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史學家班昭,還有書法家衛鑠都不是等閒之輩

2020-12-26 茶藝道

一、東觀續史,賦頌並嫻

班昭,又名姬,字惠班,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人。東漢女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十四歲嫁同郡曹世叔為妻,早年守寡。因其博學高才,其兄班固著《漢書》,未竟而卒,班昭奉旨入東觀藏書閣,續寫《漢書》。其後漢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宮,並讓皇后和貴人們視她為老師,號「大家」,故後世亦稱「曹大家(gū)」

班昭出身儒學世家,父親班彪。當時已是遠近聞名的學者,在父輩的影響薰陶下,班昭學問廣博,很有才幹。十四歲時,班昭嫁於同郡人曹世叔。 丈夫早年去世後,班昭清守婦規,舉止合乎禮儀,氣節品行非常好。

鄧太后臨朝後,曾參與政事。班昭作品存世七篇,《東徵賦》和《女誡》等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聞名已久的蘇門父子和蘇小妹的故事,讓人津津樂道,但遺憾的是蘇小妹在歷史上並不存在,只是人們憑空虛構的。但是班家三父子和才女班昭卻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真實存在的。

班昭的兩個哥哥都是歷史上有名的人物,班固是《漢書》的作者,東漢史學家、文學家,與司馬遷合稱為「班馬」,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其他三位是司馬相如、揚雄、張衡。另一位哥哥是班超,可謂是「文武全才」,是東漢著名的外交家和軍事家。

史稱班昭「博學高才」,可不是空穴來風。清代女作家趙棻稱讚她「東觀續史,賦頌並嫻」,她的主要成就,突出地表現在整理並最後完成《漢書》。《漢書》是繼《史記》後的重要史籍,之前一直是班昭的父親班彪立志撰修的。班彪作《史記後傳》六十五篇,還沒完成就因病去世了。班固繼承父志,初步寫成記述西漢一代全部歷史的《漢書》。後來,班固因竇憲一案的牽連,死在獄中的時候,《漢書》中的八表和《天文志》書稿散亂,尚未完成。全書卷軼浩繁,有些地方顯得比較蕪雜,還需要繼續修葺、整理。

漢和帝深知班昭是一位博古通今、才學過人的女學者,而且在班固生前,班昭就曾參與這部書的撰寫,對這部書最了解,於是下詔讓其在當時的皇家藏書處,東觀藏書閣繼續完成《漢書》。

班昭繼父兄遺志,在藏書閣經年累月孜孜不倦地閱讀了大量史籍,整理、核校父兄遺留下來的散亂篇章,將《漢書》從頭至尾進行了一番仔細的校核,並在原稿基礎上補寫了八表和《天文志》,前後花了三四十年的時間,才得以大功告成。這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巨著,雖然經由四人之手寫成,但是讀起來卻「後先媲美,如出一手」。續寫的部分與整部《漢書》十分和諧協調,這就不難看出班昭的確是中國古代婦女中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二、婉然芳樹,穆若清風

衛鑠,名鑠,字茂猗,河東安邑,山西人,是晉代著名書法家。衛鑠為汝陰(今安徽阜陽)太守李矩之妻,世稱「衛夫人」,李矩亦善隸書。衛氏家族世代工書,衛夫人的從祖衛覬、從伯衛瓘、從兄衛恆,都是著名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在書法史上頗有影響。書法的家學淵源,為衛鑠成為我國古代女書法家奠定了基礎。「書聖」王羲之少時曾從其學習書法,衛夫人是王羲之的啟蒙老師。

衛氏家族可謂「筆走遊龍世代傳」。衛鑠擅長隸書和楷書,隸書尤善規矩。關於她師承關係,據《法書要錄·傳授筆法人名》說,是由蔡邕傳之崔瑗以及蔡女文姬,蔡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也就是說,衛鑠是師承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書法家鍾繇的。相傳正書(楷書)始於漢代,到了鍾繇手中,書寫法已臻完備,為正書之祖,而衛鑠妙傳其法。

衛鑠有《名姬帖》《衛氏和南帖》傳世。她曾作詩論及草隸書體,又奉敕為朝廷寫《急就章》。其字形已由鍾繇的扁方變為長方形,線條清秀平和,嫻雅婉麗,去隸已遠,說明當時楷書已經成熟而普遍。唐人韋續在《墨藪》中對衛鑠推崇備至,稱讚說「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臺,仙娥弄影;又如紅蓮映水,碧沼浮霞」,應該不是過譽之詞。

衛鑠不但在書法藝術實踐上有突出成就,不讓鬚眉,而且在書法藝術理論方面也有重大建樹和比較全面深入的論述。她撰有《筆陣圖》一卷,全面深入地參考了有關的書法理論,並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她在書中提出,書法之妙「莫先乎用筆」。主張學習書法要上溯其源,師法古人,反對諳於道理,學不該贍,以致徒費精神,學無成功。在學習和創作時,要注意選用筆、墨、紙、硯的品種和產地,強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著重指出,執筆要有講究,不同書體應採用不同的執筆法。

