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無才便是德」被理解為打壓女性,看了上半句才知冤枉古人了

2021-01-08 大咖說史

似乎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對於女子的態度是非常不友善的,比如孔子就曾經說過: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另外還流傳這樣一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其實原意並非大眾理解的那樣。那麼它的原意究竟是什麼呢?

圖片:「女子無才便是德」劇照

一、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大眾意義

很多話語都存在這樣的現象,句子的原始意義和後來的引申意義會出現巨大變化,比如典型的例子就是「朝三暮四」這個成語。原先朝三暮四指的是玩弄一些手段愚弄別人,後來這個成語的引申意義變成一個人三心二意、反覆無常。而女子無才便是德也存在著類似情況,既原始意義和後來大眾理解的意義有出入。

1、大眾意義

這句話的大眾意義指的是,女人如果太有才華的話,往往會產生一些不好的現象,比如會恃才傲物,甚至女子會頻繁的在社會上活動,結果出現招蜂引蝶的情況,最終給自己的婆家帶來很多閒言碎語。

所以古人認為,女子如果什麼才能都沒有,一心在家相夫教子,這才是最好的。相反,如果有才能的話,往往容易給丈夫戴綠帽子,因此在古人的觀念裡,才女可以仰慕,但是卻不能考慮娶回家。

圖片:女子學習知識劇照

2、道理剖析

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太正確的,因為本質上這就是一種對女權的踐踏,是一種愚弄舊時女性的荒謬宣傳。如果一個女子不安分的話,即便目不識丁,也會給家裡帶來很多的不消停。

比如《水滸傳》裡面的閻婆惜,甚至連晁蓋的名字都讀不出來,但是她一樣給宋江戴綠帽子,甚至還讓宋江成為了殺人犯。所以說,女子有沒有才華和是否會給丈夫戴綠帽子,這兩者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這涉及到一個品德的問題,而並非是才華與否的問題,甚至如果娶一個愚笨的女子回家的話,那也會影響下一代的基因。並且娶一個沒有文化的女子為妻,家庭氛圍也會讓下一代變得非常沒文化,所以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其實是一種掩耳盜鈴的行為。

更何況,在古代社會裡,皇家的公主往往也是需要讀書學習的,按照古人的觀點來說,公主也屬於有才華的群體,難不成,能因此認為公主都是沒有德行的?

圖片:閻婆惜劇照

二、原始意義

因此,可以這樣理解這句話的大眾意義,其實就是過去的父權社會為了愚弄女子所設計的,而這句話的原始意義,則相對能夠讓人接受一些。

1、下半句的本意

這句話的原始意義要結合原先的上半句來讀,上半句是:丈夫有德便是才。這兩句話結合起來意思就是:作為丈夫來說,你可以沒有才幹,但是一定要有德性。

比如說在現代社會,很多人在事業方面是失敗的,但是,有的人在家對待自己的妻兒態度很好,並不會因為自己有養家的能力,就對妻兒橫眉怒目,這類人就可以理解成沒有什麼才能,但是性格和人品方面是非常好的。在中國古人的觀念裡面:德行跟才幹都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和才幹相比,德行更重要。

比如在古代的時候,一個人擔任領導職務,可以沒有才幹,但是在德行方面一定不能有任何的虧空,古代的權臣廢黜皇帝,往往很少提到這個皇帝是昏庸無能之輩,而是會強調這個人的德行太壞了。

在古人眼裡,才幹的高低不是自己能夠決定的,而是要看上天的恩典,這就是所謂的天賦,但是德行的好壞卻是自己能夠掌握的,所以古人認為,沒有才幹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德性不好是萬萬不能認可的。

因此,結合丈夫有德便是才這句話,就可以理解出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本意,那就是在丈夫面前,不要過分的顯露自己的能力,給丈夫一定的尊嚴,這就是德有德的體現,按照現代的觀念來說:這其實是對女性做人的一種建議。

圖片:女子在丈夫面前劇照

2、意義剖析

在古代的時候,男子承擔一家的養家餬口重擔,在家裡有話語權,如果女子在才幹方面明顯壓倒男子的話,也會讓男子產生自卑心理,甚至覺得沒有尊嚴。因此,在這樣的時代裡,女子確實應該懂得含蓄,更要明白隱藏自己的才華。

當然,會有人覺得在現代社會已經男女平等了,對待丈夫不需要再隱藏自己的才華了,這種態度其實也需要看具體的情況,比如丈夫如果是一個自尊心比較強的人,作為妻子也是要考慮一下丈夫的情緒問題。

其實,現代社會離婚率太高,往往和夫妻雙方互相不懂得尊重有關,而這種不尊重,就包括有時妻子鋒芒太露,顯得丈夫無能,丈夫的自尊心在不斷刺激下,最終導致家庭矛盾升級,於是離婚率的高漲,因此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古人留下來的這類建議,其實是值得人們關注和接納的。

