠寶、去參加個舞會會不會很輕鬆很快樂。

又或者她知道局面不可改變,放棄努力,專心教育子女,是不是威廉二世不會她有這麼多的隔閡。

可是,沒有如果,也不可能。

這個從小就聰明、倔強的女孩一定會向著她認定的方向前進,哪怕前路荊棘、哪怕風雨加身也不該其志。

我喜歡這個女子,因為她的不幸不讓人覺得悲傷、那是一種壯麗。

她知道,我們也知道。

相關焦點

  • 女子無才便是德?
    女子無才便是德? 我曾不止一次聽到有才學有才能的男人感嘆:女子無才便是德,古人誠不欺我也!第一反應是與之一辯,想想還是放棄了,只是心裡將其才識打入另冊。我一直對這句話望文生義:女人沒有才學、才識、才能,就是好德行。後來發現這理解不夠全面。 古代認為婦女無須有才,只需順從丈夫就行。
  • 「女子無才便是德」上句是什麼?
    這才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正意義,被歪曲的太久了。看古裝電視劇,好像都會提到一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仿佛女子只要不讀書,沒有才華就是品德高尚。於是乎,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電視劇裡能夠讓讓人喜愛的女子,大都才華一般般,傻白甜居多。可是近幾年大火的電視劇來看,活的精彩的女子,卻都是才華橫溢,滿腹經綸。例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裡面藉助祖母跟明蘭聊天討論讀書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大家女子都是要多讀書的。
  • 「女子無才便是德」真正的意思是講女子有才還有德
    比如孔子說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讓孔子蒙受了二千多年的不白之冤,還有一句,那就是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女子無才便是德」。有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也是孔子說的,但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沒有證據表明孔子說了這句話。據資料,「女子無才便是德」出自清代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
  • 「女子無才便是德」被理解為打壓女性,看了上半句才知冤枉古人了
    似乎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對於女子的態度是非常不友善的,比如孔子就曾經說過: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另外還流傳這樣一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其實原意並非大眾理解的那樣。那麼它的原意究竟是什麼呢?圖片:「女子無才便是德」劇照一、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大眾意義很多話語都存在這樣的現象,句子的原始意義和後來的引申意義會出現巨大變化,比如典型的例子就是「朝三暮四」這個成語。原先朝三暮四指的是玩弄一些手段愚弄別人,後來這個成語的引申意義變成一個人三心二意、反覆無常。而女子無才便是德也存在著類似情況,既原始意義和後來大眾理解的意義有出入。
  • 這才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義,愧對祖宗!
    下面的同學鴉雀無聲,接著有個同學說:上聯是「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我說:「這是另外一個大家都誤會的問題,我用別的篇幅再來解釋,不過這句話卻不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上聯,因為一句七個字,一句十個字,字數不一樣,怎麼當上聯!」
  • 常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其實前半句才是正解,很多人都誤解了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前半句話才是更重要的,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女子無才便是德」來源這句古言的來源有許多說法,很早以前這句話就流傳下來,歷史久遠,無法考證真正說出這句話的人。其中的一個說法是,清朝大文豪張岱先生在自己的《公祭祁夫人》中提及「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然這句話中的眉工,則是明末時期的文學大家陳繼儒,他為何會說出這句話呢?這離不開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大多數人的思想禁錮。
  • 女子無才便是德:真實涵義是什麼?知道上一句才明白以前理解錯了
    什麼是女子無才便是德按照百科的說法,這句話的出處是清·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張岱對這句話的看法是:愚謂丈夫有徳而不見其德,方為大才,女子有才而不露其才,方為大德。
  • 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何古代那些大家閨秀都讀書識字?
    還記得在《知否》這部電視劇中,趙麗穎飾演的明蘭曾對小公爺說:女子不如男子能付出代價,動輒就會身敗名裂。從這句話中便是能體會到在古代社會中女子生活的不易了。古人云:「女子無才便是德」,對於女子的標準簡單來說的話那便是四個字:大家閨秀。
  • 「女子無才便是德」,老祖宗的這句話,究竟是啥意思?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咋聽起來,會讓女性朋友很不舒服,好像有點歧視女性的意思,所以這句話經常成為被批判的對象。其實是大家誤解了這句話的原意,否則的話,古代那麼多的才女,譬如蔡文姬、卓文君、李清照、班昭、上官婉兒等等,豈不都是無德之人了,她們怎麼還會流芳百世,為後人所敬仰呢?
  • 「女子無才便是德」被罵不尊重女性,看了上半句,才知古人有多牛
