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無才便是德」被罵不尊重女性,看了上半句,才知古人有多牛

2020-12-22 解憂文史

《詩經·瞻卯》篇載:「哲夫成城,哲婦傾城。懿厥哲婦,為梟為鴟。」

意思是說,有智慧的男人可以成就霸業,有智慧的女人則能摧毀城池。可嘆此婦太過猖獗,就如梟如鴟的兇猛惡名一般。早在春秋時期,社會的世俗觀念就已有些畸形,普遍認為女子不能有才智,否則就會禍亂一方。

發展到後世,有人用一句「女子無才便是德」來概括這種情況,認為女子只要無才無智就是最大的德能了。顯然這是封建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是父權制文化下的「雙標」現象,因此被很多人所不齒。

這種剝奪女子受教育權利的行為,致使她們長期處於「女憧憧,婦空空」的愚昧狀態,在本質上其實是男權主義對女性的壓迫和控制。然而,老祖宗這句話的本義真是如此嗎?

這種畸形觀念其實早已深入封建文化的核心,但形成具體諺語的年代稍晚一些。清代文人張岱寫:「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眉公是指明代文人陳繼儒,他最早提出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而張岱則將其發揚光大。

上一句容易理解,古代價值觀對「德」非常看重,尤其是男人,需以德行為主,以才幹為輔,即便沒有才幹,但只要德行高尚,就可視為最大的德。可倘若只有才幹而德行低劣,那就屬於德不配位了,必然受到討伐。

下一句理解起來就難了:女子沒有才幹就是德,這是什麼道理?對於男子,德比才重要;而對於女子,無才甚至比德還要重要嗎?

歷史文學界對這句話的爭議從沒斷過。有人認為,在流傳過程中以訛傳訛,通假字「便」取代了原先的「辨」字,原版也就是:「丈夫有德辯是才,女子無才辯是德。」男子與人爭辯時能夠彰顯自身涵養,而女子不與人爭辯則是道德修養的體現。

還有觀點指出,「女子」並非特指女性,而是指夫人和子女,而「無…便是…」的句式的意思是「不是…就是…」。那麼這句話就可以理解為:對於老婆孩子,要麼有才華,要麼有德行。二者擇其一便可。

還有另外一種解釋是說,「無才」是本有而視其為無的意思。女子有沒有才無所謂,但她不能輕易顯露出來,尤其在丈夫面前,需事事尊丈夫之下,縱有再大的能耐也要給足丈夫面子。這也是一種德行,是為婦德,謙卑之德。

然而,小解卻更願意相信這句話是一個誤會。「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兩句話一個意思,說的是同一件事:男女都須以德為先,為了形成對偶句,便於流傳,因此陳繼儒才搞了一出有無之對比。

「無才便是德」是提醒女子與男人一樣都要以德行為主,而並非強調女子不該有才華。整句話的誤解點就在於「無」字,其實這正是「本有而無之」的用法,即便一個女人才華橫溢,但也要以德行為主,在德行面前,可以將「才」視為無。

換句話說,雖然古代以男尊女卑的世俗觀念為主體,但在德行面前卻是不分男女,二者都必須以德為先,其他的都是後話。

卓文君詩情洋溢,曾留下諸多名篇佳句,卻因被司馬相如的琴聲感動而與之私奔,古人認為此為失德之舉;蔡文姬才學豐益,感情卻是複雜多變,結果三易其夫,此亦是失德的表現。那麼有才與失德就一定是共存的嗎?

被譽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論比才幹恐怕歷史上少有女子能與之匹敵,可她不僅被批評有失德的行為,還因為其巾幗風範而被極力稱讚。所以,才與德其實是可以兼備的。

古人認為大丈夫寧可捨棄才學也不可沒有德行,此為「男子有德便是才」,而對於女子而言,只要她們有德就夠了,而至於她們究竟有無才幹,古人並不關心。不知大家是如何理解這兩句話的呢?

