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德國,勢必會讓人聯想起啤酒。每年,德國人均消耗 107 升啤酒(僅次於捷克),相比之下,中國人每年消耗的啤酒只有 73 升。如果要說德國的啤酒文化,就不能不提數量眾多的啤酒廠、啤酒節和酒館。我們對德國啤酒文化的體驗就圍繞著這三個維度展開。(文章來源於外灘畫報)
沒有法國那麼多時尚大牌,也沒有義大利那麼多歷史遺蹟,但是在很多人心裡,德國毫無疑問是歐洲最有內涵的國家。無論是旖旎的自然風光,還是氣勢恢宏、歷盡磨難卻保存依舊完好的建築,抑或是數不盡的古典音樂名人和詩人的生活軌跡……都值得旅行者們細細拜訪、體會。
德國人把啤酒發展成了一種文化
同樣,提到德國,勢必會讓人聯想起啤酒。每年,德國人均消耗 107 升啤酒(僅次於捷克),相比之下,中國人每年消耗的啤酒只有 73 升。如果要說德國的啤酒文化,就不能不提數量眾多的啤酒廠、啤酒節和酒館。我們對德國啤酒文化的體驗就圍繞著這三個維度展開。
470 多年歷史啤酒廠
創辦於 1543 年的卡力特(Köstritzer)黑啤廠是我們此行的第一站。這家排名德國第一的黑啤工廠位於德國中部的圖靈根州卡力特鎮,距離柏林大約 3 個小時車程。雖然只是一家啤酒釀造廠,但卡力特還是十分重視推廣啤酒文化。在它的官方網站上,詳細介紹了卡力特黑啤的釀造過程,有興趣的遊客在網站登記信息之後,有機會走進工廠參觀一番。
德國的啤酒釀造最早可以追溯到 1040 年的巴伐利亞。時至今日,德國共有 1300 家釀酒企業,5000 多個啤酒品牌。1516 年頒布的《德國純度法》是德國啤酒高品質的保證,該法律規定,德國啤酒只能存四種成分:麥芽、啤酒花、純淨水和酵母,以保證德國啤酒的純正、健康。
參觀之旅開始前,我們喝到了剛剛從酒桶裡取出來的最新鮮的卡力特黑啤。卡力特黑啤帶有迷人的黑色和濃鬱的香氣。烘烤後的麥芽香味與淡淡的苦味融合在一起,重度烘焙的麥芽使得酒體帶有淡淡的巧克力和咖啡香味,啤酒進入口中,層次豐富,口味綿長,難怪有著「黑色外表下的金色靈魂」之稱。
德國詩人歌德和現任總理默克爾,都是卡力特黑啤的愛好者
著名的德國詩人歌德就是卡力特黑啤的擁躉,現任德國總理默克爾也是卡力特黑啤的愛好者,網絡上流傳著一張她舉起卡力特黑啤暢飲的照片。
優質的水、麥芽、啤酒花、酵母是保證啤酒質量和口感的根本。德國的水乾淨是出了名的,即便這麼好的水,用來釀酒的時候,還是要經過非常嚴格的淨水程序。在卡力特,我們看到了正在工作的帶有十幾道過濾程序的淨水系統。另外,卡力特的酵母來自於南部的慕尼黑等城市;麥芽來自距離巴伐利亞 100 公裡的農場,25 年來專供卡力特。
去啤酒節和小酒館喝酒
在德國的那個周末正好趕上一個啤酒節舉行,於是一行人興衝衝地從圖靈根州驅車趕往薩克森州 Steinberg-Wernesgrün,參加那裡一年一度的萬奈仕(Wernesgrün)啤酒節。
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每年 10 月的慕尼黑啤酒節。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啤酒節,至今已有 200 多年歷史,每年都有六七百萬人參加。不過,在德國,因為啤酒而舉行的節日數量眾多,可能規模和影響力遠遠不及慕尼黑啤酒節,但在當地民眾心中早已建立起崇高的威望。萬奈仕啤酒節就是其中一個。
這個啤酒節以啤酒品牌萬奈仕命名,舉辦地點就在萬奈仕啤酒廠。萬奈仕啤酒廠創辦於 1436 年,比哥倫布發現美洲還早 56 年。而萬奈仕啤酒節,就是當地人的盛會。走進啤酒節大門,你會發現白髮蒼蒼的老先生,年輕力壯的德國漢子、推著童車的媽媽……全都在啤酒節上現身。每年的音樂節,啤酒廠附近的旅館全部爆滿。
每年的萬奈仕啤酒節大約消耗 8000 升啤酒,因為今年的啤酒節一直在下雨,來客數量比往年略有減少。不過,無限量供應的啤酒,美味的德國香腸等美食,舞臺上不間斷的樂隊演出……依然對德國人有著無窮的吸引力,本屆音樂節的啤酒消耗量還是達到了 6000 升。
萬奈仕啤酒節現場
比起參觀酒廠和啤酒節,更能讓人感受到德國啤酒文化還是遍布街邊的小酒館。平日裡嚴肅的德國人,也就只有在喝啤酒的當口,才顯示出最為輕鬆幽默的一面。
雖然一路上品嘗過不少可圈可點的德式小酒館,但如果比起柏林「常駐代表機構」,其他酒館都遜色不少。「常駐代表機構」也是個政治名詞。東西德合併之前,聯邦德國(西德)和民主德國(東德)沒有互設大使館,而是在波恩和東柏林互設了常駐代表機構。第一家「常駐代表機構」開在波恩,政治家在這裡邊喝酒邊討論政治。法新社的一篇報導曾寫道:「『常駐代表機構』不是隨隨便便一家小酒館,而是一本政治讀本,讓人們重新找回了過去幾十年的歷史。」
「常駐代表機構」酒館
走進「常駐代表機構」就是踏進德國過去 50 年的歷史長河,從二戰到冷戰,再到柏林圍牆的建立和倒下,直至定都柏林,許多珍貴的歷史瞬間都掛在「常駐代表機構」的牆壁上。現在,全德國共有 6 家「常駐代表機構」,每一家分店的特色都不一樣。柏林這家見證了 1991 年柏林當選德國首都之後的歷史。前總理施洛德、德國前財長 Oskar Lafontaine、前柏林藝術學院院長 Klaus Staeck、作家君特·格拉斯等政治、經濟、文化界名人都曾經是這家酒館的座上賓。
走進「常駐代表機構」酒館,就是走進德國過去 50 年的長河,很多記錄了珍貴歷史瞬間的照片都懸掛在酒館的牆壁上
酒館當然可以喝到品種豐富的啤酒,另外,「常駐代表機構」的下酒美食也非常誘人,例如前總理施洛德的至愛——咖喱香腸配土豆和捲心菜沙拉,前總理科爾的至愛—法耳次灌腸配德國酸菜、煎土豆、沙拉。
文章來源於外灘畫報