    這種剝奪女子受教育權利的行為,致使她們長期處於「女憧憧,婦空空」的愚昧狀態,在本質上其實是男權主義對女性的壓迫和控制。然而,老祖宗這句話的本義真是如此嗎?這種畸形觀念其實早已深入封建文化的核心,但形成具體諺語的年代稍晚一些。清代文人張岱寫:「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
  • 古代為何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那古代的女子每天都幹什麼
    在古代,封建主義社會,家人認為女兒長大遲早都要嫁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所以對女子都不太公平,基本上女子都是作為傳宗接代的工具看待,並且古代都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什麼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1、政治發展的需要從漢代班昭作《女誡》中,就稍微透露出「女子無才便是德」,大概是最早提出這種觀念的,從這點推移,大概很早之前就是這個觀念。
  • 下聯:女子無才便是德,很少有人知道上聯,真實含義被歪曲上千年
    這句話就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大家可能都納悶這不就一句嗎?其實這句對聯完整的是:「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女子無才便是德」總是讓女權運動者恨得牙痒痒的,他們以為這句話是大男人用來貶損女性的!然而事實非但不是這樣,而且完全相反!中華兒女們對這句話的誤會可大了!這話又怎麼說呢?
  • 女子無才便是德
    我有個朋友,今年才24歲,已經生了三胎,前幾天不小心又懷孕了,想把孩子打掉,老公卻不允許,兩口子吵得不可開交,公公婆婆也來插手管事……這個女人叫小紅,是我老公朋友的婆娘,因為性格和我比較像,都屬於大大咧咧那種人,一來二去,我們就成了朋友。
  • 處世奇書《智囊全集》原文譯文男人有德便是才,婦人無才便是德
    譯文:馮夢龍說:俗語說:男人有德便是才,婦人無才便是德,這話當然不對,就像麒麟雖然是吉祥之物,但不能捕鼠;鳳凰雖然是美麗的象徵,但不能獵兔,而像春秋時期申生這樣的仁孝,也不能代表他有治國定亂的才能。周朝最被稱譽的女子,首推邑姜,孔子讚賞她的才能不下於當時的所有功臣豪傑,聖人沒有因為邑姜的才能而貶損她的德行,所謂的才能,也就是智慧,沒有智慧就是無知,如果沒有才幹等於有德,那是否等於說天下那些無知的村姑村婦,都是德行高潔之人呢,就如同日月,男子如日,女子如月,月亮要藉助日光才能明亮,所以妻子向丈夫行芹,日落之後月光照明,因此女子是男子的輔助,這就是日、月的智慧和才能。
  • 女子無才便是德,張偉麗名列福布斯中國名人榜27,背後有才和德
    除了張偉麗,榜單上只有娛樂明星。張偉麗德才兼備,贏得聲譽與尊重。 2019年8月31日,張偉麗已經成為了UFC中國首位冠軍,為什麼衛冕以後名聲大噪?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指的是不執著於眼前的才華,才能做到極處的謙卑。張偉麗擁有著才能,智慧,她很能說,談笑風生。但是她從來不顯露,因為她知道要站在世界之巔,有些才能並不能一直幫助她前進。不執著於眼前才能,著眼未來才能達成夢想。
  • 「食不下咽,夜不能寐」遭遇感情背叛後,悟透3點才能保全自身
    但,首先我們要照顧好自己,遭遇感情背叛後,悟透3點才能保全自身。第一點、一切皆為虛妄,只有自己才是真實的。這是我經歷幾次感情傷痛後,悟出的真理,一切皆為虛妄,只有自己才是真實的,也就是說,只有自己才是重要的,不要依靠任何人,包括感情和生活,自力更生創造的幸福,才是最可靠的。你可能要問我,難道這個觀點,不自私嗎?父母和愛人還有孩子不重要嗎?
  • 網絡流行語科普 女子無德便是財什麼意思什麼梗?
    網絡流行語科普 女子無德便是財什麼意思什麼梗?時間:2020-02-08 18:22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 女子無德便是財什麼意思什麼梗? 女人不要所謂的賢良淑德,忍氣吞聲,只要不要面子,甚至不要臉,就可以賺到或留下財富。
  • 古代社會為什麼提倡女子要有德無才?統治者真的恨女人嗎?
    ——華崗(中)文章分類|歷史奇文文章字數|1495字,閱讀約3分鐘中國古代有一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一直廣受現代社會的詬病,被認為是歧視女性的明證。0101、封建王朝的統治需要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出自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的《公紀文夫人》,原為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
  • 老祖宗的處世忠告:做人,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
    其實,人們往往執著於「有」,而忽視了「無」才是做人的最高精神境界。就如《莊子》「逍遙遊」中所寫「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世人都認為有房子、車子、票子、妻子、位子是幸福。殊不知,無憂、無慮、無病、無災,才是真正的幸福。正如處世奇書《菜根譚》中所說「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
  • 《釵頭鳳》唐婉:她是一代才女,卻因女子無才便是德,遭婆婆嫌棄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後陸家曾以一隻精美無比的家傳鳳釵作信物,與唐家訂親。唐琬,陸遊兩人因此喜結連理。才子佳人相逢,並結為連理,本是一段佳話。未想到在最後在惹出了問題。沈園夢斷後陸母對這位兒媳甚是不滿,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見夫婦倆「整日廝混」,恐陸遊因此而疏遠功名,荒廢學業,逼著陸遊休妻。陸遊對母親的幹預採取了敷衍的態度;把唐置於別館,時時暗暗相會。不幸的是,陸母發現了這個秘密,並採取了斷然措施,娶王氏為妻,終於把這對有情人拆散了。唐婉後來改嫁同郡宗人趙士程,但內心仍思念陸遊不已。 在一次春遊之中,恰巧與陸遊相遇於沈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