相關焦點

  • 「女子無才便是德」被理解為打壓女性,看了上半句才知冤枉古人了
    似乎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對於女子的態度是非常不友善的,比如孔子就曾經說過: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另外還流傳這樣一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其實原意並非大眾理解的那樣。那麼它的原意究竟是什麼呢?圖片:「女子無才便是德」劇照一、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大眾意義很多話語都存在這樣的現象,句子的原始意義和後來的引申意義會出現巨大變化,比如典型的例子就是「朝三暮四」這個成語。原先朝三暮四指的是玩弄一些手段愚弄別人,後來這個成語的引申意義變成一個人三心二意、反覆無常。而女子無才便是德也存在著類似情況,既原始意義和後來大眾理解的意義有出入。
  • 下聯:女子無才便是德,很少有人知道上聯,真實含義被歪曲上千年
    歷史上的對聯高手有很多,人們熟知的有北宋的文豪蘇軾,明朝第一才子解縉,還有清朝的才子紀曉嵐和李調元,都是對聯愛好者。但是有這樣一句話,大家肯定都聽過,但不知道它是對聯吧。這句話就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大家可能都納悶這不就一句嗎?
  • 這才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義,愧對祖宗!
    在深圳的上課,有一個女同學雙手交叉在胸前問我:「老師您這麼樣的捧古人,那我請問您,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請您解釋看看,為何古人這麼歧視我們女性?憑什麼做 聖賢啊?」我說:「你講的好,大家都有這樣的誤解,不過在解釋之前我想先請問你,這句話的上聯是什麼?」她被我問得楞了一下,然後說:「嘿!
  • 女子無才便是德?
    女子無才便是德? 我曾不止一次聽到有才學有才能的男人感嘆:女子無才便是德,古人誠不欺我也!第一反應是與之一辯,想想還是放棄了,只是心裡將其才識打入另冊。我一直對這句話望文生義:女人沒有才學、才識、才能,就是好德行。後來發現這理解不夠全面。 古代認為婦女無須有才,只需順從丈夫就行。
  • 「女子無才便是德」,老祖宗的這句話,究竟是啥意思?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咋聽起來,會讓女性朋友很不舒服,好像有點歧視女性的意思,所以這句話經常成為被批判的對象。其實是大家誤解了這句話的原意,否則的話,古代那麼多的才女,譬如蔡文姬、卓文君、李清照、班昭、上官婉兒等等,豈不都是無德之人了,她們怎麼還會流芳百世,為後人所敬仰呢?
  • 「女子無才便是德」上句是什麼?
    這才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正意義,被歪曲的太久了。看古裝電視劇,好像都會提到一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仿佛女子只要不讀書,沒有才華就是品德高尚。於是乎,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電視劇裡能夠讓讓人喜愛的女子,大都才華一般般,傻白甜居多。可是近幾年大火的電視劇來看,活的精彩的女子,卻都是才華橫溢,滿腹經綸。例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裡面藉助祖母跟明蘭聊天討論讀書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大家女子都是要多讀書的。
  • 女子無才便是德:真實涵義是什麼?知道上一句才明白以前理解錯了
    這是古代名詞動詞化的用法,類似的還有很多,如」無欲「、」無求「等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女子並不是沒有才,只是心中卻自視若無。女子雖然有才,因為很有德,故此不炫耀,不自誇,所以就好像沒有的態度。女子能做到視才為無,有才而不炫耀,方為女德。
  • 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何古代那些大家閨秀都讀書識字?
    還記得在《知否》這部電視劇中,趙麗穎飾演的明蘭曾對小公爺說:女子不如男子能付出代價,動輒就會身敗名裂。從這句話中便是能體會到在古代社會中女子生活的不易了。古人云:「女子無才便是德」,對於女子的標準簡單來說的話那便是四個字:大家閨秀。
  • 「女子無才便是德」真正的意思是講女子有才還有德
    有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也是孔子說的,但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沒有證據表明孔子說了這句話。據資料,「女子無才便是德」出自清代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本來這句話的上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下句是「女子無才便是德」,是連在一起的。
  • 處世奇書《智囊全集》原文譯文男人有德便是才,婦人無才便是德
    譯文:馮夢龍說:俗語說:男人有德便是才,婦人無才便是德,這話當然不對,就像麒麟雖然是吉祥之物,但不能捕鼠;鳳凰雖然是美麗的象徵,但不能獵兔,而像春秋時期申生這樣的仁孝,也不能代表他有治國定亂的才能。周朝最被稱譽的女子,首推邑姜,孔子讚賞她的才能不下於當時的所有功臣豪傑,聖人沒有因為邑姜的才能而貶損她的德行,所謂的才能,也就是智慧,沒有智慧就是無知,如果沒有才幹等於有德,那是否等於說天下那些無知的村姑村婦,都是德行高潔之人呢,就如同日月,男子如日,女子如月,月亮要藉助日光才能明亮,所以妻子向丈夫行芹,日落之後月光照明,因此女子是男子的輔助,這就是日、月的智慧和才能。
  • 古代社會為什麼提倡女子要有德無才?統治者真的恨女人嗎?
