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是人體最複雜的關鍵之一,也是臨床工作中常見病多發病,如走下坡路、平路碰到小石塊或者踢球時踝關節鬆動且能作側方運動,此時踝關節容易發生扭傷,其中以內翻損傷最多見。
因此踝關節扭傷以後大部分都是外側腫脹,疼痛,一般疼痛都有固定的壓痛點,它位於踝關節的前外側。
為什麼踝關節扭傷容易扭傷這個位置?這和其解剖關係有關。人在走路時,足部是處於下垂狀態的,邁腿時如果前方有石塊等異物阻擋,足處於旋後位置並相對固定,此時前外方的韌帶就會承受不住拉力,出現拉傷或者斷裂。
一旦拉傷以後如何處理呢?
一、自我處理:立即停止走動,讓受傷部位靜止休息,減少進一步損傷;條件允許立刻進行冷敷,減輕炎症反應和肌肉痙攣,緩解疼痛抑制腫脹。每次 20-30 分鐘,2小時一次,注意不要直接將冰塊敷在患處,可用毛巾包裹冰塊,以免凍傷。冰敷僅限傷後48小時內。
二、就醫:選擇就近骨科就診,必要時可拍片排除骨折。單純的踝關節扭傷一般很少伴有骨折,建議通過石膏託制動治療。石膏託具有限制關節活動,存進組織消腫及快速恢復功能,一般石膏託固定時間為3-4周。在石膏託固定期間,要臥床休息,抬高患肢存進消腫,可以口服非甾體類消炎藥止痛,中成藥活血化瘀。
三、恢復:一般經過一個月左右的固定,斷裂的韌帶會得到修復,這時候就需要功能鍛鍊來恢復功能。包括正常行走鍛鍊和肌肉力量鍛鍊,包括提跟、活動鍛鍊,活動鍛鍊指的是勾腳、提跟,即腳跟傾斜,以鍛鍊踝關節和後腓腸肌周圍肌肉組織的肌肉力量。
還有一部分患者扭傷很嚴重,伴有骨折,或者韌帶完全撕裂,單純保守治療,用石膏託制動不能夠修復,這一類患者就需要手術治療。要是不進行手術,韌帶不能癒合就會造成踝關節穩定性下降,在走凹凸不平路面時會很容易再次扭傷踝關節。反覆的習慣性扭傷,會加速踝關節退變,造成過早的處理踝關節退變性關節炎,形成慢性疼痛,降低生活治療。
踝關節韌帶手術目前可以通過微創小切口修復或者重建進行,也可以通過關節鏡下修復。
手術以後也同樣需要使用石膏託進行固定,固定時間和功能鍛鍊方法和保守相同。相比較於保守治療,手術能夠更好的修復斷裂韌帶,能夠得到更好的預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