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無才便是德?

2021-02-20 溫潤如玉

本公眾號自2016年3月18日推送

距今 662 作者原創第 58 

正文 2785 預計閱讀時長 分鐘

粉絲 2320 人丨歡迎您成為下一位!

 

女子無才便是德?

 

我曾不止一次聽到有才學有才能的男人感嘆:女子無才便是德,古人誠不欺我也!第一反應是與之一辯,想想還是放棄了,只是心裡將其才識打入另冊。我一直對這句話望文生義:女人沒有才學、才識、才能,就是好德行。後來發現這理解不夠全面。

 

古代認為婦女無須有才,只需順從丈夫就行。萬一女子有才,也要對此毫不在意,更不矜誇,尤其是不在丈夫和他人面前顯山露水,而應表現得謙卑柔順,這才是女子的德行所在。

 

為什麼倡導「女子無才便是德」呢?古代社會,男尊女卑,女性一般沒有享受教育的權利,與男性相比,本來就普遍無才或少才,是男性的附屬品,何必再強調「女子無才便是德」呢?

 

《隋唐演義》第76回說得非常明白:

人亦有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蓋以男子之有德者,或兼有才,而女子之有才者,未必有德也。雖然如此說,有才女子,豈反不如愚婦人?周之邑姜序於十亂,惟其才也。才何必為女子累,特患恃才妄作,使人嘆為有才無德,為可惜耳。夫男子而才勝於德,猶不足稱,乃若身為女子,穢德彰聞,雖夙具美才,創為韻事,傳作佳話,總無足取。

故有才之女,而能不自炫其才,是即德也;然女子之炫才,皆男子縱之之故,縱之使炫才,便如縱之使炫色矣。此在士庶之家且不可;況皇家嬪御,宜何如尊重,豈可輕炫其才,以至褻士林而瀆國體乎?無奈唐朝宮禁不嚴,朝臣俱得見后妃公主,侍宴賦詩,恬不為怪,又何有於嬪御之流?甚或宦官官妾與徘優侏儒,雜聚諧謔,狂言浪語,不忌至尊,殊堪嗤笑。

 

「女子無才便是德」在此是針對封建統治階級的女眷而言。主要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穩固、維護男性的地位與尊嚴而提出來的。

 

明人陳繼儒(眉公)之語:「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

 

陳繼儒的分析也適用於民間女子。男人擔心女人所讀之書涉及男歡女愛,關乎個性獨立,挑動女人心性,做出各種醜事。何謂「醜事」?不言自明也。

 

開明富貴之家,女子也熟讀詩書,遭遇卻比民間女子更慘。古代留下姓名的才女屈指可數,哪個不是薄命呢?才女若能嫁給才子,興許還能過上一段琴瑟和鳴的日子,比如李清照與趙明誠。若是嫁給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就只能對牛彈琴了。

國人對男性主張要以德為本,寧舍才而有德,故謂「男子有德便是才」。至於女性,國人向來就不重視她們的才學,而重視所謂的「婦德」,又恐「才可妨德」,因此出現「女子無才便是德」這一經典名言。並非是要女子真的無才,不過是宣傳「德」之重要而已。女子如果都太有才,就會對男權社會構成威脅。

自古及今,社會對女人有兩種要求:要麼不學無術,靠男人養活,對男人言聽計從;要麼德才兼備,但能自視若無,不自矜誇。說白了就是甘心裝傻,而且裝得巧妙得體,讓男人渾然不覺。這是要何等的大智慧大胸襟啊!

 

這不是時代對女人的要求,而是男人對女人的苛求。原以為女人犯不著這樣要求女人,沒想到竟然有。

 

《紅樓夢》第42回,寶釵知道黛玉讀了《西廂記》和《牡丹亭》之類的書,好生勸她:「咱們女孩兒家不認得字的倒好。男人們讀書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讀書的好,何況你我。就連作詩寫字之事,原不是你我分內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內之事。男人們讀書明理,輔國治民,這便好了。你我只該做些針線紡織之事才是,偏又認得了字,既認得了字,不過揀那些正經的看也罷了,最怕見了些雜書,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黛玉聽了心中暗服,頓生感激。

 

寶釵也認為女人不宜識字有才。即使要看書也只能看些正經書,什麼是正經書呢?當然是講如何尊崇「三從四德」的書了。什麼是雜書呢?才子佳人、詩詞歌賦、風花雪月,都是雜書,讀了就會亂性。寶釵顯然也是站在男人的角度來提醒黛玉和要求自己。這是不是封建社會絕大部分男人的觀點呢?

