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萬能切口」詳解,一看就會!

2020-12-23 騰訊網

臨床醫生在應對不同的手術病例時,選擇合適的手術入路、操作中避開重要神經、血管、韌帶等組織至關重要,好的入路不僅可以減輕術中操作難度、縮短手術時間、提升手術滿意度,還能有效減少術後併發症的出現。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踝關節手術入路詳細操作,值得學習借鑑!

(一)前外側入路

前外側入路可充分顯露踝關節、距骨及大部分其他跗骨和跗骨間關節,同時這樣可避免損傷所有重要的神經、血管。

由此切口顯露結構可完成很多重建手術和其他手術,因此該切口被譽為足部及踝關節的"萬能切口"

通過該切口可將整個距骨切除,該切口唯一不能顯露的關節是足舟骨與第1 、第2楔骨之間的關節。

切口起自腓骨內側、踝關節近端5cm 處的小腿前外側面,向遠端延長跨過踝關節、距骨體前外側及跟骰關節,止於第4 蹠骨基底部。切口可向兩端延長,如果有必要,也可使用切口的任一部分。

切開筋膜和上、下方支持帶,直至脛骨骨膜及踝關節的關節囊。

在此解剖過程中,常會切斷踝前外側動脈和跗外側動脈,向切口兩側牽開皮膚時,要找到腓淺神經的足背中皮支並加以保護。

沿肌纖維方向分離趾短伸肌或將其自起點剝離,向遠端翻轉。

將伸肌腱、足背動脈及腓深神經向內側牽開,切開關節囊。

然後,在肌腱深面解剖分離,橫行切開距舟關節囊顯露距舟關節,繼續向外分離切開跟骰關節囊,該關節與距舟關節位於同一平面。

切除距骨頸外下方的脂肪組織團可顯露距下關節。繼續向遠端剝離,顯露骰骨與第4 、第5 距骨之間的關節和足舟骨與第3 楔骨之間的關節。

(二)前側入路

通過前外側入路行踝關節融合術時,顯露內踝和距骨體內側關節面之間的踝關節部分常非常困難。然而, 通過前側入路顯露內外踝均較容易。通常前側入路經過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 但也可從脛前肌與拇長伸肌腱之間進入。選擇後者時, 將神經血管束和趾長伸肌、拇長伸肌一起牽向外側, 而把脛前肌向內側牽開。

切口起自小腿前面踝關節近端7.5 - 10 cm 處,向遠端切開至踝關節遠端5cm 處,切口長度依手術需要而定。

沿皮膚切口方向切開深筋膜,游離外踝前動脈及跗外側動脈, 並分別結紮、切斷。

仔細暴露神經血管束後, 牽向內側保護。

沿切口方向切開骨膜、關節囊及滑膜, 通過骨膜下及關節囊下分離,顯露整個踝關節的前方。

1.用以顯露踝關節的Kocher外側入路

Kocher 外側入路可以充分顯露跗中、距下及踝關節。但其也存在一些缺點,如切口皮緣常易出現壞死, 特別是術中需要使踝關節脫位時更易出現( 如在距骨切除術中) 。另外, 常常必須切斷腓骨肌腱。因此,在多數情況下,前外側切口更為滿意。

A. Kocher 人路顯露踝關節 ;

B. Kocher 入路顯露跟骨;

C. Ollier 人路顯露跗中和距下關節

切口起自距骨頭的前外側緣,弧形延伸至外踝尖下方2.5cm 處, 在轉向後面近端,止於腓骨後側2.5cm、外踝尖近端5cm 處。如果手術需要,可在腓骨後方平行於腓骨再向近端延長5 - 7 cm。

切開筋膜, 顯露腓骨肌腱並將其牽向後方, 這樣可保護位於切口後方的小隱靜脈及腓腸神經。 如果術野需要擴大, 可將腓骨肌腱Z 字形切斷, 並牽開。

繼續向遠端深層分離,切斷跟腓韌帶,顯露距下關節。在切口遠端與距舟關節相同水平處可以顯露跟骰關節。

如果需要顯露全部踝關節面,可在切斷距腓韌帶後,向內側牽引使踝關節脫位。

2.顯露跗骨的Ollier 入路

Ollier 入路非常適用於三關節融合術, 通過一個較小的切口,且不需過分牽拉即可顯露三關節,同時由於近端皮瓣行全層剝離, 在術中牽拉時皮緣受到保護,因此切口癒合較好 。