此外,衛鑠在《筆陣圖》中還提出初學書法「先須大書,不得從小」,「善鑑者不寫,善寫者不鑑」等理論原則,也都是寶貴的經驗之談。在書法藝術總體的認識上,又提出了「力筋」之說。她認為:「下筆點墨畫芟波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儘管衛鑠的《筆陣圖》參考和汲取了前人的某些論點,但衛夫人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創造,功不可沒。

總結

誰說女子無才便是德, 有真材實料的都不是等閒之輩。

【參考文獻:漢朝的才女,被稱為大家,寫了本書規範女性的行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女子無才便是德」真正的意思是講女子有才還有德
    比如孔子說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讓孔子蒙受了二千多年的不白之冤,還有一句,那就是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女子無才便是德」。有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也是孔子說的,但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沒有證據表明孔子說了這句話。據資料,「女子無才便是德」出自清代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
  • 女子無才便是德?
    女子無才便是德? 我曾不止一次聽到有才學有才能的男人感嘆:女子無才便是德,古人誠不欺我也!第一反應是與之一辯,想想還是放棄了,只是心裡將其才識打入另冊。我一直對這句話望文生義:女人沒有才學、才識、才能,就是好德行。後來發現這理解不夠全面。 古代認為婦女無須有才,只需順從丈夫就行。
  • 女子無才便是德:真實涵義是什麼?知道上一句才明白以前理解錯了
    可見,「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並不是我們現在認為的那樣意思,而且,關於女子無才便是德這種說法在更早的時候就已有之。漢語言博大精深。要很好地理解這句話,就應該結合語境,結合上下文,否則,就會斷章取義,容易曲解。如果做一個對聯,那麼就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
  • 「女子無才便是德」上句是什麼?
    這才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正意義,被歪曲的太久了。看古裝電視劇,好像都會提到一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仿佛女子只要不讀書,沒有才華就是品德高尚。於是乎,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電視劇裡能夠讓讓人喜愛的女子,大都才華一般般,傻白甜居多。可是近幾年大火的電視劇來看,活的精彩的女子,卻都是才華橫溢,滿腹經綸。例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裡面藉助祖母跟明蘭聊天討論讀書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大家女子都是要多讀書的。
  • 這才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義,愧對祖宗!
    然而事實非但不是這樣,而且完全相反!中華兒女們對這句話的誤會可大了!這話又怎麼說呢?在深圳的上課,有一個女同學雙手交叉在胸前問我:「老師您這麼樣的捧古人,那我請問您,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請您解釋看看,為何古人這麼歧視我們女性?憑什麼做 聖賢啊?」
  • 女子無才便是德
    前幾天她給我說,她又懷孕了,因為她已經有三個娃了,兩個兒子一個姑娘,她不想再生了。我問她要怎麼辦,她說要把孩子打掉。因為她負擔重,我也沒有勸她。想不到今天一問她,才知道她說不打了,要生下來,我當時好驚訝,她竟然要生四個孩子!
  • 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何古代那些大家閨秀都讀書識字?
    還記得在《知否》這部電視劇中,趙麗穎飾演的明蘭曾對小公爺說:女子不如男子能付出代價,動輒就會身敗名裂。從這句話中便是能體會到在古代社會中女子生活的不易了。古人云:「女子無才便是德」,對於女子的標準簡單來說的話那便是四個字:大家閨秀。
  • 「女子無才便是德」,老祖宗的這句話,究竟是啥意思?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咋聽起來,會讓女性朋友很不舒服,好像有點歧視女性的意思,所以這句話經常成為被批判的對象。其實是大家誤解了這句話的原意,否則的話,古代那麼多的才女,譬如蔡文姬、卓文君、李清照、班昭、上官婉兒等等,豈不都是無德之人了,她們怎麼還會流芳百世,為後人所敬仰呢?
  • 常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其實前半句才是正解,很多人都誤解了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前半句話才是更重要的,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女子無才便是德」來源這句古言的來源有許多說法,很早以前這句話就流傳下來,歷史久遠,無法考證真正說出這句話的人。其中的一個說法是,清朝大文豪張岱先生在自己的《公祭祁夫人》中提及「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然這句話中的眉工,則是明末時期的文學大家陳繼儒,他為何會說出這句話呢?這離不開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大多數人的思想禁錮。
  • 古代為何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那古代的女子每天都幹什麼
