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奇書《智囊全集》原文譯文男人有德便是才,婦人無才便是德

2021-01-09 李大新的歷史課

《智囊全集》初編於明代天啟六年(1626年),全書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歷代智囊故事1200餘則,是一部中國人民智慧的創造史和實踐史,書中所表現的人物,都在運用智慧和謀略創造歷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運用聰明才智來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處世奇書,也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部篇幅龐大的智謀錦囊。

譯文:馮夢龍說:俗語說:男人有德便是才,婦人無才便是德,這話當然不對,就像麒麟雖然是吉祥之物,但不能捕鼠;鳳凰雖然是美麗的象徵,但不能獵兔,而像春秋時期申生這樣的仁孝,也不能代表他有治國定亂的才能。周朝最被稱譽的女子,首推邑姜,孔子讚賞她的才能不下於當時的所有功臣豪傑,聖人沒有因為邑姜的才能而貶損她的德行,所謂的才能,也就是智慧,沒有智慧就是無知,如果沒有才幹等於有德,那是否等於說天下那些無知的村姑村婦,都是德行高潔之人呢,就如同日月,男子如日,女子如月,月亮要藉助日光才能明亮,所以妻子向丈夫行芹,日落之後月光照明,因此女子是男子的輔助,這就是日、月的智慧和才能。當太陽照耀的時候,月亮肯定是隱晦的,那麼只要有一個照耀天空就可以了,何必有兩個呢。

這就是我編集"閨智"部的原因,編集"賢哲"卷,是為了與愚蠢者相區別;編集"雄略"卷,是為了與其他婦女相區別,至於呂后與武則天的智慧,那是專橫而不足為訓,而靈芸一類人的智慧在於技巧,上官一類人的智慧在於文採,都是細枝末葉,不足稱為智慧,只是一種術業,至於這些不是專橫、不是心計的,稱為才能也可以,稱為德行也可以,至於孝婦烈女一類,已載於史冊,如同婦女中的麒麟和鳳凰,而研究智慧的人一般都不把他們置於此類人之中。

馮子曰:智何以名雜也,以其黠而狡,慧而小也,正智無取於狡,而正智或反為狡者困;大智無取於小,而大智或反為小者欺。破其狡,則正者勝矣;識其小,則大者又勝矣,況狡而歸之於正,未始非正;小而充之於大,未始不大乎,一餳也,夷以娛老,蹠以脂戶,是故狡可正,而正可狡也,一不龜乎也,或以戰勝封,或不免於洴澼,是故大可小,而小可大也,雜智具而天下無餘智矣。難之者曰:大智若愚,是不有餘智乎,吾應之曰:政唯無餘智,乃可以有餘智,太山而卻撮土,河海而辭涓流,則亦不成其太山河海矣!"雞鳴狗盜,卒免孟嘗,為薛上客,顧用之何如耳。吾又安知古人之所謂正且大者,不反為不善用智者之賊乎,是故以"雜智"終其篇焉,得其智,化其雜也可;略其雜,採其智也可。

馮子曰:成大事者,爭百年,不爭一息,然而一息固百年之始也,夫事變之會,如火如風,愚者犯焉,稍覺,則去而違之,賀不害斯已也,今有道於此,能返風而滅火,則雖拔木燎原,適足以試其伎而不驚,嘗試譬之足力,一裡之程,必有先至,所爭逾刻而,累之而十裡百裡,則其為刻彌多矣;又況乎智之遲疾,相去不啻千萬裡者乎,軍志有之:兵聞拙速,未聞巧之久,夫速而無巧者,必久而愈拙者也,今有徑尺之樽,置諸通衢,先至者得醉,繼至者得嘗,最後至則幹唇而返矣,葉葉而摘之,窮日不能髡一樹;秋風下霜,一夕零落:此言造化之捷也,人若是其捷也,其靈萬變,而不窮於應卒,此唯敏悟者庶幾焉,嗚呼,事變之不能停而俟我也審矣,天下亦烏有智而不捷,不捷而智者哉。

千古大帝康熙、乾隆更是將《智囊》稱為"國之利器",在治國安邦中充分利用其中的智慧來應對各種問題,同時也對此書倍加珍愛,還只準內部傳閱,不允許外傳。

一代名臣紀曉嵐更將它倒背如流,遂練就了一口鐵齒銅牙,妙語連珠的技能。

中年人都應該讀一讀《智囊》,讓你的下半生逆風翻盤

當代中年人的生活很苦,想要穩定的日子,卻滿心疲憊。一方面要面臨被裁員的風險,另一方面還要和當下的年輕人競爭。

因此很多人都說,人一旦到了中年,就開始走下坡路。

真是這樣嗎,不是。仔細觀察這個時代,你會發現很多人即使到了中年依然順風順水,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反而厚積薄發。