切口起自距舟關節背外側,向後下方斜行延長,止於外踝下方2.5cm處。

沿皮膚切口方向切開下伸肌支持帶,在切口上部,分離顯露至各足趾的長伸肌腱並牽向內側,儘量不要打開腱鞘.在切口下方顯露腓骨肌腱,並向下方牽開。

將趾短伸肌從起點處切斷,並向遠端牽開,顯露跗骨竇。繼續剝離可顯露距下關節、跟鍛關節及距舟關節。

(三)踝關節後外側入路

Gatellier 和Chastang 後外側入路適用於脛骨後唇骨折塊大且向外側移位時踝關節骨折的切開復位內固定。通常, 此類損傷常伴有腓骨骨折,這一入路需要利用此骨折處。

如果腓骨未骨折, 則需在外踝尖近端10 cm 處截斷腓骨用以顯露。該入路還適用於治療累及距骨圓頂部的踝關節剝脫性骨軟骨炎,以及踝關節骨軟骨瘤病。

切口起自外踝尖上方12 cm 處,向下沿腓骨後緣至外踝尖端,再轉向前方沿腓骨肌腱切開2.5 - 4 cm 。

骨膜下顯露腓骨及外踝,切開腓骨肌支持帶及腓骨肌肌腱的腱鞘,前置肌腱. 如果腓骨沒有骨折,則於外踝尖上方1 0 cm 處截斷腓骨,然後切斷骨間膜及前、後方脛腓韌帶, 游離腓骨遠端。

為了保持術後踝關節的完整與穩定, 應仔細保護跟腓與距腓韌帶, 使其成為外踝牽開時的樞軸。

以此軸為中心, 將腓骨向外側翻轉, 顯露脛骨遠端的後外方及踝關節外側部分。在兒童患者中,當翻轉腓骨遠端時需特別小心, 避免造成腓骨遠端骨骺損傷.. 當關閉切口時, 先將腓骨截骨塊復位, 然後以一枚踝釘由外踝近端外側橫向穿過下脛腓骨聯合進入脛骨, 使之位於踝關節上方並與之平行。

擴大腓骨的鑽孔,以在脛腓聯合處加壓。在螺釘加壓時注意將踝關節背屈,因為距骨穹隆的前半比後半寬大。不將腓骨鑽孔擴大, 可造成下脛腓聯合和踝穴變寬,進而引起脛距關節的關節炎。

如需要可用小鋼板與螺釘加固固定.將肌腱復回原位,修補腱鞘及支持帶,然後關閉切口。在腓骨截骨處癒合後, 應拔除螺釘, 以防出現鬆動或斷釘。

顯露距骨外穹隆的前外側入路

作為外踝截骨的一種改進方法之一, To chigi等人描述了適用於廣泛性外側損傷的顯露距骨外穹隆的手術入路。除後1/4 的外側距骨外都能顯露。但需要做脛骨的前外側截骨。