圖片:夫妻雙方劇照

事實上,才華這種東西,在職場上也需要非常值得注意收斂,因為有時候家庭和職場的情況類似,在家庭裡,如果一方鋒芒太露的話會導致家庭不和諧,而在職場中的話,如果下級的才能太高,也會引起領導的猜忌,最終導致自己被穿小鞋。

所以,中國古代還有這樣的一句話,那就是悶聲發大財,總而言之,有才華是好事,但是隱藏住自己的才華,等到需要用的時候再拿出來,這才是更重要的。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人都因為自己沒能管得住自己的才華,結果因為才華的原因,引起了旁人的嫉妒導致自己喪命,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國時候的大才子楊修。

圖片:大才子楊修劇照

楊修就因為多次在曹操面前賣弄自己的才華,而曹操也確實覺得,楊修的才華是自己所不能及的,因此曹操在嫉妒心理驅使之下,殺死了楊修。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相關焦點

  • 「女子無才便是德」被罵不尊重女性,看了上半句,才知古人有多牛
    清代文人張岱寫:「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眉公是指明代文人陳繼儒,他最早提出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而張岱則將其發揚光大。上一句容易理解,古代價值觀對「德」非常看重,尤其是男人,需以德行為主,以才幹為輔,即便沒有才幹,但只要德行高尚,就可視為最大的德。可倘若只有才幹而德行低劣,那就屬於德不配位了,必然受到討伐。
  • 下聯:女子無才便是德,很少有人知道上聯,真實含義被歪曲上千年
    這句話就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大家可能都納悶這不就一句嗎?其實這句對聯完整的是:「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女子無才便是德」總是讓女權運動者恨得牙痒痒的,他們以為這句話是大男人用來貶損女性的!然而事實非但不是這樣,而且完全相反!中華兒女們對這句話的誤會可大了!這話又怎麼說呢?
  • 這才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義,愧對祖宗!
    在深圳的上課,有一個女同學雙手交叉在胸前問我:「老師您這麼樣的捧古人,那我請問您,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請您解釋看看,為何古人這麼歧視我們女性?憑什麼做 聖賢啊?」我說:「你講的好,大家都有這樣的誤解,不過在解釋之前我想先請問你,這句話的上聯是什麼?」她被我問得楞了一下,然後說:「嘿!
  • 女子無才便是德?
    女子無才便是德? 我曾不止一次聽到有才學有才能的男人感嘆:女子無才便是德,古人誠不欺我也!第一反應是與之一辯,想想還是放棄了,只是心裡將其才識打入另冊。我一直對這句話望文生義:女人沒有才學、才識、才能,就是好德行。後來發現這理解不夠全面。 古代認為婦女無須有才,只需順從丈夫就行。
  • 女子無才便是德:真實涵義是什麼?知道上一句才明白以前理解錯了
    什麼是女子無才便是德按照百科的說法,這句話的出處是清·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張岱對這句話的看法是:愚謂丈夫有徳而不見其德,方為大才,女子有才而不露其才,方為大德。
  • 「女子無才便是德」真正的意思是講女子有才還有德
    比如孔子說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讓孔子蒙受了二千多年的不白之冤,還有一句,那就是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女子無才便是德」。有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也是孔子說的,但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沒有證據表明孔子說了這句話。據資料,「女子無才便是德」出自清代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
  • 「女子無才便是德」,老祖宗的這句話,究竟是啥意思?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咋聽起來,會讓女性朋友很不舒服,好像有點歧視女性的意思,所以這句話經常成為被批判的對象。其實是大家誤解了這句話的原意,否則的話,古代那麼多的才女,譬如蔡文姬、卓文君、李清照、班昭、上官婉兒等等,豈不都是無德之人了,她們怎麼還會流芳百世,為後人所敬仰呢?
  • 「女子無才便是德」上句是什麼?
    這才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正意義,被歪曲的太久了。看古裝電視劇,好像都會提到一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仿佛女子只要不讀書,沒有才華就是品德高尚。於是乎,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電視劇裡能夠讓讓人喜愛的女子,大都才華一般般,傻白甜居多。可是近幾年大火的電視劇來看,活的精彩的女子,卻都是才華橫溢,滿腹經綸。例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裡面藉助祖母跟明蘭聊天討論讀書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大家女子都是要多讀書的。
  • 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何古代那些大家閨秀都讀書識字?
    還記得在《知否》這部電視劇中,趙麗穎飾演的明蘭曾對小公爺說:女子不如男子能付出代價,動輒就會身敗名裂。從這句話中便是能體會到在古代社會中女子生活的不易了。古人云:「女子無才便是德」,對於女子的標準簡單來說的話那便是四個字:大家閨秀。
  • 處世奇書《智囊全集》原文譯文男人有德便是才,婦人無才便是德