 

自古及今的愛情悲劇和家庭悲劇,女人常常不自覺地淪為社會制度的犧牲品和幫兇。俗話說「多年媳婦熬成婆,做了婆婆又把媳婦磨」,就是一大明證。女人常常對女人說:誰叫你也是女人呢?女人不都是這樣熬過來的嗎?如果女人這樣自甘沉淪、忍辱負重、逆來順受、互相折磨,那就無須贅述了。

現代男性為什麼還贊同這個觀點呢?自從女權運動的浪潮從西方傳到東方,據說中國婦女的地位與日俱增,目前在世界名列前茅。單從各方面的信息和現狀來看,婦女地位的確提高了。從職場來看,大部分實現了男女同工同酬。從家庭來看,男人也不得不尊重女人的地位和權利,分擔家務勞作。

 

中國人口眾多,資源匱乏,社會競爭愈演愈烈。兩性在各個領域的競爭也漸趨白熱。經濟收入影響家庭地位。女性對男性的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都產生了較大的威脅。最重要的是,女性不僅在經濟上獨立,在精神上也走向獨立,不再依附於男性。離婚率的逐漸攀升也是一種證明。不少優秀的女性還主張不婚,享受單身生活。

 

在這種情況下,男人很自然地感嘆和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無論是希望女子真無才,還是有才也不顯露,都是希望女性不要因為有才而太強勢太能幹,尤其不要打擊男人的自尊心,使男人失去安全感。

男人在職場無法幹涉女同事以才華碾壓自己,只能回家在老婆面前作威作福了。在單位受女人的氣,回家豈能再受?所以,常常有女人抱怨說:「我老公在外面對女人頗有紳士風度,笑容可掬,就是對我沒個好臉色,真是氣死人!」她們要是知道老公心裡對那些與他有競爭的能幹女人恨得牙痒痒,就會少生許多閒氣了。

 

男人無德無才,卻愛在外吹牛拍馬,回家作威作福;女人即使才貌雙全,還得謹小慎微,謙虛裝傻。這是什麼邏輯呢?其實,無論男女,過於張揚,喜歡誇耀,都不是什麼好德行。為什麼單單針對女人來強調?還特別強調女人要在男人面前謙恭,尤其是自己的男人。無非就是警告女人:你們如果不這樣做,就不會討男人喜歡,甚至會讓男人厭棄。殊不知,這樣的威脅對於經濟和精神獨立的女性已經失去震懾力。

 

因為聰明的女人早就明白:無論家中的女人多麼優秀,男人一樣有可能覺得你「語言無味,面目可憎」。這是難以避免的審美疲勞。與其千方百計迎合男人的苛求,不如活出真實的自我。

在某些場合,女人之才與女人之色一樣,稱斤論兩地成為男人的消費品。在交易關係中,女人不需要德,只需才色。

 

男人都愛美女,但若太美,娶回家也不放心,沒自信罩住。男人也能欣賞才女,但是太有才,會顯得自己蠢笨。是故,倒是那些才色平平、性格溫順的女人比較搶手。大齡剩女,多數不是太有才就是太有貌了。

 

男人在選擇女人時,只要不危害自己的地位與尊嚴,就在接受範圍。若能崇拜自己,當然更好。超級自信或特別虛榮的男人,才會千方百計娶回比自己強的女人,這也是他們增強自信、福澤子孫的途徑。這種並非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感情或婚姻,最後不難被男人強烈的佔有欲和控制欲破壞殆盡。如果不巧女人也有強烈的自我意識,爭鬥就是家常便飯,貌合神離甚至分道揚鑣就為時不遠了。

  

錢鍾書在《圍城》寫道:女人念了幾句書最難駕馭。男人非比她高一層,不能和她平等匹配。所以大學畢業生才娶中學女生,留學生娶女大學生。女人留洋得了博士,只有洋人才敢娶她,否則男人至少是雙料博士。這跟古代「嫁女必須勝吾家,娶婦必須不若吾家」一個道理。

  

男人如果真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只能說明不夠強大自信。成熟豁達的男人,真愛一個女人,會欣賞她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優秀,理解並支持她發揮自己的長處,使她在自我完善中獲得持久穩定的幸福。真正有才的女人,也懂得讓雙方和諧共進,讓彼此的成長與家庭的發展融為一體。倘能如此,琴瑟和鳴。