    ——華崗(中)文章分類|歷史奇文文章字數|1495字,閱讀約3分鐘中國古代有一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一直廣受現代社會的詬病,被認為是歧視女性的明證。0101、封建王朝的統治需要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出自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的《公紀文夫人》,原為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
  • 女子無才便是德
    我有個朋友,今年才24歲,已經生了三胎,前幾天不小心又懷孕了,想把孩子打掉,老公卻不允許,兩口子吵得不可開交,公公婆婆也來插手管事……這個女人叫小紅,是我老公朋友的婆娘,因為性格和我比較像,都屬於大大咧咧那種人,一來二去,我們就成了朋友。
  • 女子無才便是德,張偉麗名列福布斯中國名人榜27,背後有才和德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指的是不執著於眼前的才華,才能做到極處的謙卑。張偉麗擁有著才能,智慧,她很能說,談笑風生。但是她從來不顯露,因為她知道要站在世界之巔,有些才能並不能一直幫助她前進。不執著於眼前才能,著眼未來才能達成夢想。
  • 古代為何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那古代的女子每天都幹什麼
    在古代,封建主義社會,家人認為女兒長大遲早都要嫁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所以對女子都不太公平,基本上女子都是作為傳宗接代的工具看待,並且古代都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什麼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1、政治發展的需要從漢代班昭作《女誡》中,就稍微透露出「女子無才便是德」,大概是最早提出這種觀念的,從這點推移,大概很早之前就是這個觀念。
  • 「停機德」與「詠絮才」——兩種不同價值觀下古代女性的日常生活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紅樓夢》中塑造的薛寶釵與林黛玉並列十二金釵之首,不僅在作者心中難分軒輊,後世讀者爭論了兩百餘年也沒能分出個高下。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他們認為,對女性來說,「才可妨德」,因此才德往往難以兼備。
  • 常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其實前半句才是正解,很多人都誤解了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前半句話才是更重要的,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女子無才便是德」來源這句古言的來源有許多說法,很早以前這句話就流傳下來,歷史久遠,無法考證真正說出這句話的人。其中的一個說法是,清朝大文豪張岱先生在自己的《公祭祁夫人》中提及「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然這句話中的眉工,則是明末時期的文學大家陳繼儒,他為何會說出這句話呢?這離不開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大多數人的思想禁錮。
  • 誰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清代女教讀物就十分豐富,且都是「正能量」
    並且帶來了不同於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勸誡纏足、男女平等、重視女子教育等便是其中一部分內容。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影響下,清末的先進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初步覺醒的女性同胞高舉西方「天賦人權」的理論,強烈抨擊封建宗法制度對女性的迫害,大力倡導女權、女學和婦女解放。自此,傳統的女教讀物開始被注入新鮮的血液,如晚清學者裘毓芳就以圍繞女性爭教育權的現實話題對班昭的《女誡》作出新的注釋等。
  • 這些被人誤會的古語,你有沒有曲解過?這三句話讓人誤會太深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古往今來很多的經典語句也一直被人傳頌,當中也不失很多因為字面意思而被人們曲解的句子,比如說以下三句話就一直被人們所誤解。第一句「女子無才便是德」在這句話當中,人們總是習慣性地認為「無」的是沒有的意思,其實是對這句話最大的誤解。
  • 誰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史學家班昭,還有書法家衛鑠都不是等閒之輩
    當時已是遠近聞名的學者,在父輩的影響薰陶下,班昭學問廣博,很有才幹。十四歲時,班昭嫁於同郡人曹世叔。 丈夫早年去世後,班昭清守婦規,舉止合乎禮儀,氣節品行非常好。鄧太后臨朝後,曾參與政事。班昭作品存世七篇,《東徵賦》和《女誡》等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聞名已久的蘇門父子和蘇小妹的故事,讓人津津樂道,但遺憾的是蘇小妹在歷史上並不存在,只是人們憑空虛構的。
  • 古代只有婦道女德,沒有夫道男德?看完才明白……
    在漢朝以前,雖然有《禮記》的約束,但社會對女性的態度還相對開放包容。直到有位女文學家的出現,她通過一本著作將女性徹底束縛起來。此人便是漢朝文史學家、班固的妹妹班昭。班昭憑藉幫助父兄編著《漢書》從而名垂青史,也是封建社會少有的女官。班昭的丈夫曹世叔英年早逝,班昭沒有選擇再嫁,全心投入到文學創作,了此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