    譯文:馮夢龍說:俗語說:男人有德便是才,婦人無才便是德,這話當然不對,就像麒麟雖然是吉祥之物,但不能捕鼠;鳳凰雖然是美麗的象徵,但不能獵兔,而像春秋時期申生這樣的仁孝,也不能代表他有治國定亂的才能。周朝最被稱譽的女子,首推邑姜,孔子讚賞她的才能不下於當時的所有功臣豪傑,聖人沒有因為邑姜的才能而貶損她的德行,所謂的才能,也就是智慧,沒有智慧就是無知,如果沒有才幹等於有德,那是否等於說天下那些無知的村姑村婦,都是德行高潔之人呢,就如同日月,男子如日,女子如月,月亮要藉助日光才能明亮,所以妻子向丈夫行芹,日落之後月光照明,因此女子是男子的輔助,這就是日、月的智慧和才能。
  • 女子無才便是德
    我有個朋友,今年才24歲,已經生了三胎,前幾天不小心又懷孕了,想把孩子打掉,老公卻不允許,兩口子吵得不可開交,公公婆婆也來插手管事……這個女人叫小紅,是我老公朋友的婆娘,因為性格和我比較像,都屬於大大咧咧那種人,一來二去,我們就成了朋友。
  • 古代社會為什麼提倡女子要有德無才?統治者真的恨女人嗎?
    ——華崗(中)文章分類|歷史奇文文章字數|1495字,閱讀約3分鐘中國古代有一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一直廣受現代社會的詬病,被認為是歧視女性的明證。0101、封建王朝的統治需要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出自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的《公紀文夫人》,原為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
  • 常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其實前半句才是正解,很多人都誤解了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前半句話才是更重要的,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女子無才便是德」來源這句古言的來源有許多說法,很早以前這句話就流傳下來,歷史久遠,無法考證真正說出這句話的人。其中的一個說法是,清朝大文豪張岱先生在自己的《公祭祁夫人》中提及「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然這句話中的眉工,則是明末時期的文學大家陳繼儒,他為何會說出這句話呢?這離不開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大多數人的思想禁錮。
  • 古代為何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那古代的女子每天都幹什麼
    在古代,封建主義社會,家人認為女兒長大遲早都要嫁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所以對女子都不太公平,基本上女子都是作為傳宗接代的工具看待,並且古代都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什麼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1、政治發展的需要從漢代班昭作《女誡》中,就稍微透露出「女子無才便是德」,大概是最早提出這種觀念的,從這點推移,大概很早之前就是這個觀念。
  • 「停機德」與「詠絮才」——兩種不同價值觀下古代女性的日常生活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紅樓夢》中塑造的薛寶釵與林黛玉並列十二金釵之首,不僅在作者心中難分軒輊,後世讀者爭論了兩百餘年也沒能分出個高下。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他們認為,對女性來說,「才可妨德」,因此才德往往難以兼備。
  • 女子無才便是德,張偉麗名列福布斯中國名人榜27,背後有才和德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指的是不執著於眼前的才華,才能做到極處的謙卑。張偉麗擁有著才能,智慧,她很能說,談笑風生。但是她從來不顯露,因為她知道要站在世界之巔,有些才能並不能一直幫助她前進。不執著於眼前才能,著眼未來才能達成夢想。
  • 誰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清代女教讀物就十分豐富,且都是「正能量」
    並且帶來了不同於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勸誡纏足、男女平等、重視女子教育等便是其中一部分內容。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影響下,清末的先進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初步覺醒的女性同胞高舉西方「天賦人權」的理論,強烈抨擊封建宗法制度對女性的迫害,大力倡導女權、女學和婦女解放。自此,傳統的女教讀物開始被注入新鮮的血液,如晚清學者裘毓芳就以圍繞女性爭教育權的現實話題對班昭的《女誡》作出新的注釋等。
  • 古代只有婦道女德,沒有夫道男德?看完才明白……
    婦道的由來「婦道」最早源於《禮記》「曲禮」與「內則」兩部分,對女性的日常行為規範有著詳細的記載,後世「婦道女德」的觀念大多以此為基礎。比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是出自《禮記·內則》「子媳孝者敬老,父母姑舅之命,勿逆勿怠」。
  • 老祖宗的處世忠告:做人,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
    其實,人們往往執著於「有」,而忽視了「無」才是做人的最高精神境界。就如《莊子》「逍遙遊」中所寫「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世人都認為有房子、車子、票子、妻子、位子是幸福。殊不知,無憂、無慮、無病、無災,才是真正的幸福。正如處世奇書《菜根譚》中所說「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