    在古代,封建主義社會,家人認為女兒長大遲早都要嫁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所以對女子都不太公平,基本上女子都是作為傳宗接代的工具看待,並且古代都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什麼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1、政治發展的需要從漢代班昭作《女誡》中,就稍微透露出「女子無才便是德」,大概是最早提出這種觀念的,從這點推移,大概很早之前就是這個觀念。
  • 「女子無才便是德」被罵不尊重女性,看了上半句,才知古人有多牛
    意思是說,有智慧的男人可以成就霸業,有智慧的女人則能摧毀城池。可嘆此婦太過猖獗,就如梟如鴟的兇猛惡名一般。早在春秋時期,社會的世俗觀念就已有些畸形,普遍認為女子不能有才智,否則就會禍亂一方。發展到後世,有人用一句「女子無才便是德」來概括這種情況,認為女子只要無才無智就是最大的德能了。
  • 「女子無才便是德」被理解為打壓女性,看了上半句才知冤枉古人了
    似乎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對於女子的態度是非常不友善的,比如孔子就曾經說過: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另外還流傳這樣一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其實原意並非大眾理解的那樣。那麼它的原意究竟是什麼呢?圖片:「女子無才便是德」劇照一、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大眾意義很多話語都存在這樣的現象,句子的原始意義和後來的引申意義會出現巨大變化,比如典型的例子就是「朝三暮四」這個成語。原先朝三暮四指的是玩弄一些手段愚弄別人,後來這個成語的引申意義變成一個人三心二意、反覆無常。而女子無才便是德也存在著類似情況,既原始意義和後來大眾理解的意義有出入。
  • 下聯:女子無才便是德,很少有人知道上聯,真實含義被歪曲上千年
    這句話就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大家可能都納悶這不就一句嗎?其實這句對聯完整的是:「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女子無才便是德」總是讓女權運動者恨得牙痒痒的,他們以為這句話是大男人用來貶損女性的!然而事實非但不是這樣,而且完全相反!中華兒女們對這句話的誤會可大了!這話又怎麼說呢?
  • 誰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清代女教讀物就十分豐富,且都是「正能量」
    關於李清輯錄《女世說》的人物事跡選擇特點方面,李嗣京在為本書做的序言中也寫得很清楚,他寫道:「吾因是而知世界之為情生也。情之所鍾,婦女為甚。無婉孌之情,安得有姻緣;無沉摯之情,安得有節烈!。」以才顯情,才情並茂是李清選取人物事跡的標準,這樣的例子在卷中舉目皆是,例如卷二《識鑑》篇中說道:高歡婁妃少明悟,強族多聘之,並不肯行。
  • 處世奇書《智囊全集》原文譯文男人有德便是才,婦人無才便是德
    譯文:馮夢龍說:俗語說:男人有德便是才,婦人無才便是德,這話當然不對,就像麒麟雖然是吉祥之物,但不能捕鼠;鳳凰雖然是美麗的象徵,但不能獵兔,而像春秋時期申生這樣的仁孝,也不能代表他有治國定亂的才能。周朝最被稱譽的女子,首推邑姜,孔子讚賞她的才能不下於當時的所有功臣豪傑,聖人沒有因為邑姜的才能而貶損她的德行,所謂的才能,也就是智慧,沒有智慧就是無知,如果沒有才幹等於有德,那是否等於說天下那些無知的村姑村婦,都是德行高潔之人呢,就如同日月,男子如日,女子如月,月亮要藉助日光才能明亮,所以妻子向丈夫行芹,日落之後月光照明,因此女子是男子的輔助,這就是日、月的智慧和才能。
  • 老祖宗的處世忠告:做人,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
    其實,人們往往執著於「有」,而忽視了「無」才是做人的最高精神境界。就如《莊子》「逍遙遊」中所寫「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世人都認為有房子、車子、票子、妻子、位子是幸福。殊不知,無憂、無慮、無病、無災,才是真正的幸福。正如處世奇書《菜根譚》中所說「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
  • 網絡流行語科普 女子無德便是財什麼意思什麼梗?
    網絡流行語科普 女子無德便是財什麼意思什麼梗?時間:2020-02-08 18:22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 女子無德便是財什麼意思什麼梗? 女人不要所謂的賢良淑德,忍氣吞聲,只要不要面子,甚至不要臉,就可以賺到或留下財富。
  • 女子無才便是德,張偉麗名列福布斯中國名人榜27,背後有才和德
    練習散打並不是想更能打,而是離自己的夢想更近,因為14歲她就已經打出來了省冠軍。在競技體育的環境裡,夢想是充滿著競爭的,時刻不能停止腳步,全國第一和世界冠軍是將是未來的目標。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指的是不執著於眼前的才華,才能做到極處的謙卑。張偉麗擁有著才能,智慧,她很能說,談笑風生。但是她從來不顯露,因為她知道要站在世界之巔,有些才能並不能一直幫助她前進。
  • 班昭 (東漢史學家)
    班昭 (東漢史學家) 班昭(約45年~約117年),字惠班,扶風安陵(今陝西省鹹陽市)人,東漢時期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 班昭博學高才。十四歲,嫁給曹世叔為妻。愛好歷史,完成班固未竟的《漢書》。
  • 《釵頭鳳》唐婉:她是一代才女,卻因女子無才便是德,遭婆婆嫌棄
    詩人陸遊,大家應該都了解了,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陸遊的父親陸宰,通詩文、有節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後,因主張抗金受主和派排擠,遂居家不仕;陸遊的母親唐氏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孫女,亦出身名門。陸遊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