相關焦點

  • 「女子無才便是德」上句是什麼?
    這才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正意義,被歪曲的太久了。看古裝電視劇,好像都會提到一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仿佛女子只要不讀書,沒有才華就是品德高尚。於是乎,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電視劇裡能夠讓讓人喜愛的女子,大都才華一般般,傻白甜居多。可是近幾年大火的電視劇來看,活的精彩的女子,卻都是才華橫溢,滿腹經綸。例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裡面藉助祖母跟明蘭聊天討論讀書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大家女子都是要多讀書的。
  • 「女子無才便是德」真正的意思是講女子有才還有德
    比如孔子說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讓孔子蒙受了二千多年的不白之冤,還有一句,那就是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女子無才便是德」。有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也是孔子說的,但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沒有證據表明孔子說了這句話。據資料,「女子無才便是德」出自清代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
  • 這才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義,愧對祖宗!
    下面的同學鴉雀無聲,接著有個同學說:上聯是「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我說:「這是另外一個大家都誤會的問題,我用別的篇幅再來解釋,不過這句話卻不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上聯,因為一句七個字,一句十個字,字數不一樣,怎麼當上聯!」
  • 「女子無才便是德」,老祖宗的這句話,究竟是啥意思?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咋聽起來,會讓女性朋友很不舒服,好像有點歧視女性的意思,所以這句話經常成為被批判的對象。其實是大家誤解了這句話的原意,否則的話,古代那麼多的才女,譬如蔡文姬、卓文君、李清照、班昭、上官婉兒等等,豈不都是無德之人了,她們怎麼還會流芳百世,為後人所敬仰呢?
  • 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何古代那些大家閨秀都讀書識字?
    還記得在《知否》這部電視劇中,趙麗穎飾演的明蘭曾對小公爺說:女子不如男子能付出代價,動輒就會身敗名裂。從這句話中便是能體會到在古代社會中女子生活的不易了。古人云:「女子無才便是德」,對於女子的標準簡單來說的話那便是四個字:大家閨秀。
  • 女子無才便是德:真實涵義是什麼?知道上一句才明白以前理解錯了
    什麼是女子無才便是德按照百科的說法,這句話的出處是清·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張岱對這句話的看法是:愚謂丈夫有徳而不見其德,方為大才,女子有才而不露其才,方為大德。
  • 女子無才便是德
    我有個朋友,今年才24歲,已經生了三胎,前幾天不小心又懷孕了,想把孩子打掉,老公卻不允許,兩口子吵得不可開交,公公婆婆也來插手管事……這個女人叫小紅,是我老公朋友的婆娘,因為性格和我比較像,都屬於大大咧咧那種人,一來二去,我們就成了朋友。
  • 「女子無才便是德」被理解為打壓女性,看了上半句才知冤枉古人了
    似乎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對於女子的態度是非常不友善的,比如孔子就曾經說過: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另外還流傳這樣一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其實原意並非大眾理解的那樣。那麼它的原意究竟是什麼呢?圖片:「女子無才便是德」劇照一、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大眾意義很多話語都存在這樣的現象,句子的原始意義和後來的引申意義會出現巨大變化,比如典型的例子就是「朝三暮四」這個成語。原先朝三暮四指的是玩弄一些手段愚弄別人,後來這個成語的引申意義變成一個人三心二意、反覆無常。而女子無才便是德也存在著類似情況,既原始意義和後來大眾理解的意義有出入。
  • 「女子無才便是德」被罵不尊重女性,看了上半句,才知古人有多牛
    早在春秋時期,社會的世俗觀念就已有些畸形,普遍認為女子不能有才智,否則就會禍亂一方。發展到後世,有人用一句「女子無才便是德」來概括這種情況,認為女子只要無才無智就是最大的德能了。顯然這是封建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是父權制文化下的「雙標」現象,因此被很多人所不齒。
  • 古代為何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那古代的女子每天都幹什麼
    在古代,封建主義社會,家人認為女兒長大遲早都要嫁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所以對女子都不太公平,基本上女子都是作為傳宗接代的工具看待,並且古代都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什麼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1、政治發展的需要從漢代班昭作《女誡》中,就稍微透露出「女子無才便是德」,大概是最早提出這種觀念的,從這點推移,大概很早之前就是這個觀念。
  • 下聯:女子無才便是德,很少有人知道上聯,真實含義被歪曲上千年