沿著踝關節前外側角做一10 cm 的垂直切口,避開腓淺神經外側支。

確定脛骨前外側的截骨範圍,包括脛腓前韌帶。截骨部分的皮質層面積應該最少1cm2,預鑽截骨部分以能容納4mm 規格的骨松質螺釘。

用小型振動鋸在2 個水平面開始截骨,用一小窄的骨鑿以旋轉方式輕輕撬起骨塊完成截骨。當截骨塊被旋轉撬動時,脛骨的軟骨表面可有出現裂縫。

關閉傷口時,應把截骨塊放置原來位置,用4mm 規格的骨松質螺釘和墊圈固定。

(四)踝關節後側入路

患者取俯臥位,切口位於跟腱後外側緣,長約12cm , 向下止於跟腱與跟骨的跗著處(圖)。

切開深、淺筋膜,Z字形延長跟腱或將跟腱牽開,沿拇長屈肌及腓骨肌腱之間切開脂肪及疏鬆結締組織,直至脛骨後面。

向內側牽開拇長屈肌腿,顯露遠端2.5cm 的脛骨、踝關節後面、距骨後極、距下關節和跟骨上面的後部。

如果始終在拇長屈肌腱的外側進行分離,那麼就不會損傷脛後的血管神經,因為拇長屈肌腱可以保護上述血管神經。

(五)踝關節內側入路

Koening 和Schaefer 按照與Gatellier 和Chastang 踝關節後外側入路原理相似的方法, 顯露踝關節的內側。採用此入路即使極為小心, 仍有可能損傷脛後血管及神經, 因此該切口並不常用,但可能用於距骨骨折脫位、踝關節的一些其他損傷及距骨的剝脫性骨軟骨炎。

於內踝稍近端做弧形切口(A),用骨鑿或小的動力鋸截斷內踝,保留三角韌帶的跗著點。然後,將距骨及內踝向外側半脫位,顯露關節面。

以後將內踝復位,並用一枚骨松質螺釘固定。

為了協助復位,可在截斷內踝前先在內踝上鑽孔並擰入骨松質螺釘,然後再將其取出。

手術近結束時重新擰入螺釘,然後關閉切口。因為截骨面較為平整,內踝骨塊可能沿單根螺釘發生旋轉,因此可能需要加用1 或2 枚小的螺紋鋼絲固定,以加強內踝的穩定,或者用2 枚螺紋針來防止內踝的截骨塊的旋轉(圖) 。內踝的螺釘固定應使用骨折斷端間加壓技術 ,以在截骨面上加壓。

Broomhead 建議採用踝關節內側弧形切口治療需要切開復位的脛骨後唇內側部骨折。切口位於脛骨後緣與跟腱內側緣之間的中線,通過內踝下方,弧形延伸至足的內側緣。該切口可顯露內踝及後踝( B) 。後踝的顯露需將關節囊及骨膜牽開,同時將脛後肌腱、趾長屈肌腿和拇長屈肌腱連同神經血管束一起牽向內後方。