你和他們的區別在哪?難道真是他們比你更努力工作嗎?不是。這些人之所以能持續精進,在於他們好學,有著充足的閱歷和智慧。

他們都愛看書,喜歡把書中的智慧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牛頓說這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而《智囊全集》就是這樣的一本書,非常適合中年人閱讀。這些小故事有大謀略,也有小把戲,也有才華,有內涵,也有機敏,在你閱讀的過程中越琢磨越入味,會讓你有醍醐灌頂、受益匪淺的感覺。

《智囊》雖然年代久遠,甚至網友都認為它很老套。但認真閱讀你會發現書中的智慧在當代依然適用,有時候只不過是更加學術化了。

雖然很多人都說看不下去,其實是沒有靜下心來。對於書中的故事,作者馮夢龍都詳細進行點評,非常的直白有趣,只要細細品讀就能發現其中的樂趣。

智囊全集

我在閱讀的時候,也逐漸學會了明辨是非、識人用人的智慧,同時這本書還帶給我足夠的自信。

《智囊》分上、下兩冊,推薦的這一版有文言文與現代文對照,讀起來絲毫不費力。這是一套精裝版,原價119元,現在79元就可以拿走。

也就是一頓飯的錢,卻可以購買一套智慧之書,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焦點

  • 老祖宗的處世忠告:做人,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
    莊子有句話叫: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原意是指:泉水幹了,魚吐沫互相潤溼,還不如各自到大江大湖裡去更自由。現意是:放棄執著,以全新的自我去迎接世界。其實,人們往往執著於「有」,而忽視了「無」才是做人的最高精神境界。
  • 女子無才便是德?
    女子無才便是德? 我曾不止一次聽到有才學有才能的男人感嘆:女子無才便是德,古人誠不欺我也!第一反應是與之一辯,想想還是放棄了,只是心裡將其才識打入另冊。我一直對這句話望文生義:女人沒有才學、才識、才能,就是好德行。後來發現這理解不夠全面。 古代認為婦女無須有才,只需順從丈夫就行。
  • 這才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義,愧對祖宗!
    在深圳的上課,有一個女同學雙手交叉在胸前問我:「老師您這麼樣的捧古人,那我請問您,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請您解釋看看,為何古人這麼歧視我們女性?憑什麼做 聖賢啊?」我說:「你講的好,大家都有這樣的誤解,不過在解釋之前我想先請問你,這句話的上聯是什麼?」她被我問得楞了一下,然後說:「嘿!
  • 「女子無才便是德」上句是什麼?
    這才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正意義,被歪曲的太久了。看古裝電視劇,好像都會提到一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仿佛女子只要不讀書,沒有才華就是品德高尚。那麼為什麼還會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言論流傳甚廣呢。其實這句話被斷章取義了。這句話加上前半句,應該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解釋一下:希望一個有為的男子,要以德行為主,以才幹為輔,女子雖然很有才幹,但是一點也不自炫其才,依然自視若無,這是有德行啊。
  • 「女子無才便是德」真正的意思是講女子有才還有德
    有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也是孔子說的,但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沒有證據表明孔子說了這句話。據資料,「女子無才便是德」出自清代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本來這句話的上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下句是「女子無才便是德」,是連在一起的。
  • 下聯:女子無才便是德,很少有人知道上聯,真實含義被歪曲上千年
    歷史上的對聯高手有很多,人們熟知的有北宋的文豪蘇軾,明朝第一才子解縉,還有清朝的才子紀曉嵐和李調元,都是對聯愛好者。但是有這樣一句話,大家肯定都聽過,但不知道它是對聯吧。這句話就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大家可能都納悶這不就一句嗎?
  • 女子無才便是德:真實涵義是什麼?知道上一句才明白以前理解錯了
    什麼是女子無才便是德按照百科的說法,這句話的出處是清·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張岱對這句話的看法是:愚謂丈夫有徳而不見其德,方為大才,女子有才而不露其才,方為大德。
  • 「女子無才便是德」被罵不尊重女性,看了上半句,才知古人有多牛
    意思是說,有智慧的男人可以成就霸業,有智慧的女人則能摧毀城池。可嘆此婦太過猖獗,就如梟如鴟的兇猛惡名一般。早在春秋時期,社會的世俗觀念就已有些畸形,普遍認為女子不能有才智,否則就會禍亂一方。發展到後世,有人用一句「女子無才便是德」來概括這種情況,認為女子只要無才無智就是最大的德能了。
  • 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何古代那些大家閨秀都讀書識字?
    從這句話中便是能體會到在古代社會中女子生活的不易了。古人云:「女子無才便是德」,對於女子的標準簡單來說的話那便是四個字:大家閨秀。女子在出閣之前要養在深閨,拋頭露面什麼的便是於禮不合,「三從四德」四個字貫穿女子的一生,也禁錮了女子一生,像是「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樣的論斷更是強硬為女子增加了生活的困難,充分的表現出古代社會對於女性的歧視,以對女性的歧視和壓迫來保證男性的「崇高」地位。