    這句話就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大家可能都納悶這不就一句嗎?其實這句對聯完整的是:「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女子無才便是德」總是讓女權運動者恨得牙痒痒的,他們以為這句話是大男人用來貶損女性的!然而事實非但不是這樣,而且完全相反!中華兒女們對這句話的誤會可大了!這話又怎麼說呢?
  • 常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其實前半句才是正解,很多人都誤解了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前半句話才是更重要的,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女子無才便是德」來源這句古言的來源有許多說法,很早以前這句話就流傳下來,歷史久遠,無法考證真正說出這句話的人。其中的一個說法是,清朝大文豪張岱先生在自己的《公祭祁夫人》中提及「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然這句話中的眉工,則是明末時期的文學大家陳繼儒,他為何會說出這句話呢?這離不開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大多數人的思想禁錮。
  • 網絡流行語科普 女子無德便是財什麼意思什麼梗?
    網絡流行語科普 女子無德便是財什麼意思什麼梗?時間:2020-02-08 18:22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 女子無德便是財什麼意思什麼梗? 女人不要所謂的賢良淑德,忍氣吞聲,只要不要面子,甚至不要臉,就可以賺到或留下財富。
  • 處世奇書《智囊全集》原文譯文男人有德便是才,婦人無才便是德
    譯文:馮夢龍說:俗語說:男人有德便是才,婦人無才便是德,這話當然不對,就像麒麟雖然是吉祥之物,但不能捕鼠;鳳凰雖然是美麗的象徵,但不能獵兔,而像春秋時期申生這樣的仁孝,也不能代表他有治國定亂的才能。周朝最被稱譽的女子,首推邑姜,孔子讚賞她的才能不下於當時的所有功臣豪傑,聖人沒有因為邑姜的才能而貶損她的德行,所謂的才能,也就是智慧,沒有智慧就是無知,如果沒有才幹等於有德,那是否等於說天下那些無知的村姑村婦,都是德行高潔之人呢,就如同日月,男子如日,女子如月,月亮要藉助日光才能明亮,所以妻子向丈夫行芹,日落之後月光照明,因此女子是男子的輔助,這就是日、月的智慧和才能。
  • 女子無才便是德,張偉麗名列福布斯中國名人榜27,背後有才和德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指的是不執著於眼前的才華,才能做到極處的謙卑。張偉麗擁有著才能,智慧,她很能說,談笑風生。但是她從來不顯露,因為她知道要站在世界之巔,有些才能並不能一直幫助她前進。不執著於眼前才能,著眼未來才能達成夢想。
  • 古代社會為什麼提倡女子要有德無才?統治者真的恨女人嗎?
    ——華崗(中)文章分類|歷史奇文文章字數|1495字,閱讀約3分鐘中國古代有一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一直廣受現代社會的詬病,被認為是歧視女性的明證。0101、封建王朝的統治需要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出自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的《公紀文夫人》,原為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
  • 老祖宗的處世忠告:做人,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
    其實,人們往往執著於「有」,而忽視了「無」才是做人的最高精神境界。就如《莊子》「逍遙遊」中所寫「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世人都認為有房子、車子、票子、妻子、位子是幸福。殊不知,無憂、無慮、無病、無災,才是真正的幸福。正如處世奇書《菜根譚》中所說「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
  • 維多利亞長公主,難道只有奉行「女子無才便是德」才能保全自身?
    她聰明、睿智卻在保守的德國王室舉步維艱,因為政見不合與公婆和兒子、媳婦的矛盾很深,但是真正了解她就知道,維姬是多麼開明睿智的女子。1 一個得到全面教育的英國長公主維多利亞公主,1840年11月21日出生,是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的長女,1841年獲封長公主,家裡人都叫她維姬。
  • 《釵頭鳳》唐婉:她是一代才女,卻因女子無才便是德,遭婆婆嫌棄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後陸家曾以一隻精美無比的家傳鳳釵作信物,與唐家訂親。唐琬,陸遊兩人因此喜結連理。才子佳人相逢,並結為連理,本是一段佳話。未想到在最後在惹出了問題。沈園夢斷後陸母對這位兒媳甚是不滿,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見夫婦倆「整日廝混」,恐陸遊因此而疏遠功名,荒廢學業,逼著陸遊休妻。陸遊對母親的幹預採取了敷衍的態度;把唐置於別館,時時暗暗相會。不幸的是,陸母發現了這個秘密,並採取了斷然措施,娶王氏為妻,終於把這對有情人拆散了。唐婉後來改嫁同郡宗人趙士程,但內心仍思念陸遊不已。 在一次春遊之中,恰巧與陸遊相遇於沈園。
  • 誰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清代女教讀物就十分豐富,且都是「正能量」
    並且帶來了不同於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勸誡纏足、男女平等、重視女子教育等便是其中一部分內容。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影響下,清末的先進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初步覺醒的女性同胞高舉西方「天賦人權」的理論,強烈抨擊封建宗法制度對女性的迫害,大力倡導女權、女學和婦女解放。自此,傳統的女教讀物開始被注入新鮮的血液,如晚清學者裘毓芳就以圍繞女性爭教育權的現實話題對班昭的《女誡》作出新的注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