Colonna 和Ralston 後內側切口顯露腔骨遠端,將脛後肌腱趾長屈肌腱向前牽開,將拇長屈肌腱、脛後血管及脛神經向後外側牽開。

剝離、牽開骨膜,顯露內踝,但保留三角韌帶.。

切斷屈肌支持帶,然後將拇長屈肌腱和神經血管束牽向後外側。

並將脛後肌及趾長屈肌腿牽向前內側,顯露脛骨後方骨折(圖)。

除了上述介紹的手術入路外,還可採用內側、外側或背側短切口入路顯露跗骨間和距跗關節的較小區域,無論何種切口,都要注意保護血管、神經及肌腱。

相關焦點

  • 踝關節扭傷怎麼處理
    踝關節是人體最複雜的關鍵之一,也是臨床工作中常見病多發病,如走下坡路、平路碰到小石塊或者踢球時踝關節鬆動且能作側方運動,此時踝關節容易發生扭傷,其中以內翻損傷最多見。因此踝關節扭傷以後大部分都是外側腫脹,疼痛,一般疼痛都有固定的壓痛點,它位於踝關節的前外側。
  • 小學語文寫作技巧:描寫「家鄉美景」的作文詳解,孩子一看就會!
    小學語文寫作技巧:描寫「家鄉美景」的作文詳解,孩子一看就會!這類同學就可以好好看看以下這份「家鄉美景」寫作詳解,學一學這些好方法,幫助自己寫出高分語文作文!
  • 踝關節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踝關節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踝關節骨折包括單踝、雙踝、三踝骨折、踝上骨折和脛骨下關節面前緣骨折等。這些骨折都可以合併內、外側副韌帶、脛腓聯合韌帶斷裂,還可以合併脛腓下關節分離,或距骨脫位。踝關節骨折除踝上骨折外,均有關節內骨折,此外,踝關節的關節面比髖關節和膝關節小,但負重則大於髖、膝關節。因此,踝關節骨折如治療不當,極易引起損傷性關節炎。由於上述原因,踝關節骨折的治療要求儘量達到解剖復位,並儘早進行功能鍛鍊,使骨折部位能經常受距骨體的模造,則骨折癒合後能更符合關節活動的要求。因此,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較能滿足上述要求,可作為踝關節骨折治療的首選方法。
  • 踝關節骨折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踝關節骨折除踝上骨折外,均有關節內骨折,此外,踝關節的關節面比髖關節和膝關節小,但負重則大於髖、膝關節。因此,踝關節骨折如治療不當,極易引起損傷性關節炎。由於上述原因,踝關節骨折的治療要求儘量達到解剖復位,並儘早進行功能鍛鍊,使骨折部位能經常受距骨體的模造,則骨折癒合後能更符合關節活動的要求。因此,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較能滿足上述要求,可作為踝關節骨折治療的首選方法。
  • 踝關節扭傷常見問題|踝關節|腓韌帶|扭傷|肌腱|血腫|功能|-健康界
    文章轉載自:足踝醫家  踝關節扭傷,俗稱「崴腳」,醫學上稱為「踝關節外側韌帶撕裂」,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  1、足踝扭傷如何固定?  初期制動可以防止損傷進一步加重,以及提供穩定的環境,促進損傷組織修復。
  • 【小南展技術】不開刀治療踝關節疾病的「魔鏡」
    【小南展技術】不開刀治療踝關節疾病的「魔鏡」 2020-07-02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踝關節扭傷常見問題
    踝關節扭傷,俗稱「崴腳」,醫學上稱為「踝關節外側韌帶撕裂」,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 急性期後,出血已經靜止,那麼此時建議熱敷,促進血液循環,促進血腫吸收,同時需要配合患肢抬高,有利於血液回流; 3、踝關節扭傷為什麼容易反覆發生? 踝關節扭傷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損傷,一般經過制動、冰敷等治療2~6周後可以好轉。
  • 動漫人物腳部畫法詳解
    動漫人物腳部畫法詳解!腳是一個聽起來很好畫的部位,但其實腳的神韻是很難掌握的,一不留神,就會畫成豬蹄,或者各種扭曲的形狀!那麼動漫腳部怎麼畫?本期微課菌來教你正面腳的畫法!很多同學都不太了解腳的畫法,覺得平時畫上半身就行,就算畫腳呢只要把鞋子畫出來就好了,但是我們不能總是這樣逃避,要敢於面對它,其實之前微課菌也分享過一些腳的畫法,但還說有同學反映說一看就會,一畫就廢,有沒有更簡單一點的教程,最最最小白的那種
  • 天涼了,注意保護好你的踝關節
    踝關節是人體重要的負重關節,長時間裸露在冷空氣中,寒冷刺激關節增生退變,可能誘發踝關節骨性關節炎。 2. 所謂「「寒從腳生」,冬天裸露踝關節,很容易讓寒氣入侵體內,引起感冒發燒等一系列症狀。3. 踝關節周圍脂肪少,抗寒能力比較差,長時間裸露踝關節,會影響踝部的血液循環引起凍瘡,變現為皮膚的疼痛、青紫甚至潰爛。
