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東觀續史,賦頌並嫻
班昭,又名姬,字惠班,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人。東漢女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十四歲嫁同郡曹世叔為妻,早年守寡。因其博學高才,其兄班固著《漢書》,未竟而卒,班昭奉旨入東觀藏書閣,續寫《漢書》。其後漢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宮,並讓皇后和貴人們視她為老師,號「大家」,故後世亦稱「曹大家(gū)」。
班昭出身儒學世家,父親班彪。當時已是遠近聞名的學者,在父輩的影響薰陶下,班昭學問廣博,很有才幹。十四歲時,班昭嫁於同郡人曹世叔。 丈夫早年去世後,班昭清守婦規,舉止合乎禮儀,氣節品行非常好。
鄧太后臨朝後,曾參與政事。班昭作品存世七篇,《東徵賦》和《女誡》等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聞名已久的蘇門父子和蘇小妹的故事,讓人津津樂道,但遺憾的是蘇小妹在歷史上並不存在,只是人們憑空虛構的。但是班家三父子和才女班昭卻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真實存在的。
班昭的兩個哥哥都是歷史上有名的人物,班固是《漢書》的作者,東漢史學家、文學家,與司馬遷合稱為「班馬」,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其他三位是司馬相如、揚雄、張衡。另一位哥哥是班超,可謂是「文武全才」,是東漢著名的外交家和軍事家。
史稱班昭「博學高才」,可不是空穴來風。清代女作家趙棻稱讚她「東觀續史,賦頌並嫻」,她的主要成就,突出地表現在整理並最後完成《漢書》。《漢書》是繼《史記》後的重要史籍,之前一直是班昭的父親班彪立志撰修的。班彪作《史記後傳》六十五篇,還沒完成就因病去世了。班固繼承父志,初步寫成記述西漢一代全部歷史的《漢書》。後來,班固因竇憲一案的牽連,死在獄中的時候,《漢書》中的八表和《天文志》書稿散亂,尚未完成。全書卷軼浩繁,有些地方顯得比較蕪雜,還需要繼續修葺、整理。
漢和帝深知班昭是一位博古通今、才學過人的女學者,而且在班固生前,班昭就曾參與這部書的撰寫,對這部書最了解,於是下詔讓其在當時的皇家藏書處,東觀藏書閣繼續完成《漢書》。
班昭繼父兄遺志,在藏書閣經年累月孜孜不倦地閱讀了大量史籍,整理、核校父兄遺留下來的散亂篇章,將《漢書》從頭至尾進行了一番仔細的校核,並在原稿基礎上補寫了八表和《天文志》,前後花了三四十年的時間,才得以大功告成。這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巨著,雖然經由四人之手寫成,但是讀起來卻「後先媲美,如出一手」。續寫的部分與整部《漢書》十分和諧協調,這就不難看出班昭的確是中國古代婦女中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二、婉然芳樹,穆若清風
衛鑠,名鑠,字茂猗,河東安邑,山西人,是晉代著名書法家。衛鑠為汝陰(今安徽阜陽)太守李矩之妻,世稱「衛夫人」,李矩亦善隸書。衛氏家族世代工書,衛夫人的從祖衛覬、從伯衛瓘、從兄衛恆,都是著名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在書法史上頗有影響。書法的家學淵源,為衛鑠成為我國古代女書法家奠定了基礎。「書聖」王羲之少時曾從其學習書法,衛夫人是王羲之的啟蒙老師。
衛氏家族可謂「筆走遊龍世代傳」。衛鑠擅長隸書和楷書,隸書尤善規矩。關於她師承關係,據《法書要錄·傳授筆法人名》說,是由蔡邕傳之崔瑗以及蔡女文姬,蔡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也就是說,衛鑠是師承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書法家鍾繇的。相傳正書(楷書)始於漢代,到了鍾繇手中,書寫法已臻完備,為正書之祖,而衛鑠妙傳其法。
衛鑠有《名姬帖》《衛氏和南帖》傳世。她曾作詩論及草隸書體,又奉敕為朝廷寫《急就章》。其字形已由鍾繇的扁方變為長方形,線條清秀平和,嫻雅婉麗,去隸已遠,說明當時楷書已經成熟而普遍。唐人韋續在《墨藪》中對衛鑠推崇備至,稱讚說「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臺,仙娥弄影;又如紅蓮映水,碧沼浮霞」,應該不是過譽之詞。
衛鑠不但在書法藝術實踐上有突出成就,不讓鬚眉,而且在書法藝術理論方面也有重大建樹和比較全面深入的論述。她撰有《筆陣圖》一卷,全面深入地參考了有關的書法理論,並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她在書中提出,書法之妙「莫先乎用筆」。主張學習書法要上溯其源,師法古人,反對諳於道理,學不該贍,以致徒費精神,學無成功。在學習和創作時,要注意選用筆、墨、紙、硯的品種和產地,強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著重指出,執筆要有講究,不同書體應採用不同的執筆法。
此外,衛鑠在《筆陣圖》中還提出初學書法「先須大書,不得從小」,「善鑑者不寫,善寫者不鑑」等理論原則,也都是寶貴的經驗之談。在書法藝術總體的認識上,又提出了「力筋」之說。她認為:「下筆點墨畫芟波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儘管衛鑠的《筆陣圖》參考和汲取了前人的某些論點,但衛夫人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創造,功不可沒。
總結
誰說女子無才便是德, 有真材實料的都不是等閒之輩。
【參考文獻:漢朝的才女,被稱為大家,寫了本書規範女性的行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