  • 「女子無才便是德」,老祖宗的這句話,究竟是啥意思?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咋聽起來,會讓女性朋友很不舒服,好像有點歧視女性的意思,所以這句話經常成為被批判的對象。其實是大家誤解了這句話的原意,否則的話,古代那麼多的才女,譬如蔡文姬、卓文君、李清照、班昭、上官婉兒等等,豈不都是無德之人了,她們怎麼還會流芳百世,為後人所敬仰呢?
  • 女子無才便是德
    我有個朋友,今年才24歲,已經生了三胎,前幾天不小心又懷孕了,想把孩子打掉,老公卻不允許,兩口子吵得不可開交,公公婆婆也來插手管事……這個女人叫小紅,是我老公朋友的婆娘,因為性格和我比較像,都屬於大大咧咧那種人,一來二去,我們就成了朋友。
  • 《智囊全集》:「慎擇友」,學會擇良師益友,是成功者的必修課
    《智囊全集》的作者是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全書收集了從先秦到明代的智囊小故事1200餘則,是一部中國人民智慧的創造史和實踐史。書中所表現的人物,都在運用智慧和謀略創造歷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運用聰明才智來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處世奇書,也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部篇幅龐大的智謀錦囊。古人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與為人處世的智慧總結,方便後人理解傳承。
  • 「女子無才便是德」被理解為打壓女性,看了上半句才知冤枉古人了
    另外還流傳這樣一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其實原意並非大眾理解的那樣。那麼它的原意究竟是什麼呢?圖片:「女子無才便是德」劇照一、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大眾意義很多話語都存在這樣的現象,句子的原始意義和後來的引申意義會出現巨大變化,比如典型的例子就是「朝三暮四」這個成語。原先朝三暮四指的是玩弄一些手段愚弄別人,後來這個成語的引申意義變成一個人三心二意、反覆無常。
  • 古代為何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那古代的女子每天都幹什麼
    在古代,封建主義社會,家人認為女兒長大遲早都要嫁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所以對女子都不太公平,基本上女子都是作為傳宗接代的工具看待,並且古代都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什麼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1、政治發展的需要從漢代班昭作《女誡》中,就稍微透露出「女子無才便是德」,大概是最早提出這種觀念的,從這點推移,大概很早之前就是這個觀念。
  • 《智囊全集》老人常說:「不色者腎絕」,下半句才經典!
    老祖宗覺得一個男孩長大成人,卻對異性沒有絲毫的感覺,這樣的男人的不僅不好,反而是腎氣衰竭的表現,這樣的狀態是沒有辦法久活得。出現這種情況一般有兩種原因,第一種原因就是腎臟受到創傷,另一種原因就是腎臟開始老化,這樣對於生命都是有害的,所以說"不色者腎絕",是一句很有用的話。
  • 人要有大肚量,才能謀事易成,一本《智囊全集》道盡人生大智慧
    汲取官場智慧,習得為人處世都繞不過他。但你可知,曾國藩這一身文韜武略,離不開一位好老師:千古謀略第一書——《智囊全集》。每當夜深人靜時,他便會反覆品讀,從中汲取入仕處世之道。久而久之,方才平步青雲,成就「千古一完人」的稱號。
  • 常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其實前半句才是正解,很多人都誤解了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前半句話才是更重要的,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女子無才便是德」來源這句古言的來源有許多說法,很早以前這句話就流傳下來,歷史久遠,無法考證真正說出這句話的人。其中的一個說法是,清朝大文豪張岱先生在自己的《公祭祁夫人》中提及「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然這句話中的眉工,則是明末時期的文學大家陳繼儒,他為何會說出這句話呢?這離不開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大多數人的思想禁錮。
  • 古人云:兩腮無肉不可交,其實後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留下的智慧
    晚晴名臣曾國藩年輕時就對《智囊全集》非常的痴迷,後來,他還結合書中的內容,寫出了一本《冰鑑》。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凡是那些成大事的人,都具備一定的識人能力。在古代,有一句俗語非常流行,叫做「兩腮無肉不可交」。其實這句話很好理解,它說的就是,不要與腮幫子比較瘦削的人交心。
  • 馮夢龍《智囊全集》:悟透這2個官場智慧故事,輕鬆收拾強悍之人
    大部分可能只知道《資治通鑑》,但少有人知,後世還有一本「小《資治通鑑》」,就是明朝文學家馮夢龍所著的《智囊全集》,它被後世稱為「六大傳世奇書」之一。書中記錄了從先秦到明朝1238個關於智慧謀略的故事。其中有兩篇官場智慧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就是關於怎麼巧妙收拾那些強悍不聽話且手握重兵的幹將。
  • 千古智謀奇書《智囊全集》,毛先生多次點評,只讀一遍也受益終生
    但正如你所見,曾國藩的文武方略離不開一位好老師:歷代戰略第一書——《智囊全集》。他會在夜深人靜時一遍又一遍地讀這本書,從中學習做官和處世之道。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才開始有了長足的進步,最終獲得了「千古一完人」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