  • 韌帶損傷怎麼治療 踝關節韌帶損傷怎麼治療
    (2)脛骨結節骨釘插入術(Boswonth手術):從髕韌帶遠側1/3開始經脛骨結節向下延長做一約7cm長的正中縱形切口。在脛骨結節遠側縱形切開骨膜,並在其前方取長約3cm的火柴棒樣骨釘2枚,基底略寬。於脛骨結節上鑽2個孔,一個接近脛骨近側骺板,但不與其接觸,鑽孔時略向上外側偏斜;另一孔距骺板稍遠,向上內側偏斜。將骨釘分別打入所鑽的孔中。切除骨孔外多餘的部分,仔細止血後逐層縫合。
  • 動圖,詳解常見手術切口縫合技術
    缺點:切口張力大則不適用此法。⑥皮內縫合要點:從切口的一端進針,然後與切緣平行方向,交替穿過切緣兩側的真皮層,交替經過兩側切口邊緣的真皮層,一直縫到切口的另一端穿出,最後抽緊。適用:常用於外露皮膚切口的縫合,如顏面、頸部手術切口等。優點:皮膚表面不留縫線、切口瘢痕小而整齊。缺點:切口張力大則不適用此法。
  • 開封市第二中醫院首例4釐米小切口微創術終結患者「疼痛之戰」
    4cm小切口微創術 終結患者「疼痛之戰」根據楊大爺特殊的病情特點,市第二中醫院骨二科主任張振東解釋道:患者由於長期職業特性而致下肢力線改變繼而出現足踝部疼痛不適,治療的目的是恢復患者正常的下肢負重力線。
  • ...成功應用「內踝截骨入路」治療陳舊性粉碎性距骨骨折伴踝關節脫位
    魯網8月2日訊8月1日上午,菏澤市第二人民醫院「李志銀骨科團隊」,成功應用內踝截骨入路聯合踝關節前外側切口,為一位陳舊性粉碎性距骨骨折伴踝關節脫位的患者,順利實施了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手術歷時3小時,順利完成,為其距骨正常癒合、減小壞死機率以及進一步踝關節功能恢復提供了良好的必備條件,患者及其家屬非常滿意。據了解,患者,林XX,女,52歲,家住牡丹區都司鎮,因「不慎滑倒摔傷致右踝腫痛3周」入院,入院後積極完善各項術前準備及檢查,進一步行右踝三維CT及右踝MRI檢查,提示:右距骨粉碎性骨折、右踝關節脫位、右外踝骨折......
  • 運動醫學與創傷醫學治療相結合,讓踝關節再次「堅強」起來!
    踝關節是負重關節,骨折均為關節內骨折,若對位不好,將形成創傷性踝關節炎,傷踝僵硬疼痛、行走困難、痛苦甚大。 王女士今年49歲,日常散步時不慎踏空扭傷右踝關節,當即感到劇烈疼痛,無法行走,急送入我院急診科。急診為王女士進行影像學檢查,據病史、體徵和查體並結合影像學檢查,診斷:「右外踝、後踝骨折並踝關節脫位」,隨後收入手足外科進一步治療。
  • 踝關節骨折術後,小心持續存在的踝關節不適
    因運動不當導致受傷的情況也隨之增加,而踝關節受傷便是常見的運動損傷之一。例如在進行籃球、跑步、羽毛球、健美操等需要奔跑、跳躍的運動時,躍起之後落地時重心不穩或踩在其他東西上,就很可能就會導致腳踝扭傷,嚴重時會導致腳踝骨折。
  • 踝關節扭傷別大意,小心外側副韌帶損傷
    一·踝關節周圍有哪些韌帶? 踝關節由脛骨下端及內踝、腓骨外踝與距骨構成,屬於滑車關節。踝關節負重最大,關節面較小,但踝關節周圍有強而有力的韌帶強,維持踝關節穩定性。
  • 包頭一36歲男子踝關節疼痛一周,沒想到竟是……
    踝關節疼,本以為是風溼病,沒想到卻是心肌梗死,踝關節疼、心肌梗死!聽起來是不是很可怕?不過,患者很幸運,醫生成功為其實施了雜交血運重建術。張華(化名)今年36歲,因雙踝關節疼痛且一周沒有好轉,到包醫一附院風溼科就診。
  • 為什么半月板微創手術中,有的是2個切口,有的是3個切口呢?
    其實在半月板微創手術之中,大多數的患者都只是有兩個微創手術切口的,這兩個切口分別位於膝關節的內側和外側。但是由於人體的差異,膝關節的疾病發展也是會不同的,所以,醫生會根據患者個人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微創手術的切口數量以及微創手術的切口位置。那麼,半月板微創手術的切口會有哪幾種情況呢?
  • 可吸收釘板系統治療踝關節骨折
    本文原載於《中華創傷骨科雜誌》2015年第6期踝關節骨折是一種臨床常見創傷,踝關節的軟骨較薄
  • 踝關節置換術後,注意這4點,才能恢復的最快!有效改善關節活動度
    審閱者: 譚明生(中日友好醫院)、王振虎(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八十二集團軍醫院) 大部分患者在踝關節置換術後 6~12 個月可恢復正常生活。在此之前,需在理療師的幫助下進行鍛鍊或自行練習,強化新踝關節並改善關節活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